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论余华的女性观以《活着》等长篇小说为例

论余华的女性观———以《活着》等长篇小说为例韩巧花〔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2046〕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摘要:余华长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可以分为贤惠型、泼辣型、无灵魂无意识型三种类型。
无论哪种女性人物形象,在余华作品中都没有说话的权利,都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
这是作家男性意识的典型产物,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的一种虚构与想象。
关键词:女性形象;虚构;男性意识d oi:10. 3969 / j. issn. 1008 - 3928. 2014. 05. 026中图分类号:I206. 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3928(2014)05 - 0106 -04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櫵20 世纪80 年代,余华以挑战者的姿态,对中国文学发起了冲击。
其带有颠覆性的话语及叙事态度,对生存与苦难的关注和表达,丰富了中国文学殿堂,引起了文坛的震动。
余华称自己是一个在西方文学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作家,受西方文学影响很深。
对余华的研究,大多数人偏向于对其叙事革命、哲学思想的关注。
其作品的女性观虽然在21 世纪之初有相关研究,但总体来说不是很多且偏重于对其男权思想的批判和抨击。
仔细分析余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余华的女性观深受中国传统女性观的影响。
他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不自觉地从男性角度去虚构女性群体,借助这个女性群体,折射出作家对女性的一种自以为是的美好想象。
对余华作品的女性观进行具体研究,可以看出当今社会男性作家对女性的塑造与女性本身的女性意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如何弥补这一鸿沟是现代女性文化的关键课题。
余华曾经说自己在文学上遇到的较大困难便是无法很好地“ 刻画女性”,他将原因归结为把握不好女性心理。
也就是说,作为男性,他无法进入女性的世界,去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女性心理。
人生长恨水流东——论余华《兄弟》中的林红形象

人生长恨水流东——论余华《兄弟》中的林红形象人生长恨水流东——论余华《兄弟》中的林红形象人生长恨水流东。
这是《西游记》中的经典句子,也是对于人生逆境与命运无常的悲叹。
而在余华的小说《兄弟》中,林红这个角色的形象就是这句话的完美诠释。
林红,一个出生在中国贫困山村的女孩。
她的一生辗转于贫穷与困苦之中,但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强的态度。
小说的开篇,林红才刚刚出生不久,她的母亲逝世,父亲也因为被人误认为杀人犯而远走他乡。
从此,她就成了孤儿,投靠在父母生前的好友家中。
然而,她的命运并没有因此改变,反而更加的艰辛。
林红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辛酸与磨难。
她曾经当过小学老师,也曾经为了生活不得不下海做伴娘。
无论生活又如何的残酷,她都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不被环境所屈服。
她的一生充满了困境与痛苦,但她从未放弃对生活的追求与幸福的希望。
林红的坚强和乐观的态度源自于她内心的力量与对自由的向往。
小说中描述林红在海上当伴娘时,她看到了远处一个渔船,在夜晚的海面上自由航行,这个景象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内心。
她渴望着自由,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无论身处何地,她都从未忘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林红的形象不仅仅是对于个体的描绘,更是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写照。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贫穷和无助成了许多人的共同经历。
林红就是这个时代下一个普通人的缩影,她的命运被无情的命运所掌控,她的生活被社会的巨大压力所挤压。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依然保持着坚强的内心和乐观的态度。
林红的形象给人一种勇气和希望,她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地面对这些困境。
她的形象也带给读者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幸福。
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心中有梦想,只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余华通过林红这个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乐观、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的形象深深地感染着读者,让我们明白了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态度的重要性。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余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余华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观。
首先,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坚韧和勇敢的特点。
在他的小说《活着》中,女主角福贵的妻子凤霞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性。
她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和坚强的态度,为了生存和保护家人,她不惜一切代价。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坚毅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村妇女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其次,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智慧和洞察力。
在《活着》中,福贵的妻子凤霞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她却具有非常深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对生活有着独到的见解。
她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生活的真谛,并通过自己的智慧指导和帮助丈夫度过了许多困难。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生活中的智慧和洞察力,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珍视。
此外,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常常具有一种温柔和关怀的特质。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女主角小玲是一个善良而温柔的女性。
她对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人充满了关爱和关心,用自己的行动传递出一种温暖的力量。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思考和呼唤。
最后,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经常被用来探讨和反思社会问题。
在《兄弟》中,女主角莲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女性,她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困惑和挑战。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责任,同时也传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综上所述,余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他通过这些形象展示了女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坚韧和勇敢、智慧和洞察、温柔和关怀,同时也通过她们传达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和呼唤。
经典: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赏析

《难逃劫数》的彩蝶、 露珠、森林之母, 她们 共同特征就是 对一切漠 然处之, 内心潜藏 “人 性之恶”。比如当广佛 虐 杀破坏他们“好事” 的孩子时, 彩蝶一直站 在旁边观看,事 后她还 “神态自若地坐回自己 的位置上”,露珠更是凶 残, 为了保住婚姻,她听 从父亲的话, 将硝酸水 倒在新婚丈夫 东山脸上
《死亡叙述 》中, 十来岁的男孩对司机 “我” 施暴一幕:那个十来岁的男孩从里面窜出来, 他 手里高举一把亮闪闪的镰刀, 他扑过来时镰刀也 挥了下来, 镰刀砍进了我的腹部
《兄弟》中, 李光头和年青时代的赵胜利、刘成 功、长发孙伟等正是从成年人那里学到了拳头的 作用, 在他们看来,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砝码。
幼女被拖入棚内伙计捉住她的身子其手臂放在树桩上??柳生看着店主的利斧猛劈下去听得咔嚓一声骨头被砍断了一股血溅开来溅得店主一脸都是世事如烟中十一二岁女孩被充斥罪恶灵魂的年近九十的算命先生采阴补阳4被猥亵女儿莫明其妙死去等等一个个都是暴力世界的牺牲品在细雨中呼喊中孙光林生活在充满暴力的环境里自己又被父母送人养父养母死且回父母身边却成了局外人过着孤独无助的生活时常忍受莫明其妙的暴力和责骂thankyousuccess20203817可编辑难逃劫数中的男孩因为看到广佛和彩蝶偷情佛活活打死黄昏里的男孩中衣裳褴褛的男孩忍受不了饥饿的折磨偷走了孙福水果摊的一只苹果到孙福的追捕和暴打几乎至死兄弟中的李光头宋钢这对异性兄弟生活在这个暴力社会里时常受到暴力的侵袭
《一九八六》中的疯子, 青年历史老师被放置在 一个特定的 历史背景 下,他深喑历史上的酷 刑,然而造化真是作弄 人, 历史老师成了“文 革”的牺牲品, 他被迫 害成疯子, 接着是 将 自己所熟悉的酷刑用在 自己身上, 摧残自己身 体, 这种 残忍、冷漠 的举动真是骇人听闻。
余华笔下底层女性人物形象探析

余华笔下底层女性人物形象探析发布时间:2022-03-02T02:50:39.495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下36期作者:杨涵冰[导读] 余华转型后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色彩,其中一大转变便是对于女性人物刻画的完整和细致。
本文以将女性人物进行独立分析和对比研究。
首先,对余华女性观的成因以及其创作心理进行研究,并点明女性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西安外事学院杨涵冰摘要:余华转型后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色彩,其中一大转变便是对于女性人物刻画的完整和细致。
本文以将女性人物进行独立分析和对比研究。
首先,对余华女性观的成因以及其创作心理进行研究,并点明女性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基于社会背景和生存环境对女性形象的影响,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大多处于弱势地位。
同时,余华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随着其创作转型而逐渐完整、独立。
关键词:余华小说:女性形象;坚韧;悲哀引言有关余华及其作品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络绎不绝。
从余华自身来说,弃医从文、由先锋作家转向现实主义作家等经历都展示着余华身上引人探究的魅力。
从其作品来说,余华早期的创作充满着隐晦、血腥的情节,可以说是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大多情节都展现着人性恶。
而在转型后的创作中,他选择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更加浓厚情感,以简洁明了的笔法和情节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转型的原因及趋势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余华本人曾表示,自己在刻画女性人物时一度遇到困难,尤其是对女性人物的心理描写难以把握。
不论是站在一个作家的角度,还是站在一个男性的角度,余华对于女性的了解程度都是比较浅显的。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愈发重视女性以及对女性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了解和探究。
其中,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就是这一变化的最好映射。
在余华的作品中,逐渐出现具有典型特征、鲜明性格的女性人物形象。
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这几部作品中余华开始着重对女性人物进行描写,开始进行创作上的自我突破和提升。
因此,对于余华笔下底层女性人物形象性格中的坚韧与悲哀进行剖析和研究,不仅对余华研究的深入和扩充有重大意义,对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形象的探究也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王晓蕊余华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其在先锋文学时期所撰写的一系列作品在扎根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又具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往往以社会生活底层某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的生活经历为缩影,使读者进入他所构建的语言世界中,进而观照到整个社会民众的现实生活状况,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中国作家常常应用到的。
余华的一系列小说,如《活着》《兄弟》等均运用大量笔墨塑造了许多经典男性形象,大部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视线聚焦于性格各异的男性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余华对女性形象的建构和刻画。
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作为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虽在当时时代下并未能摆脱作为男性附庸的形象和思维,但是其以忍辱负重的姿态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压力和苦难的折磨,在生活的磨砺之中展现出了较大的包容性和忍耐力,体现出了女性在温和、柔弱外表下隐藏的巨大力量和母性光辉,亦值得后来人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进行人物特征的细致剖析和人性特点的深刻感悟。
一、聪慧明理的家庭女性——《活着》中的女性角色家珍余华小说《活着》主要讲述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变革的巨大浪潮下,农民福贵在他的一生中、在命运的翻云覆雨中经历了种种苦难,身边的所有亲人在变故中一个个离去的故事。
福贵这一男性形象,在屡经磨难之后仍然坚韧地活着,这其中自然映射出他在一次次悲剧命运打击下所形成的看淡世事、超然物外的精神,但同时也包含妻子家珍的包容信任。
《活着》中的女性形象家珍是封建社会下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小说里,家珍的每一次出场,几乎都伴随着福贵人生道路和命运上的不如意。
福贵在给母亲看病的途中不慎被国民党军人掳去当兵,当他多年后重返家中,母亲却已在等待和遗憾中去世;这时的家珍宽慰福贵:“我不想再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能给你做一双新鞋。
”由此可见,在飞来横祸和福贵多年的杳无音讯面前将所有的抱怨和苦水都一一咽下,劝说福贵带着家庭的责任和希望继续生活下去。
后来,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家中越来越贫困,也是家珍拖着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到娘家带回了一小袋米,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浅析余华作品中的女性悲剧

余华的创作具有强烈的先锋性。
他用冷峻的笔触直指现实,并在后期创作中融入深厚的悲悯情怀。
除此之外,余华作品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具有鲜明的世界性。
但细读余华的作品,不难发现女性是其作品中一直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没有跳出以男性角色为中心的叙述怪圈,女性悲剧层出不穷,死亡、苦难、屈辱等带有黑暗色彩的词汇与女性角色紧密联系。
余华作品中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已经引起我们的注意。
当前国内外对于余华作品的先锋性、叙述风格和创作特色等方面的研究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已触及到余华创作的精神内核。
但涉及到作品中女性形象,学者多立足于这些形象的分类研究,而关于余华对女性形象忽视的原因往往一笔带过。
本文从性别暴力下的悲剧、苦难深渊下的悲剧和性格扭曲下的悲剧三个层面阐述余华作品中的女性生存状况,并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儒家思想以及作家自身层面三个方面追溯余华作品中女性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余华作品的悲剧类型(一)性别暴力下的悲剧在余华前期的创作中,先锋性是贴在其作品中的显著标签。
在这些作品中,余华化身冷漠的“杀手”,用尖锐的笔触在作品中留下大片的残杀、血腥,让读者在其作品中看到现实背后隐藏的冷酷与残暴。
在这类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不以主角登场,但余华却为这些女性塑造了大量的悲剧,且这些悲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性的性别所致。
“性别暴力”的概念进入大众视野已有几十年,在1992年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即明确指出“基于性别的暴力”是指“因为女人是女人而对之施加暴力,或女人受害比例特大。
它包括身体的、心理的或性的伤害或痛苦……”[1]。
在余华的早期作品中,这样施加在女性身上的暴力现象屡见不鲜。
这里将从《古典爱情》和《世事如烟》中窥探作者笔下的女性悲剧。
《古典爱情》这部小说并未描写俗世中浪漫动容的情感故事,而是展现了一出惨绝人寰的悲剧。
在这部作品中余华走向了“先锋”的极致,将杀戮与暴力血淋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的女性形象赵诣1,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南京市 210000[摘要]余华是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描述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
《活着》以小人物福贵的视角,诉说了中国从现代走向当代一段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家庭命运的更迭。
本文拟从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活着之上的抗争女性三个方面来探讨余华小说《活着》中的女性形象,旨在借助家珍、凤霞等鲜活的女性人物,揭示余华作为男性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塑造女性的多面性格及其形象背后的多重意蕴,以此更好地关照余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关键词]余华《活着》女性形象顾家坚韧抗争余华是著名的中国当代小说作家,其先锋文学时期的创作极具想象力和创造性,常引读者进入他所建构的奇特的语言世界。
因此,余华在写作初期热衷于进行独立于现实基础的小说创作。
同时,随着不断地积累写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他对善良与美有着更强烈的渴望和呼唤,便逐渐聚焦于个人及现实生活的写作,《活着》正是他在文学创作转型期所撰写的作品。
笔者注意到,余华在《活着》中以男性为中心,刻画了坚韧豁达的男性形象——福贵,然而书中的女性形象也在读者的脑海里烙下印记:聪慧懂事的米行千金家珍在丈夫福贵落魄的时候依然用自己的智慧教导福贵,帮助福贵戒掉赌博;勤劳的女儿凤霞在吃不饱饭的饥荒年代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代替母亲和父亲撑起整个家。
面对接踵而来的无情命运,她们坚韧承受,与命运抗争。
由此,笔者拟从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活着之上的抗争女性三个方面来分析《活着》中的女性形象,借此补充学界关于《活着》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此感知余华小说中鲜活的女性人物。
一、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福贵的一生,像一艘在风暴中航行的轮船。
海上的风浪不断地涌上甲板,让它感受到海水的刺骨。
屡经磨难的福贵,却仍然坚韧地活着,这其中包含他在一次次悲剧命运的打击下领悟到超然于世的心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的不离不弃、风雨相依,和女儿凤霞的勤劳善良带给他无穷的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余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余华小说里的女性形象数量不多,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也多为学者忽略。
通过对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梳理和归类,对这个被遮蔽的形象群体予以解读,分析女性形象的生存困境,显现其在余华作品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余华;女性形象;男权
在余华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数量不多。
他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总是将性格单一化。
这些女性形象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不是善到极致,就是恶到极致,毫无疑问,她们是虚幻的,这些形象身上也暗藏着男性给予的歧视、误读等。
甚至在很多小说中,余华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被男性话语所遮蔽。
一、男性暴力下呻吟的女性
余华小说中,暴力因素是研究余华小说的学者必然要谈到的部分。
小说中的暴力因素贯穿着余华前期创作,不少人对其作品中的暴力展现,持一种赞赏态度,认为余华小说中暴力因素将现实生活的幻影击碎,露出最真实的残酷和丑恶。
余华的《世事如烟》、《古典爱情》等几部小说,极力地展示出他对暴力的理解和诠释,也向读者展现出中国女性受虐的场景图画。
《世事如烟》中的人物没有自己的名字,而是由固定的数字代替。
在小说中的小乡村里,一个个少女受到残酷的对待。
6在妻子死后,完全丧失应有的父性,将几个女儿卖给人贩子,以换得金钱。
4是一个十六岁的女孩,她有着清亮甜蜜的声音,但经常呓语。
阴暗恶毒的算命先生,采用特别的养生方法,想从她身上采阴补阳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于是,年近九十的他蛊惑4的父亲说女孩呓语是鬼魂进入阴道所致,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父亲和算命先生的合力摧残下,女孩受到侮辱后发疯,最终投水自尽。
这个美丽少女被残酷的现实推向死亡,而她的美也在死亡中更加凸显出来。
看到《古典爱情》这个题目,人们一定会联想到古代的才子佳人,花好月圆的完美结局。
但是在小说中,却是令人震惊的暴力和血腥。
小说描绘的是中国历史上面临饥荒之年,人人相食的悲惨图景。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曾作出这样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也成为传统美学的原则。
而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正是要求改变原有的创作原则。
余华冷漠地使用粗暴的笔触,将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常规情节击打的粉碎。
美丽多情的小姐惠家道中落后,竟成为饭馆里的菜人,供食客食用,最后被活生生地砍掉一条大腿而死去。
柳生曾是一个积极进取追求功名的书生,结果在这悲惨的时代,竟沦落为卑微的看坟人。
连富家小姐也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的时代,更不用说其他女性的生活。
在男性的暴力之下,女性毫无疑问沦为社会的弱势。
不管是作为妻子还是女儿,不管是富家小姐还是平民女子,在生存面前,对于男性来说,都只不过是一盘“可怜”的菜,一块“白白的大腿肉”。
二、困苦灾难里的哭喊者
小说透露出苦难意识也是余华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等余华的经典作品,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福贵、孙光林、许三观三个男性人物形象,但是,笔者认为在这几部作品中,被遮蔽的女形象也应该受到重视。
在《在细雨中呼喊》开头,“我”在梦境中,听到“一个女人哭泣般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我是那么急切和害怕地期待着另一个声音的来到,一个出来回答女人的呼喊,能够平息她哭泣的声音,可是没有出现。
”这虽然写的是我的梦境,却可以看做是母亲,冯玉青等陷入困苦中女性的哭诉。
“我”的母亲因为分娩,耽误了给父亲孙广林送饭。
刚生下孩子的母亲不但没有受到丈夫应有的关爱,还遭到父亲的责骂。
母亲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是细声细气地向父亲道歉。
冯玉青在被王跃进占有身体后,当着众人的面哭喊着拦腰抱住他。
因为她认为只有这样不顾脸面地哭喊着,才有可能让王跃进陪自己去医院,进而给予自己一个世人认为对于女子来说十分重要的名分——妻子。
《活着》中的家珍是一个典型形象。
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后来嫁给了乡下地主少爷福贵。
福贵是一个败家子,喜欢赌博,最后把所有家当输了出去。
家珍善良、温顺的特点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家珍面对着豪赌的丈夫福贵,她不是选择离开,也不是选择训斥,而是按照出嫁从夫的道德观念约束自己。
家珍身上体现出中国遭受苦难的女性具有的优良品质——善良、温顺、坚韧。
这也完全符合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种规范和期待。
就是这样的贤妻良母却没有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
先是家珍的丈夫福贵进城被抓,只剩下她自己支撑这个穷困的家。
接着,她的女儿凤霞一场大病之后变得又聋又哑。
为了让唯一的儿子能够上学,便只好将女儿送人。
女儿结婚后,却又因难产而死。
儿子突发事件中,失去了生命。
当与儿子的死有关系的春生,因受不了“文革”的折磨,想要寻死时,家珍却说道“春生,你要活着。
”挽留的方式却是“你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毫无疑问,这个行为闪现着一个女人最朴实的宽容,一个善良母亲的光辉。
《许三观卖血记》中,许玉兰为爱情而受的苦难,是伦理和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带来的。
这造就了这一群在灾难中哭喊的女人们。
三、恶欲释放的女人们
余华笔下塑造了一系列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品质的女形象。
这也是余华对女性行为和表现的向往和期待。
许玉兰、家珍等这一批弱小的女性形象,为了家人,为了家庭,用她们柔弱的身躯去抵御生活的沉重打击。
但是,余华不只是想让读者感受符合社会道德的女性光辉形象,更向人们展示出女性丑恶的一面。
在《现实一种》中,老母亲开始抱怨骨头发霉时,山峰和山岗两兄弟以及他们的妻子孩子几乎毫无反应。
两对夫妻面对赐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不但没有照顾好老人,甚至把至亲当做可有可无。
他们的老母亲在这种冷漠环境的刺激下
也开始扭曲起来,变得麻木和自私。
老母亲在暴力开始到行为结束期间,仅仅是以“看客”的身份出现。
在她看到自己的孙子皮皮晕死在地上时,作为祖母的她,没有像常人那样去制止,对自己亲孙子采取救助,而是一个人惊吓着很快地躲回了自己房间。
孙子皮皮亲手害死了自己堂弟。
这个暴力行为向我们展示,在男性暴力世界里,连一个小孩也会深深受到其影响,这种暴力侵染了这个世界。
人与人之间的暴力是十分常见的东西。
余华在小说里把人性的丑恶这一缺陷,给予了女性。
山峰和山岗两兄弟在自己遇到不快时,发泄的方式都是在自己的结发妻子身上施加暴力。
在皮皮杀死自己的小堂弟后,山岗和山峰的妻子们不但没有要平息事件,反而是怂恿各自的丈夫去报复。
在山岗杀死山峰之后,山岗被人民法庭判处了死刑。
山峰的妻子却以家属的名义将山岗的尸体进行捐献,但是她并不是为了(下转第22页)(上接第20页)为社会做贡献,而是想着山岗遗体被人解剖分尸的感觉。
这不禁令人为这女人的恶毒而震惊。
在《难逃劫数》中,彩蝶因为丈夫东山相貌英俊,总是猜忌自己会被抛弃。
于是在新婚夜里她疯狂又残忍地将硝酸泼向丈夫英俊的面庞,与此同时彩蝶也毁灭了自己的人生。
邪恶却如花一般的女性形象使读者不由得感到一阵痛楚。
余华冷漠又平静的笔法将人性的丑恶展露无遗,而接近这种灵魂真实的邪恶,却让人不寒而栗。
结语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对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使被遮蔽住的女性形象清晰起来。
女性受到了父权社会中男性中心主义的压迫和遮蔽,认同男权文化对女性的规范。
本文对这个被遮蔽的群体形象予以解读,分析女性形象的生存困境,显现其在余华作品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余华.世事如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杨伯峻.论语译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余华.古典爱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余华.在细雨中呼喊[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3.
[5]余华.现实一种[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