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电磁铁》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铁》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

结构

流程

学习评价设计

课前检测

【主要内容】

1.通电导线周围会产生磁性。

2.将导线做成线圈可以增强磁性。

3.普通磁铁的特性。

【评价反馈】

定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行为,在微课观看时的表现,以及课堂问答来了解学生对于以上内容的理解。

课堂练测

【主要内容】

1.是否制作出能产生磁性的电磁铁。

2.是否知道检测磁性的方法。

3.是否理解电磁铁与普通磁铁的区别。

4.掌握检测磁极的方法。

5.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6.小组协作,与组间交流,借鉴、反思能力。

【评价反馈】

1.学生小组活动时的行为表现,以及个别对谈,了解知识掌握情况。

2.观察小组活动的电磁铁制作与检测过程,实验记录单填写情况,评价技能操作。

3.通过课堂谈话、问答,观察组员活动行为,了解活动参与程度与交往情况。

4.在课堂问答和小组成员交往中,实现生生互评和认知的自我修正。

【主要内容】

1.知识点掌握情况。

2.收集生活中运用电磁铁的例子。

3.画出磁力锁原理图。

【评价反馈】

1.根据课后习题批改,评价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

2.于下节课,组织展示生活中收集的电磁铁实例,着重进行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剧——教室的门】

同学A:终于放学了!这个门怎么打不开。(使劲拉门)

同学B:(按断电开关,指向装置)这是用了电磁铁原理,要按下开关才打得开。

猜测原理,学生提出猜想。

【设计意图】

1.引起探索兴趣。

2.初步认知电磁铁的性质:需要电来控制磁性。

3.激发学生的前概念,联系后进行猜想。

【微课——如何制作电磁铁】

1.引出电磁铁概念,展示要制作的电磁铁,与市面的装置。

2.依次用导线和铁钉进行检测,形成前对比。

3.线圈缠绕铁钉完成,检验没有磁性,提出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引发思考。

4.提出问题:如何验证是否成功?是否能使用小磁针检测。

【设计意图】

1.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思考:产生的磁性来自于什么材料。

2.教授制作技能。

【探究活动一:制作电磁铁】

1.制作与磁性检测。填写实验记录单。

2.师生问答:如何确定制作成功。预设有生回答:用小磁针。

3.生生交往:产生冲突,应用大头针这类铁制品检测。

4.总结电磁铁产生磁性的原因。

5.释疑:断电后,仍有大头针被吸起的原因。

【设计意图】

1.通过实践巩固电磁铁的组成和磁性检测的知识目标。

2.产生不同答案引发认知冲突,进一步验证电磁铁的磁性产生原因。

【探究活动二:确定电磁铁的磁极】

1.引出思考:与普通的磁铁相比,电磁铁还有什么特点?

2.组织讨论:电磁铁有磁极吗?怎样验证?

3.汇报方法。讲解需要分别于小磁针的两极触碰的原因。

4.实践操作。

5.汇报结果,并统计,展示实验记录单:为什么不同小组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不同?

引发讨论。

【设计意图】

1.与普通磁铁进行比较,发生知识迁移。

2.比较不同小组的差异结果,让学生产生质疑,引出接下来的探究内容。

【探究活动三:影响磁极的因素——电池连接方式】

1.比较磁极不同的电磁铁,总结出相关条件。

2.利用实验记录单引导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3.实验操作,巡堂视察指导。

4.汇报结果,总结。比较两组记录单:电池接法一样,但磁极不同的电磁铁,引发下一个影响因素——线圈缠绕方向。

【设计意图】

1.从结果中提炼相关条件,引导实验设计思路。

2.学生自主完成探究过程。

【探究活动四:影响磁极的因素——线圈缠绕方式】

1.演示讲解线圈缠绕方式的不同:顺时针和逆时针缠绕。

2.共同完成实验设计,确定单一变量为线圈缠绕方向,同时电池接法不变。

3.操作实践,验证猜想。

4.汇报结果,总结影响因素。

【教室的门——强化应用】

观察电磁锁的构造图,理清电磁铁——通电或断电——门开或关的关系。

【设计意图】

1.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迁移。

2.提升学习动机,进一步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

1.四次探究活动层层递进,在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抓住结果中知识深化的契机。

2.引导在实验记录单上,以文字、图示的形式总结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设计一个磁力锁电路,应用理论知识。

教学评价与反思

自我反思

【优点与特色】

1.教学目标设定合理。围绕学生学情精准设计三维教学目标,层次分明,衔接比较自然。

2.情境剧导入创新有趣。新颖的方式既引出新课题,又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3.多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利用微课、互动白板、授课助手、实时投屏等信息技术放大

操作要点,更直观地展现探究活动中不同现象,让学生可以在现象的差异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4.实验学习单生成教学资源。4次探究活动的现象记录能够帮助学生训练抽象思维。探索活动前“留白”,在学生的实验记录中收集有差异的现象和解释,培养辩证思维,同时成为引出下一个探究主题的资源。

5.学生实现主动参与。课堂生成的问题形成支架,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实验记录单辅助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和操作,切实锻炼操作技能与思维能力,在生生交往中实现科学态度的培养。

6.结合生活实际,理论向运用迁移。导入与总结,以及课后作业都围绕“教室大门的磁力锁”这一现象,理解了原理,学会了运用,提高了动机,达成科学素养目标。

7.评价注重过程,主体多样。多次展示记录单,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关注度。在学生对话中,实现同伴评价,在不同的回答和记录中,生发探索的热情,也启发了新问题。

【问题与建议】

1.在探究活动后的展示汇报环节,展示的小组过少,参与度较低。可改进使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学生实验记录的快速收集与分析。

2.微课制作上技术还有待改进,可精简口述内容。

3.课堂组织方面,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应在实验记录单的设计上做修改,加强引导性,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如在“探究活动一”中设计好电磁铁的钉帽与电池正极对应,就可减少下一环节的相关探究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