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顶精文2019《一九四二》影片分析

合集下载

卓顶精文《一九四二》影片分析.docx

卓顶精文《一九四二》影片分析.docx

《一九四二》——影片分析中文名称:《一九四二》片长:140分钟导演:冯小刚编剧:刘震云主演:张国立/徐帆/陈道明/李雪健/艾德里安·布洛迪/蒂姆·罗宾/张涵予/冯远征/张默/王子文/段奕宏/范伟/柯蓝/张国强/林永健/乔振宇剧情简介: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与此同时,1942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

“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

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

老东家叫范殿元。

大灾之年,战争逼近,家里被难民抢大户造成家破人亡,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

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

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

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影片分析:从影片主题角度来看,《一九四二》从直观的视觉上表现出悲惨的命运残酷的现实环境,直观的向观者再现了那段惨痛的不为人知的历史。

《1942》影评

《1942》影评

《1942》影评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这部电影,向我们讲述了70年前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一场浩劫,起先是旱灾,接着是蝗灾,然后就是国民党当局将灾区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不顾,命令国军依然向颗粒无收的灾民要军粮,最后直至将他们视为“包袱”甩给入侵的日军……影片以东家老范和村民瞎鹿一家子在漫长的西去逃荒路上为主线,对比国民政府上层人物在那场灾难中的种种态度,还有美国记者白修德从底层老百姓的深入调查到国民政府上层人物的不断奔波呼吁,将整个影片连贯成一个时间链条,使我们看到——在老百姓西去逃荒的一百多天里,底层和上层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都究竟在发生着什么状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底层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和上层要员坐视不管”的社会现实。

整部影片没有我先前想到的单纯诉苦的惨烈,甚至在诉苦的过程中,还隐藏着不少“冯氏笑点”,让人看后,先感觉好笑,细想后又很心酸自责!比如花枝为了两块饼干,摸黑跟踪长工拴柱偷窥他要占有东家老范的千金星星,在关键时刻她又突然现身很坦然地对拴柱大声说:“没有弄成吧?人要是一喝了墨水,那就是条喂不熟的狗,你把饼干给我,我跟你睡!”可是先前大家不要忘记——当全村人还在老家没有出来逃荒时,花枝一大早去老范家里借粮食,少东家借机对她图谋不轨还许诺多给些粮食时,她却表现得那么决绝!只是在后来漫长的逃荒路上,花枝看不到一点点生存的希望,这些残酷的生存现实使花枝这样正经的农村少妇,也不得不丧失了最后的一点点廉耻。

还有瞎鹿的老娘在逃荒路上,半夜里惊闻儿子要卖掉小孙女是为给自己换药吃,马上就声嘶力竭地喊着:“如果卖孩子是为了我,那我现在就上吊去!”瞎鹿却没好气地回敬一句:“你想上吊,哪里有房梁啊?!”是啊,低矮的草棚,确实让人上吊求死都不能!这种“冯氏喜剧元素”在影片中也运用得恰到好处,使人看后先不假思索地笑几声,随即就噤若寒蝉,因为细想它的背后是多么令人心酸的无奈!使每个观众笑后又会在内心质问自己:“你怎么可以笑呢!?”于是不由自主地自责起来,仿佛自己成了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了!这种“一笑一责”的观后感,使观众观看影片不时地领略上一回,我们就这样在笑后随即自责的反反复复中,深深记住了那些难忘的情节,从而使整部影片超越观众事先“单纯诉苦”的预想,反而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这就叫做“笑的心酸,笑得无奈,笑中有泪”吧!影片中令我内心痉挛的一幕是:逃荒路上,东家老范即将临盆的儿媳,在破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婴,母亲随即却撒手人寰,婆婆趁着儿媳身体没有凉下来就扒开儿媳的上衣,为的是能让孙子吃上一口奶,被老范呵斥了一顿:“她都五天没吃过东西了,哪里有奶呢?”老范为了能让孙子吃上奶,动员闺女星星宰杀带了一路心爱的黑猫,可是依然没能挽救儿媳的生命。

《1942》观影及影评

《1942》观影及影评

《1942》观影及影评观影由刘震云编剧、冯小刚导演的《温故一九四二》,片名更改为《一九四二》于2011年10月19日开机发布,预计2012年上映。

该片从1993年刘震云就把小说交到冯小刚手里,到如今付诸拍摄,历时18年。

《1942》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场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

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2000年,冯小刚与刘震云获华谊兄弟支持后重启该片,2002年,《温故一九四二》建组,2011年初,重启《温故一九四二》。

阿德里安·布劳迪和蒂姆·罗宾斯也加盟该片。

《一九四二》更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1942》的背景是1942年河南大饥荒:“食人“的河南大饥荒:从1941年的夏秋两季开始,河南本该是雨水充沛的季节,却连一滴雨都没下。

昔日肥沃的土地已经龟裂成块,最后变成沙化的土地,完全不适合耕种。

1942年,大灾来临,河南境内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活陷入饥饿境地。

灾民们宰杀了他们平日爱如生命的鸡犬、耕牛,卖出他们的土地,最后割下他们的心头肉卖了儿女,卖老婆。

末了还是被死神衔去。

然后灾民开始吃草根、树皮,而且很快草根也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贫血,瘦弱,疾病,然后面部浮肿。

在许多地方还出现了“食人”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在洛阳,有个荥阳籍的灾民不忍心家人在饥饿中煎熬,亲手杀死他的一妻二子后投井。

这次造成300万老百姓饿死,相当于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死伤人数的总和。

农业在中日军队反复争夺中受损严重:八年抗战,河南是中日对决的主战场,遭到战争的反复蹂躏。

1937年,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后退,直到依托黄河天险才略有喘息,豫北全境沦陷。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电影1942 观后感5篇电影1942 观后感5 篇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

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

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

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

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

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

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

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 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

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

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

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

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 万人。

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

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

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

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

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

[实用参考]电影《1942》影片分析.docx

[实用参考]电影《1942》影片分析.docx

《1942》分析冯小刚的电影风格总是平淡但又暗藏汹涌,他总是让影片是不是闪现出黑色幽默感。

前一个镜头逃荒人们吃着掺着树皮草根的窝窝头,后一个镜头就是政府官员剥着鸡蛋喝着牛奶,前一个镜头瞎鹿跟老东家去偷传教士的驴,结果被溃兵一棍子轮死在热锅里,第二天花枝赖在没马的马车上喊着瞎鹿的名字说“你上哪去了,别人欺负你家孤儿寡母都不管”,下一个镜头就是国民党前线战死烈士的遗孤们穿着整齐合体的小军装在排练迎接美国访中人员的军乐,为首的举杆的小姑娘还有幸被蒋委员长邀请过年去他家发压岁钱。

两个镜头里的孩子们都没有哭喊着找爸爸,但是同样麻木的小脸的前面和后面依然是不同样的人生。

整场电影里把日本人攻占河南时“君”“臣”“民”这三个阶层的写照穿插表现,这三个阶层从始到终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民”根本不可能与“君”有交集,即使美国摄影师试图以灾民照片为线把“君”“民”想接,但“君”永远在乎的是自己的嘴脸有没有被别人识破,根本不会为“民”办事,而“臣”在做什么,“君”也永远看不到。

委员长以一种决然做作的呛调对参议长说“我已责成检察院赶赴灾区调查,这次,我要关一批,杀一批。

”结果却是找了三个小官游街N久后跪在冰天雪地里还得让“众多”灾民观看并对灾民都去扒火车逃难而感到不满。

以此来证明党国确实为人民办事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在丑化国民党,任何一个党国制度下都会这样,就算和平发展中的现在,也是如此。

就像那个如此了解中国人劣根性的要给中国灾民发粮食拉拢灾民的日本军官说的一样,“首先,他们是人。

”或者说,他们是中国人。

故事从一九四二年冬开始,我们仿佛把时间拨回七十年后隔着玻璃看着我们祖辈、父辈的人生,卖儿卖女卖老婆、吃人、溃军变土匪、饿殍遍野,奸商趁机贩卖人口。

这些都是从小唱着社会主义好的我们无法体会的,有些人会说什么年代了还老拍些战争年代,不就为了体现党好社会主义好么。

其实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经历那段历史的最后一批人都离我们而去了,这段历史、那些经历过苦厄和绝望的人们会不会真的就彻底埋没在历史里,或许还会为了体现我们泱泱大中国而被抹去,那他们经历的、存在过的还有什么意义。

《一九四二》:一曲家国心灵之殇

《一九四二》:一曲家国心灵之殇

《一九四二》:一曲家国心灵之殇《一九四二》结束时,我发现影院中还有一小半人坐在座位上把影片的主题曲《生命的河》静静听完才离开。

观看《一九四二》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当你看着灾民在逃难中将个体尊严的外衣一件件剥落下来,却仍然改变不了像野狗一样死去的命运时,你的心底会生发出彻骨的冰凉。

这种冰凉不是像《万箭穿心》那样反映现代个体人生命体验的冰冷,说到底,那只是现代人在温饱后产生的时代情绪,是一种通病,虽偶尔会致命,但大部分人仍然活着。

但《一九四二》的冰冷,是一种不忍目睹的绝望的冰冷,是在“活着”面前生命尊严、传统伦理和民族大义的全面崩溃,也是对视人民如草芥的强权的鄙视和无奈。

显然,冯小刚对于这部酝酿多年的心血之作充满野心,他试图展示出“活下去”这个最原始的生理本能所具有的压倒性力量以及对最原始的生命诉求被漠视的悲悯。

应该说,全片对于河南300万灾民被饿死事件的解读并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见解,但做到了基本的重现和还原,历史的真相常常被遮蔽,而《一九四二》勇敢地将这些尘封的历史重新扒拉开,这也算是一次对亡灵们的告慰。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当人连饭都没的吃时,性往往就成了交换的大筹码,影片中有不少表现用身体换粮食的场景,有些用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展现出来,尤其让人动容。

但有些片段,也许表现得有些过了,比如说,两场日本飞机群对混杂着国民党军人的灾民队伍的轰炸,画面上是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可以说,冯小刚是用拍《集结号》中军人之间的战斗场面来拍摄这种“屠杀”场面的,表现的力度和目的是达到了,但是不是一定要表现得如此直观和血腥?表现小人物命运冯小刚一向得心应手,张国立、徐帆、冯远征等都奉献了精彩的表演,有些细节甚至有点喜剧效果,这让被啧啧叹息声包围的影院偶尔传出轻松的笑声。

影片对蒋介石的塑造还是比较客观的,陈道明将蒋介石老谋深算的政客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李雪健饰演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和美国记者白修德在本片中可以算作是良心的代表,只不过有时良心的存在不过是为了衬托悲剧的无情,这也算是历史的一部分吧。

影片《1942》观后范文赏析

影片《1942》观后范文赏析

影片《1942》观后范文赏析《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极其及其军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942观后感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942观后感1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甜……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士国人与外国人是一样的,电影中的李主席,外国的记者,他们急人民所及,急生命所及,无奈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起码在历史上有了他们鲜活的为人的生命而战斗的步伐。

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几个家庭的毁灭几代人的命运最后的结局让人有着无法言说的沧桑感,复杂的心里压抑感和心痛感。

心里很多观后感,电影清晰的画面,人物极致的表演,丰富的电影内容,敬慕的大师力作,又一朵奇葩让我的心情也随着电影涤荡,谢谢冯导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也谢谢演员们又一次的付出。

还想着再去看一次。

1942观后感2《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

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

2019-1942观后感范文参考-word范文模板 (3页)

2019-1942观后感范文参考-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1942观后感范文参考电影《1942》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1942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篇一:1942观后感范文据说电影《1942》是贺岁名导冯小刚所导演,电影的背景起源于1942年的河南大灾。

1942年春,河南各地区出现冰雹、大风和黑雾,然后是遍地大旱,蝗灾肆虐,千里良田变成沙漠。

另那一年,豫北、东、南30多个县占河南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区域已被日军占领。

天灾人祸同时降临在这片土地上,饿殍遍野,成千上万灾民向陕西逃荒,一路下来,死亡人数高达300万人次。

一直以来,我认为冯氏电影总缺点深刻的东西,旨在为了娱乐大众,形式远大于内容,更像是一个加长版的广告或小品,但是这部电影让我改变了对他的认知,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高水准的电影,因为它是真正的历史深刻瞬间的还原,让所有的人没有漠视的理由。

电影放映过程中,影院内没有了往昔的嬉闹和嘈杂,唯有哽咽的湿泣伴随着那一幕幕的逃荒的场景。

电影结束后,本想与同事打个电话约局聚聚,却始终走不出那段逃荒的历程,感觉很累,说不出话,更别提玩乐之心。

只想独自一个人去消化、沉淀。

始终感觉人吃人的现象是文人笔下的夸张,但这一刻我相信了。

这是一部苦难的历史,更是一部人性的阐述,当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的时候,人性的外衣就被彻底的撕碎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学生可以贱卖到五斗小米,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可以被父母生生掐死,都已不在足以为奇。

政府可以践踏着生命贪污发财,上帝可以看到,但是却无法做到拯救。

人靠自救!现在很多的苦难历史被当成隐私,被故意的隐藏,熟不知苦难是历史留给活着的人最宝贵的经验,死者死已,活着的人最重要的是留住那段记忆,去真正的珍惜现在的所有!篇二:1942观后感范文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给看了《1942》,不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很伤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九四二》
——影片分析
中文名称:《一九四二》
片长:140分钟
导演:冯小刚
编剧:刘震云
主演:张国立/徐帆/陈道明/李雪健/艾德里安·布洛迪/蒂姆·罗宾/张涵予/冯远征/张默/王子文/段奕宏/范伟/柯蓝/张国强/林永健/乔振宇
剧情简介: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与此同时,1942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

“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

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

老东家叫范殿元。

大灾之年,战争逼近,家里被难民抢大户造成家破人亡,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

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

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

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影片分析:
从影片主题角度来看,《一九四二》从直观的视觉上表现出悲惨的命运残酷的现实环境,直观的向观者再现了那段惨痛的不为人知的历史。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

在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年代里,回避过去,,热衷于掩盖羞以示人的过往,已经是司空见惯。

人们更容易将目光锁定于充满诱惑和利益的前方,唤醒或恢复记忆,面对那一段哪怕再残酷并令我们自己羞愧的历史与现实,重温历史,回顾历史,正视历史,,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的中小地主,还是瞎鹿、栓柱所代表的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尊严甚至生命。

《一九四二》通过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鼎文和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对话透露了一个比较隐晦的主题:“灾民吃不起饭饿死了,那也是死在咱的国土上;如果战士们吃不起饭战败了,那就被日本鬼子侵略了,那就要亡国了”——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正面的冲突!
从影片的色彩方面来看,《一九四二》整部影片主要以冷色调为基准,影片以灰色贯穿全片,色彩的运用使得画面富有历史的厚重感,符合影片内容,通俗表达就是应情应景。

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红色运用主要在瞎鹿媳妇花枝穿的红色棉袄和美国国旗,国民党党旗以及影片中陪都重庆欢送外宾车队等情节中。

在这些情节中红色的运用彰显出与现实的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红色象征着生命,暴力,血腥,攻击,革命,兴奋以及爱情……然而在影片中红色所表现的只有暴力,血腥,生命,鹿媳妇花枝穿的红色棉袄表达了她珍视生命希望在逃荒的路上能活下去,美国国旗和国名党党旗的红色所寓意的是暴力以及战争的残酷与现实的惨痛,影片中陪都重庆欢送外宾车队这段情节中画面所运用的红色意在隐示血腥与攻击。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在色彩的应用上没有大的波动,但给观者的视觉感受却并不单调。

从影片的声音角度来看,《一九四二》的声音设计就如同影片的整体风格:不刻意加入导演的主观思维,只是客观讲述事件,让观众自己去体会。

以语言为主刻画人物的内心;不动用大量的音乐煽情;运用了方言使得人物形象朴实真诚;细致的音响制作但又不夸张、不突出,而是与画面相配合客观表现场景中的内容。

影片虽然没有刻意营造听觉上的刺激和震撼,但却足以动人。

影片注重现实尊重历史不刻意渲染氛围,这部影片在声音方面的运用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在避免影片表现效果降低的同时减少音乐以及音响的浮夸和刻意渲染。

从影片的摄影角度来看,《一九四二》整部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全景和远景和全景来表现灾民逃荒的情景,以此来渲染和刻画灾情之重,反映现实的残酷与惨痛,影片中对食物旳几处特写运用的恰到好处,如刺猬带领众人到老东家吃大户时做饭的场景中对食物旳几处特写充分反应了现实社会的阶级差别,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同时也展现了人的劣根性。

在岳县长宴请李主席时对那道延津做法的鱼运用了特写镜头,接着在与镜头所表现的内容相结合所展现出的是赤裸裸官场腐败和残酷现实,以此反衬出阶级的差别。

在准备离开河南逃荒离家走时瞎鹿用核桃给女儿做了一个风车,对核桃运用了一个特写镜头,此时因为没有吃的而选择逃荒但瞎鹿却用核桃给孩子做玩具表现出亲情的关怀与温暖。

在河南省主席李培基面见蒋委员长时,蒋委员长给李培基剥鸡蛋壳,对鸡蛋运用了特写镜头,这展现出政府的蔑视与不作为在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时,他们依然装作不知道,一个鸡蛋表现出政府光鲜背后将是灭亡,因为剥去壳的鸡蛋在白嫩终究是要被吃掉的。

在逃荒的路上老东家看到瞎鹿因为买孩子和媳妇花枝闹了起来,于是就借给了瞎鹿一晚小米,对这碗小米运用了特写镜头,这所表现的是现实与人性的纠葛。

《一九四二》这部影片中将委员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的时候,我特别怀念北伐时期,一呼百应,所向披靡,那时身上没有负担,尽可以和人民站在一起。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觉到蒋委员长的内心其实也很煎熬,他也并不是不想救灾,而是担子重了,肩负的责任过于沉重,为了保全他所认为的大局而一错再错。

当然从整部影片中来看国民政府存在严重的腐败与黑暗。

片尾有这样一段旁白“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自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泪,
也不吃肉,七十年后,当我为了一篇采访问到了一九四二年时,她愣了半天,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什么。

”人性的劣根性也被彻底的展现出。

一九四二年的记忆,存在逝去的那段岁月那里,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有意识地去唤回它们,恢复它们,它们有可能就会永远那样沉睡在那里,被我们自己更被时间所遗忘。

李帆
2019年12月7日星期六晚12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