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_双重_结构转型与非平衡增长_潘珊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唐 瑜 胡安俊*摘 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不平衡是其重要表现。
文章从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方面对中国区域不平衡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
首先,分析了中国东西经济、南北经济与区域内部不平衡,接着从要素条件与区位因素、产业转移与空间集聚、国家战略与政策措施、工业革命与结构变迁四个层面阐述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演变动力与路径线索,指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对经济增长、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以及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产生的重要影响。
最后,文章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国家战略;工业革命;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一、引言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区域经济不平衡作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空间表现,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与可持续(李兰冰和刘秉镰,2020)。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注重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发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培育。
区域经济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载体,同时也有着其自身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规律。
在认识与把握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其演变动力及长期影响,对于国家战略与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其政策演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距的急剧变化与区域政策的深入落实,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发生了改变。
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Williamson倒U型理论与区域增长收敛,整体把握区域差距变化(杨开忠,1989、1994;魏后凯,1992;Chen和Fleisher,1996;蔡昉和都阳,2001;沈坤荣和马俊,2002)。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5篇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5篇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篇1)新一届领导上台后,的却是按照本书的布局一步步展开。
2023年也出台了农民土地确权的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户籍制度的改革也会出台新的政策。
这届政府也在不断放权,精简审批,可见改革的力度是很大的,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寻求改革。
然而,这是一场权利的角逐,不是一个切蛋糕的人就可以决定的,因为蛋糕已经瘫在那里了。
双重转型是指什么,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决心和目标很美好,然而回头想想,我们还处在农业经济和半计划经济呢,所以别乐观太早。
现在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还是在靠农业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我们总是把创新技术挂在嘴上,然而我们的复制能力太强,创新的环境又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
从2023年开始,经济形式越来越不好,政府对经济的投入是越来越少,餐饮业也是越来越步入正轨了,房子也是越来越卖不动了,这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这种痛与快乐是并存的。
地产业越来越不好做,建筑单位因资金链断接,故而造成了局部的经济不景气,最让人深感忧虑的是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形成这一萎靡而又容易动荡的景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还是大环境的改变,让起初乐观的投资者大错特错,人们对房子的需求不再那么冲动。
接触了农民工才体会到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与理想还有一定距离,他们知识水平、法律意识、技术能力都还是仅仅维持自己的生活,如果真的拿到经济社会竞争的话,还是主要在靠体力吃饭。
关于这本书,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有个很美好的前景。
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学习心得(篇2)发展经济学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西欧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所探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
他着重阐述的是:一个较晚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和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才能赶上先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英国)。
李斯特在经济学说史上是有贡献的,因为他对当时在经济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评价,认为古典经济学说对于当时德国这样一个后起的国家是不适用的。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探讨了转型背景、结构性调整的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创新驱动的转型以及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挑战。
在转型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各种内外部挑战,需要通过结构性调整来实现升级。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城乡发展不均衡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结论中,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以及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指导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对于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转变。
【关键词】- 中国经济转型- 结构性特征分析- 转型背景- 结构性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驱动- 城乡发展不均衡- 路径选择- 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分析要求、格式要求等等。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从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外环境的挑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这种转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更是结构性调整的深刻变革。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既包括转型背景、结构性调整的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创新驱动的转型,又包括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挑战。
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创新驱动,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并在未来实现更加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2. 正文2.1 转型背景不包括在我输出的内容要求中。
感谢理解。
中国经济转型是指中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这一转型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低效性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严重、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主要包括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外部竞争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如何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产业的现状入手,探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产业调整的挑战和机遇。
一、现有的中国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第二产业则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则是服务业,包括商务、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快速变化。
由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逐渐下降。
但是,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约占GDP的30%以上。
二、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挑战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少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的出口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从2008年到2018年,中国出口额增长了近一倍,但是今年前10个月的出口额已经下降了2.2%。
其次,全球产业链的变化正在影响中国制造业。
近年来,中美贸易战让许多企业意识到自己的生产、销售和研发活动受到了单一市场和供应链的依赖。
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成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的紧迫任务。
此外,中国经济也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挑战,这也需要在产业结构上进行适应性调整。
三、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机遇尽管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的产业调整带来了一定挑战,但是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
首先,这次危机让许多企业反思自己的战略和模式,更加重视创新和培养核心竞争力。
其次,由于全球市场的动荡,中国内需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这也为中国建设内需型经济提供了机遇。
特别是政府提出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新经济增长等政策,对于推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论总之,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的产业调整带来了一定挑战,但也提供了一定机遇。
中国经济的双重变奏

中国经济的双重变奏作者:暂无来源:《新财富》 2020年第2期保增长与调结构,如同双重变奏。
经济下行期,两个主题的矛盾愈来愈明显。
逆全球化的右翼民粹主义升温,逐渐解构了100年来的全球经济运行逻辑。
中国作为全球货物贸易最重要的供应链节点,明显受到外部冲击,全球贸易活动的收缩,拖累全球经济复苏。
不过,环顾全球,负利率趋势蔓延,在追逐收益率的推动下,中国资产对于外资依然颇具吸引力。
全球货物贸易与资本流动的变局,将是未来市场的长期主题。
丁安华调结构与保增长的双重变奏当前中国经济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是保增长与调结构能否兼得。
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也是一个贯穿多年的论题。
想要理解这一问题,不妨先回溯历史。
100年前,发生了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
回顾中国思想史的变化,进而追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演变,会有很深的启发。
如今大家在回忆“五四运动”的时候,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读。
在著名思想家李泽厚先生看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一直存在“双重变奏”:一是启蒙,一是救亡。
什么是启蒙?启蒙是指“五四运动”早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通过学习西方文明中的民主与科学,尊重个人的意志和选择,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革新。
启蒙源于西方,核心元素包括科学理性、独立思考、个人主义等等,启蒙破除了中国人过去对皇权的崇拜。
什么是救亡?“五四运动”的另一主题是反帝、救亡。
这直观体现在“五四运动”当天,北京的大学生冲上街头,反对当时的外交失败。
从思想史的变迁看,双重变奏如同音乐的两个主旋律在不断的反复、冲突、变化、变异。
百年的真实历史是,救亡的主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压制了启蒙的主题。
启蒙与救亡,最不相容的地方在于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的根本矛盾。
启蒙讲的是个人价值和个性解放,是科学与理性;在救亡的旗帜下个人意志毫无意义,救亡是铁血精神,是集体力量,是高于一切的战斗激情。
今天,在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方面,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五四以来这种双重变奏的深邃回响。
2023年继续教育公需课考试题

目录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2)以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民法典》合同编的主要创新 (9)专业技术人员内生动力和职业水平 (13)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1下列选项中,关于工业时代产业划分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C)。
[ 单选题:5 分]A 产业由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来定义B 产业由供给端、生产端来定义C 工业时代对终端的需求和价值是模糊的,而对供给和生产端能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D 把农业、工业、服务业划分为一二三产业,阻挠从专业和产品的角度,从资源配置效率、从产业效率的视角去理解产业分类您的答案:B 回答错误2美国数字经济规模全球第一,()数字经济增长最快。
[ 单选题:5 分]A 中国B 日本C 加拿大D 新西兰您的答案:A 回答正确3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 单选题:5 分]A 数字中国B 数字强国C 科技强国D 智能中国您的答案:B 回答错误4产业是经济的核心,()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政府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抓手。
[ 单选题:5 分]A 产业数字化发展B 军队现代化C 一国两制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您的答案:A 回答正确5下列选项中,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外部竞争压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 单选题:5 分]A 以德国、英国为代表的国家三次产业数字化渗透水平均较高B 以韩国、爱尔兰为代表的的国家工业数字化发展较快C 以美国、中国为代表的的大多数国家服务业数字化渗透率更高D 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的大多数国家服务业数字化渗透率更高您的答案:B 回答错误6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内容不包括(B)。
[ 单选题:5 分]A 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B 实施大企业数字化赋能转向行动C 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D 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能”服务您的答案:D 回答错误7进入21世纪,()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中文格式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增长动力逐渐显现出疲态,这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创新驱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
一、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正逐步从传统的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转变为以内需和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型增长模式。
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二、消费升级: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消费对于经济增长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将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将注重培育创新消费、绿色消费和智慧消费等新的消费模式,继续释放内需潜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加可持续的动力。
三、创新驱动:迈向科技强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国正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努力培育和推动一批新兴产业、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高端人才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走向科技强国。
四、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国正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以及提倡生态优先,让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总结: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创新驱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中国经济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迈向科技强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英文格式篇——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riv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growth drivers have gradually shown signs of fatigue, which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the growth driver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re undergoing important change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rivers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sumption upgrade, innovation-drive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I.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Chinese economy is gradually shifting from traditional investment and export-oriented growth to a new growth model centered on domestic demand and innovation-driven. By accelera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focus mo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nd manufacturing, modern services,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economic growth.II. Consumption upgrade: Cultivating new growth driversConsumption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economic growth, especially with the rapid rise of the middle class, which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China's economy will focus on cultivating new consumption patterns such as innovative consumption, green consumption, and smart consumption, continuing to unleash the potential of domestic demand and providing more sustainable driving forces for economic growth.III. Innovation-driven: Moving towards a technology powerhouseUnder the new economic situation,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China is increasing its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iving to cultivat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model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high-end talents, enh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propel China towards becoming a technology powerhouse.IV.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 crucial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lso one of the key driving forces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China is intensifying its effort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advocating gr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methods, as well as prioritizing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enabl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mutually promote each other.Conclus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the growth drivers of China's economy are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Through effort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nsumption upgrade, innovation-drive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ultivate new growth drivers, move towards a technology powerhouse,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e perspective of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provides us with new ideas and methods to underst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ransformation, and also offers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continue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在引言部分,厉以宁明确提出了“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这一主题,并指出研 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他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而 经济的非均衡状态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研究非均衡状态下的中国经济, 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一章到第三章,厉以宁分析了中国经济非均衡的原因。他指出,计划经 济体制、价格扭曲、资源分配不合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是导致中国经济非均衡 的主要原因。他还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产业结构 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也是导致中国经济非均衡的重要原因。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市场
导致
中国
问题
制度
地区
均衡
经济
中国
经济 加强
创新
均衡
发展
资源
劳动力
存在产业缺陷容摘要内容摘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书籍,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非均衡的现状 及其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书的内容摘要如下: 作者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处于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低技术、高耗能的制造业为主,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 产业则相对落后。这种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 力。 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这种地区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人口流动、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劳动力市场不充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这导致了劳动力流动不 充分、就业不足等问题,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见,大多数研究中国结构转型的文献,大都只关注了经 济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转型过程,而忽视 了在非农业部门内部由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转移的事实。
除了Brandt and Zhu(2010)、Song et al. (2011) 以 及 Dekle and Vandenbroucke(2012)。但是
中国经济的 “双重”结构转 型与非平衡增长
潘 珊 龚六堂 李尚骜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产业三个部门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描述 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由国有部门向非 国有部门的 “双重”结构转型过程,以及所导致的部门间的非平 衡增长。模型内在解释了产生经济“双重”转型的根源: 由于部门 之间的替代弹性都是大于1的,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导致了国有部门
第一重转型——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
Young(2003)指出中国的TFP增速并不高,而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的有效转移才是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 Hsieh and Klenow (2009)使用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了资源要素 的错配对于总体TFP的负向影响,同时表明如果矫正了要素的部门分配,将会使得 中国TFP增长率每年多增加30%—50% 。
劳动力更有效 率地流向非国 有部门 非农业部门整 体的技术进步 率提高 劳动力加速流 向非农业部门
要点
① 中国1978—2011年的宏观数据表明,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以及在非农业部 门内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替代弹性都是大于1的,基于本文的模
型,劳动力等要素会流向产出增长较快的部门。
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出清条件为
其中,L(t) 和K(t)代表第t期经济中总人口和总资本存量。
最优配置
并且满足约束方程:
求解以上问题,可分为两步:第一步静态 最优化问题,第二步动态最优化问题。
需满足:
由于静态优化问题的核心就是求解最优的部门要素 配置,因此定义如下 各部门的资本和劳动的份额
III. 农业部门是劳动密集型,而非农业部门是资本密集型,因此,农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大于非 农业部门。而对于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我们认为要素收入份额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更重 要的是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本文为了简化分析,假设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收入份额相同。
Model
假设劳动力供给无弹性,每一期劳动力总量的增长率等于总人口Lt的增 长率,因此
关于部门产出之间的关系,由 (14)式 及 (15)式 ,可得
根据上述两式,有如下命题: 命题5 :在假设1和假设2下,各部门的产出比例与劳动力比例同方 向变动,即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实际产出比逐步递减,农业部 门和非农业部门的实际产出比也逐步递减。
命题2—5刻画了以劳动力和产出为代表的 “双重”结构转型过程,即劳动力和实际 产出都表现出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由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 门的双重转移。
得到最优的部门要素分配后,此时经济中总产出可以表示为资本、 劳动 以及部门间劳动力份额的函数,即 那么动 态优化问题等价于传统的Ramsey问题。
由于(23)式是非自治系统,我们需要将变量去趋势化。为 了确定经济中 的趋势,我们进一步做如下假设。
由于非国有部门的技术进步率高于国有部门,因此非国有部门产出增长率高于 国有部门,它将成为非农业部门的主导。而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间的差异同时体 现在技术进步率及要素收入份额上,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两种异质性带来的影响。 假设3表明,非国有部门经过要素收入份额调整后的技术进步率要高于农业部门,因 而非国有部门的产出增长率会高于农业部门。最终,非国有部门将会成为经济中的 主导部门,它将决定经济总体的长期增 长率。 虽然假设1—3是比较强的,但是本文的基本机制并不依赖于这三个假设。如果 改变假设1—3中的不等式符号,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构转型过程。而本文关注的是模 型如何能更好地符合我国现实,根据我国实际宏观数据,我们采取了以上的三个假 设,这可以看作是对我国现实经济的一个描述。
在研究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文献中,还有一类强调政府政策对于结 构转型的影响 。
林毅夫(2010)开创的“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提倡以新 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讨论政府和市场在产业结构变化中的协调作 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完全可以借助产业政策,对产业结 构转型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有效转型。 宋凌云等(2013)基于“新结构经济学”,从实证角度研究了中国 地方政府官员升迁与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省委 书记、省长在短期内能引领产业结构变动,但长期的产业结构转 型主要依靠市场。
为进一步检验模型能否描述中国经济 “双重”结构转型的事实, 在这一部分通过选取符合中国实际经济的参数,对模型进行数值模 拟。
考虑到中国同时存在 “双重”结构转型,本文在Acemoglu and Guerieri (2008)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农业部门、国 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三部门 动态经济增长模型,在一个 框架下同时讨论经济的 “双重”结构转型。
相比于两部门模型,推广后的三部门模型可以刻画出经济的双重结 构转型过程,并且这两种转型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Brandt and Zhu(2010)虽然细分了非农业部门,并同时考 虑到经 济的双重转移事实,但由于其静态模型所限,不能刻画出各部门 就业及产出的动态变化趋势。 Song et al. (2011)仅仅关注了经济由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的转 移过程。 Dekle and Vandenbroucke(2012)中非农业部门仅指私有部门,并 且国有部门(政府)的劳动份额是外生的,他们只能解释劳动力由 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的过程。
进一步,通过讨论命题6中动力系统的稳定性来分析平衡 增长路径的稳定性,有如下命题。
命题7 :在假设1——3下,命题6中的均衡点是鞍点稳定的。 即在 附近,存在的唯一一个最优路径收敛到均衡点
上述命题表明在给定状态变量的初值后,经济会沿着唯一的鞍点稳 定路径,自动收敛到平衡增长路径。
Section III 数值模拟
② 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部门的异质性同时体现在要素收入份额以及部门 技术进步率,其中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高于非农业部门,但是农业部门的资本 收入份额相对较低,在资本深化的过程中增长会慢于非农业部门——但由于两种 异质性中要素收入份额带来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因此,劳动力会由农业部门流向 非农业部门。 ③ 在非农业部门内部,部门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部门技术进步率的差异上,非国有 部门的TFP增长率大大高于国有部门的TFP增长率,因而劳动力在非农业部门内部 会流向非国有部门。
确定了经济长期趋势后,我们将变量作如下变换
其中, 和 分别为标准化的人均消费和标准化的人均资本 存量。因此动态均衡可以表示成 的四维动力 系统。 命题6 :经济中的竞争均衡可以表示为以下的四维微分方程组。
进一步,可以证明,在假设1—3下,任何满足命题6的解一定是该动力系统的最优解。
平衡增长路径
命题3 :非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是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技术进 步率的加权平均,随着劳动力由国有部门转移到非国有部门,非农 业部门整体的技术进步率会逐渐提高。 利用(14)式和(3)式化简,再利用索罗剩余 (Solow Residual)的定 义式,非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为
在我国,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率最高,但 农业部门的资本收入份额相对较小,在资 本深化的过程中增长较慢。然而宏观数据 表明,我国农业部门的产出增长率是最低 的,由此可见主导农业部门增长的,不是 技术进步率,而是要素收入份额的差异。
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转型;要素收入份额的差异导致了农业部门和
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转型。
Contents
I. 介绍中国经济的 “双重”结构转型 II. 构建一个三部门动态增长模型并进行分析 III.数值模拟 IV.结论
Section Ⅰ
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不仅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成 就,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不同部门间显著的结构性转变,表 现为1978—2011年,中国就业和实际产出都呈现出由农业部门向非 农业部门,由非农国有部门向非农非国有部门转移的趋势,即中国 经济经历了“双重”结构转型。
由此,可得国有部门占经济总体的资本和劳动的份额为
进一步,将厂商的一阶条件整理为
命题1:各部门的劳动力份额的动态积累方程分别为
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给出一些参数假设
我国的实际宏观数据表明,在部门之间,农业部门的产出增长较慢; 在非农业部门内部,国有部门的产出较慢。而劳动力存在由农业向 非农业部门、由国有向非国有部门转移的趋势,这一点可以说明部 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替代弹性都是大于1的,即要素都流向产出增 长较快的部门。
此外,可以验证在平衡增长路径上,经济中总体的劳动收 入份额和利率都为常数。根据前面计算结果有,
由上式可得,在平衡增长路径上,经济总体的劳动收入份额为经济 主导部门——非国有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利率也为常数,因而长 期经济增长也 符合“卡尔多事实”。因此,该模型中的经济,既 满足经济总体特征符合“卡尔多事实”,又在不同部门间出现了非 平衡的增长,即经济在长期增长中伴随着不同部门间的结构转型。
II.
1)Brandt and Zhu(2010)利用中国宏观数据,分别对农业部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进行了增 长核算,他们的结果表明,农业部门的TFP增长最快,而国有部门的TFP增长最慢;2) Cao and Birche-nall(2013)基于微观农户的数据仔细核算了中国农业部门的TFP,他们同样发现农业部门 的 TFP大大高于非农业部门,并且农业部门快速的技术进步导致了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将证明经济存在唯一的平衡增长路径,在这条路径上, 消费、 资本和产出都保持不变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 异质性,经济会出现非平衡的增长。 首先,我们定义
定理1 在假设1—3下,经济中存在唯一一条平衡增长路径,在这条 路径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