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民国时期大师纪录片的观后感

合集下载

民国故事讲座心得体会

民国故事讲座心得体会

一、讲座概述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民国故事的讲座,主讲人是我国著名历史学者张教授。

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让我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二、讲座内容回顾1.民国时期的背景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民国时期的背景,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再到抗日战争,这一时期充满了动荡和变革。

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既有封建残余,又有资本主义萌芽,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

2.民国时期的政治讲座中,张教授详细阐述了民国时期的政治局势。

从袁世凯称帝到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再到国共合作,这一时期政治动荡,政权更迭频繁。

张教授指出,民国时期的政治问题主要体现在军阀割据、政治腐败、民族危机等方面。

3.民国时期的经济张教授认为,民国时期的经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我国经济遭受重创;另一方面,国内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的经济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进步。

4.民国时期的文化讲座中,张教授重点介绍了民国时期的文化。

这一时期,我国文化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

他们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民国时期的文化思潮也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特点。

5.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张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从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方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一时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心得体会1.认识民国时期的历史通过此次讲座,我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民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深刻的教训。

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弘扬民族精神民国时期,我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拼搏,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付出了巨大努力。

这种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在讲座中,张教授提到的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他们坚定的信仰、崇高的品格,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民国大师讲座心得体会

民国大师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我国某知名学府举办的民国大师讲座,聆听了多位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的精彩演讲。

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我对民国时期学术文化的了解,也让我对大师们的学术精神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民国大师们的学术精神在讲座中,多位民国大师分享了他们的学术经历和心得。

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博大的胸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民国大师们的学术精神:1. 严谨的治学态度:民国大师们对待学术研究极其认真,他们深知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从不敢马虎。

在讲座中,他们强调学术研究要注重实证,注重逻辑推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求真务实:民国大师们认为,学术研究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索真理。

他们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

3. 勤奋刻苦:民国大师们深知学术研究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他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以勤奋刻苦的精神追求卓越。

4. 博学多才:民国大师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深厚的造诣,还广泛涉猎其他学科,形成了博学多才的学术素养。

5. 拓宽视野:民国大师们关注国内外学术动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学术成果,拓宽学术视野。

二、民国学术文化的魅力民国时期,我国学术文化繁荣昌盛,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大师。

在讲座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国学术文化的魅力:1. 独立思考:民国大师们倡导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创新。

这种精神为我国学术发展注入了活力。

2. 人文关怀:民国大师们关注民生,关注社会进步,他们的学术研究充满了人文关怀。

3. 勇于担当:民国大师们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为国家民族的发展献计献策。

4. 国际视野:民国大师们具有国际视野,关注世界学术发展,为我国学术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三、对当代学术研究的启示民国大师们的学术精神和民国学术文化的魅力,对当代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1. 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研究要注重实证,注重逻辑推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师蔡元培观后感

大师蔡元培观后感

大师蔡元培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蔡元培的一些资料和纪录片,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呐!蔡元培,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说起他,就不得不提到他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

他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挥动着手中的魔法棒,给当时混沌的教育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看到的资料里,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时候的北大,还弥漫着一股陈旧腐朽的气息。

学生们不是整天忙着吃喝玩乐,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

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们昏昏欲睡。

但蔡元培来了之后,一切都开始不一样了。

他不拘一格降人才,聘请了各种各样的老师。

不管是留着长辫子的守旧派,还是激进的新派人物,只要有真才实学,他都欢迎。

这在当时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啊!有人质疑,有人反对,但蔡元培丝毫不动摇。

他坚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北大成为一个思想碰撞、百家争鸣的地方。

我记得有个场景,特别生动。

那是一次教授们的聚会,不同派别的老师围坐在一起,争论得面红耳赤。

有的拍桌子,有的大声喊叫,那场面,简直比菜市场还热闹。

可蔡元培呢,他就坐在一旁,微笑着倾听,时不时点点头。

等到大家都吵累了,他才缓缓开口,几句话就点明了争论的核心,又巧妙地化解了矛盾。

他的智慧和包容,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服口服。

还有他对学生的关爱,那也是没话说。

有个穷学生生病了,没钱看病。

蔡元培知道后,不仅自己掏腰包给他治病,还发动全校师生捐款。

他说:“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去希望。

”这话说得多么温暖人心啊!在他的努力下,北大逐渐成为了全国的学术中心,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那些曾经迷茫的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放到今天来看,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强调的“兼容并包”,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多元和包容吗?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不也是我们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吗?想想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虽然条件好了很多,但有时候还是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纪录片先生胡适观后感

纪录片先生胡适观后感

纪录片先生胡适观后感《纪录片先生胡适观后感》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胡适先生的纪录片。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胡适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他的思想和成就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首先,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胡适的人生经历。

胡适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进步士大夫。

从小,他就接受了优秀的教育,并培养了对知识和学问的浓厚兴趣。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胡适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对现代科学、哲学和政治理论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些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和追求成为了他一生的信念。

其次,纪录片详细介绍了胡适的学术成就。

胡适是一位多产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哲学、文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他既关注中国文化传统的研究,也致力于对西方思想的解读和借鉴。

他的著作《现代文学理论与实践》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方向,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他还致力于汉字的改革和文字简化,提倡“白话文运动”,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再次,纪录片讲述了胡适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参与。

作为一位积极的改革者,胡适坚信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需要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旧思想观念是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因此,他提倡新文化运动,鼓励人们摒弃旧时代的束缚,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现代科学知识。

他希望通过推动教育改革和普及科学知识,引导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

在纪录片的最后部分,胡适的家人和学生们回忆了他的晚年生活。

他在晚年时,虽然身体状况开始衰弱,但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

他不断地给学生们开展讲座,鼓励他们继续追求知识,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他的家人和学生们都对他深表敬佩和感激,因为胡适是一位忠于自己理想的人,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更是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胡适先生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1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作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光,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梁思成出生名门,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

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曾经十分欣赏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有着多愁善感,浪漫且美丽的,眉眼中全是东方的风情,行为举止皆是优雅而动人心弦的诗人作家。

但是通过观看《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纪录片,我却对这一对出身名门的伉俪夫妻有了不一样感悟和理解,才对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不仅仅只在诗词歌赋上,而更在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

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

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

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

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

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

《中国建筑史》成书于1944年,它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遗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和无知。

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大师》观后感

《大师》观后感

《大师》观后感何为大师?“大师”是国家之师、民族之师。

语文寒假作业中有一项任务是要观看大型记录片《大师》,此片是今人重读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构想,是我们共同走近“大师”、感受伟大的一种尝试,是用敬畏和自信来打造艺术精品的一种努力。

通过展现大师的思想和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精髓,彰显民族精神。

20世纪是中国大灾难、大动荡、大变化、大转型的时期。

中国从被外强疯狂宰割的封建国家,到上个世纪90年代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

在这样的100年里,中华民族的的先贤们奋斗不止,在实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新闻乃至宗教等领域里有开山之功,涌现出的一批灿若星河的大师。

在此纪录片中,我认识了一双手迎接五万多个孩子诞生,自己却终生未婚,没有孩子,一切为了事业的林巧稚医生;认识了“因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博爱的冰心奶奶;认识了主张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现代教育奠基人,民主革命开拓者,北京大学校张长蔡元培先生;认识了一生奉献于敦煌莫高窟的“敦煌痴人”常书鸿;认识了用自己成绩证明中国人也可以做世界上最好的数学的现代微分几何奠基人陈省身先生;认识了生活朴素,不求名也不求利,一生追求民族解放道路的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先生;认识了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做出可贵探索和实践的教育家,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女士······他们的命运轨迹与时代相连,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应该引领我们这个仍然在奋斗的民族。

大师为什么是大师?陈寅恪,出身文化世家,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

周树人(鲁迅),6岁入塾,12岁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

钱穆,9岁入私塾,熟读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乃钱穆之侄,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高锟,从小在上海长大,每到寒暑假,其父专门为他请一位家庭教师,指导他读《论语》、《孟子》,还有《古文观止》,并且都要背诵……不能否认这与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但想来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努力与信仰。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5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5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5篇最近在家观看了《梁思成林徽因》这部纪录片,可以看出其的史料扎实、叙述清晰,不得不说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一梁思成、林徽因对于建筑学子来说一定不会陌生,甚至梁林夫妇是不少建筑学子心目中的偶像。

如果你对梁林夫妇知之甚少那就去看《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我相信一定会有不少人被他们夫妇“圈粉”。

纪录片一共八集分别是:父亲、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古城。

第一集的名字为父亲。

众所周知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都是那个年代赫赫有名的人物,梁林二人因为共同的政见成为了密友,也给梁思成林徽因两人的姻缘进行了一个铺垫。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女子是否能够成为龙凤都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们的父亲有着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对于儿女也希望他们的思想可以是中西合璧的是全新的。

在他们父亲的启发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的。

而看到两人一起去宾大就读时,给我震惊的是林徽因。

宾大建筑学不收女学生,但是她没有放弃,努力利用所有资源去学习建筑学的林徽因让我极其的佩服,她为了学习建筑学的精神是我需要学习的,作为一个建筑学子我没有做到她的努力的一半我很惭愧。

这大概是第一集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了。

启蒙教育大概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我觉得梁林夫妇后来的成功与他们父亲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是因为一个良好启蒙教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研究中国古建史是一件及其伟大的举动。

在没有观看纪录片之前我并不清楚中国古建史的由来是这么艰难,第二集中有一句话:中国改朝换代之后,皇帝都喜欢毁掉前朝的一切。

这个时候可以想象出来梁思成当时有多么的困难,整理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的建筑有多难。

梁思成这一举动对全世界都有了巨大的贡献,这让我又一次觉得梁思成对于建筑学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沈从文记录片观后感

沈从文记录片观后感

沈从文记录片观后感看了沈从文的纪录片,就像是跟着一位特别的导游,走进了一个满是诗意与故事的世界。

一开始看到沈从文,就觉得这老爷子透着一股质朴又深邃的劲儿。

他那形象,就像从湘西的山水里直接走出来的智者。

纪录片里那湘西的山水啊,美得不像话,青山绿水间仿佛都藏着沈从文笔下的那些故事。

我就想啊,怪不得他能写出那么动人的文字,有这样的家乡,那灵感就像山涧里的泉水,止都止不住。

沈从文写的那些小说和散文,以前读的时候就觉得像一幅幅鲜活的画。

看了纪录片才知道,原来那些文字背后,有着他自己那么多真实的经历和细腻的情感。

他对湘西的描写,不只是在说一个地方,那是在诉说自己的根,自己的魂。

就像他写那些船夫、少女,每个人物都像是从那片土地里长出来的,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活力。

而且啊,沈从文这一辈子也挺坎坷的。

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还经历了好多挫折。

但是他就像湘西那些顽强的草,风怎么吹,雨怎么打,他还是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执着地生长。

这一点特别让我佩服,现在的我们啊,遇到一点小麻烦就容易打退堂鼓,跟沈从文比起来,真的差远了。

他和张兆和的爱情故事也很有意思。

一个是那么执着地追求爱情的沈从文,一个是起初有点冷淡的张兆和。

这就像一场充满戏剧性的追逐,沈从文写的那些情书,简直是情书中的典范。

我想啊,要是我也能写出那么动人的情书,是不是也能打动心中的那个她呢?哈哈,开个小玩笑。

不过从他们的爱情故事里,也能看出沈从文那种纯粹和深情,他对待爱情就像对待自己的文学一样,真诚得不能再真诚。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感觉自己对沈从文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他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文字、融入到家乡、融入到爱情中的传奇人物。

我觉得自己以后再读他的作品,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就好像有个老朋友在耳边轻声诉说着那些久远的故事,那些关于湘西、关于爱情、关于人生的故事。

这纪录片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沈从文内心世界的大门,而我现在就像个好奇的孩子,在这个世界里探索着,收获满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民国时期大师纪录片的观后感
爱国是大师们事业的成功的一大法宝
SA10003022 李新飞
近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大师们的纪录片看了数集。

看过之后,进一步认识了民国时期近现代中国科学家.教育家和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就历程。

例如华罗庚,蔡元培,丰子恺,刘雪庵,常书鸿等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科学和艺术事业而奉献终生。

生活在民国时期他们,是历史给予他们天然的苦难环境。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与压迫,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批的爱国者努力学习,想通过科技和教育来发展自己的祖国。

所以他们紧紧的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

他们通过忘我的学习,成为科学领域,教育领域,艺术领域的大师。

当祖国有难时,他们毅然的放弃外国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与自己的国家共存亡,为祖国各领域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认为如果不是有爱国的精神在支撑着,大师们是很难面对当时的各种及其困难的条件的。

如果没有艰苦的时代环境,很可能他们就不会有今天人们看到的成就了。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华罗庚,蔡元培,和常书鸿这么几位大师。

首先让我们说说华罗庚的人生经历: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

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
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

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

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

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

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

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

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

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

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

195O 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数学方面是极具有天赋的,再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和爱国的热忱使得他拥有了挑战并战胜任何困难的基础、动力和信心。

从而成为数学领域里的一颗奇葩,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再讲讲蔡元培的人生经历和贡献:
片中这样描述蔡元培:他来自封建王朝,却成为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他独特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继承他理想的追随者为新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

大学教育是蔡元培教育理念中重要的一部分。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
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他还在北大招收女学生。

正是他的这种开容并包的理念使得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气象更新,生机勃勃,呈现出万马奔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

他的其他重要思想如选科制,教授治学等等亦都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开创了先河。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仍然很有意义。

从他的经历和贡献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在经受旧制度洗礼的人要挣脱就思想的束缚而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多么的不易。

如果没有当时的时代赋予他人生这样一个畸形的社会环境,他的人生中能够创造出这么美丽的思想之花吗?如果没有蔡元培的爱国之情,他能够克服各种旧势力的阻挠吗?
同样是爱国之情支撑着他编制着自己独特的人生!
最后我很想说说常书鸿这位伟大的画家。

原本他可以在巴黎过着舒适的海外生活。

但是他却为了保留祖国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而毅然回到祖国。

为了建立敦煌莫高窟研究所,他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妻子的离去,忍受着沙漠的艰苦环境等等,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和信念。

我想如果没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执着,是不可能坚持到最后的。

片子的结尾还说了常书鸿被葬在敦煌大漠中,默默的陪伴着他的热爱的事业。

总之,从这些大师身上我们看到了执着,坚毅,勤奋等等高尚的品质,这些都是他们成功的基础,我认为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们把爱国之情融入了自己的一生之中,让自己的事业成果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做为今天我们,也要继承老一辈大师们的精神—认真刻苦,严谨,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以为祖国做贡献的爱国之情指导自己的人生。

那样的成功的意义才更加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