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试题中常见的“八大陷阱”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这25个“陷阱”,学生逢考必错,掌握好,期末白捡20分!

初中化学这25个“陷阱”,学生逢考必错,掌握好,期末白捡20分!

初中化学这25个“陷阱”,学生逢考必错,掌握好,期末白
捡20分!
化学一定是所有学科中最“奇葩”的存在了,各种化学反应和公式,还有计算题让它一直被归类于“理科”学科,但是需要背诵记忆的知识点繁多又复杂,又被不少人称为“理科中的文科”。

当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最困扰的还是复杂繁多的知识点了,因为真的很容易记混淆。

所以马老师总结了一些初中化学最常见的“陷阱”,为什么说是“陷阱”呢?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都在这些“看似正确”的知识点上栽过跟头,自己认为已经很熟悉的知识点但还是出错,那就证明还没有烂熟于心,想要考试拿高分,一定要排除这些错误,牢牢掌握所有知识点。

家长也可以替孩子收藏,让孩子再期末考试前看一看加深一下印象。

·文末附有电子版资料下载方式
·整理资料不易,希望大家多多评论点赞。

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考试(全国)易错类型01空气和氧气“五大”陷阱(解析版)

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考试(全国)易错类型01空气和氧气“五大”陷阱(解析版)

易错类型01空气和氧气“五大”陷阱目录」、易错知识梳理,二、易错陷阱(五大陷阱),易错陷阱1:空气的成分和用途易错点易错陷阱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易错点j易错陷阱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易错点4:制取氧气中易错点j易错陷阱易错陷阱5:催化剂易错点、易错题通关(真题+模拟)I三1.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o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洁净的空气是混合物。

2.稀有气体是氮气(He)、氧气(Ne)、氧气(Ar)等的总称,因此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

3.稀有气体通电发出有色光,是光子激发,属于物理变化。

4.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

CO2不是空气污染物,但是会引起温室效应5.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误差分析:①实验结果偏小的可能原因:a.红磷的量不足;b.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c.装置漏气。

②实验结果偏大的可能原因:a.点燃红磷后燃烧匙伸人集气瓶的速度较慢;b.弹簧夹未夹紧。

(3)实验室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其原因是木炭燃烧会产生气体,瓶内压强无明显变化。

6.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氧和固态氧是蓝色的7.水中生物可以存活下来,说明氧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8.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不是白雾。

9.铁丝在氧气里燃烧,集气瓶底要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为了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10.碳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放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均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1.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均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时需要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反应生成的SO2,防止其污染空气。

12.高镒酸钾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加热时粉末进入导管,而不是防止加热时高镒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初中化学十大陷阱教案

初中化学十大陷阱教案

初中化学十大陷阱教案
一、标题:化学实验安全教育
二、目标:通过学习化学实验的十大陷阱,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危险性,提高他们的实验安全意识,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三、教学内容:
1. 不戴护目镜进行实验
2. 使用损坏的实验器材
3. 未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4. 没有正确识别化学试剂
5. 混合化学试剂时未按规定操作
6. 操作失误引起火焰
7. 使用过量的化学试剂
8. 实验室未保持整洁
9. 操作不当导致身体受伤
10. 实验结束后未做好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的清理工作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简单介绍化学实验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2. 示范:老师示范正确的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给学生直观的教学示范。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化学实验,注意观察和纠正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 总结:学生进行实验后,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讨论表现和总结对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学生的不足和进步,为下一步的实验安全教育提供参考。

六、作业:
要求学生结合实验中的十大陷阱,撰写一份实验安全规范手册,总结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中考化学 试题中的八大“陷阱”

中考化学  试题中的八大“陷阱”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八大“陷阱”一、概念混淆例1. 下列物质俗名、化学名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 干冰 二氧化碳 CO 2B. 胆矾 硫酸铜 CuSO 4C. 食醋 醋酸 CH 3COOHD. 盐酸 氯化氢 HCl分析:本题中的“陷阱”是把结晶水合物与无水粉末、溶液与溶质等混淆起来,那些概念不清的同学往往在这里会出现错误。

本题答案为A 。

二、条件多余例2. 用氢气还原CuO a g ,当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使其在氢气流中冷却,称取残留固体质量为b g ,得到水为c g ,共用去氢气d g ,此时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 )A. (a -b )gB. 40d gC. 40c/9gD. a g分析:本题条件很多,但所给数据中,只有得到的c g 水是有效的,因为它是参加化学反应生成的。

其实本题只需抓住由CuO 反应生成Cu 要失去氧元素,而由氢气反应生成水要得到氧元素,而且在反应过程中,得、失氧必然会相等去解题就可以了。

设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xx cg ·×·×1680100%1618100% x =40c/9g选C 。

三、隐含条件例3. 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并加微热,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放入一薄铁片,足够时间后取出,铁片无任何变化。

根据上述现象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铜,不可能有铁B. 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有铜,也可能有铁C.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铁,不可能有铜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分析:本题隐含了一个化学反应,即Fe +CuSO 4=FeSO 4+Cu ,且该反应比铁与H 2SO 4反应更易进行。

根据题给信息,滤液中放入铁片无任何变化,说明滤液中无H 2SO 4和CuSO 4,由此推断滤液中一定有FeSO 4,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至于铁粉无剩余不能确定。

中考化学“陷阱”题归类解析

中考化学“陷阱”题归类解析

中考化学“陷阱”题归类解析中考命题者常常在试题中巧妙而隐蔽地设置一些“陷阱”,以考查同学们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

现归类分析如下: 1. 隐含于物质性质中例1. 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最少的是( ) A. M gCO 3(块状) B. CaCO 3(块状) C. Na CO 23(粉末) D. NaHCO 3(粉末)解析:块状C a C O 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 4,附着在CaCO 3的表面,CaCO 3与稀硫酸不能继续反应,导致产生较少的CO 2。

答案为B 。

2. 隐含于化学实验中例2. 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制取铜,有两条途径:(1)Fe H Cu H SOCuO 242−→−−−→−(2)CuO CuSO Cu H SO Fe 244−→−−−→−若制备相同质量的铜,在实验过程中这两条途径所消耗的有关物质质量相等的是( ) A. Fe B. CuO C. H SO 24 D. Fe CuO H SO 、、24 解析:H 2还原CuO 时,实验中所消耗H 2的质量大于理论上所需H 2的质量,而H 2是由Fe 和H SO 24反应制得,故途径(1)比理论上要消耗较多的Fe 和H SO 24。

答案为B 。

3. 隐含于化学图象或图示中例3. 红磷在耐高温的敞口容器中燃烧,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固体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解析:考查固体物质总质量变化而不是物质总质量的变化。

红磷燃烧是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物质总质量先增大,当红磷全部反应后,固体物质总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为C 。

例4. 下图中“○”表示某种原子,“●”表示另一种原子。

下列反应中,能用该图表示其实质的是( )A. H Cl HCl 222+=B. N H NH 22332+=C. 2222CO O CO +=D. 22222H O H O +=解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数之比。

中考化学失分点

中考化学失分点

中考化学失分点
中考化学失分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知识不扎实:中考化学知识点较多,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如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表、化合价等。

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会导致失分。

实验操作不规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操作是中考化学的重要部分。

如果考生在实验操作中不规范,如滴管使用不当、试剂用量不准确等,会导致失分。

审题不仔细:中考化学试题中有些题目比较长或者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考生审题不仔细,容易误解题意或者漏掉重要信息,导致失分。

答题不规范:中考化学要求考生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答题,如化学方程式要配平、反应条件要注明等。

如果考生答题不规范,会导致失分。

计算能力不足:中考化学中涉及到一些计算题,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等。

如果考生计算能力不足,会导致失分。

为了在中考化学中取得好成绩,考生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审题和答题能力,同时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此外,考生还需要注意心理调适,保持冷静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个题目,避免因紧张或粗心而失分。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初中化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模拟题-初中化学试卷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初中化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模拟题-初中化学试卷

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初中化学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模拟题、复习资料-初中化学试卷-试卷下载中考化学试题中的十类“陷阱”一、情境陌生浸有氯化钠溶液载玻片的石蕊试纸1、如付图所示:把一条红色石蕊试纸(将试纸浸在紫色石蕊和酸的混合溶液中,再晾干即成)用氯化钠溶液浸湿,贴在载玻片上,在6伏电源的两端各连上一段细碳棒(或铅笔芯),让碳棒在纸上移动。

连接阳极的碳棒可以写出白字,而连接阴极的碳棒可以写出蓝字(注意:两根碳棒要同时与试纸接触)。

请看信息:电池NaCl + H2O→NaOH + Cl2↑+ H2↑,NaOH可使紫色石蕊变蓝并且可以和酸发生中和反应;Cl2具有漂白作用,可使有色物质褪色。

请你回答:(1)阳极产生的物质是,产生白字的原因是。

(2)阴极附近有溶液,你判断的依据是。

(3)你认为阴极产生的气体是,如何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2、金属铜和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如下: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2↑+4H2O工业上用铜屑和浓硝酸为原料制取硝酸铜,在实际生产中,需把浓硝酸用等体积水稀释成稀硝酸再与铜反应。

试简答:(1)用稀硝酸而不用浓硝酸的原因:(2)从经济效益和环保角度考虑、设计制取硝酸铜的最适宜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3、铁与稀硝酸的反应皆为放热反应且生成物中一定有硝酸铁与水生成,另外还有一种还原产物视具体情况而定。

铁在热的稀硝酸中反应,其主要还原产物为N2O,而在冷的稀硝酸中反应,其主要还原产物为NO,但溶液更稀时,其主要还原产物是NH4+。

请分析下图,回答有关问题:(另外,Fe3+在中性溶液中可与单质Fe反应生成Fe2+)NaOH质量H+浓度Fe,0a b c d(1)假设在任一气体产生的曲线段内只有一种还原产物,试配平由b点到c点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 + HNO3 =Fe(NO3)3+_______________ + H2O(2)o点到a点的还原产物应为________________(3)a点到b点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0个初中化学陷阱!

20个初中化学陷阱!

初中化学“陷阱”!1.发光发热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

不一定。

如白炽灯发光是物理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不一定。

如自行车轮胎爆炸、违章操作时蒸汽锅炉的爆炸等都是物理变化。

3.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

不一定。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不一定。

如食用油脂里加入约0.02%没食子酸正丙酯,就可以有效的防止酸败,这里的没食子酸正丙酯减慢了食用油变质的速率。

5.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不一定。

如氧元素可以形成氧气和臭氧两种不同的单质。

6.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

不一定。

如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镒酸钾、二氧化镒和氧气。

7.所有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不一定。

如金属铁的化学性质是由铁原子保持的。

8.原子核一定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不一定。

如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9.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不一定。

如Na+和F-不是同种元素。

10.阳离子一定是金属离子。

不一定。

如氢离子、铵根离子等不是金属离子。

11.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一定写在左边。

不一定。

如NH3中的氮元素为-3价。

12.通入二氧化碳后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一定是石灰水。

不一定。

如氢氧化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也能产生白色沉淀。

13.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不一定。

如铜锌合金是混合物。

14.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不一定。

如KC1O3不是氧化物。

15.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一定发生爆炸?不一定。

达不到爆炸极限就不会爆炸。

16.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多于4个。

不一定。

如氢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只有1个。

17.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属于离子化合物。

不一定。

如A1C13为共价化合物。

18.二氧化碳一定不支持燃烧。

不一定。

如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19.能使燃烧的木条火焰熄灭的一定是二氧化碳。

不一定。

如氮气也不支持木条燃烧。

20.溶液一定是液态的,并且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试题中常见的“八大陷阱”
一、概念混淆
例1. 下列物质俗名、化学名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 干冰 二氧化碳 CO 2
B. 胆矾 硫酸铜 CuSO 4
C. 食醋 醋酸 CH 3COOH
D. 盐酸 氯化氢 HCl
分析:本题中的“陷阱”是把结晶水合物与无水粉末、溶液与溶质等混淆起来,那些概念不清的同学往往在这里会出现错误。

本题答案为A 。

二、条件多余
例2. 用氢气还原CuO a g ,当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使其在氢气流中冷却,称取残留固体质量为b g ,得到水为c g ,共用去氢气d g ,此时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 )
A. (a -b )g
B. 40d g
C. 40c/9g
D. a g
分析:本题条件很多,但所给数据中,只有得到的c g 水是有效的,因为它是参加化学反应生成的。

其实本题只需抓住由CuO 反应生成Cu 要失去氧元素,而由氢气反应生成水要得到氧元素,而且在反应过程中,得、失氧必然会相等去解题就可以了。

设被还原的CuO 的质量为x
x cg ·×·×1680100%1618
100% x =40c/9g
选C 。

三、隐含条件
例3. 在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并加微热,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再向滤液中放入一薄铁片,足够时间后取出,铁片无任何变化。

根据上述现象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铜,不可能有铁
B. 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有铜,也可能有铁
C.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铁,不可能有铜
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
分析:本题隐含了一个化学反应,即Fe +CuSO 4=FeSO 4+Cu ,且该反应比铁与H 2SO 4反应更易进行。

根据题给信息,滤液中放入铁片无任何变化,说明滤液中无H 2SO 4和CuSO 4,由此推断滤液中一定有FeSO 4,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至于铁粉无剩余不能确定。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为B 。

四、隐含答案
例4. 只用紫色石蕊试液就可将三种溶液区分开的有( )
A. NaCl
HCl NaOH B. NaOH MgSO KNO 43
C. Mg NO NaCl HNO ()323
D. BaCl Ba OH KNO 223()
分析:很多考生根据指示剂变色情况迅速作出判断,认为正确答案为A ,而对隐含的答案B 就不再深入思考了,造成漏选。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考生对鉴别物质的方法考虑不全面,正确思路是:B 项,利用紫色石蕊试液首先可鉴别出NaOH 溶液,再由NaOH 溶液与MgSO 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从而区别出MgSO 4,进而剩下的就是KNO 3溶液了。

故本题应选A 、B 两个答案。

五、“定势”诱导
例5. 下列各元素中化合价最高的是( )
分析:“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数值等于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这是一条化学规律。

而化学规律与其他规律一样,常有例外或不适用的情况,特别是化学中的规律例外更多,因而命题人往往在这方面做文章。

本题若定势于课本而忽视了化学规律的特殊性,就易错选B或C。

实际上本题中氖元素显零价,氧元素无+6价。

故正确答案为A。

六、设置圈套
例6. 2.7g铝、5.6g铁、6.5g锌及6.4g铜组成的混合物,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还剩余9.2g金属,则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

分析:粗心的同学很容易直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算出2.7g铝、5.6g铁、6.5g 锌与稀盐酸反应分别生成0.3g、0.2g、0.2g氢气,加在一起就得出结论:0.7g。

这样正中了命题人的圈套。

造成误解的原因是未能准确把握住命题者的意图。

本题不是简单考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而是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

四种金属中,只有铜不与稀酸反应,但剩余金属质量是9.2g大于6.4g,说明铁、锌、铝没有完全跟酸反应,因此生成氢气的质量应小于0.7g。

正确思路是:由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锌均排在铁之前,所以剩余金属中还含有9.2g-6.4g=2.8g铁,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5.6g-2.8g=2.8g。

因此,铝和锌完全反应而铁只有 2.8g参加了反应,所以生成氢气的总质量应为:
3 27
27
2
56
28
2
65
6506
×××
....
g g g g
++=。

七、以量掩质
例7. t℃时将a g A物质投入b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质量分数是()
A. 等于100a
a b
+
% B. 大于
100a
a b
+
%
C. 等于100a
a b
+
% D. 无法确定
分析:本题若没有对溶质是否改变和能否全部溶解分不同情况加以讨论,易犯“以量掩质”的错误。

对于这类未指明具体物质和是否完全溶解的题目要分情况讨论。

(1)当A为可溶性酸碱或不含结晶水的盐且a g全溶于b g水中,答案为A;(2)当A为可溶性碱性氧化物或可溶性酸性氧化物时,溶质是碱或酸,溶质质量增加,答案为B;(3)当A为结晶水合物及A为无水盐,但并未全溶于b g水中,溶质质量小于a g,答案为C。

综上所述,溶质质量分数是无法确定的,故该题答案为D。

八、陌生情境
例8. 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

纳米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几个纳米(1纳米=109-m)的空心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纳米碳管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化合物
B. 纳米碳管材料如果完全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C. 纳米碳管材料,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
D. 纳米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分析:本题所给情境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纳米材料”,同学们对此了解不多,看到后心中没数,在做本题时就可能对题示的隐含条件“几个纳米”、“纳米管”、“纳米材料”等,不能很好地去理解,而多选C。

因为根据题示的隐含条件可知纳米管内径很小,而纳米管材料管道多,表面积大,所以吸附能力强,因此C答案是正确的。

因为纳米碳管
“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为几个纳米(1纳米=109 m)的空心管。

”是一种碳单质,是一种无机物而不是有机化合物。

因此B、D答案的说法也是正确的,只有A答案错误,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