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阅读情况调查

合集下载

大学生阅读文化现状调查

大学生阅读文化现状调查

大学生阅读文化现状调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阅读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为了了解大学生阅读文化的现状,本文将进行一项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阅读文化现状,包括阅读习惯、阅读内容偏好、阅读方式等。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在校园内发放问卷或在线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以大学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

调查内容:1. 阅读频率:每周大约阅读多少小时?2. 阅读方式:主要通过何种方式进行阅读?纸质书籍、电子书、在线文章等。

3. 阅读内容偏好:对于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选择的偏好是什么?小说、散文、科技类书籍、历史类书籍等。

4. 阅读动机:进行阅读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求知欲、娱乐、学业需要等。

5. 阅读习惯培养:在大学期间,有没有参加相关的阅读俱乐部、读书会等活动?6. 阅读电子书的情况:是否使用过电子书阅读器?使用频率和原因是什么?7. 阅读对学业的影响:认为阅读对学业的帮助有多大?是否认为阅读对提高学术能力有帮助?8. 阅读文化氛围:学校在阅读文化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政策?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是否丰富?调查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大学生阅读文化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调查结果分析:3. 阅读内容偏好:娱乐类书籍占据了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内容。

小说和散文类书籍是学生们的首选。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部分大学生的阅读时间较少,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高。

3. 大部分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动机是娱乐和求知欲,学业需要的影响较小。

4. 对于阅读电子书的接受度较高,使用电子书的原因主要是便捷和节省空间。

5. 学校对阅读文化较重视,图书馆资源较为丰富。

基于以上结论,应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大学生阅读文化:1. 提高阅读意识:加强对大学生阅读的宣传和教育,增加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多样化阅读内容:推广各类书籍,满足大学生不同阅读需求。

大学生传统文化观现状调查分析——基于对武汉大学学生的调查

大学生传统文化观现状调查分析——基于对武汉大学学生的调查

智库时代·90·智谋方略 大学生传统文化观现状调查分析——基于对武汉大学学生的调查樊雪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要:大学生传统文化观是指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相关文化概念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笔者以武汉大学为例,对学生传统文化观进行了问卷调查。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强烈意愿。

但仍有值得注意的差异存在,需要我们在内容、教育和传播形式上加以改善。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观;教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52-0090-002大学生传统文化观是指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相关文化概念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绵延5000年而不衰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生力军,其传统文化观关系国家文脉兴衰。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观,笔者以武汉大学为例进行了此次调查。

一、调研总体概况调研采用笔者自制的调查问卷,参与人数共计516人,回收有效问卷488份,问卷有效率为94.57%。

总体分析发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理性看待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理性对待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表现出强烈的意愿。

(一)广泛涉猎传统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途径多样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字里行间蕴藏着中国人独特的智慧和精神。

为了解大学生对中国古代经典的阅读状况,问卷选取了包含儒道经典及四大名著在内的12本名著为代表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经典的阅读情况较好,大学生对《论语》的阅读率最高,93.8%的学生表示自己完整地阅读过或阅读过部分《论语》;大学生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率也都达到了85%以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一、调查目的和意义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

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

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

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对此,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展开了调查。

调查对象主要是楚雄师范学院在校学生。

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

数据显示,认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有14.1%;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0%;而认为“很低”的只有6%。

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37%)最多。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持肯定态度的。

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报告前言: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将传统文化保存至今的国家。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已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在世界文化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日本、韩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孔子、老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也是西方哲学家们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

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国流行起来;麦当劳、肯德基、披萨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品;西装成为各种正式场合的服装……但是,却仍有人不知道重阳节,不清楚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的由来,不了解唐装、汉服是什么样子……我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被许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此次调查,正是对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统计和了解。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问卷分为网上问卷和实体问卷两部分,参与问卷的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

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学生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如:古诗、古词的区别,书法、国画的鉴赏能力等等;(二)学生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了解程度;(三)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看法共回收问卷90份,其中网上参与问卷77人,回收实体问卷13份。

此调查报告以这90份问卷为主要资料来源。

三、调查结果分析:(一)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当代学生普遍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认为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人民的瑰宝,不应该被轻易遗忘。

但大多数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差太大,古汉语更是难于理解,因此即使认同其重要性,却不愿意过多地学习。

关于四大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结束语

关于四大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结束语

关于四大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结束语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作为瀚如烟海的书籍的统帅和精华--名著,对于我们每个人而不仅仅是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生比不可少的必修课。

它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是人类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但不知现代大学生是否了解与关注。

为此,我们特做了关于现代大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情况研究的调查问卷以便了解。

我们组共八人,对古代四大名著做了网络、书刊的调查,针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过去,现在作了详细的了解:《红楼梦》曹雪芹(1724-1764)著,共120回。

原名《石头记》,前80回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认为高鹗所续。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它把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暴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黑暗及不可克服的矛盾,从而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同时,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青春、爱情和生命遭到戕害的一大批女性谱写了一曲悲歌。

作品结构严谨、规模宏大、语言传神、内容丰富,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为我国白话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关于它的研究,形成了“红学”。

《三国演义》罗贯中(1330-1400)著,共120回。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以史实和转说相结合创作而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历史演义类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简称《三国演义》。

全书约75万字,描写了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110余年的历史故事,尤其集中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斗争。

《三国演义》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尤其是为人们提供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人物形象。

其中诸葛亮的形象最为突出,在中国人民心中诸葛亮是智慧的代名词。

其它如曹操之奸、刘备之仁、关羽之义、张飞之莽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国白话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施耐庵(生卒不详)著,共120回。

《水浒传》是中国英雄传奇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第一部以民众反抗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主要描写北宋末年宋江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一、调查目的和意义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

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

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

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对此,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展开了调查。

调查对象主要是楚雄师范学院在校学生。

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

数据显示,认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有14.1%;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0%;而认为“很低”的只有6%。

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37%)最多。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持肯定态度的。

文科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情况调研报告

文科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情况调研报告

文科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情况调研报告作者:王金明王宏士张瑶贾志杰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8期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

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大学生而言,阅读一定国学经典很有作用和意义。

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国学经典除了人生引领作用外,更能增加其学识积淀,提升其专业素养。

本次调研以问卷形式对唐山学院文科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情况进行调查,找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唐山学院作为国学中最有价值和最具代表性的原创性、典范性典籍,国学经典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国学经典,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同时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一、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小组于2017年10月至11月以唐山学院文法系、外语系、经济管理系、会计系四个文科系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

共回收问卷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49份,有效问卷占比为83%。

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性别比例为:女生69.48%,男生30.52%;各年级占比为:一年级28.51%,二年级28.51%,三年级35.34%,四年级7.63%。

调查目的是了解文科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情况,问卷共涉及20个问题,除涉及调查对象个人信息的几个问题外,共分为五个方面,列表如下:二、问卷分析如上表所示,问卷调查主要从阅读概况、阅读认知、阅读条件、阅读主动性、阅读方式与目的五个方面展开。

下面我们就对上述五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一)阅读概况年阅读量:问卷结果显示,唐山学院文科大学生年阅读量“1本-2本”占28.92%,“3本-5本”占38.5%,“5本-10本”的占18.85%,“10本以上”的占14.0%。

《关于大学生经典阅读情况调查与分析及其发展方向探讨》

《关于大学生经典阅读情况调查与分析及其发展方向探讨》

附件一:
2012年“共青团工作与大学生发展”调研大赛
申报书
项目名称:《关于大学生经典阅读情况调查与分析及其发展方向探讨》
项目主持人:杨燕飞
申报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联系电话:
填表日期:3月7日
共青团湖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制
二○一二年二月
填表说明
一、本表所列各项,请认真如实填写。

书写时一律用黑墨水笔,字迹要端正、清楚,可以打印填表。

二、调研团队成员最多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最多可聘请2人。

三、在主要参加者情况的承担角色一栏中,申请人可在“问卷设计”、“问卷发放”、“数据统计”、“资料收集”、“报告撰写”五种角色中选取一种或几种填写。

四、申请人请在申请书最后附上针对本次调研所设计的调查问卷。

五、如有其它事项请联系校团委办公室电话88872404。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阅读情况调查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宋体五号居中)摘要: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迷失、理想淡化、思想空虚、政治热情丧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色彩浓厚等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现象,这种情形令人十分担忧。

为此,探究利用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名著典籍阅读情况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认识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特别是经典名著的阅读,是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和形成健全人格不可替代的手段。

但随着网络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经典名著已经开始被大学生们所淡化,绝大多数学生阅读文学作品,首选的并非经典作品,通俗作品中的武侠和言情小说最为普遍。

根据网络调查显示的其中关于”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离要求有多远”的专题调查结果,338名大学生阅读70部经典的平均阅读率仅为32.96%,可见,当代大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但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的经典名著阅读情况已得到较高的
重视,通过必读书目的选读,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等推广经典名著的阅读。

对于现状做了一系列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285名大学生阅读47部经典名著共6188人/部,平均阅读率为46.20%。

对于四大名著,有60﹪的人看过其中一两部,有15.79﹪的人对于四大名著都看过,有8.42﹪的人看过多次,也有15.79﹪的人没有看过。

对四大文学名著,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受访者共计5%。

有54.8%的学生很喜欢中国古典名著,大部分人都读过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20%的学生读过多遍。

根据问卷统计,90%以上的学生喜欢古典诗词,有的人熟记的唐诗达50首以上,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引用一些古典诗词。

喜欢外国文学的学生也比较多,不少人读过大部头《战争与和平》。

但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卢梭的《忏悔录》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在设计问卷时,有一道题列举了几位著名作品中的人物,同学们只对少部分人物大体有所了解。

285名大学生阅读47部经典名著的两项前10位。

阅读人数最多的前10位依次为:①《三国演义》,占人数的93.22%;②《论语》,占人数的89.83%;③《鲁宾逊漂流记》,占人数的
88.14%;④《唐诗三百首》,占人数的88.14%;⑤《西游记》,占人数的86.44%;⑥《安徒生童话》,占人数的81.36%;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占人数的81.36%;⑧《雷雨》,占人数的76.27%;⑨《水浒》,占人数的76.27%;⑩《红楼梦》,占人数的71.19%。

阅读人数少的前10位依次为;①《失乐园》,占人数的5.08%;
②《奥德赛》,占人数的6.78%;③《神曲》,占人数的6.78%;
④《人间词话》,占人数的8.47%;⑤《安娜·卡列尼娜》,占人数的8.47%;⑥《青春之歌》,占人数的11.86%;⑦《理想国》,占人数的11.86%;⑧《复活》,占人数的18.64%;⑨《少年维特之烦恼》,占人数的20.34%;⑩《穆斯林的葬礼》,占人数的22.03%。

在调查大学生是否自愿阅读文学典籍中有66%的同学愿意拿出自己的课余时间阅读传统文化典籍,34%不愿意在传统文化典籍上花费时间;有36%的同学认为保留传统文化典籍是因为他们属于传统文化,57%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典籍有很多观点值得学习借鉴,尤其存在的意义及价值,然而也有5%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典籍没有丝毫意义,应该淘汰。

但我想既然传统文化典籍是由
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学习沉淀之后必定尤其精华可取之处,所以我们不能茫昧的排斥传统文化,相反我们应该花费时间精力去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从中窥探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这璀璨的历史长河里古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产,那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精神财富,很多人依靠着这些精神食粮在漫漫长河中坚持走了下来。

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星空中闪烁了几千年,指引了无数的知识分子走向成功的力量来源,是无数个日日夜夜奋斗出来的结果,它便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在经历了无数个岁月之后,它们依然完整的保存在世人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力量的经久不衰以及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我们的先人是抱着何种思想态度观念存在着世界上的。

那些文化遗产陪着很多人走过很多春夏,而到了我们这年代作为新新世纪的人类,最为21世纪青少年,我们是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等的普及,越来越少的人们愿意花费时间在阅读书上,更少有人会愿意花费休闲时间去阅读传统文化典籍。

而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典籍都有着或多或
少的偏见,认为没意思、乏味无聊等。

对于调查结果,我认为不管是否乐观,相比以前是否有所改善,在我看来阅读都是一项自我提升,开阔视野,丰富自身修养的事情,尤其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蕴,是我们必不可少的阅读书籍。

它也是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虽然在我们不如课堂的时候,老师们就告诉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有着一万年的民族史,五千年的文明史。

渐渐接触到咱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老庄的道学,孔孟的儒学,程朱的理学。

但也只是个大概,应试教育下的老师们也只能传授我们和考试有关的东西,一切是向考试靠齐的。

学生只是略知其皮毛,没有深入系统的学过。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本应该熟知我们伟大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古典著作,。

但学生仅仅是跟着老师在课堂上一起将老师所讲的东西过了一遍,也没有去私底下翻阅典籍。

对于名著典籍的认识也停留在最初阶段。

我想影响大学生文学典籍阅读情况一部分由于当今大学校园,经过残酷的高考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家长老师的身前身后的督促,很多学生在大学里便开始永无止尽的放松懈怠。

大学不再
是那个学习更高深东西的地方,而是放松玩乐的场所。

当然,也有很多的学生是在很认真的汲取着新知识,完备着自己的能力。

另外,由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毕业意味失业。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大学中就拼命的参加学生工作、社会活动,使得自己有社会工作经验,以后找工作就容易找些。

就这样,很多学生几乎是天天在自己所干的社会工作中,不再去关心自己的学业,不挂科就是万幸。

更谈不上去课外阅读名著什么知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四年里我们真应该好好多学点东西,博学而求索!古人的一句话贯穿古今,如今大学生值得反复思量!
利用和借鉴传统文化自身进行思想教育,多读古典书籍,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我国古代众多的文人大都有着高尚的人格品节,他们的作品都是自己崇高的人格思想的真实流露。

司马迁正直不阿、受辱不屈、发愤著书的执著精神,陶渊明淡泊明志、弃官归隐、追求人身自由的品格操守,屈原疾恶如仇、修身洁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过程中,去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使这种
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各高校可以从大学新生踏入校园伊始,统一向各新班班主任布置学生在大学四年应该读的古典文化书籍,并开设有关书籍和经典解读的选修课或讲座,还应该通过思政课、寝室文化、班集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来熏陶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与道德境界。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领悟。

四大发明等对世界的贡献就不说了,单单其思想文化就影响着全球。

一些经典的文化著作都成为韩国,日本的学生的必修课。

可见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真的是有着她优越世界许多文化的地方。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不去学习这些优秀的国粹吗,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掌握其中的精华,内涵,我们将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过得更好,我们整个社会将会因此变得更加完美。

这次关于大学生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对待传统文化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很多大学生不喜欢阅读传统文化典籍,他们阅读的量远远达不到作为大学生应该阅读的量。

而我们阅读传统文化典籍也并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以及其中值得学习借鉴的思想文化。

它之所以经久不衰必然有着它的道理,既然存在
着也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可以花很多时间去逛街购物上网聊天,为什么就不能拿出一点时间来静静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呢?它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走进历史,回到过去,见证同样在这个地球上存在过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拿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如果传统文化典籍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没落了,我想创作这些优秀文化作品的前人们会死不瞑目的。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传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使之发扬广大,让人类文明生生不息。

参考数据;延安大学在校生传统文化典籍阅读情况调查结果、2011年12月5日重庆工商大学兰花湖片区的学生传统文化典籍阅读情况调查结果。

部分数据由网络提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