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师生的恩怨情仇

合集下载

毛概读书报告【黄埔恩怨】

毛概读书报告【黄埔恩怨】

黄埔情深度尽劫波兄弟在民族大义相逢一笑泯恩仇--说不尽的黄埔恩怨黄埔岛上,一个大锅摸马勺,一张地铺推枕头,在共同的目标下摸爬滚打出了一批国共著名将领。

周恩来、李之龙、黄杰、林彪、蒋先云、许继慎、曾扩情、陈明仁、徐向前、陈赓、林彪、金佛庄、李默庵、胡宗南、宋希濂、郑洞国、邱清泉、郑介民、王耀武、康泽、戴安澜、许光达、宋时轮、陶铸、戴笠、廖耀湘等,他们是师是生,始亲如兄弟,情同手足;后时敌时友,各为主义,分道扬镳;他们从合作到分裂,从友谊到搏杀,演绎出多少震撼人心的战争和如泣如诉的恩怨故事……一部黄埔校史可以说是国共两党分分合合的见证。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今“黄埔军校”已经成为一个名词记载在词典中,它已变成被历史的长风吹落的残叶,零星地的残留在后人的记忆里。

1、八方经营聚黄埔黄埔,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一所炫耀夺目的军校,就像一颗明亮、耀眼的流星,带着一条美丽的弧线,划破历史的天空。

黄埔军校,是20世纪初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

校址最初在广州黄埔,军校因地而得名。

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倡导的产物,是培养国共将领的摇篮,是生产璀璨将星的地方。

建立黄埔军校之初,孙中山很担心一个问题,就是新成立的军校对青年人是否有吸引力,到时候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可就尴尬了。

因此,他在1923年初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就反复向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打招呼,让他们返回后千万要为新军校多作宣传,推荐一些优秀青年报考。

孙中山的这一担心被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消弭于无形,共产党最擅长做鼓动组织工作了,共青团广州地委将选送学生报考黄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求各地组织选派青年赴考,“来预备将来干军人运动”。

李大钊、毛泽东。

何叔衡、徐成章、恽代英等共产党人都积极在各地为黄埔推荐选拔人才,毛泽东还亲自负责上海地区复试工作,她的国文底子很扎实,经他手筛选的8名学生个个文章出色,后来去广州都榜上有名。

1925年12月15日,黄埔军校校务会议决定修建东江阵亡烈士墓

1925年12月15日,黄埔军校校务会议决定修建东江阵亡烈士墓

1925年12月15日,黄埔军校校务会议决定修建东江阵亡烈士墓12月15日,黄埔军校校务会议决定,在平岗修建东江阵亡烈士墓,并请广州国民政府拨款5万元。

自黄埔军校成立到第二次东征胜利结束,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在校生随军出征,先后经历了平定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第二次东征等大的战斗。

在作战中,黄埔军校指战员一路攻坚克难、前赴后继,屡建奇勋,显示出誓死杀敌的决心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同时,在几场战斗中,大批黄埔战士不幸壮烈牺牲,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黄埔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

为缅怀在战斗中牺牲的军校师生,赞颂他们的革命精神,第二次东征结束后的12月15日,黄埔军校校务会议决定,在军校所在地的平岗修建东江阵亡烈士墓,并呈请广州国民政府为此拨款5万元。

广州国民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决定拨专款6.5万余元兴建东征烈士墓,除纪念在两次东征期间牺牲的黄埔将士外,同时将平定刘、杨滇桂叛军以及沙基惨案中部分军校烈士遗骸合葬于平岗万松岭。

1926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亲自主持了东征烈士墓的落成典礼。

这个时间恰好是军校建校两周年纪念日,于是两个盛典一并举行。

落成典礼上,蒋介石作了长篇演讲,当时的新闻媒介作了广泛报导,盛况热烈空前。

蒋介石在演讲中说:“今天的大会有三个意义。

”两个盛典为什么有三个意义?原来四年前的同一天,还是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炮打总统府的日子。

当时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避难黄埔,蒋介石因追随保卫孙中山有功,开始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和重视,所以,在东征阵亡烈士墓落成之时,蒋介石感事抒怀,特别提起。

当时参加落成典礼的除黄埔军校全体师生,还有许多广州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各军的高级将领和社会著名人士,如谭延?]、宋子文、何应钦、李宗仁等。

大会从上午10时开至下午4时半,绵绵阴雨中,充满凝重庄严气氛。

“与会者寄托哀思,始终昂然肃立,毫无倦容。

”黄埔师生在上述战斗中,由于作战勇猛,伤亡率也非常高。

黄埔师生的恩怨情仇(3)

黄埔师生的恩怨情仇(3)

黄埔师生的恩怨情仇(3)胡宗南自从开始指挥作战,就与陈赓交上了手,打了20多年却从没打赢过,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资深的手下败将。

每次生俘了胡宗南手下,陈赓都会对战俘说这样一句话:我叫陈赓,和你们胡长官是黄埔同学,是一期的。

在黄埔,陈赓确实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生性活泼,鬼点子多,很讨教官和同学的喜爱,有不少朋友。

东征时,陈赓冒死救了蒋介石一命,为此蒋介石曾说:什么是黄埔精神?陈赓就是黄埔精神。

跟别人都能友好相处的陈赓,同胡宗南却常常拌嘴吵架,两个人的架一直从学校打到战场。

1932年,胡宗南在鄂豫皖首次出马与红军作战,偏偏就遇上红12师师长陈赓。

结果这第一仗,负伤坐在担架上指挥的陈赓愣是把胡宗南打得弃甲曳兵,一个团几乎覆没。

此后,胡宗南在陈赓手中就没占到过任何便宜。

解放战争刚刚爆发,胡宗南就大举进兵晋东南,企图肃清解放军太岳兵团。

相比胡宗南的十万大军,太岳兵团却只有4个旅,人数不到胡宗南的七分之一。

但太岳兵团的司令却是胡宗南的克星陈赓。

临汾浮山是胡宗南的目标,陈赓投其所好,就把陷阱设在临浮公路。

因为两侧地势平缓,在这条路上行军,一般都会疏忽大意,以为这么平坦的地方不会设伏击。

第一旅乖乖地走进了包围圈,仅用了5个小时,就被陈赓全歼,旅长黄正诚被俘。

黄正诚不服,说陈赓打仗不讲规矩,我的部队还未展开,就遭到你的袭击。

规矩,什么规矩?你真是个草包!敢以一个旅来碰我陈赓,胡宗南真是狗胆包天! 陈赓劈头盖脸就把黄正诚骂了一顿。

与此同时,老同学胡宗南也在痛骂,发誓不活捉陈赓就不姓胡。

结果呢,连陈赓的影子都没捉到。

1950年初,陈赓带着二野第4兵团又向蒋介石在大陆最后一个据点西昌进军,而此时,驻守西昌的又是他的老同学兼手下败将胡宗南。

蒋介石命胡宗南坚守三个月,可胡宗南一看陈赓来了,连三天都没守,就丢下部队,一个人坐飞机飞逃台湾。

这一次,连打都没打,胡宗南就输了个干干净净。

昔日同窗战场拼杀26年从1924年一直到1950年,黄埔生或并肩对敌,或相互对打,在战场上整整拼杀了26年,接着又在敌视中对峙了几十年。

抗战中的黄埔系

抗战中的黄埔系

抗战中的黄埔系左权和戴安澜这两位黄埔高材生饮恨疆场,也是抗战中牺牲的数以十万计的黄埔师生缩影。

据日本投降后的统计资料显示,黄埔毕业生在战后幸存者仅一万一千多人,相比之抗战期间入校受训的20万学生,“黄埔系”在抗战中的牺牲率高达95%。

记者_黄修毅站在“陆军军官学校”的仿古牌坊下,仰头瞻望那句耳熟能详的题词“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九十高龄的张学韬两手不自觉贴住裤缝。

1941年,20岁那年,他刚从黄埔军校西安七分校毕业。

如今70多年过去,这位老黄埔第一次重新迈入母校的门槛。

“黄埔”联结着中国近代战史上绝大部分军功显赫的名字,除国民党军中的三千多员将领外,也为共产党培养了53位将军。

这所在因陋就简的条件下草成的军事学府,与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等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抗战八年,有200多名黄埔教官学生担任师长以上职务,指挥全国三分之二的抗日之师;抗战胜利前毕业的前十九期黄埔学生约20万人,更充实着各级部队的基层干部岗位,“黄埔系”挺起了中国军队抗战的脊梁。

“黄埔部队多已打完,其余当然望风而溃”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初开之时,一班年轻军官冒着炮火聚集上海江湾某隐蔽所,站在台前训示的,正是被委任为淞沪警备司令的前黄埔总教官张治中。

当日听众中,职衔最高的桂永清,也不过是上校副师长。

日后在国民党军中任兵团司令的长沙分校学生廖耀湘,还只是个中校参谋主任;后在解放军中官拜上将的黄埔一期学生周士第,此时远远落在了同期生胡宗南、宋希濂等人后头,别人都当上了军长、师长,他还只是个师参谋。

张治中的话在年轻人头脑中嗡响,不亚于日军炮火的一次次叩击。

他说:“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到后方扩军,大家升官,我升集团军总司令,你们营长升团长,团长升师长,师长升军长;另一条是到前方作战牺牲。

两条路走哪一条,请各位自决!”淞沪血战三月,为达成“赶敌下海”的战略目标,投入战场的黄埔军为作战最得力之部队。

陈赓与胡宗南:恩怨情仇恨难忘三十年大战三百回

陈赓与胡宗南:恩怨情仇恨难忘三十年大战三百回

陈赓与胡宗南:恩怨情仇恨难忘三十年大战三百回对于李铁军“都是黄埔同学,老天爷为什么偏偏厚此薄彼?!”这句话,陈赓的黄埔同学胡宗南体会更深刻。

(1) 陈赓与胡宗南都是黄埔1期生。

在学校时,胡宗南是属孙文主义学会的,陈赓是属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两派常因思想和立场不同发生冲突,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而陈赓和胡宗南则是两派的主要“战将”,常常拌嘴吵架,势不两立。

一次,在广东大学的一次集会上,两派又发生争斗,双方大打出手。

陈赓恰好和李仙洲打作一团,李仙洲是山东大汉,人高马大,陈赓打不过他,只好操起一只板凳当作武器。

正在这时,胡宗南跑过来为李仙洲助阵,结果,陈赓撇下李仙洲,操起凳子转而去追他,胡宗南被他追得四处逃窜,还跑丢帽子。

国共分裂后,陈赓和他俩分属两个阵营。

陈赓(2) 1932年,胡宗南在鄂豫皖首次出马与红军作战,偏偏就遇上红12师师长陈赓。

两个同学由昔日吵架打架变成战场上兵戈相见,第一仗,胡宗南就被负伤坐在担架上的陈赓指挥红12师打得弃甲曳兵,一个团几乎覆没。

在10年内战中的最后一仗中,陈赓在山城堡一战,歼灭一个旅,恰好就是胡宗南的主力。

1946年6月,国共两党间的内战不可避免地再爆发了。

自河口之战后,一晃13年,陈赓与胡宗南又在同蒲路上第3次对阵了。

此时,胡宗南是蒋介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手下辖有11个军34个旅,号称“西北王”。

而陈赓率领的晋冀鲁豫4纵和太岳军区部队,只有2万来人。

两人的实力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较量就这样在山西开始了。

山西的“土皇帝”是阎锡山,他既公开反共又暗中反蒋,是一直“在几只鸡蛋上跳舞”。

这次胡宗南联合他夹击共产党,他内心很复杂,既希望赶跑共产党,又担心引狼人室,蒋介石趁机削弱他的实力,请神容易送神难。

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有何联系吗?关于他们的故事

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有何联系吗?关于他们的故事

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有何联系吗?关于他们的故事本文导读:据说,很多军界的传奇人物,都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后来还流传出什么,黄埔四巨头、黄埔三杰、黄埔四凶、五虎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一百零八将等等,其中黄埔三杰和四凶的故事流传最广,那到底三杰和四凶分别是指谁?他们在历史上又有怎么样的传奇故事呢?下面奇趣人生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回到民国,来看看当年关于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那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他们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

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共产党,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关于蒋先云1902年8月17日,蒋先云出生于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唐乡大坪唐村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

父亲蒋继堃,是个清末秀才,为人忠厚正直,在先云出生前已经逝世;母亲肖玉秀,人称“大脚婆”,朴实勤劳;蒋先云在家中排行最小,有五个哥哥,两个姐姐。

由于家里人口多,生活艰辛,兄长们只能外出打工挣钱。

蒋先云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看着慢慢长大的先云,一生羡慕读书人的蒋母,不顾家道艰辛决定送先云读书识字。

向亲戚好友借了点钱,把他送入本村保合小学念书(关于蒋先云读书有一种说法是亲戚凑米凑钱送其读书,作者偏向其母借钱的说法)。

懂事的先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读书格外用功,加之他天资聪颖,各门功课都独占鳌头,老师对他赞赏有加。

母亲见他聪明好学,逐决定让他继续求学。

1917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五四”期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任湘南学生联合会第一届总干事,与夏明翰、黄静源共同领导组织湘南25个县学生罢课运动。

在校期间组织革命团体“心社”,创办《嶷麓警钟》月刊,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湘南革命组织之开端。

蒋先云成长为湘南学生运动领袖,深得毛泽东赏识。

1921年,经毛泽东介绍,与黄静源、蒋啸清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年,受中共湘区委派至江西安源路矿,与李立三、刘少奇于1922年9月14日共同组织领导17000余人参加的安源路矿大罢工,取得完全胜利,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党支部书记兼文书股长。

历史的回声——电视剧《人间正道是苍桑》

历史的回声——电视剧《人间正道是苍桑》

历史的回声——电视剧《人间正道是苍桑》在电影、电视、网络普天盖地的声视讯息大潮里,能让人观看后欲罢不能、泪水长流而又热血沸腾的电视剧,不说是寥若晨星,也算屈指可数。

而《人间正道是桑苍》这部五十集的大型连续剧,可以说力挫群雄,脱颖而出,达到了上述效果。

独特新颖的视角是该剧成功的重要因素。

该剧以影响一代中国军人的黄埔情结为重要线索,以黄埔三期六班数位同学的相识、相争、相约、相斗等戏剧性的故事变化推动情节,描写了在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之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情形,把封尘于历史深幕中的黄埔军校送到了人们面前,将名声昭著的黄埔校训,鲜为人知的黄埔生活,错杂复杂的黄埔斗争,通过具体的故事细节,画龙点晴地展示出来,逼真而又客观地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让人看了有原来是这样之慨,从而对造成国共两党横跨近一个世纪的恩怨情仇的起因,有了一个相对形象而直观的理解。

最后战死抗日沙场的黄埔三期六班班长范希亮,当初给班里定的班规,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比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它路的黄埔校训,更具体,更富有人情味,成了黄埔同学情相牵、心相连的纽带,甚至跨越了意识形态的分道扬镳,经受了生死战场的洗礼考验,闪射出美仑美央的人性光辉。

令以难以忘怀的是大共产党瞿恩被俘后,按黄埔礼仪,被自己的黄埔学生亲手枪决的那场戏,揭示了黄埔师生情、手足谊,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逼迫下的无奈、苍白和无力,发人深省,引人沉思,诅咒了蒋家王朝违背历史潮流,背信起义,图穷匕手见的血腥压迫和统治。

两个家庭的恩怨纠葛是贯穿全剧的亮线。

该剧以湖南醴陵生有二子一女的旧官僚杨延鹤一家,与隐蔽在上海生有一子一女的共产党瞿老太太一家,这两个家庭,以其子女在革命道理上独具个性的选择,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时而分开,时而纠结的故事情节,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巧妙相融,映射了国共两党由童年时期的两小无猜,到青年时代的争吵打闹,到成人成年后的大打出手,最终成冤成仇的历史脉络。

个人对黄埔军校历史及精神的理解

个人对黄埔军校历史及精神的理解

个人对黄埔军校历史及精神的理解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学校,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埔精神,我认为是一种坚韧不拔、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信念。

黄埔军校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斗争和牺牲的史诗。

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黄埔师生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勇气,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黄埔精神的核心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黄埔师生在面对内外敌人时,始终坚守着保卫祖国的信念。

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战。

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勇敢,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坚守。

在黄埔军校,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传承。

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军事技能的培训,更是对人格的塑造和精神的熏陶。

黄埔师生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的来说,我对黄埔军校历史及精神的理解是:黄埔军校不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埔精神不仅仅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更是对人类和平和进步的追求。

在今天这个和平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铭记黄埔精神,将其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埔师生的恩怨情仇
作者:
来源:《人民文摘》2013年第11期
黄埔军校从一诞生就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师生们在战场上的枪口多数时候都是对准了自己人。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揣测黄埔师生战场上操戈相向的心情。

很多年前,他们相聚在黄埔长洲岛上,每天从“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的对联下走来走去,却没想到日后兄弟操戈相向。

学生枪毙了老师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的刑场,两排上了刺刀的士兵已站在院中。

瞿秋白在房门口驻足,抬头扫了一眼山坡不远处二楼窗户上低垂的帷幕,那里是宋希濂的办公室。

这时的宋希濂,也在窗帘的掩护下,偷望着院中的瞿秋白和押送他赴刑场的官兵们。

国共分裂后,宋希濂选择了蒋介石。

那时,瞿秋白给黄埔学生讲过课,宋希濂不仅经常去听,而且对瞿秋白广博的知识和儒雅的风度钦佩得五体投地。

谁能料到,仅仅几年时间,自己从一个普通军校生,成了佩戴中将领花的师长,而曾经的老师竟成了他的阶下囚。

宋希濂曾想劝降瞿秋白,可瞿秋白却不给他机会,“宋师长是黄埔一期的,我知道你,我给你讲过课。

看在师生份上,请你帮我办几件事。

请给我笔墨,我要写东西……”
回到办公室,宋希濂立即叫来了参谋长,嘱咐他说:“给瞿秋白一间较大的房子,供给他古书诗词文集和笔墨纸砚,按本师官司长饭菜标准供膳;允许他每天在房间门口散步,撤掉警卫;禁止使用一切刑具;自我以下,一律称瞿秋白为先生。


宋希濂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听得参谋长等人瞠目结舌,他们不知为何师长要对这个囚犯如此看重。

不久,宋希濂就接到蒋介石“就地枪决”的密令。

行刑前的晚上,宋希濂彻夜未眠。

行刑当日,他站在师部二楼自己的办公室内,看着瞿秋白一步步向刑场走去。

宋希濂立正站好,向当年的老师行最后一个注目礼。

之后,他下达了枪杀瞿秋白的命令。

胡宗南打不过陈赓
胡宗南自从开始指挥作战,就与陈赓交上了手,打了20多年却从没打赢过,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资深的手下败将。

每次生俘了胡宗南手下,陈赓都会对战俘说这样一句话:“我叫陈赓,和你们胡长官是黄埔同学,是一期的。


在黄埔,陈赓确实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生性活泼,鬼点子多,很讨教官和同学的喜爱,有不少朋友。

跟别人都能友好相处的陈赓,同胡宗南却常常拌嘴吵架,两个人的架一直从学校打到战场。

1932年,胡宗南在鄂豫皖首次出马与红军作战,偏偏就遇上红12师师长陈赓。

结果这第一仗,负伤坐在担架上指挥的陈赓硬是把胡宗南打得弃甲丢兵,一个团几乎覆灭。

此后,胡宗南在陈赓手中就没占到过任何便宜。

解放战争刚刚爆发,胡宗南就大举进兵晋东南,企图肃清解放军太岳兵团。

相比胡宗南的十万大军,太岳兵团却只有4个旅,人数不到胡宗南的七分之一。

但太岳兵团的司令却是胡宗南的克星陈赓。

临汾浮山是胡宗南的目标,陈赓投其所好,就把陷阱设在临浮公路。

因为两侧地势平缓,在这条路上行军,一般都会疏忽大意,以为这么平坦的地方不会设伏击。

第一旅乖乖地走进了包围圈,仅用了5个小时,就被陈赓全歼,旅长黄正诚被俘。

黄正诚不服,说陈赓“打仗不讲规矩,我的部队还未展开,就遭到你的袭击”。

“规矩,什么规矩?你真是个草包!敢以一个旅来碰我陈赓,胡宗南真是狗胆包天!”陈赓劈头盖脸就把黄正诚骂了一顿。

与此同时,老同学胡宗南也在痛骂,发誓不活捉陈赓就不姓胡。

结果呢,连陈赓的影子都没捉到。

1950年初,陈赓带着二野第4兵团又向蒋介石在大陆最后一个据点西昌进军,而此时,驻守西昌的又是他的“老同学”兼手下败将胡宗南。

蒋介石命胡宗南坚守三个月,可胡宗南一看陈赓来了,连三天都没守,就丢下部队,一个人坐飞机飞逃台湾。

这一次,连打都没打,胡宗南就输了个干干净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