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共62页文档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

3、“南北榜”
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又称“春夏 榜案”。 洪武三十年(1397 年)二月会试,主考刘 三吾、白信蹈录取了宋琮等 52 人,全是南 方人,没有一名北方士子被录取,故称南 榜。三月殿试,擢定闽县(今福建闽侯) 人陈安阝为状元。发榜之后,引起北方举 人的强烈不满,他们指责“三吾南人(湖 南茶陵人),私甚乡”,偏袒南人压抑北 人。
(三)考试类别
诗、赋、八股文 贴经、墨义、策问 童子科
唐、宋特设考试科目之一。唐制,十岁以 下能通经者,以及孝经及论语的儿童,可 以参加此科的考试。能背诵送十卷的可以 得官职。宋改为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 者,应试后给予出身并授官。亦称童子举。
女子科举
太平天国曾专门举行过女子科举考试。记 载:“女馆内有识字女子考试,取傅善祥 为第一。傅善祥是金陵人,二十多岁,很 有才气,考上后在东王杨秀清府里供职, 有关政事文书全由她负责处理,杨秀清十 分满意。太平天国三年(1853)女试状元。
(四)防范策略
别头试、锁院、糊名、誊录
科举考场
“桂榜”“杏榜”“金榜”
(五)科举考试录取
1、全国分数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做了进一 步的完善。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 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 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仍然实行 按州人口多少进行乡贡的方法,大州一年 三人,中州一年两人,小州一年一人。但 在中央的会试中,并无固定的名额分配制 度.
针对司马光的分路取人说,从江西庐陵应 举入朝的参知政事欧阳修提出“凭才取人” 说。他在《论逐路取人札子》中说“国家 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 东南州、 军取解者往往是二三千人只解送二三十人, 是百十人取一,而西北州军取解多处不过 百人,解送十余人的话,已是十人取一 人。”主张依据才学高下来录取人才。当 时司马光与欧阳修各执一端,互不相让。
07第七讲中国选士制度的发展(2015年春)

科举制度的完善
宋神宗时仿照西周三年大比的做法,科举 改为三年一举行,此后成为定制。考试办 法,较前期更为严密,采用糊名誊录,防 止门第势力的影响,正式确立殿试制度。 元代科举开始从“四书”中出题,并规定 以朱熹的章句集注为标准,程朱理学由此 控制了元明清三代的科举和学校。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 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征辟是察举的补充,共同构成汉代选官制度。
任子制。汉政府规定:“吏二千石以上, 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任子制导致政治的腐败和门阀世族的产生。
四、汉代的察举制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令“举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帝诏贤已开 察举制先声。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此正式拉开汉 代察举制的帷幕,并敞开了两汉选拔统治 人才的主要途径。 视频:察举制度为汉代带来辉煌。
四、汉代的察举制
(一)察举科目 常科:即经常性科目,每年由州郡长官荐举人才。 ●孝廉,即察举孝子、廉吏,重德行 两汉最受重视的常科。 思考:举“孝廉”的目的? ●茂才,亦称秀才,重才能 主要选拔奇才异能之士
四、汉代的察举制
(一)察举科目 特科: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的特别选士科目。 ●贤良方正科。选举博学通经、明达政务者。 ●童子科。选拔12—17岁之间的博学通经者。 ●明经科。选举通晓经学之人。 ●明法科。选举明习法律之人。
(二)考试科目及内容
科举考试有两种类型:每年定期举行的 常科和由皇帝根据需要举行的制科。常科即 常设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 明字、明算;制科也称特科,有一史、三史、 开元礼、道举、童子、武举等。
(1)秀才科:该科注重选拔学识渊博、出 类拔萃的人才。隋唐科举取士以秀才科级别 最高,录取最难。
古代选士制度

古代选士制度古代选士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对这三种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察举制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选士制度,起源于汉代。
其基本概念是由皇帝下诏责成各级地方官每年向朝廷推荐贤能之士为官。
推荐的标准主要依据被推荐者的品行、才学和家世等因素。
被推荐者经过考核,如符合条件,即可入仕为官。
察举制的实施方式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推荐方式,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再由中央进行考核和任命。
其优点在于能够从地方发掘出有才能的人才,同时能够增加皇帝对官员选拔的掌控力。
然而,察举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推荐标准不统一,容易导致不公正的现象;推荐过程受地方官员的干扰较多,难以保证公平公正。
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是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基本概念是将官员的品行、才学、家世和功绩等因素结合起来,对官员进行分类评级,分为九品,按照品级给予不同的待遇和晋升机会。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方式是由中央设立中正官,地方设立大小中正官,负责评定地方官员的品级。
评定标准主要包括官员的德行、才能、政绩等多个方面。
评级结果上报中央,中央根据品级给予相应的待遇和晋升机会。
九品中正制的优点在于能够较为全面地评价官员的综合素质,增加选拔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同时,九品中正制还将官员的评级与待遇和晋升机会挂钩,能够更好地激励官员积极工作。
然而,九品中正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评级标准过于主观,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评级过程繁琐,难以保证效率和公正性;容易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现象。
三、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选士制度之一,起源于隋唐时期。
其基本概念是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为官。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赋、策问等多个方面,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
科举制的实施方式是采取自下而上的考试方式,由地方进行初试,选拔出优秀者推荐给中央,再由中央进行复试。
考试内容统一,标准一致,能够保证选拔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的选土制度1、教学时数:4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时期西周的贡士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理解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掌握两汉的察举制、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如科举的科目、考试的形式、考试制度的完备等。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贡土制、养土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3、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察举制、科举制。
4、教学难点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难点为科举制的发展。
尧舜时就有“四岳”荐贤,”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选举传统。
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土西周地方选土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周礼•地官司徒》:“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能者”。
乡选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选拔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更主要的是按照统治者规定的选择标准,控制被选者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天子通过射试进行考核“行同而能耦,别之以射,然后爵之”(三)学校贡士国学选士与大学考试制度直接相关。
《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学考试合格者,为“造土”向王宫中报,选其中俊秀白^升送司马,最后由司马负责审选、试用、任命、颁发官禄。
二、西周选土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第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第二节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得土者昌,失土则亡私门养土公门养土一、选土的方式(一)招聘1.国君亲自登门求才(魏文侯段干木)2.重金礼聘(齐桓公)3.靠计谋招揽(秦穆公百里奚)(二)举荐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三)自荐毛遂自荐这三种选土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真才实学“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土”二、用土与养土士的特点:“资于身”、“资于口”用土要做到:“责人则以人”,“权而用其长”养土:1.知土2.爱士3.礼士4.以诚待土5.虚心纳谏,贵直言第三节两汉察举制度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
第四讲_选士制度

(二)察举制的优点
一、高度重视人才; 二、及时改变人才观念,更新人
才标准; 三、颁布健全、严格的察举法规; 四、荐举与考试结合,保证衡量
人才的全面性。
(三)察举制的缺点
第一,察举用人的大权操纵在州郡等 地方官手里,被权门势家所把持, 造成作伪成风,流弊百出;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考试方法
五种:帖经、墨义、策论、诗赋、口试
“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
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
墨义,就是一种简单的问答法(笔答)。
策论,一种政治论文性质的问答。
诗赋,一种作文的考试。(诗赋的格律和体
裁比较固定,每篇十二句或十六句,首两句 见题,中间八句两两相对,最后两句做结)
考试方法
在登记注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综核名实, 调查行状,了解家世,然后再分别品第,加叙 评语。
“品”——士人的出身门第; “状”——中正官在调查基础上对士人的 言行和德才的评语。 “品”+”状” 品第 逐级上报,按品第授官
对九品中正制的评价
选士工作独立化、专业化; 考察标准呈现出量化的趋势。 朝廷对选士工作的控制力度进一步
制科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科 目多达一百多个。
秀才科:所谓秀才,指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 秀才科是唐代六门常科中最早设立、历史最悠久的科 目,亦为法定最高科目。主要考方略策五道题,以文 理通顺透彻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 为及第。
进士科:唐初进士科地位较次于秀才科,后来地 位逐渐上升,在各科中受到特别的重视,及第者常有 “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的美称。进士科考试分 帖经、试杂文和对策三场,较注重文章词藻文采。
两汉到南北朝的选士制度

在东晋时期便上表要求恢复察举策试制度。宋代建国伊始, 宋武帝便首开亲自策试秀孝的先河。以后宋代各帝对察举秀 孝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皇帝亲自策试秀才成为较经常的现 象。
2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度
(二)南北朝时期
宋代的察举程序与魏晋基本相同,南齐也继承了宋代的做法,
但在实行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 了察举制的开展。首先,察举陷入了唯门第是举的泥沼,其 次,南齐承袭了宋代察举的限年之制,而且这一限年之制又 带有严重的等级差异。
准察访推荐。由于孝廉科重德行考察,而德行在实际操作
中又难以掌握,所以朝廷颁有严格的进贤规定“不举贤, 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即有
德行者不能不举,又不容谬举,滥举则要依法治罪,这都
是为了确保孝廉察举的真实和可靠。
12
(二)察举的科目——孝廉科
但是举荐孝廉发展到东汉顺帝时,终因其无客观标准,考 核难以严密,实施既久便弊端丛生,营私舞弊,弄虚作假,
29
三、九品中正制的进步之处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相比至少有3点明显的进步。 一是考察地方人士的大权由地方太守移至专司考察之职的中 正官手中,选士工作步入独立化和专门化轨道。 二是品评人物由分科推荐改为分等定品,考察标准呈现出量 化趋势。
三是品评人物的导向由民间舆论转入官方定夺,朝廷对选士 工作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强。
9
第一节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真正的考试从汉代才逐渐兴起。汉光武帝时,岁察“廉吏”、 “茂才”,有似考试期间的雏形;章帝时,恢复“四科辟士” 之法,有似考试分科的雏形;和帝时,按人口比例为察举的 标准,有似考试名额的雏形;顺帝时,遵从左雄的建议,初 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在四十岁以上,诸生试家法,文吏课 笺奏”,更有似于考试年龄和笔试科目的雏形。也就是说以 贤能为标准来甄选政府官员和尽量避免政治上亲私作用的各 种方法,其中很多创始于汉代。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

育应倡导勤奋好学的精神,鼓励学生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提升自己的能
力。
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
古代选士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基本保证了公平公正 的选拔原则。现代人才选拔也应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确 保优秀人才得到合理任用。
重视实际能力
古代选士制度中,考生需通过考试展示自己的实际能力。 现代人才选拔也应注重考察实际能力,避免唯学历论或关 系优先的现象。
形成文官制度
选士制度建立了文官体系,使官员选拔更加制 度化、规范化。
强化中央集权
选士制度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官员选拔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巩固。
评价与反思
积极意义
选士制度打破了世袭制,推动了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同时,也促进了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局限性
选士制度过于重视知识积累和考试成绩,可能导致忽视实际能力和品德考察的问题。同时,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 ,限制了多元化的人才选拔。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
目 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影响与评价 •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现代意义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选士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其 历史可追溯至流动
古代选士制度打破了世袭制和门第观 念,促进了社会流动。现代社会也应 打破阶层固化,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 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
06
结论
研究总结
选士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治 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
和发展。
选士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 才,通过考试、举荐等多种 方式,将优秀的人才选拔到 政府机构中,为国家的治理
选士制度之

唐代科舉制
隋代開科舉先河
1. 開皇七年(587)制,諸州歲貢三人, 工商不得入仕,開「秀才科」先河 2. 大業二年(606),置「進士科」, 策試諸士 〄 隋選進士,州郡策試於前,朝廷策 試於後,前者是選舉策試並行,後 者是純粹考試,影響後世一千三百 多年的選士制度
甲. 唐代科舉制度之內容
2. 宦途歧分,釀成黨爭〆
•
唐代中葉以後,應明經試的多為世族子 弟,應進士試的多為寒門士子,兩派人 物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結成朋黨,援 引私己,互相攻擊,形成後期之「牛李 黨爭」。
〄 《文獻通考‧選舉考‧舉士篇》指出〆 「唐眾科之目,進士為尤貴,而得人亦 為最盛,搢紳雖位極人臣,而不由進士 舉者,終不為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 又曰一品白衫。」
4. 文學繁榮,科技不振〆 〄 由於科舉制注重文詞詩賦,對於文化促 進提高,影響甚大々唐詩最為發達,唐代 大詩人輩出,誠非偶然。 〄然而因科舉最重明經、進士兩科,影響 所及,中國學術領域局囿於「經義」及 「詩賦」二途,導致科技無由發展。 〄進士浮薄,妓女文學
王建-
一士登甲科 九族光彩新
長安平康里--男子以知識求官職 妓女以美色求生存
續唐代科舉制度之特色
3.投卷— 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說〆「唐世舉人, 先借當時顯 人以姓名達主司,然後投獻所 業,踰數日又投,謂之『 溫卷』,蓋此等 文備眾體,可見史才、詩筆、議論。」溫 卷風氣,到中晚唐尤為盛行
公卷-〄唐代的科舉考試仍保留漢代以來的譽望風氣, 主考官並非單憑考生的成績而定等第,還考慮 考生的知名程度; 〄故應考前,必雲集京師,競將自己的得意作品, 送呈京師的達官貴人,以邀名譽,觀素學,以 期即使臨場失準,亦可被錄取,此種做法稱為 「公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