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心得

经济安全心得一、引言在当今世界,经济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关注自身的经济安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经济安全心得。
二、理解经济安全1. 经济安全的定义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面对内外部威胁时,能够保持其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经济安全的重要性经济安全对于个人和国家都非常重要。
对于个人来说,保障自身的经济安全可以让他们过上更加稳定和舒适的生活;对于国家来说,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可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众福祉。
三、如何保障个人的经济安全1. 建立紧急储备金建立紧急储备金是保障个人经济安全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这些钱可以用来应对突发事件,比如失业、疾病等等。
2. 做好财务规划做好财务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资产,并确保我们有足够的钱来应对未来的需求。
这包括制定预算、管理债务、规划退休金等等。
3. 投资投资可以帮助我们增加收入,但是也需要谨慎选择。
我们应该选择符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方式,并注意分散投资风险。
四、如何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1. 制定经济政策制定经济政策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2. 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3. 促进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合作可以帮助国家更好地应对外部威胁。
政府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
五、结语保障个人和国家的经济安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希望我的经济安全心得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经济安全名词解释

经济安全名词解释
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领域中抵御外部威胁、维护自身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能力。
在经济安全中,国家或地区的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是一致的,经济安全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发展。
经济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稳定:经济稳定是经济安全的基础。
国家或地区要保持经济稳定,需要建立稳定的经济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强经济宏观调控,避免经济波动和崩溃。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目标。
国家或地区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3. 国家安全:经济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或地区需要建立安全的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险,保护知识产权、防止经济间谍活动等,保障国家安全。
4. 国际合作:经济安全需要国际合作。
国家或地区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经济外交、国际合作,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
经济安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国家或地区需要制定科学的经济安全战略,加强经济安全保障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保障自身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发展。
经济安全

1、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保持其经济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损害的状态和能力。
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国内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正常状态;二是指国际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国外资源和市场的稳定与持续,免于供给中断或价格剧烈波动而产生的突然打击,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市场和投资等商业利益不受威胁。
为了达到这种状态,国家既要保护、调节和控制国内市场,又要维护全球化了的民族利益,参与国际经济谈判,实现国际经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压力的加大,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即国家经济安全越来越像传统的军事安全一样受到各主权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
国家经济安全既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带来的,如信息安全、金融风险、贸易问题、引进外资与保护民族工业问题等;也有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石油供应、重要矿产资源保障、粮食供应、淡水资源保障等;又有体制层面上存在的问题,如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就业保障、中央财政调控能力等。
从总体上说,“经济安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经济主权保持独立。
经济主权不仅表现在领土的管辖与治理,而且在全球化下更主要体现主权国家对国内经济事务的自主决策。
独立自主决策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
二是自然环境能够得到合理保护,正常的资源需求得到稳定供给,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国家内部社会矛盾缓和,政治安定,经济基础稳定与持续增长。
四是社会总供求大致平衡,经济结构协调合理,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五是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相对有利,不存在对国家政治经济构成直接威胁,经济发展的进程能够经受国际经济动荡的冲击。
六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七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治理能力。
国家经济安全不仅体现在微观方面的国民、企业与中观行业的竞争力,而且更重要的反映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治理能力,集中体现在货币与财政政策独立有效运用。
经济安全的概念

经济安全的概念:对于经济安全的概念,现有的理论尚未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解释,综合各种观点,我们的理解是: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一个国家保持其经济系统运行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受外来势力根本威胁,国家经济主权不受分割的状态和能力。
其构成主要包括资源安全、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财政安全、信息安全等。
经济安全的内涵:首先,经济安全是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经济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还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独立和主权完整。
经济安全与政治独立构成国家主权两个不可分割的互动要素,没有经济安全,就没有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的政治独立就难以保障。
同时,经济安全与经济主权已成为跨越国界的综合安全问题,必须通过各国的一致努力共同应对。
其次,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利益不受外部或内部威胁和侵害。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经济免于因生态危机、经济不稳定、失业、金融市场紊乱、通货膨胀、大规模的贫困、商品不安全等的冲击而处于一种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状态,既包括一国内部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国外资源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免于因攻击中断或价格暴涨而产生的突然打击,同时也包括该国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市场和投资等商业利益不受威胁,以及受外部影响引发的全局性、系统性金融风暴。
再次,经济安全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本国经济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
经济安全根系于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包括较为稳固的国民经济发展基础、金融体系、合理的产业结构、企业核心竞争力等。
经济安全的构成:1. 金融安全关于金融安全的界定,国内的学者们主要有以下观点金融实质观所谓金融安全就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均属于金融安全范畴,其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经济安全的状况。
国际关系学观金融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本国金融及经济不受重大损害,如金融财富没有大量流失、金融制度与金融体系基本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与能力和对这种状态与维护能力的信息与主观感觉,以及这种状态和能力所获得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安全。
简述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

简述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领域内的稳定和安全。
它涉及到国家的经济体系、金融体系、资源安全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
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体系的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经济体制等方面。
经济体系的安全意味着国家的经济运行平稳,没有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或系统性风险。
为了确保经济体系的安全,国家需要制定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
金融体系的安全也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证券市场、保险业等。
金融体系的安全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资金稳定,金融市场的秩序良好,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国家需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资源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资源安全包括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等。
一个国家如果缺乏稳定的资源供应,将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确保资源安全,国家需要加强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推进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资源合作和交流。
第四,对外贸易安全也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对外贸易安全包括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和稳定,国际市场的开放和竞争,贸易摩擦和争端的解决等。
一个国家如果在对外贸易中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或者频繁的贸易摩擦,将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的稳定。
为了确保对外贸易安全,国家需要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和交流,推进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进程。
经济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体系的安全、金融体系的安全、资源安全和对外贸易安全。
这些内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安全体系。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有效保障和管理,一个国家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各国都需要高度重视经济安全问题,加强对经济安全的研究和管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经济安全的科学内涵

经济安全的科学内涵
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领域内不受外部和内部威胁的保障。
它关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经济安全的科学内涵涵盖了多个方面。
经济安全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基础。
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包括了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因素。
一个国家应该具备稳定的经济基础,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国家在经济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上具有科学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
经济安全还涉及到国家的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可以保障国家的金融秩序,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因此,一个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经济安全还涉及到国家的贸易和投资。
一个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政策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国家应该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保护本国产业,防止国际贸易的不平衡,维护国家的贸易利益。
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防范外国投资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经济安全还涉及到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个国家应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和转型。
经济安全的科学内涵是一个国家在经济领域内保障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的各方面因素。
这需要一个国家具备稳定的经济基础、健全的金融体系、合理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以及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工作措施

经济安全工作措施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和运行过程中不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威胁,确保经济保持稳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经济安全工作措施是指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而采取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措施。
本文将从经济安全的意义、经济安全的威胁、经济安全的工作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对经济安全工作措施进行分析。
一、经济安全的意义经济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经济安全是保障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基础。
一个国家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够在国际事务中独立自主,不受其他国家的干预和摆布。
其次,经济安全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
只有经济安全得到保障,一个国家才能够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进步。
此外,经济安全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经济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二、经济安全的威胁经济安全面临着各种内外部威胁。
首先,国际金融风险和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安全的外部威胁。
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和经济活动使得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冲击。
其次,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是经济安全的内外威胁。
一些国家和地区资源和能源供应不足,导致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引发资源争夺的冲突。
再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新型威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等问题不断增加,对经济安全产生了新的挑战。
三、经济安全的工作措施为了保障经济安全,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
首先,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是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抗风险的能力。
其次,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是保障经济安全的关键。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将对经济稳定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各国需要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风险防范措施,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加强资源和能源的保障也是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各国应该加强国内资源和能源的开发,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确保稳定的供给。
经济安全

在加拿大,对国家整体经济安全造成威胁的是经济间谍活动,即外国政府出于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未经授权的 经济情报,例如专利信息或科技,而采取的非法、秘密或强制活动。
中国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压力的加大,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即国家经济安全越来 越像传统的军事安全一样受到中国高度重视。总书记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 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一条有中国特 色的国家安全之路。把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 。中国经济安全面临六大挑战,包括 :
经济安全
经济学术语
目录
01 个人的构成
03 中国的
02 国家的 04 其他信息
经济安全是指能够获得稳定收入或其他资源从而确保在及可预见的将来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活标准。这包括: 潜在的持续偿付能力;个人或国家等其他经济实体未来现金流的可预测性;就业安全或工作安全。
个人的构成
在美国,家庭或组织的收入水平和就业安全能够体现儿童的经济安全。50岁以上之人的经济安全取决于社会 安全福利、退休金和存款、收入和就业以及医疗保险。
国家的
在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经济安全指一个国家根据其政策以其希望的方式发展国家经济的能力。指一个国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消除和化解潜在风险,抗拒外来冲击,以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国 家主权不受分割的一种经济状态” 。在一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经济安全应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历史上,征 服他国能够使征服者通过掠夺、获取新资源以及依靠控制被征服国家的经济而扩大贸易来变得更加富有。国际贸 易系统非常复杂,涉及多国协议、国家间的互相依赖,以及是否有自然资源。在这样的国际贸易系统中,经济安 全与军事政策一样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经济安全面临六大挑战作者:波涛来源:中国证券报2011-04-07 08:01:01挑战之一对以美国主导的发达市场体系形成不对称依赖关系,导致我国国民储蓄不断流失,我国国民财富积累能力被削弱。
我国经济已经被美国一步一步引入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分工体系,并以比世界其他经济体更深的程度陷入世界美元循环体系。
这种态势将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形成潜在威胁。
从历史研究中我们发现,美国对其设定的打击目标国的基本战略之一,就是以开放美国的低端进口市场为陷阱,一步一步引诱被打击国经济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不对称依赖关系,从而使美国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这里还要提及我国的美元外汇储备。
研究美国历史就会明白,美国从立国以来就从未偿还过任何一笔对外国的国家债务,而且美国人也从不隐瞒这一点。
其中典型的就是上世纪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就是公开单方面撕毁了对外国政府的黄金负债。
目前,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仍在快速增长,这种深陷美元财富循环体系陷阱的局面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及长远健康发展。
美元资产不断贬值的本质是将使我国国民财富不断流向美国。
不仅如此,这笔巨额美元资产的整体安全性令人担忧。
有观点认为,中国可以用这笔外汇储备作经济斗争的武器,以大量抛售美国国债威胁美国。
应当明白,如果中国对这笔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作日常性买卖操作时,国际金融体系是可以容许的。
但如果以此作为斗争工具,则绝不会被美国为霸权的国际金融市场所接受。
那时候中国的巨额卖单恐怕根本无人接手,市场流动性会立即消失。
挑战之二对以美国为霸主的市场体系的不对称依赖关系加速了我国资源耗竭及自然资源的对外流失,我国自然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已开始超出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定位于出口加工为主的“世界组装车间”加入了国际分工体系,被美欧资本压制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区域。
其后果不只是在于获取微薄的利润,而更是在于国际垄断资本正是通过把我国限定在国际分工的最低端环节,我国正迅速消耗中国宝贵的自然资源。
而我国正是在人均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国情下,选择占据国际分工体系的最低端的发展模式,用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为发达国家经济体承担最污染环境、最消耗资源的代工组装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且将危及经济安全。
按目前的发展方式,我国一方面在大量消耗稀缺的自然资源,一方面又在加剧在重要资源上的对外依赖程度:我国对一些事关重大国计民生的资源产品已经丧失定价权(如铁矿石、大豆)或基本丧失定价权(如石油、木浆,目前我国木浆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70%)。
在我国自有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的背景下,我国未来向国际市场寻求自然资源也将面临重大挑战:挑战之一是世界上“资源民族主义”日趋兴盛,资源的跨国公司垄断程度日趋集中,这将严重削弱资源消费国的资源贸易能力。
例如,对我国发展核电核能工业至关重要的铀矿,其82%的储量由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加拿大三国所有。
这种关键自然资源的获得,很大程度上并不由国际贸易规则支配,供给非常不稳定。
挑战之二是世界上“资源占有跨国公司化”日趋发展,主要自然资源已日趋被主要西方大型跨国矿业公司集中占有。
例如世界锡矿的80%,世界铜矿的75%,世界金矿的57%,世界锌矿的57%,分别被行业排名前十位的国际大型矿业公司占有。
世界铁矿石的70%被世界三大铁矿石公司占有。
我们在与这些大型矿业公司谈判时,很难掌握主动权。
挑战之三科技人才流失,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被削弱,对国际高科技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三十年的实践证明,目前在我国凡是市场对外高度开放的行业,与外国先进技术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之势。
与之相反的是,越是国外对我国严格技术封锁的领域,我国越可能取得真正的技术进步。
举例来说,我国彩电行业对外全面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机制造成为了全球生产大国,但彩电的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外资手里,我国彩电显示屏技术与国外的代差并没有缩小,彩电生产的主要利润仍由外资掌控。
相反,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持续遭到国际封锁,而正是在这些被封锁的领域我国自主创新技术跃居世界第一梯队,例如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大型超级计算机的研发以及最近的高速动车组技术、磁悬浮列车技术,等等。
可惜的是,这些被逼迫下后来居上的技术领域是少数。
科技人才流失正削弱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基础。
近几年来,我国正发生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移民潮。
这次移民潮与前两次移民潮不同的是,这第三次移民潮表明我国教育体系也被彻底纳入了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我国在国际教育体系中也被置于产业链的最底端,负责初级教育(小学、中学),而大学以上教育则开始由美国等发达教育体系所垄断。
这种日趋扭曲的教育国际分工体系,将使我国在国际分工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我国教育体系正日趋成为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初级工厂。
我国教育公共资源严重不足,极少数学生能接受到“精英教育”。
这小部分接受到“精英教育”的后备人才正掀起越来越高的移民热潮。
到2010年,我国留美学生总数已突破十万,一些重点中学毕业班的学生大多数选择直接留学,而放弃报考国内大学。
对已经上了国内大学的学生来说,我国顶尖大学的优秀学生又大多数选择出国。
据统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重要后备力量的留学美国的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目前回国率仅有8%,为全世界最低,并且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不仅如此,我国目前还正涌起一股以技术精英与企业家为主的移民潮。
这将意味着我国知识与财富的双重流失。
可以看出,我国人才加速外流是全体系的人才流失,从高中生、大学毕业生、博士生、知识精英、企业家,都正形成日趋强化的移民倾向,这将对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挑战之四我国农业及粮食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截至2010年,我国已连续7年粮食丰收。
但这背后是我国农业安全及粮食安全的严峻局面。
我国粮食安全的“紧平衡”局面很容易被打破。
目前,我国农业及粮食安全正面临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严重威胁:威胁之一:外资正加紧对我国农业领域的大举渗透。
以美国资本为主的外资正加紧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并控制我国农业及粮食领域:以低价农产品直接抢占市场份额,以打击我国本土种植业;与金融资本相配合,全面渗透农产品流通领域;以转基因种子为武器,逐步控制我国农产品市场。
美国农产品在全世界都极具竞争力。
因为美国农产品具有其它国家农产品所不具备的四大竞争优势:全世界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先进农业科技的支持,巨额政府财政补贴,以及金融资本的配合。
因此,当我国农业领域在WTO框架下对外资逐步全面开放后,我国农产品领域对外资竞争正呈现全面退却之势。
我国的大豆、玉米、棉花、蔬菜种子、肉类等领域正在被外资全线攻占,而且外资正图谋以转基因技术为突破口,全面突破我国对大米、小麦等最基本粮食作物的最后防线。
这些基础粮食作物的转基因技术专利已基本上被外国资本控制。
如果我国在基础粮食作物推广转基因技术,我国粮食领域将全部被外资牢牢掌控,我国粮食安全防线将彻底崩溃。
以大豆为例。
自我国加入WTO并取消对大豆进口关税及配额限制之后,我国大豆种植全面溃败。
我国从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大豆出口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之内转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消费的进口依存度已高达70%。
在我国对大豆等油脂作物进口依存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跨国资本又进一步控制了我国60%以上的油脂企业。
再进一步,跨国四大粮商又已基本控制了我国食用油的销售渠道,并占有了食用油市场的多数著名品牌。
至此,跨国资本已基本完成了对我国食用油市场从产地到终端销售的产业链控制和整合,我国食用油产业已基本落入跨国资本之手。
目前,对我国食用油产业链上下游渗透与控制相类似的跨国资本入侵行动正在棉花、玉米、种子、肉禽等农业领域重演,并已开始在小麦、水稻等最基本农产品领域逐步强化入侵的力度。
威胁之二:我国农地数量与质量持续下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虽然规定有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但目前显而易见的挑战是:第一,这“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底线正在大规模城市化、房地产开发、工业项目开发中被不断侵蚀。
第二,这“十八亿亩耕地”的质量正不断下降,正遭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严重质量下降的挑战:一些地方政府以土地置换为名,以劣地顶替好地,以好地进行房地产开发,以劣质复耕地冒名顶替耕地配额;土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我国耕地的地力持续下降;土地与草场中在过量使用下不断退化。
目前,我国虽然还能维持粮食供给的紧平衡,但前景并不乐观。
因为这是在严重透支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条件下取得的。
农业高强度使用化肥农药,是我国目前尚能维持粮食产量的基本原因。
但这也是引发未来我国粮食危机的定时炸弹。
据统计,我国农地化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
我国农地仅占世界总量的7%,但化肥施用量却占世界总量的34%。
这种过量施用化肥对农地的伤害极难修复,土地一旦成为“废地”,则自然修复过程需要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
另据农业部研究,我国草原退化问题已十分严重,草原退化面积已达90%,并仍以每年0.5%(即3000万亩)的速度递增。
威胁之三:我国农业粗放生产方式将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我国大田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生产依赖不断追加施用化肥。
我国农业滥用化肥的后果不单是造成土地退化,更严重的是,化肥农药的滥用正使我国农业生产“石油化”,使我国粮食生产直接与世界石油市场紧密挂钩。
前几年世界石油价格暴涨,导致世界粮价及我国粮价大幅波动,足以让人警醒。
当我国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化肥时,美国资本就可以通过控制石油价格进而影响我国粮食价格。
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科技投入不足,以“高强度施用化肥”来勉强维持粮食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将造成农地质量持续下降,将会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以色列依赖科技发展农业的“科技创新农业”之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以色列国家的地理环境极为恶劣,农业自然条件仅相当于我国沙漠地区。
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沙漠化国土条件下,以色列依靠持续的农业科技开发,使以色列不仅达到农产品自给,而且还有大量出口。
以色列的“节水、节肥、节能”的“科技创新农业”模式,正好处处是我国“费水、费肥、费能”农业模式的榜样。
威胁之四:水资源危机将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农业用水要占到水用量的70%以上。
其中,农业用水的粗放式灌溉方式,又浪费了宝贵的农业用水的40%以上。
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使用率非常之低。
我国农业用水正越来越依赖地下水。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大约10%已完全依赖地下水。
在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山东,农业灌溉用水对地下水的依赖已超过50%,农业用地下水的抽取量已达到补给量的两倍。
而在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华北平原,地下水的抽取量为每年320亿立方米,已远远超过降水及河流的补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