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整体和单元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人:**系部主任:韩文根**人:***编制日期:2014年月日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制目录(本页的目录内容是参考,实际做时请自动生成目录)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一)基本信息(二)课程设计(三)考核方案设计(四)教学组织形式(五)教学材料(六)说明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内容11、教案头2、教学过程设计(二)教学内容21、教案头2、教学过程设计(三)教学内容31、教案头2、教学过程设计(若还有内容,请往下增加)《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大学语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语文学时:36学时课程类型:基础课学分:2学分所属系部:基础部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二)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为学好本专业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如下:1.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知识,特别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种主要文体特点及发展简况。
3.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
“大众化”应用人才,有两个层面:一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的应用能力;二是既能掌握一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又要掌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
向通才教育发展。
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单元语文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语法知识和文学常识。
- 能够运用本单元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 通过课堂提问、互动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单元主题: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单元的主题。
2. 教学内容:- 课文阅读:包括课文原文、作者介绍、课文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等。
-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或文章,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 写作指导:针对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提供写作技巧和范文分析。
- 语法知识:讲解本单元涉及的语法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单元主题。
2. 课文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 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受和心得。
- 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外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推荐的文章,分享阅读心得。
-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等。
4. 写作指导- 教师讲解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提供写作技巧和范文分析。
-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5. 语法知识讲解- 教师讲解本单元涉及的语法知识点,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
6.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写作练习和教师点评,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多篇相关的文本材料融合起来进行综合阅读,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套完整的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整体阅读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和分析多篇相关文本材料的内涵和结构;2.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价;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多篇文本材料选择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层次分明的多篇文本材料,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
可以包括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2. 教学前导在开始整体阅读之前,通过导入、预测、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和结构进行初步了解。
可以使用图片、关键词、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整体阅读学生进行整体阅读,注意对文本的字面理解以及对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思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
4. 文本分析与理解通过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内容、结构、语言特点等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本材料的解读能力。
可以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编排等。
5. 想象与创造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与创造。
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设想和想象,比如改变故事结局、延续故事情节等。
6. 批判性思考与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评价和评论。
可以就文本的立意、情节安排、语言表达等进行讨论和辩论。
7. 鉴赏与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中的优美语言、优秀形象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8. 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对整体阅读过程进行总结与归纳,强化学习效果。
可以组织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展示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在整体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语文单元整体设计教学

语文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语文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活动的有机整体。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需求,合理选取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进程和活动的有序过程。
下面我将就语文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设计教学目标。
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首要任务。
教学目标应该既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语文学科标准相结合,又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
目标要明确,具体,有针对性。
同时,教学目标要区分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确定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其次,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实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兴趣和学习方法。
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应充分考虑学科内涵和水平的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再次,选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引导法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游戏、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确定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不同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和任务,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综合运用和实践。
最后,进行教学评价。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为调整教学计划和完善教学内容提供依据。
教学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测验评价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和学生自评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语文单元整体设计教学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大学语文全本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大学语文》全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的基本情况。
2.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语文》全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
2. 作品的作者及其生平、思想、艺术特色。
3. 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教学难点:1. 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表现。
2. 作品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语文》全本及其重要性。
2.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二、课文讲解1. 第一单元:古代文学- 课文:《诗经》、《楚辞》等- 重点: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掌握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 难点: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2. 第二单元:唐宋文学- 课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重点:了解唐宋文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 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
3. 第三单元:明清文学- 课文:《红楼梦》、《西游记》等- 重点:了解明清文学的特点,掌握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 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4. 第四单元:现代文学- 课文:《呐喊》、《彷徨》等- 重点: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 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
三、课堂讨论1. 针对每篇课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作品进行解读。
四、课后作业1. 阅读指定作品,撰写读书笔记。
2. 对作品进行鉴赏,撰写赏析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发言积极、观点独到。
2. 作业完成情况:按时提交作业,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3.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阅读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语文 单元整体教学

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指南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指南一、单元整体感知在开始一个新的语文单元学习之前,首先需要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这包括了解单元的主题、背景、目的以及涉及的文章、诗词等文学作品。
通过整体感知,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有助于后续的学习。
二、单元学习目标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
在了解整个单元的主题和内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文整体把握在了解单元的主题和目标后,需要对每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每篇课文的背景、作者、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以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单元重点探究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针对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探究。
这包括对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的探究等。
通过重点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五、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是单元整体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同时,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单元检测与反馈单元检测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
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相应的检测,以便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检测结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检测结果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七、单元总结与反思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是对整个单元学习的回顾,也是对学习成果的总结。
学生可以总结自己在单元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反思学习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改进的地方。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总结与反思,评估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语文单元整体备课整合教学

语文单元整体备课整合教学
整体备课整合教学是指在一个语文单元中,将各个教学环节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下是一个语文单元整体备课整合教学的示例:
1. 设计主题:确定本单元的主题,如《人与自然》,并明确核心目标,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 制定教学目标:根据主题和核心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等。
3. 教学内容选择: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文章、文言文等材料,确保教学内容和主题的紧密结合。
4. 教学方法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解读、讨论、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5. 教学步骤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方法,安排具体的教学步骤,包括导入活动、知识讲授、实践活动、梳理思路、巩固训练、评价反馈等环节。
6.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资料、图片、视频等,以支持教学过程中的展示和辅助。
7. 教学评价设计:设计合适的教学评价方法和工具,如阅读理解测试、写作评分表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8. 整体备课整合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设计的步骤和安排,有机地整合各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连贯、有序的整体。
9. 教学反思总结:根据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发现问题、改进方法,为下一次备课教学做好准备。
大学语文教案框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课程涉及的基本文学理论知识。
- 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 熟悉经典文学作品及其作者。
2. 能力目标:-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评论能力。
-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文学理论概述- 文学定义与性质- 文学体裁及其特征- 文学创作与欣赏2.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诗经、楚辞- 汉魏六朝文学:汉赋、建安文学、陶渊明诗 - 唐代文学:唐诗、散文、传奇小说- 宋元文学:宋词、元曲- 明清文学:小说、戏曲、散文3.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及其作品- 茅盾及其作品- 郭沫若及其作品- 巴金及其作品- 老舍及其作品4. 外国文学- 古希腊文学:荷马史诗、索福克勒斯戏剧- 中世纪文学:但丁《神曲》、莎士比亚戏剧- 18世纪文学:歌德《浮士德》、雨果《悲惨世界》- 19世纪文学: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20世纪文学:海明威《老人与海》、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文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基本规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学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4. 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文学理论知识:结合具体实例,讲解文学定义、性质、体裁、创作与欣赏等基本概念。
3. 分析文学作品: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风格等。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围绕文学作品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知识目标
①了解。了解部分文学作品作者的简况,包括作者 的姓名、字号、籍贯、主要的生活经历、所处的时 代及时代特征、所属的文学流派或团体,以及有哪 些代表作品之类。了解阅读、朗诵、演讲、报告、 影视欣赏、辩论、实用写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 解若干语文自我学习的各类资源。
②理解。理解部分文学作品作者的思想倾向、作品 风格特征,其人或其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能理 解阅读、朗诵、演讲、报告、评论、辩论及实用写 作等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性。
③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基本层的目标是:能 用普通话清晰回答、交谈,讲述见闻,介绍事物, 发表意见,态度自然,说话有礼貌。提高层的目标 是:讲话能做到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 态度自然,亲和力强。
④培养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基本层的目标是:能 运用现代汉语处理工作中一些简单的文书工作,例 如写一则简明的通知、自我推荐、计划、总结和之 类。提高层的目标是:能以通顺、清楚、明白的语 言文字表达个人的意见,例如能用规范文字将个人 专业范围的知识或学习心得写成报告、论文;或能 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或非专业的文章。
3、具体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与欣赏的能力。基本层的目标 是:能根据专题教学要求对各专题的文学作品的思想 内容能作初步赏析。提高层的目标是:以课后思考与 练习为突破口对不同专题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情感态度、 作品的思想内容、结构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风格能 有所欣赏和体味。
②培养学生的诗文朗诵能力。基本层的目标是:能有 感情朗诵诗文,发音准确、音调适当、表达流畅,能 脱稿朗诵。提高层的目标是:能较好朗诵一两篇经典 诗文;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调合适,表达流畅, 节奏合理,感情充沛、有分寸,脱稿朗诵;对朗诵有 一定兴趣。能对阅读、朗诵、演讲、报告、评论、辩 论等诸种语言运用有一定的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9
3
五、说课小结 六、新课的效果 七、新旧教法对比 八、说课的感受
4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课程代码: 制定人:周仲强 合作人:陈善劝、潘美明、葛昌璘、
杨岳华、徐徐、朱慧萍、孔灵 批准人: 制定时间:2011年01月18日 所属系部:公共管理系
5
二、基本信息
学分:2 授课对象:大一学生(动漫) 学时:32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12
4、课程内容设计
模块名称
学时
A.大学精神与人格修养 6
B.情感空间与感悟生命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诗意栖居与思辨求索 6
D.职场人生与时尚文化 8
期末汇演+考试
4
合计
32
13
5、知识的处理方式
有关概念、定义等知识略去不讲,有 关原则等知识略讲,有关技巧的知识 要讲,但重在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总之,淡化知识传授,重能力训练。
14
6、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项目一 :“语文学习小组超级积分赛” ,具 体包括7个子项目:
(1)即席发言、讨论会(编号 1.1 ) (2)中华经典诗文配乐朗诵比赛(编号 1.2 ) (3)人文经典读书报告会(编号 1.3) (4)演讲赛(编号 1.4) (5)辩论赛(编号 1.5) (6)交际口语情景剧(编号 1.6 ) (7)作手抄报或电子书制作(编号 1.7)
《大学语文》整体和单元教 学设计
1
《大学语文》整体教学设计 目录
一、管理信息 二、基本信息 三、课程整体设计 1、设计前状况 2、课程总体目标 设计 3、课程具体目标 设计 4、课程内容 设计 5、知识的处理方式 6、能力训练项目 设计
2
7、进度表设计 8.第一堂课设计 9、考核方案设计 10、教材、资料 四、单元教学设计 1、本单元教学内容 2、本单元教材与学情分析 3、本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4、本单元教学设计主要理念 5、教学流程:
人文素质课 先修课: 后续课:
6
三、课程整体设计
1、设计前状况
课程原来的名称:大学语文 课程原来的内容:第一讲 《论语》《孟子》与儒学 第二讲 老 庄与道家文化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及陶渊明 第四讲 唐诗第 五讲 宋词 东坡 第六讲 《红楼梦》第七讲 汤显祖及《牡丹亭》 第八讲 鲁迅《伤逝》 第九讲 张爱玲 第十讲 新诗 第十一讲 影视艺术欣赏 第十二讲 古希腊神话与史诗 第十三讲 文艺复兴 文学概况与莎士比亚 第十四讲 海明威。较侧重提高文学文化 修养,与学生实用职业能力结合不紧密 课程原来的教法:虽然有课内的训练,但以传授知识型的教法 为主;以讲为主,以练为辅。 原来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 不明显,其他语文相关综合能力也较少得到训练 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接受得更多的是知识,不能把知识转化 为能力。讲授的时间较多,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而 且训练环节安排也不够。
③掌握。掌握与工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口语、 阅读、应用写作等语言运用基本技能。
11
(3)素质目标
①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良好 的人格、人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高尚的 审美情趣与情感,感悟诗意栖居与职场人生,提高理 性思辨的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②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语文视野,提高文学、艺术和 人文修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③培养学生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祖国优秀语言及其 他优秀人文典籍的兴趣,使人文素质培养走向可持续 发展之路。
7
2、新课程总体目标设计
本课程分八个单元,从认知、情感、生命、修养、理性再 到人居、职场、时尚文化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就业时所需 的人文素养教育,彰显“语文”特性;每一单元后都有能 力训练:口语交际方面,分演讲、诵读、辩论、交际语言、 职场语言,形成一个序列训练,着力培养学生走向一个 “职业人”所应具备的说话能力;应景写作方面,让学生 能掌握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如演讲稿、自我推荐、博客 等, 一方面保持大学语文课程固有的特质,以人文素养的提升 为核心;另一方面要顺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会 说话是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第一要求),结合 学校“工学结合”的实际,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项目训 练带动教学,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相应的写作能力, 理解、运用职场语言、交际语言、网络语言、书面语言, 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个人发展能力。形成以 学生为主体的专题式教学改革,以问题意识带动学生的创 造性的思考和发现,提升学生就业急需掌握的多项人文素 8 养。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使其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