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危害及处理参考

合集下载

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技术规范

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技术规范化学品泄漏是一种严重的安全事故,可能对人员健康、环境和设施造成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应对化学品泄漏事件,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置技术规范至关重要。

一、化学品泄漏的危害化学品泄漏可能导致多种危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泄漏的化学品可能通过吸入、接触皮肤或误食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中毒、灼伤、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对环境的危害:化学品可能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破坏生态平衡,对动植物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

3、火灾和爆炸危险:某些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特性,泄漏后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进一步扩大危害范围。

二、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确保救援人员和周边人员的生命安全始终是首要任务。

2、快速响应:一旦发生化学品泄漏,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果断措施控制泄漏源。

3、科学处置:依据化学品的性质、泄漏量和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置方法和技术,遵循科学原理进行操作。

4、防止扩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的化学品扩散,减少污染范围和危害程度。

三、应急处置前的准备工作1、应急预案制定: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化学品泄漏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应急处置流程和措施。

2、应急物资储备: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个人防护装备、堵漏工具、吸收材料、中和剂、检测仪器等,并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3、人员培训:对相关人员进行化学品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技能培训,使其熟悉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的使用方法。

四、现场应急处置措施1、紧急疏散:立即组织泄漏区域内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2、切断泄漏源:根据泄漏情况,采取关闭阀门、停止作业、拆除泄漏设备等措施,尽快切断泄漏源。

3、泄漏物控制:围堵:使用沙袋、堤坝等对泄漏物进行围堵,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吸附和吸收:使用合适的吸附材料(如活性炭、蛭石等)或吸收剂(如酸碱中和剂、油类吸收剂等)对泄漏物进行吸附和吸收。

化学品对健康的危害

化学品对健康的危害

化学品对健康的危害危险化学品由于化学品的毒性,刺激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腐蚀性,麻醉性,窒息性等特性,所以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1、毒物的分类:毒物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而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将毒物分为以下几类。

1.1金属和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1.2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

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酸等。

1.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

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1.4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

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末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1.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溶剂,如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1.6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而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但比较次要。

2.1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

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

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

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4篇)

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4篇)

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化学品是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一类物质,不可避免地存在危害性。

因此,在接触化学品的工作或生活环境中,个体防护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措施。

一、理解化学品危害在进行个体防护之前,了解化学品的危害性是非常必要的。

化学品的危害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评估,包括毒性、腐蚀性、刺激性、致敏性等。

根据化学品的危害性等级,制定相应的个体防护措施。

1.了解化学品的性质:化学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个体防护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知道它是否易挥发、易燃、易爆等,可以用于选择对应的个体防护用品和防护措施。

2.参考化学品的安全数据表(SDS):化学品生产商或供应商会提供相应的SDS,其中包含了化学品的详细信息,如使用方法、安全措施、急救措施等。

仔细阅读SDS可以了解到化学品的潜在危害,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和存储化学品。

3.咨询专业人士:如果对化学品的危害性不清楚,可以咨询化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如化学工程师或毒理学专家。

他们可以提供针对化学品的特定个体防护建议。

二、个体防护装备的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装备是保护人体免受化学品危害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个体防护装备及其使用方法。

1.防护眼镜和面罩:防护眼镜和面罩是防止化学品溅入眼睛和面部的重要防护装备。

根据化学品的危害程度和接触方式,选择合适的防护眼镜或面罩,如安全眼镜、护目镜、面罩等。

使用时要确保佩戴正确,紧密贴合面部,并经常清洁和更换。

2.防护手套:防护手套是保护手部不受化学品接触的主要装备。

根据化学品的性质和使用条件,选择合适的手套材料和类型,如乳胶手套、聚乙烯手套、氯丁橡胶手套等。

使用手套时要确保手套无损坏,紧贴手部,且手套和化学品的接触时间要尽量缩短。

3.防护服装:防护服装是保护全身免受化学品接触的重要防护装备。

根据化学品的危害程度和工作环境要求,选择合适的防护服装,如防化服、防护工作服等。

防护服装要密封、质地坚固、抗化学品穿透,使用时要注意正确佩戴和清洁。

实验室危险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实验室危险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实验室危险源危害及预防措施实验室是一个充满各种危险源和危害的环境,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保障实验室安全。

下面将介绍实验室的常见危险源、危害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1.化学品危害:实验室中常使用各种化学试剂,这些化学品可能对人体造成刺激、灼伤、中毒等危害。

预防措施包括:-在实验室中配备充足的通风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室衣物、手套、护目镜等,以减少直接接触化学品的风险。

-严格遵守化学品的储存和处理规定,确保化学品储存区域干燥、通风良好,并标识清晰。

-做好实验前的安全评估工作,了解化学品的性质、用途和危险性,并选择合适的替代品或降低风险的工艺。

2.生物危害:实验室中常接触各类微生物和生物样品,这些生物物质可能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

预防措施包括:-采用合适的生物安全柜和防护措施,避免微生物的直接接触和扩散。

-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如正确使用实验室手套、外套等个人防护装备。

-对于高风险的生物材料,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和处置,如制定物质转移协议、材料消毒等。

3.火灾危害:实验室中存在各种易燃、可燃物质,如化学试剂、溶剂等,这些物质容易导致火灾。

预防措施包括:-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和培训员工应急逃生计划,并定期组织演练。

-严禁在实验室内吸烟,严禁随意携带火源物品。

-定期检查和维护防火设施,如灭火器、消防器材,并确保其正常使用和易于取用。

4.物理危害:实验室中常涉及到各种物理实验装置和设备,在错误操作或不当使用下可能导致人身伤害。

预防措施包括:-提供相关实验操作培训和指导,确保操作人员熟悉实验装置和设备的操作方法。

-使用正确、合格的实验室设备,如安全玻璃、护目镜、防护罩等。

-在实验之前,对实验装置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无故障、正常运行。

-遵循实验操作的正确标准流程,如在进行高温实验时使用耐高温手套、面罩等。

5.辐射危害:一些实验室可能使用到放射性物质或设备,这些物质或设备可能产生辐射危害。

化学品的危害及防护

化学品的危害及防护
粉尘或烟雾会刺激眼和呼吸道,接触 皮肤会腐蚀局部皮肤,产生红肿、发
热现象。
有一定的刺激性气味和腐蚀性
对眼睛、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
应急处理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大量
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
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入:误服者漱口,饮大量水。就医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大量
强。
皮肤接触: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
盐水冲洗。就医。
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一般 作业工作服
12
氢氧化钙 Ca (OH)2
白色粉末状固体
其粉尘或悬浮液滴对粘膜有刺激作 用,虽然程度上不如氢氧化钠重,但 也能引起喷嚏和咳嗽,和碱一样能使 脂肪乳化,从皮肤吸收水分、溶解蛋 白质、刺激及腐蚀组织。吸入石灰粉 尘可能引起肺炎。对眼睛有严重伤害
热,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对呼吸道有 强烈刺激性,吸入本品粉尘可致化学 性肺炎。对眼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可致氧化钙粉末灼伤。口服刺激和灼 伤消化道。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手掌皮
肤角化、皲裂、指变形(匙甲)。
植物油或矿物油清洗。用大量流动清水冲 洗。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植物油清洗。就 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 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2
盐酸
无色液体,有腐蚀性,有刺
激性气味。由于浓盐酸具有
(HCl)
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 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形
成盐酸小液滴,所以会看到
酸雾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 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 烧灼感,鼻衄、齿龈出血,气管炎等

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应急处置方案

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应急处置方案

常见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方案危险化学品一般都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点,在应急处理时必须要了解其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及时地进行处理,其应急处置措施如下:(一)液化石油气⒈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的燃料,主要由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烃类介质组成,还含有少量H2S、CO、CO2等杂质,由石油加工过程产生的低碳分子烃类气体(裂解气)压缩而成。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 有特殊臭味;闪点-74℃;沸点从-0.5℃到-42℃;引燃温度426~537℃;爆炸下限[%(V/V)]2.5;爆炸上限[%(V/V)]9.65;相对于空气的密度:1.5~2.0;不溶于水。

⒉禁配物:强氧化剂、卤素。

⒊危险特性:第2.1类易燃气体,极度易燃;受热、遇明火或火花可引起燃烧;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蒸气比空气重,可沿地面扩散,蒸气扩散后遇火源着火回燃;包装容器受热后可发生爆炸,破裂的钢瓶具有飞射危险。

⒋健康危害:如没有防护,直接大量吸入有麻醉作用的液化石油气蒸气,可引起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不完全燃烧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直接接触液体或其射流可引起冻伤。

⒌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残液还可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

⒍公众安全:蒸气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如污水沟、下水道等),所以,要在上风处停留,切勿进入低洼处;无关人员应立即撤离泄漏区至少100米;疏散无关人员并建立警戒区,必要时应实施交通管制。

⒎个体防护: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隔热服。

⒏大泄漏:考虑至少隔离800米(以泄漏源为中心,半径800米的隔离区)。

火灾:火场内如有储罐、槽车或罐车,隔离1600米(以泄漏源为中心,半径1600米的隔离区)。

⒐中毒处置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及时就医。

常见危险化学品危害防范及处理办法

常见危险化学品危害防范及处理办法

常见危险化学品危害防范及处理办法张晓婷古交市第一中学校摘要对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危害、防范措施及其处理办法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提供了危险化学品危害防范及处理办法,以提高化学科研工作者及相关实验人员对化学品危害的防范意识,减少危害发生。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危害防范处理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不少化学品因其固有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存在着很多危险性因素,由此引发的事故日益增多,危害程度越来越大。

如果我们在接触、使用这些化学品前能对其危害性有所了解,并对其防范处理办法有一定的认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包括易燃、易爆、有毒害、腐蚀性等化学品。

对于危害性不同的化学品,其防范与处理方法也不同。

本文旨在提供化学品危害防范及处理方法的相关信息,并对其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潜在隐患进行分析,使人们在接触和使用此类化学品时有所防范。

1危险化学品定义及分类定义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有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能对人体、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分类按照国家标准(GB6944)[1],危险化学品分为9类,具体如下:(1)爆炸品:包括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有迸射危险,但没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危险或局部迸射危险或这两种危险都有,但没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质。

(2)气体:包括易燃气体;非易燃无毒气体;毒性气体。

(3)易燃液体。

(4)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5)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6)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7)放射性物质。

(8)腐蚀性物质。

(9)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2 常见危险化学品危害及其防范与处理方法2.1 爆炸品爆炸品是指爆炸性物质、物品及可以产生爆炸或烟火效果的物质或物品。

20种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

20种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严禁利用氨气管道做电焊接地线。严禁用铁器敲击管道与阀体,以免引起火花。
(4)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氨气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槽车运输时要用专用槽车。槽车安装的阻火器(火星熄灭器)必须完好。槽车和运输卡车要有导静电拖线;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防止阳光直射。
(2)运输液氯钢瓶的车辆不准从隧道过江。
(3)汽车运输充装量50kg及以上钢瓶时,应卧放,瓶阀端应朝向车辆行驶的右方,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垛高不得超过2层且不得超过车厢高度。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醇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车上应有应急堵漏工具和个体防护用品,押运人员应会使用。
灭火剂:根据周围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水(雾状水)或泡沫。
【泄漏应急处置】
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戴橡胶手套。如果是液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限制性空间扩散。构筑围堤堵截液体泄漏物。喷稀碱液中和、稀释。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泄漏场所保持通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3%硼酸溶液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少量误食时立即用食醋、3~5%醋酸或5%稀盐酸、大量橘汁或柠檬汁等中和;给饮蛋清、牛奶或植物油并迅速就医,禁忌催吐和洗胃。
防毒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
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对少量皮肤接触,避免将物质播散面积扩大。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如果患者食入或吸入该物质不要用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可用单向阀小型呼吸器或其他适当的医疗呼吸器)。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
序号
名称
特性
危害
应急处理
防护措施
1
浓硫酸
本品虽不燃,但很多反应却会起火或爆炸,如与金属会产生可燃性气体,与水混合会大量放热。着火时也不能用干粉、泡沫灭火等方法,因为干粉,泡沫的一些成分能与硫酸反应,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火焰后再用石灰,石灰石等中和废酸。
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气或雾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愈后癍痕收缩影响功能。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以至失明。慢性影响: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吸入:将患者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有呼吸道刺激症状者应吸氧。
眼睛:张开眼睑用大量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彻底冲洗。
皮肤: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浓硫酸对皮肤腐蚀强烈,实际操作应直接大量冷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口服:立即用牛奶、豆浆等内服。
注:所有患者应请医生或及时送医疗机构治疗。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防毒面具,护目镜,橡胶手套
8
乙醇
乙醇易燃,具刺激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防毒面具,护目镜,橡胶耐油手套
7
异丙醇
常温下可引火燃烧,其蒸汽与空气混合易形成爆炸混合物。
接触高浓度蒸气出现头痛、倦睡以及眼、鼻、喉刺激症状。食入或吸入大量的蒸汽可引起面红、头疼、精神抑郁、恶心、昏迷等。
防尘口罩,橡胶手套,护目镜
10
氢氧化钠
该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具有强腐蚀性;危害环境
该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或烟雾会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与NaOH直接接触会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皮肤接触:可用5~10%硫酸镁溶液清洗。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在实验里,不小心沾到了碱液的时候,我们要用较多的水去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来进行反应)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输氧。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防毒口罩,化学防溅眼镜,橡胶手套,防酸工作服,胶鞋
2
氧化锌
与镁、亚麻子油发生剧烈反应。与氯化橡胶的混合物加热至215℃ 以上可能发生爆炸。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烟气。
吸入氧化锌烟尘引起锌铸造热。其症状有口内金属味、口渴、咽干、食欲不振、胸部发紧、干咳、头痛、头晕、四肢酸痛、高热恶寒。大量氧化锌粉尘可阻塞皮脂腺管和引起皮肤丘疹、湿疹。
9
碳酸钠
具有腐蚀性。没有特殊的燃烧爆炸特性
该品具有弱刺激性和弱腐蚀性。直接接触可引起皮肤和眼灼伤。生产中吸入其粉尘和烟雾可引起呼吸道刺激和结膜炎,还可有鼻粘膜溃疡、萎缩及鼻中隔穿孔。长时间接触该品溶液可发生湿疹、皮炎、鸡眼状溃疡和皮肤松弛。接触该品的作业工人呼吸器官疾病发病率升高。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乙醇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防毒面具,护目镜,橡胶手套
接触其蒸气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粘膜有烧灼感,鼻出血、齿龈出血,气管炎等。误服可引起消化道灼伤、溃疡形成,有可能引起胃穿孔、腹膜炎等。眼和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及皮肤损害。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大量水漱口,吞服大量生鸡蛋清或牛奶(禁止服用小苏打等药品),就医。
防毒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防酸工作服,胶鞋
皮肤接触: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误服者,口服牛奶、豆浆或蛋清,洗胃。就医。
防尘口罩,尽袖工作服,防护手套,
3
盐酸
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 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防尘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
6
甲苯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该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4
氨水
易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形成爆炸性气氛。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腐蚀某些涂料、塑料和橡胶。腐蚀铜、铝、铁、锡、锌及其合金。
吸入后对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可因喉头水肿而窒息死亡;可发生肺水肿,引起死亡。氨水溅入眼内,可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失明,皮肤接触可致灼伤。慢性影响:反复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支气管炎。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表现为皮肤干燥、痒、发红。如果身体皮肤有伤口一定要避免接触伤口以防感染。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就医。
防毒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
5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对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