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荷载导算

合集下载

导线风荷载计算公式

导线风荷载计算公式

导线风荷载计算公式导线在受到风力作用时会产生风荷载,导线的风荷载是指单位长度上单位宽度的导线所受到的风力大小。

导线风荷载的计算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导线风荷载计算公式。

一、简化拟静力法简化拟静力法是一种简化的计算导线风荷载的方法,适用于导线的挠度较小的情况。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导线视为一条"紧绷弦",在考虑了导线自重和风压力的作用后,通过静力平衡求解导线的挠度和张力。

导线的风荷载公式如下:Fw=0.5*ρ*V^2*Cd*A其中,Fw为单位长度上单位宽度的导线所受到的风荷载;ρ为空气密度;V为风速;Cd为风阻系数;A为单位长度上的导线风面积。

上述公式中的风阻系数Cd是根据导线的尺寸和形状以及风向等因素来确定的,需要参考相关的风洞试验数据进行计算。

导线风面积A则是导线在单位长度上与风相对的面积。

二、实测拟静力法实测拟静力法是通过对导线的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确定导线的风荷载。

该方法要基于大量的实测数据,并结合导线的结构特点和风洞实验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获得导线在不同风速下的风荷载。

实测拟静力法中的计算公式相对来说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导线的综合力学特性,如导线的弯曲刚度、拉伸刚度、弹性变形等。

其中,导线在风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和张力是重要的计算参数。

三、动力法动力法是一种较为严格和精确的导线风荷载计算方法,适用于导线的挠度较大的情况。

该方法基于动力学理论,通过对导线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和计算,获得导线的风荷载。

动力法的计算包括了对导线的自振频率、模态形状、阻尼特性等方面的考虑。

其中,导线的自振频率是导线的重要特性参数,可以通过对导线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状进行反复试验来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导线风荷载的计算还需要综合考虑导线的材料强度、电气性能、安全系数等因素。

在实际工程中,一般会采用多种方法相互印证,综合考虑导线的各种因素,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双向板荷载导算及计算

%双向板荷载导算及计算

%双向板荷载导算及计算永久荷载标准值:由板传来(1-2α^2+α^3)×(qGk×lcy/2)=长边梁自重bx×hx×25/1000000=长边梁梁侧抹灰自重2×20×hx×20/1000000=可变荷载标准值:由板传来基本组合: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作6.21(kN/m)由板传来2.16(kN/m)短边梁自重0.24(kN/m)短边梁梁侧抹灰自重qxGk =8.37(kN/m)qxQk =(1-2α^2+α^3)×(qQk ×lcy/2)=0.52(kN/m).qgx1= 1.2qxGk+1.4qxQk =10.76(kN/m)qgx2=1.35qxGk+1.4*0.7qxQk =11.80(kN/m)(kN/m)qgxK =qxGk+qxQk =8.88(kN/m)qgxQ =qxGk+0.5qxQk =8.62(kN/m)永久荷载标准值:(5/8)×(qGk×lcy/2)=4.69(kN/m)by×hy×25/1000000=2.59(kN/m)2×20×hy×20/1000000=0.32(kN/m)qyGk =7.28(kN/m)可变荷载标准值:由板传来qyQk =(5/8)×(qQk ×lcy/2)=0.39(kN/m)基本组合:.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qgy1=1.2qyGk+1.4qyQk =9.28(kN/m)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qgy2=1.35qyGk+1.4*0.7qyQk =10.21(kN/m)qgy =max(qgy1,qgy2)=10.21(kN/m)标准组合:qgyK =qyGk+qyQk =7.67(kN/m)准永久组合:qgyQ =qyGk+0.5qyQk =7.47(kN/m)作用在短边梁上的荷载。

檩条计算

檩条计算

[νgq]= [L/150]= 40.00
强度不满 故 足要求
挠度满足 故 要求
工况二:恒
2) 载+风载
1.0*Mgx+1. Mx= 4*Mqwx
1.0*Mgy+1. My= 4*Mqwy
第 4 页,共 9 页
当屋面有内 层板时,只 需进行以下 强度和刚度 验算:
毛截面应力 分析: 恒载+风载 引起的应力
=
qwx=qw*si
n(q)
= 水平支撑传 来的轴压力 N=
0.027 (kN/m) 0.086 (kN/m) 0.115 (kN/m) 0.000 (kN/m)
gy=g*COS
a =
qy=q*COS
a =
qsy=qs*CO
Sa =
qwy=qw
=
0.00 (kn)
0.090 (kN/m) 0.287 (kN/m) 0.383 (kN/m) -0.56 (kN/m)
Mgy=gx*L^2 /8
= Mqy=qx*L^2 /8
= Mqsy=qsx*L ^2/8
=
Mqwy=qwx*L ^2/8
=
0.122 (kN•m) 0.388 (kN•m) 0.517 (kN•m) 0.000 (kN(活 载为施工荷 载和雪荷载 中较大者) (只需进行 强度和刚度
B
-1.183 9.00 (m )
1.000
跨中设竖向 拉条数n=
屋面板层数 n:
屋面外板板 型:
一层屋面板 自重为g1:
附加悬挂荷 载g2:
其它自重 (不含檩 条)g3:
水平支撑传 来的轴压力
N: 屋面坡度
i:
a:

PKPM荷载计算步骤详细讲解

PKPM荷载计算步骤详细讲解

一、PM参数输入1、在计算底板时,注意梁、板保护层厚度取50mm;与土直接接触的梁板保护层厚度取50mmI;关于保护层厚度取值问题,可参见二类a环境下,结构构件保护层厚度和裂缝控制的感想2、在计算底板抗浮,按倒楼盖配筋时,注意混凝土容重取0KN/M3;3、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容重取26KN/M3;4、上部楼层梁柱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统一取30mm,不再区分25mm和30mm;5、楼面恒活荷载输入时,按自动计算现浇楼板自重,且普通住宅装修层荷载按1.6KN/M2考虑,其它按实际情况取;6、梁间墙体线荷载,240墙体统一按4.2KN/M2,120墙体统一按3.0KN/M2,注意考虑门窗洞口折减和挑板自重;7、地下室外墙按混凝土墙建模,如遇到剪力墙和混凝土墙相临情况,可局部用深梁替代,这样便于JCCAD导荷布桩.二、结构楼面布置信息:1、板厚一般按板短跨1/35取值;普通楼层板厚不小于100mm,屋面板厚不小于120mm,对局部露台,当板跨较小时,板厚也可以取100mm;2、楼梯间板厚取0,电梯间全房间开洞,且注意楼板错层;三、楼面荷载传导计算:1、一般楼面和屋面活荷载按荷载规范取,楼梯间恒载取8.0KN/M2,活载对普通多层住宅楼梯取2.5KN/M2,对高层住宅或者消防楼梯取3.5KN/M2,当梯板为较大跨度或者较厚板厚时,按实际情况取恒载;2、应注意楼梯间实际的导荷方式,如板式楼梯,为两边楼梯梁受力,应选择单向导荷方式;四、画结构平面图:1、一般情况下,普通楼层考虑0.3mm裂缝控制,底板考虑0.2mm裂缝控制,地下车库顶板可根据覆土厚度,先按0.3mm控制,可做一定放大,如按0.25mm裂缝控制,这个具体工程自己把握,对车库顶板上有消防车情况,可按0.3mm进行裂缝控制;2、对与剪力墙相连的板边界,按固端考虑,对与较大边梁相连的板边界,可考虑边梁的约束作用,适当放大板支座配筋,其余板边界边支座按简支考虑;五、平面荷载校核:1、在布桩时,该项导荷作为参考条件,以JCCAD为主,如框架剪力墙结构,JCCAD 里面墙体分担的荷载较多,柱分担的荷载较少;反之,PM导核里面,墙体分担的荷载较少,柱分担的荷载较多;六、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1、混凝土容重取26KN/M2;在计算底板抗浮,按倒楼盖配筋时,注意混凝土容重取0KN/M3;2、在进行整体计算时,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来查看位移比和位移角,其中计算位移角时,不考虑偶然偏心;对高层位移比应41.4;对构件进行配筋时,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不选;3、模拟施工加载选加载3;4、风荷载信息栏中,对结构基本周期,按SATWE整体计算周期结果,将振型1周期进行返输入;注意体型分段数,对有地下室,裙房结构,应分别分段;5、同时选考虑偶然偏心和考虑双向地震;6、对有斜交抗侧力构件,应注意该项取值;7、对计算振型数,应按实际情况取,且使有效质量系数大于90%;8、应注意周期折减系数,对不同结构类型取不同值,对框架结构取。

结构计算中有限元导荷和平面导荷的区别

结构计算中有限元导荷和平面导荷的区别

结构计算中有限元导荷和平面导荷的区别
弹性板在计算时,其导荷方式有两种:平面导荷和有限元导荷,今天汇总一下两种导荷方式的详细区别。

一、导荷时间不同
平面导荷是在计算之前,就将荷载导给板周边的梁、墙,在结构整体计算的时候,板上是没有竖向荷载的,只有弹性板的面内和面外实际刚度,因此也得不出弹性楼板本身的配筋计算结果。

而有限元方式是在上部结构计算时,恒、活荷载直接作用在弹性楼板上,不被导算到周边的梁、墙上,板上的荷载是通过板的有限元计算才能导算到周边杆件。

二、对梁、墙荷载的影响不同
平面导荷是将面荷载按照三角形、梯形、矩形等方式全部导到周边梁、墙上,然后由梁、墙传给柱。

而有限元计导荷时,面荷载不仅传到周边梁、墙上,部分荷载会直接通过板传给柱,也就是说,梁、墙承受的荷载会减少。

三、对边支座的影响不同
平面导荷在计算前已经将荷载导给板周边的梁、墙,所以传给周边梁墙的荷载只有竖向荷载,没有弯矩。

而有限元计算方式传给梁墙的不仅有竖向荷载,还有墙的面外弯矩和梁的扭矩。

对于边梁或边墙,这种弯矩和扭矩常是不应忽略的。

四、是否可以算出配筋不同
因为平面导荷方式算不出板的弯矩,所以在整体计算后也就得不出板的配筋,相反有限元方式在整体计算后,可以得出相应的弯矩,也就能够算出配筋。

而且这里弹性板的配筋不仅考虑了竖向荷载,还考虑梁风、地震等水平荷载以及结构的整体变形,包括各层的累积变形、墙柱竖向构件的变形等。

五、适用范围不同
有限元方式仅适用于定义为弹性板3或者弹性板6的楼板,不适合弹性膜(没有面外刚度,无法传导)或者刚性板的计算。

而平面导荷,适用于任何情况。

输电线路导、地线张力弧垂及杆塔荷载计算程序用户使用说明书

输电线路导、地线张力弧垂及杆塔荷载计算程序用户使用说明书

“输电线路导、地线张力弧垂及杆塔荷载计算程序”使用说明书江苏省电力设计院2008年10月11日前言杆塔承受的电线荷载,就是电线通过悬挂点施加到杆塔上的力。

该力在无风情况下通常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三个分量,即竖向垂直荷载TG、纵向张力荷载TQ(顺线路方向的水平张力)、横向张力荷载TS(垂直于线路方向的水平张力,包括通过电线传递的风荷载)。

电线荷载一般需计算5种工况(覆冰、大风、不均匀脱冰、事故、安装)下的荷载,对于钢管塔还需考虑大风上拔,必要时杆塔设计还要校验验算工况。

在各种工况下组合垂直荷载、纵向荷载、横向荷载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简单的靠人工或电子表格计算工作量大,且很容易出错。

“输电线路导、地线张力弧垂及杆塔荷载计算程序”集成了导地线张力及弧垂计算和杆塔荷载计算的功能,只需输入最原始的设计参数,计算结果可直接的以图形或表格的方式输出,直观且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国标报批稿)、《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4-2002),并参照《电力工程高压送电线路设计手册》(第二版,以下简称《手册》)和我院原“500kV杆塔荷载计算程序”的有关公式,结合杆塔设计的经验,编制了本程序。

其特点如下:1.与导地线张力计算绑定编程,避免了开列杆塔荷载时导地线参数和气象条件的多次重复输入,无需借助于其它软件便可独立完成导地线的张力及荷载计算;2.设置了导地线、气象区及绝缘子串型数据库;3.具有计算数据自动保存和读取Excel荷载计算书中设计参数的功能,如要修改原荷载中某数据,只需操作“读取杆塔数据”按钮,修改某数据后再进行计算,无需再次输入全部数据,操作方便、快捷;4.荷载表中列出了导地线参数、气象条件、绝缘子、金具、线路参数及中间数据,同时在Excel上设有自校验功能,可从中获取荷载的详细计算公式,便于校核;5.可同时计算6组导、地线力学特性和架线弧垂表,生成的CAD图表可直接出版;6.可计算三层导线及地线,双回路塔的荷载可一次性开列完成。

%双向板荷载导算及计算

%双向板荷载导算及计算

永久荷载标准值:由板传来(1-2α^2+α^3)×(qGk×lcy/2)=长边梁自重bx×hx×25/1000000=长边梁梁侧抹灰自重2×20×hx×20/1000000=可变荷载标准值:由板传来基本组合: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标准组合:准永久组合:作6.21(kN/m)由板传来2.16(kN/m)短边梁自重0.24(kN/m)短边梁梁侧抹灰自重qxGk =8.37(kN/m)qxQk =(1-2α^2+α^3)×(qQk ×lcy/2)=0.52(kN/m).qgx1=1.2qxGk+1.4qxQk =10.76(kN/m)qgx2=1.35qxGk+1.4*0.7qxQk =11.80(kN/m)(kN/m)qgxK =qxGk+qxQk =8.88(kN/m)qgxQ =qxGk+0.5qxQk =8.62(kN/m)永久荷载标准值:(5/8)×(qGk×lcy/2)=4.69(kN/m)by×hy×25/1000000= 2.59(kN/m)2×20×hy×20/1000000=0.32(kN/m)qyGk =7.28(kN/m)可变荷载标准值:由板传来qyQk =(5/8)×(qQk ×lcy/2)=0.39(kN/m)基本组合:.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qgy1=1.2qyGk+1.4qyQk =9.28(kN/m)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qgy2=1.35qyGk+1.4*0.7qyQk =10.21(kN/m)qgy =max(qgy1,qgy2)=10.21(kN/m)标准组合:qgyK =qyGk+qyQk =7.67(kN/m)准永久组合:qgyQ =qyGk+0.5qyQk =7.47(kN/m)作用在短边梁上的荷载。

第三节均匀荷载孤立档距导线计算

第三节均匀荷载孤立档距导线计算

第三章气象条件转变时架空线计算(均匀荷载孤立档距导线力学计算)第一节导线的状态方程导线内的应力随气象条件的转变规律可用导线状态方程来描述。

一、(悬挂点等高时)导线的状态方程设档距为l,在m条件下的气温为tm,架空线的比载为gm,最低点应力为σm,现变到n 气象条件即气温为tn,比载为gn时应力为σn。

当m气象条件变成n气象条件时,①由于温度的转变△t=tn-tm,使导线热胀冷缩,线长由Lm变成Lt;②由于应力的转变△σ=σn-σm,使导线弹性变形,线长由Lt变成Ln公式 Lt=[1+ a(tn-tm)] LmLn=[1+ 1/E (σn-σm)] Lt (3-1)经变换后隐去Lt值,可得:Ln = Lm[ 1+ a(tn-tm)+ 1/E(σn-σm)] (3-2)在一点条件下,线长L与最低点应力σ之间存在Lm=l+g²l³/24σ²的关系,因此对应于两种条件m和n的导线长度别离为:(等高悬挂点)Lm=l+ g m²l³/24σm² (3-3)Ln=l+ g n²l³/24σn² (3-4)在一样情形下,Lm≈l 经整理后可得:σn -E g n²l²/(24σn²)=σm - E g m²l²/(24σm²) -aE(tn-tm) (3-5)σn -(E gn²l²cos³Φ)/(24σn²)=σm-(E g m²l²cos³Φ)/(24σm²)-aE (tn-tm) cosΦ通常,令A= E g m²l²/24σm² -σm +aE(tn-tm) (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上热点讨论和专家答疑 建筑结构.技术通讯 2007年5月[编者按] 讨论源自《建筑结构》论坛( /index.asp?boardid=4)、《同是土木人》QQ 群(6983479)近期的热点话题。

文中黑体字是本刊特约专家朱炳寅、邱鹤年教授高工、黄吉锋副研究员和刘民易高工的评议。

采编:李静。

19*************************************************************问:关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层高度问题。

(1)《高规》第10.2.4条,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2)《混规》第11.1.5条和《抗规》第6.1.10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

当结构底部框支3层,每层高 4.5m ,框支以上每层3.9m ,共16层(楼高=3×4.5+13×3.9=64.2m )。

底部加强部位应为多高,应执行哪条规范?答:三本规范对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高度问题的规定有不一致的地方。

其中限制总高不大于15m 的要求,在房屋高度较高的高层建筑中,当框支层位置在层2及层2以上或者底部楼层层高较大时,不尽合理。

建议对于较高的高层建筑,按《高规》的相关规定确定。

详细分析可见我写的《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应用图解手册》第142~143页。

(朱) 问:高层结构中,框-剪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柱或短肢墙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弯矩是每层均要满足规范要求?还是仅底层满足即可?对主立面有退台(退二次)的结构呢?答:对符合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均匀对称)的一般结构,底部满足即可,对复杂结构,建议底部加强区高度范围内应满足要求。

(朱) 问:《高规》规定只有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如何确定“明显不对称、不均匀”?说法一(2005年7月18~20日在京举办了首次“PKPM 结构设计软件在应用中的问题解析”讲座):在非偶然偏心作用下,结构位移比>1.2,或在偶然偏心作用下,A 级高度建筑结构位移比>1.4,B 级高度建筑结构位移比>1.3,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说法二(黄吉锋著的《PKPM 新规范计算软件TAT 、SATWE 、PMSAP 应用指南》):验算结构位移比时,总是要考虑偶然偏心【这是《高规》4.3.5条的要求,不要混淆】;验算结构构件设计时,分下列两种情况处理:1) 如果位移比超过1.2,则考虑双向地震,不考虑偶然偏心;2) 如果位移比小于1.2,则不考虑双向地震,考虑偶然偏心。

说法三(黄小坤著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若干问题解说》):一般而言,可根据楼层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之比值判断,若该值超过扭转位移比下限1.2较多(如A 级高度高层建筑大于1.4,B 级高度或复杂高层建筑等大于1.3),则可认为扭转明显,需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计算,此时,判断楼层内扭转位移比值时,可不考虑质量偶然偏心的影响。

说法一和说法三比较接近,而说法二和其他两种差别较大,要严格的多,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答:《高规》3.3.1-2条没有给出判断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结构的量化标准,属于总体的宏观判断。

工程界普遍做法是参考《高规》4.3.5条对减少结构扭转影响的量化规定,来帮助判断。

(黄) 答:通过楼层位移比来判别结构对称性和均匀性是较为合理的量化手段,具体量值应根据工程经验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即工程重要或复杂时可适当从严,反之可适当放松。

(朱) 问:悬挂荷载按恒载还是活载考虑?如何考虑不利布置? 讨论:设计的医药轻钢厂房,屋面有空调管道、电缆桥架、给排水管道以及吊顶等一些悬挂荷载,其中空调管道所占的荷载比重较大。

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悬挂荷载?钢结构设计手册以及轻型屋面钢屋架图集都是按照满布恒载考虑的,但实际却存在可能这样的不利情况:厂家有可能一跨全部预留,另一跨全部做悬挂。

这样一来是否应该按活载输入并考虑不利布置呢?计算用的是STS ,如果把活荷不利布置的开关打开,计算结果相差是比较大的。

配合的轻钢厂家用的是3d3s ,他们称3d3s 不考虑活载不利布置,不知道是否真的? 讨论:我们给轻钢厂家提供的悬挂荷载是150kg/m 2,自己也感觉偏大,但是考虑方案阶段用于估算基础还是可以接受的。

不知道计算钢架时如何处理空调管道荷载?一般取值多少?我的意见是根据一般情况将悬挂荷载按均布活荷载输入,考虑不利布置,局部悬挂较重时,在实际位置按活载单独输入集中力,这个集中力就不用考虑不利布置了,毕竟较重的悬挂管道将来移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此外,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时,如果活载里面包括雪荷载,那么雪荷载将一同参与不利布置,觉得有些偏于保守,出现半跨雪荷极值的可能应该是相当小的。

觉得程序应该增加一种工况,将雪荷载拿出来,不参与不利布置,即便参与也应该考虑折减,但没有理论依据。

答:上述问题涉及工艺特殊情况,荷载数值应由相关工艺提供,对于是否考虑活荷载不利组合,这要看荷载不利组合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换言之,有些荷载被定义为活荷载,其实它不十分活,如上面提到的吊挂荷载,一旦其安装结束,其荷载基本不变,或者说其自重不变,所变化的可能就是其运行需要的那部分重量,如给排水管道里的水的重量等,这部分随运行而有可能变化的重量,才真正称为活荷载,对吊挂荷载中大量的无活动可能的荷载应加以区分,主要看真正活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若比例很小,则可不考虑活荷载的不利组合,同时工程经验应重视,多听听专业人员的意见,多了解工艺流程对结构设计大有好处。

雪荷载参与活荷载组合是没有疑义的,雪荷载对结构的影响与结构体系密切相关,半跨雪荷载、布袋效应等对轻型结构、非刚性屋面结构等的影响很大,不可大意。

(朱) 问:检修吊车荷载与工作平台检修活载组合(如2001年样题第201题),吊车竖向与水平荷载组合都没乘组合值系数,是不是当他们为一个活载来考虑的啊?答:当为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时,第2个及以后的可变荷载才需要乘组合值系数,你说的检修荷载要看是不是同一组,如果都是为吊车检修的荷载,可认为是同一组。

而“吊车竖向与水平荷载组合”,如果只有这两个荷载,则不用乘组合值系数,如果还有其他活荷载则应根据活荷载效应的大小,确定乘相应的组合值系数。

(朱) 20问:SATWE 底层柱、墙、支撑最大组合内力文件(WDCNL*.OUT )中输出的内力值为何不能直接用于基础设计?答:(1)《地基规范》(GB50007-2002)3.0.4条指出:1)确定基础底面积、埋深、确定桩数及裂缝计算时,要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该值在WDCNL*.OUT 文件中没有输出),而非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2)计算地基变形、筏板基础的偏心距e 时,要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该值在WDCNL*.OUT 文件中没有输出),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2)对于《抗震规范》4.2.1条所述的那些可不考虑地震作用的基础,设计可不考虑地震组合,故应采用“恒+活”、“恒+活+风”组合。

但如果在SATWE 计算中选择计算地震作用,WDCNL*.OUT 文件没有单独输出“恒+活+风”组合;对于“恒+活”组合而言,WDCNL*.OUT 也只是输出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1.2D+1.4L”基本组合,并未输出永久荷载效应控制下的“1.35D +0.98L”组合。

通常情况下“1.35D +0.98L”组合起控制作用,只有当楼面活荷载比较大,即活载与恒载之比>2.8时,“1.2D +1.4L”组合才起控制作用。

(3)对于柱下联合基础和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桩筏基础和箱基等整体基础,采用最大组合内力做基础设计,其计算结果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上部结构构件传递给基础的内力应该是同一工况下的,不可能同时达到最大值。

(4)对于柱下独立基础,其截面与配筋主要与轴力、弯矩有关。

文件虽然输出了最大轴力、最大弯矩对应的工况,但是这些工况对基础不见得是最不利的,有时候可能是轴力和弯矩都较大(不是最大)时的工况起控制作用。

(刘) 问:单桩单柱要布承台吗?答:这个问题要涉及许多具体问题。

如:桩是什么桩,大桩还是小桩?柱是什么柱,大柱还是小柱?我的体会是:当桩比柱截面大时,可不设承台,在桩顶完成柱、桩钢筋的互锚;当桩比柱截面小时,应设承台,在承台高度范围内完成柱、桩钢筋的互锚。

同时应注意,单柱单桩下更应该设置拉梁,主要是出于柱底弯矩的传递和基础整体性的考虑。

(朱) 问:杨伟军主编的《2006年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模拟试题》第138页:某住宅建筑为地下2层,地上26层的含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总高95.4m ,层1层高为5.4m ,其余各层层高为3.6m 。

转换梁顶标高为5.400,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试问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至少应做到下列何项楼面处为止?(A )层2楼面,即5.400处;(B )层3楼面,即9.00处;(C )层4楼面,即12.600处;(D )5层楼面,即16.200处答:D 正确。

根据《高规》10.2.4条: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

又据7.2.15条: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朱) 问:徐建主编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应试题解》(2005年版)第249页:某一双肢格构式柱中,连接两肢的交叉单角钢,两角钢中间有缀条联系,斜腹杆按轴心受压计算稳定性时,为何其计算长度取0.8系数?出自规范哪一条? 答:格构式双肢柱腹杆计算时,常假定为桁架结构,按《钢规》GB50007表5.3.1平面内计算长度取0.8l 。

(邱) 问:支座受压直腹杆,用十字形角钢组成,计算稳定性时,λ=l 0/I ,其中l 0=0.9l ,是怎么回事?为何不是l x = l y =l ?(见《钢结构设计手册》第307页)答:支座竖杆按《钢规》表5.3.1计算长度应取l ,中间竖杆则按斜平面计算,取0.9l 。

(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