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中的谎言与真相

合集下载

罗生门真相的迷雾

罗生门真相的迷雾

罗生门真相的迷雾罗生门,是一家古老的传统日本建筑。

它因为花岗岩门框独特而得名,而更为人熟知的是宫城谣传中的罗生门。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参与者都对罗生门发生的事件有着不同的见解,揭示了真相的迷雾。

本文将以这个故事为蓝本,探讨真相的多面性以及我们如何面对现实中的迷雾。

第一幕:事件的发生在日本宫城县的某个黑暗夜晚,罗生门里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

一名武士被发现死在门前,他的背部被刀剑刺穿。

这道罗生门迅速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

而事件的真相,也在这个迷雾笼罩的夜晚里隐藏着。

第二幕:事实上的真相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事件的事实记录。

现场没有其他人,只有武士的尸体和一位名叫马卡尼的狗。

根据尸体的伤口,可以判断武士遭到了暴力袭击,下一步我们将探讨谁是罪犯。

第三幕:嫌犯的陈述那个夜晚,一个名叫嫌疑家的陌生人被抓住,并被怀疑是凶手。

他否认了自己的罪行,声称他只是路过,发现了尸体,但逃跑时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好奇心,所以进入了罗生门。

但他的陈述并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同。

第四幕:目击者的证词一位路过的目击者,在警察的询问下作证,称他看到了嫌疑人在现场。

但他的证词与嫌疑人提供的信息相矛盾,造成了更大的混乱。

究竟是谁在说实话,谁在撒谎?第五幕:女性的剖析女性在罗生门事件中发挥了重要角色。

我们听取了几个女性的陈述。

其中一个女性声称她看到了死者和嫌疑人发生争吵,这与目击者陈述的矛盾不大。

另一个女性表示她见到了死者常常骚扰她,这个证词使得嫌疑人的形象更加复杂。

第六幕:真相的多样性通过这些证词和陈述,我们看到了真相的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利益,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这种多样性使得我们很难判断真相到底是什么。

第七幕:迷雾中的启示在这个故事中,罗生门象征着真相的迷雾。

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立场,对事件进行解读和表述。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真相的存在,无论它可能有多个版本。

迷雾并不意味着没有真相,而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辨别。

结局:面对迷雾的勇气面对罗生门真相的迷雾,我们需要勇气和智慧。

谎言与真实——日本电影《罗生门》中的人性思考

谎言与真实——日本电影《罗生门》中的人性思考

43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22期电影《罗生门》海报谎言与真实——日本电影《罗生门》中的人性思考张 萍 刘 勇电影《罗生门》之所以赢得了众多影迷的好评,不只是因为曲折的故事情节,特殊的叙述结构和拍摄手段,更是因为电影表达了关于“人的存在方式”这一主题内涵,导演通过“罗生门问题”,讲述了一段扑朔迷离的、为了自身利益许多人去编造各种谎言和欺骗的故事,从而揭示了特定历史中人的丑恶与自私,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性,启发观众去进一步思考人性本质,探究人性世界深层次的存在,意图引导观众更多关注人性的多变性,关注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谎言与真实,进而引起我们对人性的深思。

一、 谎言与真实享誉世界的电影《罗生门》,以其深刻的主题意蕴,特殊的叙述结构和精湛的拍摄手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扑朔迷离的画卷。

在影片中,看到了赤裸裸、真实残酷的人性。

在这里,谎言,反而成了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无法逃避、无法释怀。

是谁说了谎,为什么大家要说谎,真相只有一个。

《罗生门》中的武士到底是怎么死的? 真相不得而知。

罗生门下,谁的证词才是真相?大家都在猜测。

最后,在二次叙述中,樵夫说出来案件的真相。

四个人,四个谎言,事件的全过程是樵夫、武士、强盗、武士妻子都撒了谎。

武士之所以撒谎,把妻子说得那么凶狠,是因为他比自己所强调的要懦弱得多,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和性命,武士逼着妻子自杀,面对强盗,他不断哀求说“我还不想死”。

其实,强盗也并不是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英勇无敌,强盗撒了谎,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与武士打了二十三个回合,并最终杀死了武士。

强盗和武士的决斗就像是地痞流氓打架一样,【作者简介】张 萍,女,陕西延安人,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外语讲师,主要从事日语言文化专业研究;刘 勇,女,陕西商州人,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文语言文学研究。

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 Review其实,两个人的内心都比较懦弱和害怕,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区别,根本不像他们自己所描绘的那样英勇。

《罗生门》真相与谎言观后感

《罗生门》真相与谎言观后感

《罗生门》真相与谎言观后感《<罗生门>真相与谎言观后感》《罗生门》这部电影,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

影片中,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述着事情的经过,真相在不同人的口中变得扑朔迷离。

强盗、武士、武士的妻子,甚至是那个旁观者,每个人的叙述都像是真相,又都充满了谎言。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那些充满争议的事儿,有时候,一件事情的多个版本能把人绕得晕头转向。

就拿我曾经经历过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商场逛街。

逛着逛着,其中一个朋友看中了一件衣服,但是价格有点贵。

这时候,另一个朋友就悄悄跟她说:“这衣服不值这个价,你看这做工,还有这材质,都不怎么样。

” 然后我们就离开了那家店。

可后来,我无意中听到那个说衣服不好的朋友跟别人聊天,说她其实特别喜欢那件衣服,只是自己买不起,所以才故意说不好,想让看中衣服的朋友也别买,这样她心里能平衡一点。

这事儿让我发现,人有时候为了自己的面子、利益或者其他原因,会说出一些违背内心的话。

就像《罗生门》里的那些人,强盗为了显示自己的英勇,把自己的罪行说得好像是一场英勇的决斗;武士的妻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贞洁形象,把自己描述得楚楚可怜又无奈;武士呢,就算是死了,也要保住自己的尊严。

再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也是这样吗?比如说,在工作中,明明是自己的失误导致项目出了问题,却找各种借口把责任推给别人;在学校里,考试没考好,回家跟父母说题太难,老师没讲过。

我们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编造着一些谎言,来让自己看起来更好,或者让情况对自己更有利。

《罗生门》里的那场命案,没有一个绝对真实的版本,每个人都在美化自己,掩盖自己的过错。

这让我觉得很悲哀,也很无奈。

我们都希望知道事情的真相,可往往真相就被这些谎言所掩盖,让我们难以捉摸。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觉得我们应该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谎言。

哪怕真相可能不那么美好,可能会让我们面临一些困难,但总比活在虚假的世界里要好。

就像那次朋友之间因为衣服的事儿,如果大家都能坦诚相待,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那些猜疑和隔阂。

《罗生门》:真相才是世间最大的谎言

《罗生门》:真相才是世间最大的谎言

《罗生门》:真相才是世间最大的谎言看到有人将“罗生门”解释为人间与地狱之间的门不觉好笑,读者多去附会文学经典,何患无辞?“罗生门”本是平安京朱雀大道的北大门,历史苍茫,如今徒留一根上书“罗城门”的石柱立在那里,为平安时代守节。

这种读者与读者之间的误会,岂非也是“罗生门”吗?1950年黑泽明拍出《罗生门》,自信满满,在国内却受冷遇,大家都看不懂《罗生门》。

当时意大利电影公司驻日本的代表斯特拉·米杰利看了《罗生门》,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就向威尼斯电影节强烈推荐了《罗生门》,结果就获得了当年的金狮奖。

次年,《罗生门》又获得了美国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奖。

日本人这才对黑泽明高看一眼。

《罗生门》爆得大名是人们对艺术的尊重,还是重塑丢失的民族自信心,这岂非也是“罗生门”吗?世间有真相吗?所谓真相不过是为了粉饰门面。

01芥川龙之介自己的“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的母亲精神失常,芥川始终认为自己终有一天也会发疯,为了防止自己发疯,他自杀身亡。

他因为怕发疯而自杀,才是真的疯了。

对芥川龙之介来说,他到底疯没疯呢?这又是一出“罗生门”。

芥川被称为“从书里走出来的作家”,35岁自杀身亡,创作时间不过十二年,忽焉而已。

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书斋中度过,人生经验也多源于书本。

故芥川的小说多取材于日本的历史小说,架空时代背景,填充杜撰,以言说自己的种种思考。

文字干净,结构精巧,不接地气。

作家似乎有一种间接取材挪为己用的天赋。

当年有人看了苏童的《妻妾成群》惊为天人,不无担心地对苏童的妻子说:“你先生是不是很懂女人心?”妻子很淡然说道:“他还懂女人?”常年“悟言一室之内”的芥川龙之介,曾对中国抱有浪漫幻想,从书上读来的古典中国令他日思夜想。

1921年芥川外派到中国采访,目之所及与他想象的大相径庭,他甚至嫌杭州“美国味”太重。

在张岱极度美化的湖心亭,他看到一人朝池塘里撒尿,大惊失色。

总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十分不快。

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的认知是从茶碗和刺绣中来的,阳春白云自然见不得下里巴人。

《罗生门》:探讨真实与虚假的边界

《罗生门》:探讨真实与虚假的边界

《罗生门》:探讨真实与虚假的边界人们常常以为真实和谎言是彻底对立的两个极端,但是现实生活却经常让我们进入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边界,这个边界就像是一扇名为“罗生门”的门,让我们无法分辨真相和虚假。

《罗生门》是一部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用一起谋杀案的发生为背景,探讨了真实与虚假的边界。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对真相有着自己的解释和解读,让人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故事中的杀人案发生在一个深山中的废弃庙宇,而唯一的目击者老妇女田舍翁,却对案情提供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描述。

这三个描述中,每一个都有其合理性和可信度,但又相互矛盾。

这种相互矛盾的描述让人难以相信到底哪一个是真相。

首先,老妇女声称凶手是一个浪人。

浪人在案发现场附近被发现,身上还有被刀割过的手。

他的解释是自卫反击,但这种解释很容易让人怀疑他是否有故意造成伤害的嫌疑。

此外,他的身份不明,他的目击者是个素未谋面的老妇女,这也增加了他在案情中的可疑性。

另一个版本是老妇女看到的是一个武士。

武士是一个身穿盔甲的高大男子,他承认自己是杀人的凶手。

但是接下来他却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解释,称他杀的并非是人类,而是妖怪。

他坚信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因为他认为妖怪会给人们带来厄运。

这种解释引发了关于现实和幻觉之间的争议,令人困惑。

第三个版本是老妇女声称看到了死者的鬼魂。

这种解释更让人难以置信,因为鬼魂本身就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人们对于鬼魂的存在与否一直存在争议。

但老妇女坚持称自己清楚地看到了鬼魂,这给了案情一个更加离奇的转折。

通过对这三个版本的描述,芥川龙之介向读者展示了人们在面对真实的时候所产生的种种疑虑和困惑。

真相如同一个多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但每个人所看到的都只是一个片面的真相。

这让我们思考,真实和虚假之间的边界是否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报道者在报道新闻时可能会被政治力量所左右,真相可能会被掩盖。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扭曲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扭曲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扭曲一、背景介绍《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著的一篇小说,也被改编成了电影。

本作以室町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一座破败的城门下发生的谋杀案,涉及到多个人物的角逐和不同版本的真相。

二、故事梗概故事中,一名武士被发现死于一座城门下。

据目击者描述,嫌疑犯有三人:另一名武士、被控诈骗的女子和一个贫穷但漂亮的男性。

每个人都对事件有自己的解释和证词,并试图推卸责任。

三、真相与其扭曲1. 多元视角下的真相在《罗生门》中,每个参与案件的角色都提供了不同版本的真相。

而这些真相之间存有冲突和矛盾,读者很难确切地确定哪个是最准确的版本。

2. 真实与谎言之间模糊边界小说中展现了人们对于真实和谎言之间模糊边界的思考。

每个人都试图保护自己,表现出与真相相悖的行为和说辞,使得真实性变得扑朔迷离。

3. 人性的扭曲与道德困境在《罗生门》中,人们因贪婪、诈骗和欺骗而败坏了自己的道德原则。

作者通过揭示人性的扭曲,引发读者对于道德困境以及对真相和正义的反思。

四、主题意义与启示1. 真相不唯一《罗生门》告诉我们真相并不总是单一和明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视角和利益,会对事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认知。

这提醒我们要多角度看待问题,避免轻易陷入对非黑即白的极端观点。

2. 人性复杂且脆弱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人们常常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背离正直和道德原则,甚至编织谎言来掩饰自己的过错。

这也让我们反思并努力避免沦为自私和虚伪的人。

3. 道德选择与责任《罗生门》中的故事引发了对道德选择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每个角色都面临着道德困境,然而他们最终作出了不同的决定。

这让我们认识到在困难和黑暗面前坚持真理和正义并非易事,但仍需要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五、结论《罗生门》以其引人深思的情节和复杂的人性描写,展示了真相与人性之间的扭曲关系。

通过阐述多元视角下的真相、真实与谎言之间模糊边界以及人性的扭曲与道德困境等,该作品引发读者对于社会现实、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反思,并提醒我们要以开放心态看待世界。

罗生门真相与谎言

罗生门真相与谎言

罗生门真相与谎言罗生门,是一座位于京都市东山区的古老门楼,被誉为日本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建筑之一。

而这座门楼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事件中涌现出的种种真相与谎言,使得罗生门成为了一个广为人知且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关于罗生门真相与谎言的各种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罗生门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个故事发生在平安时代,一个寒冷的冬日。

当时,一名高位武士被发现死于罗生门下的林中寺庙。

而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死亡案件,而是一宗凶杀案。

据当事者供述,他曾目睹了一名少女与一名武士在门楼中发生纠纷。

而案件的关键既在于如何解开罗生门事件中的纷纷不一的陈述,以及其中涉及的真相与谎言。

有人认为,罗生门事件中的真相和谎言并不存在。

他们认为每个陈述者都受到了自己的利益驱使,因此编造了与自己有利相关的故事,试图将责任推卸给其他人。

这种观点下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自私的本质,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真实和谎言的源泉。

这种解读方式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的感觉,让我们反思人类行为中的利己主义和自然本能。

然而,也有人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在罗生门事件中,有人的陈述是真实的,有人的陈述是虚假的。

这种观点下强调了真相的存在,认为只要我们仔细分析每个陈述者的动机和证词,就能够找出真相。

这种解读方式给人一种挑战的感觉,让我们思考如何通过线索和逻辑推理来揭示真相。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罗生门事件中的真相和谎言并存。

这意味着,事件中的每个陈述者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和虚假性。

这种观点下,真相和谎言并非是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共同存在的。

这种解读方式给人一种复杂的感觉,让我们意识到真相往往是多元、模糊和难以判断的。

综上所述,罗生门真相与谎言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正如罗生门门楼本身所具备的神秘氛围一样,事件中的真相与谎言也被推向了极致。

无论是真相存在还是谎言充斥,亦或是二者共存,罗生门都成为了一个触动人心、引发讨论的故事。

在我们探讨罗生门的真相与谎言时,或许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罗生门真相与谎言读后感

罗生门真相与谎言读后感

罗生门真相与谎言读后感在读完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罗生门》后,我被其所展示出来的真相与谎言之间的微妙关系所深深触动。

作为一个探讨人性的作品,它给我留下了很多思考和感悟。

整个故事从一个被警察围住的门前说起,门里面发生了一起凶杀案。

通过不同的人的陈述,我们了解到了凶手、受害者与证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但是每个参与者的口供却截然不同,而且每个故事都似乎合理且可以令人信服。

首先,我被故事中的罗生门这一细节深深吸引。

罗生门的名字意味着荆隐门,门后阴森恐怖,人们不敢探察其中的真相。

故事中的罗生门象征着故事发生地的神秘和不可预测性。

每个参与者都带着自己的目的和隐情,而他们给出的陈述却让我们无法判断谁是说谎者,谁是真相。

故事的开头,我们先听到的是木吉的口供。

他对于整个事情的描述使得我们相信了他无意间发现的情节。

然而,随后的许多证词却推翻了他的说法。

例如,老妇人的口供让我们知道了她曾看到木吉和受害者携手走入罗生门。

这一事实让木吉的口供变得站不住脚。

而另一个矛盾之处在于受害者自己。

在木吉的陈述中,受害者是一个纯洁无暇的女子,而在其他人的证词中,她又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

这种矛盾使得我们无法确定真相,也让人产生了对受害者本身的怀疑。

她的死因是否是自愿,或者她是否真的受到了凶手的强奸和杀害,这些问题在故事中一直困扰着我们。

与此同时,故事中的多个角色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撒谎甚至伪造了证据。

同样,警察为了保护面子,也故意隐藏了一些事实。

这些谎言与真相之间的交织使得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通过《罗生门》,我深刻认识到了事实与真相并不总是一致,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动机,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别人给予我们的片面信息。

因此,要真正了解一个事件的真相,我们必须去探求不同角度的观点,并以一个客观公正的心态来评判。

《罗生门》的结尾并没有明确给出真相,而是通过雨中远离的木镜和窥视罗生门的男子的形象来影射故事的不确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生门》中的谎言与真相
《罗生门》本是芥川龙之介的一篇小说,而黑泽明编导的同名电影则取材于芥川的另一篇小说《竹丛中》,两篇小说本来是毫无关联的,然而影片借“罗生门”为场景,让三个因滂沱大雨而躲在罗生门下的人,通过四个不同结局的故事来讨论人性的善恶,进而描写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揭示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

本部影片的出彩之处在于结尾的人性化转折,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和对客观真理的疑惑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

积极的主题和新颖别致的机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传奇色彩,使得《罗生门》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罗生门》的机构很简单,寥寥几句对话,荒凉的场景,人物也是单调的,个人如不深入欣赏品味细尝,会觉得它就是一部无聊的毫无内涵的影片。

但时间证明这部电影是有非凡价值的,人性在其中体现无疑—贪欲,虚伪,谎言,自私。

虽然如此,编导最后还是把希望留给人们,心寒过后让阳光射进心膛,不失望,不堕落,不气馁,明天还是晴朗的夏天。

电影的情节离不开电影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铺垫情节叙述故事,进而揭露电影的主题。

然而有些人说《罗生门》下的对话者与案件无关,其实是很有关系的。

其中的两位在巡捕官署做过证人:那个和尚三天前的中午曾在山路上遇见一个武士牵着马对面走过,马上坐着他的妻子,和尚认出胸口被扎过一刀的死者就是武士;那个樵夫则是首先发现死者的报案人,他说死者倒毙在离山路不远的林子里。

第三位对话者确与案件无关,但很重要,正因为他不住地追问,悲天悯人的和尚和心事重重的樵夫才把旁听到的三个案情版本一一道出;这个似乎看透了一切的汉子还发挥了不少人间不如地狱、人性不如兽性的议论,以及事实真相不可得知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竟使对人心之善尚存一线希望的和尚都差点同意了他。

三个版本分别属于远近闻名的强盗多襄丸、死者武士的妻子和死者本人;死者的话是借女巫之口说出的,这是艺术手法,可以信为死者本人想说的话,不必横生枝节。

强盗骑着武士的马,带着武士的弓箭和腰刀,在逃逸的路上突然腹痛倒地,因此被捕手擒获,他当然是嫌犯;武士的妻子也在附近的庙里找到,两人被带到巡捕官署;女巫代言也在官署进行。

强盗供认不讳,武士是他杀死的;女子则说,是她用自己的护身匕首刺死了丈夫;武士却说,他是自杀的。

强盗供述:他在山路边息凉,见那女子经过,便起了邪念。

他将武士骗离山路,突然袭击,绊倒武士,将其捆绑在树上;又跑去骗那女子,说她丈夫突发急病,拉着她跑近武士身边,当着武士的面强暴了她。

强盗既遂所欲,想要离开,女子挡住说:“我不能在两个男人的面前出丑,你们两人必须有一个死。

”强盗用长刀挑断捆绑武士的绳子,
武士立即跳起,拔刀应战,经过20多个回合,强盗终于取胜,杀死了武士。

女人泣诉:强盗凌辱了她之后就溜之大吉,她跪伏在丈夫面前失声痛哭,丈夫却一言不发,那眼神既不是悲伤,也不是愤怒,而是充满着鄙视,冷酷无比,令她战栗。

女人苦苦哀求,请丈夫原谅,那武士始终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冷酷的眼光直诛女人之心。

她从草间拾回反抗强盗时掉落的护身匕首,割断绳子,递匕首给丈夫,宁愿他杀了自己,丈夫仍旧不言不动,眼光如剑。

她绝望之下想与丈夫同归于尽,便以匕尖对准了丈夫,自己昏过去了;醒来后看到丈夫胸口插着那把短刀。

武士的版本最离奇:那强盗完事后,又花言巧语引诱女人随他去,做他的浑家,那女人不仅意肯言从,竟还指着被绑的丈夫要求强盗:“先杀了他!”闻言连强盗都大惊失色,一把将她掀倒在地,反问武士如何处置这个女人:“是杀了她!还是饶了她!”因这一言,武士从心底宽恕了强盗;女人逃走,强盗追之不及,回转来割断武士身上的绳索,也悻悻然走了。

妻子的“背叛”和“狠毒”,使武士痛不欲生,拾起短刀,毅然自尽。

案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罗生门下那个汉子的评论似乎可以作为总结:“人都自以为老实,都把对自己合适的话当作真话,而把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这样才心里舒坦。

”可不是吗?人们说谎,往往并非有意说谎,而是真的以为自己说的是事实;心理陷溺在需要中,就会启动一种机制,能把自己不肯承认的事情,对自己不合适的事情,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忘记掉,修改掉,以求得心里舒坦。

当事人各说各的,看来真相是真的不可得知了。

然而,影片添加了小说中没有的第4个版本,是属于那个樵夫的。

他其实躲在树丛后面,目睹了案情的全过程,只因事后从案发现场偷走了那把嵌螺钿、颇值些钱的匕首,心中有愧,所以开始不说,漏出的一句两句被那敏感的汉子抓住,追问不休,才说出他的版本:强盗强暴过武士的妻子后,请求原谅,还请求女人跟他走,他愿意金盆洗手,改恶从善,用劳动来养活她。

女人二话没说,拾起匕首,跑近丈夫,割断绳索,两个男人明白她的意思,是要他们用决斗来决定她的命运。

但两个男人都很怯懦,都怕死,不想战斗。

武士说:“我才不愿意为一个女人拼命呢。

”。

“在两个男人面前出丑,为什么不自尽。

”那强盗也顺水推舟地奚落女人。

女人气极,破口大骂,骂他们胆小鬼,骂他们名不副实。

两人不得已才出手,且都本事平平,刀法不准,一个砍进树里,一个插进地里,拔不出来,决斗成了毫无章法的扭打。

强盗终于碰巧从地里拔出长刀,刺死了武士,自己还在索索发抖。

这个版本可以认为至少是基本真实的,否则黑泽明添这一笔岂不成了蛇足?黑氏这一增笔似乎又转进了一层意思:妨碍认知事实真相的道德缺陷和心理障碍,虽然难以克服,毕竟不是不可克服;樵夫既已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偷匕首),他就不受过失的障碍了,他能够道出事实的真相。

影片末尾,罗生门后壁角下传出啼哭声,原来是个弃婴,那个以“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为人生哲理的汉子,剥下婴儿的外套就走。

樵夫则抱起婴儿,准备带回家养,他对和尚说:“我已经有6个孩子,再添一个也不过一样的
辛苦。

”和尚感谢他:“幸亏你,我还可以相信人。


但是,影片中仍有伏笔,仍留下了问题,值得深思,即,强盗用来刺死武士的究竟是长刀还是匕首?既然樵夫的版本为基本真实,我们不妨以此作参照来分析一下强盗、女人和武士的版本,连带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强盗的版本比较接近真实,因为确是他杀了武士。

他把女人无言地割断绳索,改为女人主动说要两个男人决斗,是夸张了点,但女人确有这个意思。

他的心理需要表现在把当时的怯懦怕死说成勇敢威猛,为此他还不惜夸赞武士的勇敢威猛来陪衬自己:“能和我斗到20回合以上的,只有他一人。

”他当然不肯承认“决斗”中曾失手丢刀,所以刺死武士的只能是一直在手的长刀。

武士憎恨妻子,是因为受到强盗强暴其妻子得手过程的强烈刺激,从而把内心痛苦投射为无辜女人的“罪恶”,这是怯懦胆小而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思想顽固的男人常会有的心理指向方式。

武士说是自杀,其实想怪罪女人杀了他,女人割断绳子,要他与强盗决斗,确是他的间接死因。

同时,他不肯承认输给强盗,说为自杀,也出于这种心理需要。

因心理需要而下意识地编谎说事,分析起来,故事里总会有一两个事实的基点。

武士说他死在匕首下,应该是事实,因为他临死知道刺进胸口的是匕首,心理并不需要在这种地方说谎。

女人其实未逃走,而是极度恐惧地旁观战斗。

她看到匕尖对准丈夫时吓得昏死过去,醒来又看到丈夫胸前插的是匕首,而这场战斗正是她用匕首割断绳子挑起的,所以她自责自罪,认为是自己刺死了丈夫。

她的心理需要是强调自己的行为另有原因,即丈夫那冷酷鄙视的眼光,以稍稍减轻一点自己并没有的罪责。

这女人的心理需要实在很可怜,她完全不必要地自己跳进18层地狱,惟一的需要是往上升一层。

而刺死武士的是匕首,这一点她也没有必要说谎。

这样看来,扭打中强盗幸而到手的不是长刀,而是短刀,樵夫到底还是说了谎。

樵夫是说了谎了,所以当武士说到“我死了,一个人的脚步轻轻地走来,从我的胸口拔去匕首”时,他坐不住了,霍地跳起,大声抗辩:“不对不对,他说的是假话,插在他胸口的是长刀不是短刀。

”武士的假话多了,樵夫何以独独抗议这一条呢?是长刀还是短刀的问题,对别人不重要,对樵夫却最关重要。

因为若是短刀,那么他的偷,就不是从草间顺手牵羊地拾取,而是从死人血淋淋的伤口拔取,性质要严重得多。

樵夫心理上不肯承认,自己竟会这么忍心,所以他对和尚说:“有时候,我连自己的心思都摸不清。


因一念之差而贪财的樵夫得到了自我救赎,迷茫的游方和尚也因樵夫收养弃婴而顿悟——“我想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唯有那个执迷不悔的农夫假以“人人都在作恶,我也不妨作恶”为人生哲理而抢去弃婴衣服扬长而去。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没有完全的净土,如果没有执迷不悔的农夫,我们岂不是生活在天堂里,可惜这永远只是假设而已。

值得庆幸的是:好人永远都比坏人多。

在人性逐渐迷失之际,人类终于渐渐对自己失去了自信,而“道德底限的崩溃”和“堕入邪恶的深渊”也在结尾险些上演。

当然,黑泽明始终不忘将人性的关怀贯注其中,结局中樵夫对婴儿救赎让本该黑暗的结局又充满希望,而连绵不断的阴雨也终于在这一刻停止了摧打,人性本身终究绽放出善的光彩,这也是黑泽明的电影中所秉承不变的信念。

这就是我对《罗生门》这部电影中有关谎言与真相的辨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