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一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选编了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一个语文园地。自然景物旖旎绚丽,四篇课文视角迥异,各具特色:呢喃的紫燕、婀娜的柳丝、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如珍珠般的泉水,这些美景在作者的笔端涓涓流淌,点点入胸的鲜活文字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本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搜集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学生分析】

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一组课文学起来比较容易,因为燕子、柳丝、荷花和泉水这些景物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加上以前又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一定会兴趣盎然。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教师不能停留在苍白的写作技法的指点上,而应该结合课文,寓方法于文字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设想】

1、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

阅读名家的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

然景物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

自然的美好。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

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配乐磁带。

2、走入自然,观察身边的景物。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走入自然去观察身边的景物,一方面激发学生学文读文的热情,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二、基本策略

1、初读感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用指名读、同桌检查读、比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悟读思考,做到文通字顺,读得正确、流利。

2、精读品析。这些课文文质兼美,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的观察方法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延伸拓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积累优美句段。

三、各有侧重

1、《燕子》:

这篇课文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写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的。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范例。

⑴教学前教师可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者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还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

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有关春天和燕子的课件。

⑵教学中可以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还可以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学习课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突破重难点。要通过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朗读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并体现读的层次;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从中了解作者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特有偏爱,以及赞美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感情。

2、《古诗两首》: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

⑴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⑵古诗节奏鲜明,音韵铿锵,学习时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3、《荷花》: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⑴激趣导入:你们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资料,展示一幅幅荷花图。

⑵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⑶鼓励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有关歌颂荷花的诗文交流一下。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荷花,了解它被历代人们所喜爱的原因。

4、《珍珠泉》:

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目的是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了解叙述的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本课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连接语中的学习提示,自学自悟,教师点拨指导。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初读,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受;再读课文时,就课文提示,展开讨论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最后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感,积累优美语句。

四、拓展活动

本组教材的拓展活动应与语文园地的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搜集列举中外名家对大自然的精彩描写,并鼓励学生经常积累,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引导学生在说说写写中提高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习作的内容暗含了写作方法的指引,如抓住特点写,按顺序写等,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在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中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配套教案

课题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一、识字写字 1、认识常用汉字64个,会写40个字。 2、能用音序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三、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用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同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四、写话 对写话有兴趣,能简单写自己想说的话。 教材分析 《场景歌》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树之歌》本课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介绍了10种树的突出特点。在积累自然百科的同时,又能学到许多与“木”字旁有关的生字。形声字、形近字的比

较练习,能更有力的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拍手歌》共十节,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儿歌不仅描绘了大小动物在自然界自由生活的美好情境,还告诉小朋友们:“人和动物是朋友,保护动物是大事。”相信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定能从演唱“拍手歌”的掌声中有所领悟: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动物与人类互相依存。《田家四季歌》本篇课文与一年级《四季》《四个太阳》有很好的对比承接作用,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之前关于四季课文的内容,找找本课新的内容和不同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园地二”安排了“查字典、日积月累、我爱阅读”三部分内容,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单元64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认识部首,规范地书写汉字。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以往识字所采用的识字方法认识生字,把识字、看图、学词和读文结合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识字乐趣,提高识字热情,体验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各种诗歌题材的喜爱之情。 重点: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生字。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童话”为主题,共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一篇略读课文《海的女儿》。一次习作“故事新编”,一个“语文园地”。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讲了一个叫王葆的小男孩经常在听奶奶给他讲宝葫芦的故事后,自己非常想拥有一只宝葫芦。《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将他们拒之门外,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与孩子们共享花园。《海的女儿》讲述的是一个人鱼和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学生能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能和同学交流自己读故事后的感受。 二、单元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3.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4.能和同学交流自己读故事后的感受。 三、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难点 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四、课时安排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2课时 《巨人的花园》2课时 《海的女儿》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25 宝葫芦的秘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节选的部分选自张天翼的代表作《宝葫芦的秘密》,是这部小说的第一章。作为整篇小说的开端,介绍了王葆在听了奶奶讲的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后,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一个宝葫芦的故事。故事奇妙,语言通俗易懂,易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感受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 童话以奇妙的想象征服了每一个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不仅喜爱,而且已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能体会童话中人物的形象。这篇课文中的王葆的年龄与四年级学生年龄相仿,语言也生动有趣,学生学起来有兴趣。 三、教学建议 以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感悟、自我体验为基本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感悟童话的内涵。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的原因。 3.从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中任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感悟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故事的改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童话的奇妙。 五、重点难点 从奶奶给王葆讲的故事中任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六、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观看《宝葫芦的秘密》这部电影。

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麻雀》(最新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麻雀》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作者赞美的“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的思想感情,激发在困难和险阻面前奋不顾身的无畏精神。 2.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搏斗”、“无可奈何”等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着重理解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理解、深入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继续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方法及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感情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什么力量最伟大?(注意:我问的是“伟大”而不是“最大”。) (学生可以有多种答案。)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读懂课文,理清层次 (一)读预习,想想预习告诉了我们什么? (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后面几句提示: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二)按提示给课文分段 1.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事情发生?哪几个自然段写事情发展?最后哪几个自然段写结果?(第一段:1~3自然段。第二段:4~5自然段。第三段6~7自然段。) (三)指导运用方法概括段意。 1.说说上课书学过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2.学习新的方法。 ①读第一段。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段意:猎狗随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看到从巢中掉下来一只小麻雀。) ②读第二段。思考:写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或怎么样)?(段意:写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了小麻雀。) ③读第三段。思考:事情结果怎样?(用谁或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回答。)(段意:写小麻雀得救了,猎狗被带走了。)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自然之道》教案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2. 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教时:13课时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 2.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 3.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重难点: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引出“道” 1.故事导入。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的麦地里,一只喜鹊正扑腾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鹊。我发现,那只喜鹊的翅膀受伤了。我连忙把那只喜鹊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伤口,敷上消炎药,把它包扎好。不几天,那只喜鹊好了。我很喜欢它,怕它飞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给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给它食吃,给它水喝,精心喂养。可是没多久,你们猜,它怎么了?(它却死了) 2.引出“道”。 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板书课题。 3.读题,解释“道”。学生读课题,说说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领悟“道” 1. 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说出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如我和同伴在小龟遇到危险时很焦急,为什么向导却“若无其事”?向导明知道把小龟抱到大海会害了小龟,可他却还是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向导的话是什么意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020年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3个字,会写“介绍、声明”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神奇,体会王葆的形象。 3.从奶奶讲的故事中选一个,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神奇,体会王葆的形象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每个孩子的童年都离不开奇妙童话的陪伴,请大家谈一谈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童话人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美人鱼、白雪公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是——宝葫芦的秘密。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吗?(看过动画片、看过书。)主人公是谁呢?(王葆)是的,这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写的童话故事,2007年被拍成彩色动画电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接触这个王葆,看看宝葫芦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识记生字词,互相指读,提醒同学注意哪个生字。 说说自己预习中的疑惑,组内初步解惑,解答不出的标注问号,留作集体交流探讨。 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生字词识记;课文朗读;解疑释难,提出未解答的问题。 3.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规矩(jǔ)撵(niǎn)拽(zhuài)舔(tiǎn)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乖、溜、葵、瘦”,并且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乖”注意和“乘”区分,第三笔是悬针竖。“溜”是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留”的“丶”不要漏写。“葵”是上下结构,下面“癸”注意最后一笔是“丶”。“瘦”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叟”注意笔顺,“丨”要出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不费事、不操心地获得一切。) 2.通读课文,说说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 3.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王葆,并且了解了他和宝葫芦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王葆和宝葫芦结下“情缘”。 1.读课文,想一想,王葆是怎样知道了关于宝葫芦的故事的?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说一说。 王葆与奶奶的规矩:每逢奶奶要求王葆干什么,都得给他讲一个故事。就这样,王葆听到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2.理解“规矩”:这里的“规矩”是什么意思?(约定、承诺……)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规矩吗? 3.总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我和奶奶守住了彼此的“规矩”,我才听到了那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我们也要做守规矩的人。 4.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奶奶和王葆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案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四年级的下半学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文又历来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所以,这篇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学生定会喜欢。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对于向导含义深刻的话、对“自然之道”这一词语的理解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人物情感变化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 教学中立足学生,立足文本,立足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时,从标题的质疑,从文中的重点句生发出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生与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感悟文章的精髓;通过潜心会文的读书,好词佳句的品析,恰倒好处的读写结合,达到丰富学生见识,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适当展开联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知识和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丰富学生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和爱好,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启示 2、通过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实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阅读“单元导读”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教案

1.把自己读过的一本童话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童话书。 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体会中华语言文字的奇妙,学会辨析近义词,掌握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 3.积累与勉励勤奋读书相关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学过的童话故事,说一说故事中有哪些奇妙的想象。 (1)《宝葫芦的秘密》:有了宝葫芦,人们要什么就有什么。 (2)《巨人的花园》:巨人把孩子们赶走后,花园里一派冬天的景象,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3)《海的女儿》:小人鱼为了保护心爱的王子,自己的身体竟然化作了泡沫。 2.童话里的想象真是奇妙,读童话不但有趣,还能激发幻想。你还读过哪些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呢? 小组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推荐给大家。 3.总结:书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课下同学们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表达了什么或者体现了什么。 ◇他抬头.. 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 ◇鹅便昂首.. 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 ◇这个字怎么写?我忘记.. 了。 ◇任岁月潺潺流淌,不能忘怀..的,始终是老师深情的目光。 2.做类似联系,说说加点词语有什么不同。 3.总结辨析动作词语不同的方法。 (二)第二题。 1.想想下面的句子是怎样描写冬天的。 ◇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 ◇冬天,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 ◇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湖面很快就变成了大玻璃。那些红色的、黄色的叶子,都冻在玻璃里了。 2.照样子写一写其他季节。 四、学习“书写提示”。 1.出示几个有趣的书签,观察其特点。 2.总结书签上字的特点,总结做书签的注意事项。 要求: (1)竖写时,要自右向左书写。 (2)字距要均匀。 (3)上下字要对齐。 (4)注意作者名字的位置,使格式更美观。

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词三首教案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书写标题。这篇课文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前两首的标题,点评。 2、和老师一起书写标题,注意写法。 3、指名说,你了解敬亭山、洞庭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读注释对我们学习诗歌很有帮助。 4、这两首诗一首写山,一首写水,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三、学习《独坐敬亭山》 1、指名读。 2、了解作者。 指名说,你们了解李白吗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

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让学生背一背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诗,如《静夜思》等) 3、练读,注意把每个字读准,了解诗的意思。 4、齐读。 5、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6、同学交流 A、指名说,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一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前两句: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云彩也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 后二句: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质疑:后两句,是敬亭山看着我还是我看着敬亭山呢敬亭山不是人,为什么可以看呢(可以让学生质疑) B、要深入理解这首诗,还需要联系整首诗,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谁再来说一说。 指名说。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想象到—— C、同学们,请你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是从哪些诗句或词语体会到的 指名说。 作者的心情很孤独、很寂寞;“只有”说明当时的作者十分孤独、寂寞;他又觉得敬亭山是他的知心朋友,没有离开他,作者十分感激他,也十分喜欢他;敬亭山也像人一样,天天看着他,有了感情。 7、结合背景,理解诗的情感。 介绍背景:写这首诗时,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此刻,当他独自面对敬亭山,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 8、反复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作者的孤独和寂寞。 指名读,点评。 9、齐读。 10、试背,体会情感表演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 指名说。 师小结:读好题目了解作者;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可用更简练的词语概括步骤,以便学生记忆与运用) 五、作业: 1、依据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诗。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胡庙小学池秋艳【教材分析】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依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群旅游者出于同情心,从食肉鸟口中救下一只幼龟,却使龟巢里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倾巢而出,导致成百上千的幼龟受到伤害。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学情分析】 同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究大自然的奥妙,对自然现象有着关注的热情。所以对于这篇课文,同学是有学习欲望的。但是,同学的关注可能仅仅停留在外表。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同学热爱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启发同学学会理性地考虑,进而引导同学维护大自然,探究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迪,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因此,要引导同学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同学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同学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设计理念】 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同学在自主学习中与文中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读准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容,感知容体会文章的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容,从中受到启示。 (2)教学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抓住课文主要容的方法。 2、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感悟文章的容和情感。 3、想象体验法:发挥想象,体会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大自然气象外千,美丽无比。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这篇有关于大自然的文章。(师板书课题,生伸出手指跟写。) 齐读课题。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侦察海鸥愚蠢气喘吁吁 (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人物、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把不明白的地方做做标记。 生:自由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配套教案

《语文园地七》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描写景物的课文,我们随着作者的视角浏览了一幅幅具有异国风情的画面。“交流平台”则是从景物描写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让静景和动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词句段运用”则是从优美的语句中体会作者是怎样将二者有机结合,交相映衬,创造出灵动的意境的。“日积月累”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诗意,背诵古诗,提高阅读古诗的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教学建议: 1.“交流平台”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读写景的课文时要注意作者的写作方法,从所读的内容上体会写法。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挖掘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 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交流平台”全员参与,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2.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能根据提供的场景仿写句子。 3.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四下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29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正确读写“纪昌学射、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我爱三峡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案.doc

峡的小导游吧,向游客们去介绍三峡中最为有名的三个峡,尽情去展示它们的风光,好 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峡介绍,小组内交流;(可以结合课文描写和浏览网页中的相关图片) (3)指名上台做“小导游”,边演示边介绍;(学生做游客) (4)师生评价。 二、拓展延伸,合作学习 1、师导:恩,听了三位导游的介绍,我们仿佛已置身于那神秘的三峡,再次去感受了三峡的雄伟壮观、幽深秀丽和急流险滩。三峡又何止这些令我们魂牵梦绕呢?我们对三峡的了解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呢?下面就再请我们的小导游们做好准备了,除了三峡风光,你们还想向游客们介绍三峡的什么呢?让我们到网上去浏览一下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浏览三峡相关信息,小组交流; 3、指名上台当“小导游”继续介绍三峡,师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知识竞赛 1、师导:观光了一天,导游们很辛苦,我们的小游客们也很辛苦,不过相信大家收获一定不小,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评选

“最佳游客”,看看哪位游客今天的收获最大。 2、屏幕出示竞赛题,学生回答,[标签:内容] 我爱上了看课外书_小学生作文 我以前一向是一个贪玩的孩子,而且又不太爱学习。我不喜欢书,更不喜欢读书、作文。直到今年表哥来到我家之后,他的一番话改变了我的喜好。使我爱上了看课外书。??? 去年暑假,我的表哥来到我家,知道了我的学习情况后,跟我讲了许多道理,讲了学习的用处,他对我说:“沈程啊,现在这个社会,不用心读书可不行啊!你现在虚度光阴,倒蛮舒服的,将来呢?你想过吗?你能干什么呢……”听着听着,我觉得是啊,表哥的话真的好有道理好有道理。我心里想,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干什么呢?于是我捧起了我以前一向不喜欢的课外书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不由觉得看课外书倒也挺有味道的,渐渐地渐渐地,我就被书里那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了,渐渐地渐渐地也就开始喜欢上了看课外书。? ??暑假里,我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自清散文精选》等5本课外书。它既充实了我的课外生活,又让我学到了一些课外知识。觉得收获还真不小。于是我又从渐渐地喜欢课外书变成了爱上了课外书。现在,只要我一有空,我就会看课外书,同时,我也尝到了看课外书的甜头。??

关于《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关于《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今天,你们将和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2、悬疑读文: 读课文题目,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意思?带疑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3、自主识字: ⑴提示学生利用窍门,读准字音。(如,读愚字不能读成yí,吁不能读成xī)找出难读难写的字,研究特点。(如,形声字占绝大 部分;如,写啄字第九笔的点不能丢掉,写帽右边的曰不能写成日等) ⑵同桌交流,相互识认。 ⑶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难认难写的字,并由学 生展示自己的学法,落实识与写) 4、读课文: ⑴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中点拨学生在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或与同学合作读。

⑵交流练读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自然段读,相互推荐读,老师注意给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机会。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求其他人认真倾听,读完后由学生自己有重点地点评。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词句,教师要让学生读到位。 整体感知。说说初读课文的印象或说说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再让其组织语言来说。尊重学生自己初步的读书感受和见解。 二、探读课文,读出自我发现 1、自主探读: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读出重点,读出感情,与作者情感共鸣。提示学生联系课后连接语提示的内容读课文。 2、心声吐露: ⑴与同桌相互交流; ⑵在全班展示自己的读书体会。教师做要点板书。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着眼学生感悟,抓点精读: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内容回答后,再做深入探究。(问学生有什么问题) ⑴学生提问并品读:为什么说似乎在侦察?

统编版(教育部编写)五年级下册语文14.文言文二则配套教案

第五单元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 时有什么感悟吧!(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2.板书课题。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ì)秋弓缴.(zhuó)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 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通读课文,感知整体。 1.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童话故事”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2.本单元重点: (1)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经典童话故事,充满奇思妙想,非常有趣。展示了人物的美好形象。《<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介绍了宝葫芦的故事,非常有趣、想象奇特。《巨人的花园》介绍了巨人和孩子的故事,说明了只有学会分享,才能得到快乐、幸福的道理。《海的女儿》描写了小人鱼为了自己心爱的王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现了小人鱼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2)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课后题有“根据已有内容创编宝葫芦的故事。”习作《故事新编》重新编一个故事,可以是《龟兔赛跑》的故事,

指导朗读第二部分:带着幸福、快乐的语气读出宝葫芦的神奇。 (2)奶奶给我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有很多,你能否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已有的内容创编一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分组讲故事,选代表上台讲给全班同学听。 注意:可以补充课文中没有的空白,发挥想象,大胆编创。 预设: 有一天,赵六到地里翻地,因为他是个勤奋的农夫。掘着掘着,忽然感觉锄头底下硬邦邦的。他想:难道底下有宝贝吗?于是,他就小心翼翼地把“宝贝”从土里掘出来,一看,是一只金灿灿的,长得非常饱满的葫芦。赵六看到了,不禁有些失望。赵六想:“如果挖上来的是一个大元宝,该多好呀!”奇迹出现了,立刻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元宝就出现在他的手心上!3.王葆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为什么?(因为听了这么多宝葫芦的故事,每个得到宝葫芦的人都“幸福极了”“过上了好日子”“要什么有什么”) (板书:宝葫芦使人们幸福极了过上了好日子要什么有什么) 4.【课件出示15】“我要是有了一个宝葫芦,我该怎么办?我该要些什么?” 是啊,王葆,要宝葫芦最想做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部分: 读读课文20-21自然段,圈画出王葆要宝葫芦的目的是做哪些事?【出示课件16、17】 (1)帮助王葆列式子,学数学:“我有几次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愣,不知道要怎么样列式子,就由‘8’ 字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 从这段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板书:王葆: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 (2)帮助向日葵长高:“那,我得要一棵最好最好的向日葵,长得不能再棒的向日葵。” 从这儿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板书: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 指导朗读:读读第三部分,读出王葆对宝葫芦的渴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19、棉花姑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13个二会字。 2.认识“病、奇、医”等七个生字。 3.能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指导“病、奇、医”三个字。 2、认识课文的二会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做好铺垫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她是谁呀?(出示图片)你们瞧,棉花姑娘长得多漂亮啊!谁来夸一夸她?是呀,棉花姑娘长得白白嫩嫩的,穿着绿裙子,多么美丽呀!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一叫她的名字吧!(板书题目:棉花姑娘) 2.识记“棉”和“娘”,你们在哪儿见过这两个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激趣学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请看这两幅图,说说棉花姑娘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出示棉花姑娘伤心的图片和开心的图片。) 2.是呀,第一幅图棉花姑娘愁眉苦脸的,很伤心。第二幅图棉花姑娘开心地笑了。棉花姑娘从伤心到开心,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找找答案吧。 3.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随机出示词卡:治病、燕子、别人、树干、忽然、惊奇、七颗、瓢虫、碧绿、吐出、笑啦。 (1)学生认读。 (2)同桌你指我读合作学习生字“治、燕、别、干、然、奇、颗、瓢、碧、吐、啦”,自主发现最合适的识字方法。 4.自由读课文。 三、读通课文,识记生字 1.要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我们应该怎么办?(遇到不认识的字要请教他人,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不添字不落字,注意停顿……) 2.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 (1)第1自然段:本段有几句话?大家能读好吗? 第二句:认读词语“治病”,识记“治”。 齐读第1自然段。 (2)还有难读的句子吗? “我们身上有七个斑点,就像七颗星星,大家都叫我们七星瓢虫。”(指名读,齐读) 3.课文中还有许多重点的句子,你们会读吗? 出示句子:(1)“请你帮我捉害虫吧!” (2)“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指名读) 4.你们真了不起,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重点的句子也会读了,把课文连起来读有问题吗?现在就读一读吧,老师相信这一次你们会读得更好! 5.指名按照自然段读课文。 四、多种方法,巩固生字 1.识记“燕”和“瓢”。 (1)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生字中有两个字特别难,(燕、瓢)谁有好办法帮帮大家,说说怎样记住它们? (2)学生小组内分析。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教案

29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会认6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4.学会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理解寓言故事特点。 2.明白寓言指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寓言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包含着小道理的故事)

3.学习第一个寓言故事——纪昌学射。 注意“昌”字,的写法。 4.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学生自学思考。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故事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三、精读课文,品析感悟 1.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纪昌是怎样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的,找到相关语句画下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自学交流。 3.全班交流: (1)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①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②引发想象:同学们,你们知道织布机是什么样的吗?想象一下,纪昌就在这样的织布机下,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这一注视就是两年啊!谁愿意为大家读读这段话?通过朗读让咱们大家都能感受到纪昌的恒心和毅力。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小学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 2、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重点词语,感受自然之道的含义。 3、通过对文本空白处的想象,使自己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手段: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出“道” 1、故事导入。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的麦地里,一只喜鹊正扑腾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鹊。我发现,那只喜鹊的翅膀受伤了。我连忙把那只喜鹊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伤口,敷上消炎药,把它包扎好。不几天,那只喜鹊好了。我很喜欢它,怕它飞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给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给它食吃,给它水喝,精心喂养。可是没多久,你们猜,它怎么了?(它却死了) 2、引出“道”。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课题。 3、读题,解释“道”。学生读课题,说说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二、领悟“道” (一)整体感知 1、这个课题的意思很深奥,我们读了课文会有更深的理解!请同学们先自己来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次。(生自读) 2、请几位学生分别读每个自然段。同学们,带着你的心跟作者一起上岛,看看一路走来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了?快打开书读读课文。(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 板书:嘲鸫幼龟救食肉鸟群龟 你们能按这样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吗?(学生自由说)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全单元】完整版教案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话之美”,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3篇课文。文章运用拟人的手法和奇妙的想象,来表现人性的纯真、美好。《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主要讲王葆对奶奶经常讲的宝葫芦的故事着了迷,总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体现了童话故事的奇妙的想象。《巨人的花园》讲的是巨人对待孩子们的态度的变化带来花园的变化的故事,告诉人们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道理。《海的女儿》主要写了小人鱼为了不伤害别人,不仅放弃了爱情,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故事,体现了小人鱼的真善美的崇高品质。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课 时 教学目标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2 1.认识2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正确 读写2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 象。 4.自主阅读《海的女儿》,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5.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巨人的花园 2 海的女儿 2 习作 2 能运用学过或读过的童话故事的写作方法,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语文园地 2 1.回顾本单元课文,与同学交流阅读童话故事的感受。

25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教学目标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5个字,正确读写“介绍、声明”等7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依据已有的内容,发挥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的真善美。 2.培养阅读兴趣,能按自己的想法创编故事。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拽、瘦”是翘舌音;“矩”读第三声“jǔ”,在“规矩”这个词中读轻声“ju”。“撵”的声母是鼻音“n”,不要读成边音“l”。“乖、葵、瘦”这三个字容易写错,在指导识记字形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以前掌握的方法帮助记忆。 2.阅读理解 默读课文,想一想王葆为什么想得到宝葫芦;再细读课文,说一说奶奶讲了哪几个关于宝葫芦的故事;找规律、复述故事,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创编故事;完整地读一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神奇,开阔学生的视野。 3.表达运用 能依据课文中奶奶讲的故事,学习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感受童话的奇妙,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王葆真的得到一个宝葫芦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