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分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手法

分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手法费加罗的婚礼是一个广受欢迎的歌剧作品,由莫扎特创作,于1786年首演。
这部歌剧以其精湛的音乐和复杂的情节而闻名,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对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手法进行详细分析,以探究其魅力所在。
费加罗的婚礼以意大利喜剧为基础,融入了一些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元素。
莫扎特通过这种结合创造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惊喜的故事情节。
首先,歌剧中的角色设置非常丰富多样,既有男女主角与反派,并且还有各种各样的配角,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背景故事。
莫扎特通过真实而生动的角色描写,使观众对他们产生共鸣,并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其次,莫扎特巧妙运用音乐和台词交替,以强化情感表达和情节推进。
歌剧中的音乐旋律风格多样,有优美的咏叹调、欢快的舞曲以及激烈的合唱。
这种多样性不仅增加了音乐的魅力,还通过与剧情相结合,更好地展示了角色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发展。
此外,费加罗的婚礼中还融入了许多戏剧化的场景和插曲,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趣味和惊喜。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二幕的夜晚花园场景,角色们在暗处进行了一连串的错位和误会,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局面。
这些戏剧化的元素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喜剧的效果。
此外,歌剧中的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是其创作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布景的多样性和精致程度为整个歌剧增添了视觉上的奇观,如宫殿、花园和迷宫等场景的布置都让人印象深刻。
而角色们的服装设计则根据不同角色的身份和背景进行了精心搭配,从而更好地表达了他们的个性和社会地位。
总的来说,费加罗的婚礼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精湛的音乐成为了一部不容错过的歌剧作品。
通过丰富多样的角色设置、优美多样的音乐风格以及戏剧化的情节和场景,这部作品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莫扎特通过精巧的创作手法,将剧情和音乐完美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费加罗的婚礼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创新性和艺术性,更在于其能够触动人心,使观众产生共鸣。
无论是音乐爱好者还是戏剧迷,都能从这部歌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摘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改编的,主人公费加罗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与伯爵斗智斗勇,最后伯爵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而费加罗也得到了自己的爱情。
其中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鲜明地体现了费加罗的内心情绪,音乐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学习中,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关于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此歌剧在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揭示、气氛渲染和情绪铺垫等方面的创作都是无与伦比的,下面我就从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序曲、音乐语言、咏叹调等部分着手,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作以下简要分析。
一、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 1756年 1月 27日生于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莫扎特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
1767年 3月,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第一条戒律的责任》在萨尔茨堡上演。
5月,他又推出了另一部拉丁喜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
1768年,莫扎特创作了一部小型的喜歌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
1769年5月,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装疯卖傻》上演。
1775年创作的两部相当成功的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和《牧人王》。
1780年创作了第一部浪漫主义代表歌剧《伊多美钮》。
后写有歌剧《扎伊德》、歌曲《鸟儿如果整整一年》、《心满意足》、《来吧,亲爱的齐特尔》等。
1782年 7月,莫扎特应邀创作了歌剧《后宫诱逃》,并在公演时获得巨大成功。
1786年 5月 1日,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度公演,虽没有引起轰动,但在布拉格的演出却得到了巨大成功。
1787年 l2月 28日,莫扎特另一部优秀的歌剧《唐·璜》在布拉格歌剧院首演。
1791年初,莫扎特为一家即将倒闭的德国歌剧院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第三幕:伯爵家的大客厅里
伯爵在大厅中踱来踱去,他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很奇怪。 苏姗娜来了,他对苏珊娜说:“别再想着和费加罗结婚了,他必须娶马尔切 琳娜,这是不可挽回的事实。苏姗娜很伤心,伯爵趁机引诱她,说自己很爱她, 请她在晚上到花园里和他幽会。这个建议正中苏珊娜的下怀,苏珊娜答应了, 伯爵不知是计非常高兴地离开了客厅。 这时费加罗上场,苏珊娜急忙告诉他说,她已完全掌握了主人,因此官司一 定会赢。说完苏姗娜走了。没想到这些话竟被伯爵听见,他唱出庄严的快板咏 叹调:“我失去幸福,而由男仆获得它,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 费加罗、 马尔切琳娜、医生巴尔托洛、还请来法官古兹曼一齐走进客厅。他们坐下来后, 一场紧张的讯问开始了。法官古兹曼问马尔切琳娜:是要钱,还是要人? 马尔切 琳娜说,她要人,她要费加罗娶她为妻。这件事儿看上去好像是没商量,可是 不知怎么的,竟然调查出了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原来马尔切琳娜是费加罗的 母亲,巴尔托洛是他的父亲,三个人热烈拥抱。庆祝一家人的重逢。伯爵与法 官则目瞪口呆,而晚来了一步的苏姗娜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主人再弄什 么手段我都不怕了!一首妙趣横生的六重唱后,伯爵与法官下场。 再次上场的是伯爵和园丁安东尼奥,安东尼奥唠唠叨叨地告状说,那个讨厌 的凯鲁比诺还没有去从军,他在女儿巴巴里娜的房间里发现了他的帽子。并说 他扮装成女人在这里厮混。伯爵愈听愈气,说一定要抓住他,这两个人也下场 了。 罗西娜与苏珊娜上场,她们站在伯爵看不到的地方,商量怎样去进行今夜 的新计谋。罗西娜很忧伤:不得不和女仆一道来捉弄自己的丈夫,这实在是令 人难堪。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能让丈夫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她宁愿这样 去做。信写好了,罗西娜从头发上摘下一根发卡让苏姗娜别在便条上,并让她 写上“若同意约会,请把发卡还给我”这一行字。她们听得有人来,便将信藏 在苏珊娜的怀中。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费加罗的婚礼》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一部著名歌剧,也是其最后一部完成的歌剧作品。
这部作品在其时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对欧洲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费加罗的婚礼》在以下方面对欧洲古典音乐所做出的贡献:1. 音乐风格和形式创新《费加罗的婚礼》在音乐语言方面展现了莫扎特独特而创新的才华。
他将意大利歌剧传统与德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创造出新颖而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
例如,他巧妙地使用了合唱、三重唱和四重唱等形式来丰富剧情表达,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突破性的。
2. 对声乐技巧和表演要求提升《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角色呈现了宽广的音域和复杂的唱法要求,挑战了歌手们的技巧和表演能力。
这一新颖的声乐设计激发了许多歌手追求更高水平的演唱技巧,促进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3. 对歌剧叙事结构的拓展《费加罗的婚礼》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浪漫喜剧情节,突破了当时传统歌剧常用的神话、历史或神圣故事题材。
莫扎特对细节描写和角色塑造非常精细,使得该作品成为后来浪漫主义歌剧创作上重要的参照点。
4. 文化影响力《费加罗的婚礼》不仅在音乐界产生重要影响,在文化领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它将欢乐与智慧相结合,成为经典中包含着深层意义和道德寓意的作品之一。
因此,这部歌剧不仅在当时取得了极大成功,并且至今仍受到人们喜爱和赞誉。
综上所述,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欧洲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音乐风格和形式创新、声乐技巧和表演要求提升、歌剧叙事结构拓展以及文化影响力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成为了引领古典音乐发展潮流的作品之一。
论《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反讽艺术

论《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反讽艺术
《费加罗的婚礼》是意大利音乐家莫扎特所创作的一部歌剧,以威尼斯作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即将结婚的年轻情侣费加罗和苏赞妮的故事。
该歌剧的反讽艺术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成为了莫扎特作品的典范之一。
首先,该剧通过对贵族生活的描绘和挖苦,表现了贵族生活的虚伪和荒谬。
歌剧中贵族的虚伪、恶劣以及同时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漠视,令观众对当时的贵族阶层感到愤怒和不满。
比如,商贩陪同远亲来访并介绍闺女的一段情节,贵族们对商贩下层人的鄙视和厌恶是十分明显的。
同时,他们整日陷入无聊的生活中,大量地消耗财富和资源,无视了那些日复一日在民间劳作着的百姓。
通过这种方式,该剧表现了当时封建贵族的虚伪和荒唐。
其次,歌剧中叙述的情感关系也体现了反讽的手法。
费加罗和苏赞妮的婚姻,本应该是一段美好的情感,但在歌剧中,他们的的婚礼变得荒唐可笑。
歌剧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乱伦行为、婚前通奸,表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道德堕落和纵欲。
最后,该剧对身份和地位的观点也反映了反讽的手法。
在歌剧中,农民和商人受到贵族的压迫和侮辱,而英雄让图琴也是一个被压迫的人群,他的存在仅是为了提供基础。
而贵族则游手好闲,浪费资源,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中心。
莫扎特强调人们的地位和身份不应该影响他们的价值和贡献。
总体上,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成功采用了反讽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人们对当时贵族阶层的不满和愤怒。
这种艺术手法,不仅表达了莫扎特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也引导了人们开始思考个人自由和尊严、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真正的人类价值。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一.作品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先接触的散步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9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
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
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1歌剧的故事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以喜剧为主要题材的歌剧,剧作家博马舍所写的同名字的作品是莫扎特所依据的剧本。
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第一次演出是在维也纳,主人公是很有名的男中音家,他便是班努契。
莫扎特此作品在留存了作者原本戏剧宗旨的基础上,又充分表现了自己内心对当时社会性质的不满,同时体现了渴望自由的梦想。
2歌剧作者莫扎特莫扎特是奥地利非常出名的作曲家,主要写作有关古典乐派的音乐,是纳古典乐派著名的作曲家,与他齐名的便是海顿、贝多芬。
他代表了维也纳古典乐,作品主要体现的是十八世纪末的情景,德奥里有学文的人脱离压迫现状,反对建专制主义,渴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格的独立。
他的音乐很具特色,表现为诚挚、流丽等,乐观的情调充斥着其作品,德奥资产阶级的精神风貌被很好的体现。
1791年,35岁的莫扎特在维也纳死去,原因是疾病。
3歌剧咏叹调的声乐表现3.1咏叹调的演唱应该有的条件这首咏叹调是一首男中音咏叹调,难度相对适中。
男中音又可以分为戏剧的男中音等三类。
此作品便是主要使用了炫技性男中音,有着炫技性男中音在语言和节奏上有那种欢快,急促的吐音咬字和重复歌词的特点。
这首咏叹调在气息与声音的音色上都有较高的技巧要求。
在整首咏叹调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个F高音,并且高音与前面的音跨度较大,对于男中音来讲是一个难点,除了要有过硬的高音的基本功,还要在整首歌曲中将气息协调好,这样才可以使这两个高音显得底实,不会虚掉。
费加罗的角色是一个年轻人,在歌曲中体现的又是一种讽刺,坚决的语气,而传统的男中音是较为厚重,胸腔共鸣较多,所以并不非常适应这个年轻的角色。
因此,在体现这个角色的音色上,不能像传统的男中音一样注重较多的胸腔,应将位置相对放高一些,更多地运用一些头腔,使得声音更加年轻一些。
这样,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相辅相成,既体现除年轻的费加罗富有挑战、冒险性,又体现出他沉着稳重的一面。
在注意声音的同时,咬字和语气也要一并注意。
《费加罗的婚姻》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费加罗的婚姻》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费加罗的婚姻》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喜剧代表作。
剧本用散文写成,共五幕,是他的另一部剧本《塞维勒的理发师》的续篇。
阿勒玛维华伯爵在他的仆人费加罗的帮助下和罗丝娜结了婚。
过了3年,伯爵对妻子感到厌倦,要另寻新欢。
他看中妻子的贴身女仆苏珊,也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
伯爵为了要把苏珊弄到手,拼命阻挠他们结婚,甚至想使用过去封建主对农奴新娘的初夜权。
费加罗联合伯爵夫人共同对付伯爵。
伯爵约苏珊到花园里幽会,伯爵夫人装扮成苏珊赴约,当场抓住了负心的丈夫。
伯爵狼狈不堪,向妻子道歉,并同意费加罗和苏珊结婚。
阿勒玛维华伯爵是法国大革命前腐朽没落贵族阶级的化身。
他倚仗封建主的特权,剥削农民,玩弄女性,干尽坏事。
费加罗不是普普通通的仆人,他机智灵活,有着敏锐的政治头脑。
为了不使苏珊受到玷污,他和伯爵进行面对面的斗争。
在最后一幕的独白里,他讽刺特权阶级说:“贵族有那么多的特权,只是在生下来时,用了点气力,除此之外,没有再做过什么。
”他接下去把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骂得一钱不值。
这段独白实际上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猛烈抨击,是第三等级对封建制度提出的挑战。
喜剧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故事集中,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幽默,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作品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先接触的散步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9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
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
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1786年,《费加罗的婚礼》于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剧院首演。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中最为着名的一部,是莫扎特歌剧中的颠峰之作,也是我国乐迷最为熟悉的一部,创作于1786年的这部歌剧,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
同时,在他的整个西方音乐长河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影响。
它是欧洲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侧面反映了莫扎特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他生活的写照。
首先从其原着来看,这部由博马舍所些的戏剧虽然是以西班牙为故事背景,但它确讽刺了当时的法国封建阶层,法国国王在观看完这部戏剧之后说“戏剧上演产生的影响将会导致拆除巴士底狱”。
戏剧曾遭到禁演。
而莫扎特所在的国家奥地利当时正处于国王约瑟夫二世的统治之下,虽然政治比较开明,但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并且不可调和。
当时的启蒙主义对资产阶级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的意识觉醒了,要求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期望社会能够达到启蒙思想家宣扬的“平等、自由”。
莫扎特在当时刚刚离开萨尔斯堡脱离大主教的钳制,摆脱屈辱的生活获得了作为一个作曲家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作为一个第三等级的公民和之前类似的生活经历,他必然会对这样一部下层人民战胜上层贵族的,充满政治讽刺意味的作品感兴趣。
在这部歌剧中他发挥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倾注了自己对歌剧这种艺术体裁的热爱,运用意大利喜歌剧的形式,并且大力发展了重唱的艺术形式,达到音乐与戏剧的高度融合,铸就了这部不朽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费加罗的婚礼》至今仍是各大歌剧院上演次数最为频繁的歌剧之一,有如天籁的歌声和错综复杂的男女人物关系,宛如角力般、层出不穷的小计谋和角色错乱的对白,至今仍是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经典。
让人眼花缭乱的进行速度,带出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情境、种种约定承诺造成的混乱情形、还有谁对谁唱情歌、谁看谁却不是谁的有趣故事。
随着近代舞台的技术进步,每一次观赏此剧时都有全新的体会。
二,作品音乐分析:歌剧主要是描写伯爵的男仆理发师费加罗与伯爵夫人的女仆苏珊娜的纯洁爱情,作者通过喜剧性的爱情故事,深刻、尖锐地提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问题。
在剧中,普通平民以机智、勇敢和胜利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而对封建贵族的虚伪、堕落则进行了无情的讽刺、揭露,这部歌剧当时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也遭到宫廷贵族的不满和禁演。
莫扎特在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广泛吸收了意大利谐歌剧、德奥歌唱剧、法国喜歌剧和英国民谣歌剧等诸多因素,注重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组合与布局,并把重唱作为喜歌剧中戏剧冲突曲重头戏,推动剧情发展,揭示矛盾冲突。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赋予人物以深刻的思想。
在淳朴与自然中寻求情感的表现。
1,序曲《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采用交响乐的手法,言简意赅地体现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而无节制的欢乐,以及进展神速的节奏,这段充满生活动力而且效果辉煌的音乐本身具有相当完整而独立的特点,因此它可以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成为音乐会上深受欢迎的传统曲目之一。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的主题音乐与歌剧中的音乐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风格上和情绪上与歌剧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
这首序曲是一首妙趣横生的作品,它概括了普通平民的性格特征,烘托了喜剧中胜利的欢乐气氛。
从中不难看出费加罗机警、幽默的形象和苏珊娜聪慧、美丽的倩影。
序曲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结构。
呈示部的主部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是稍快急速、性格爽朗的音流。
第二个主题为急板,像是明快、雄健的号声,体现出抒情喜剧的风格。
连接部出现活泼跳跃的节奏和弦,将热烈的情绪推进了一步。
副部也有两个主题,用属调写成。
第一主题富有朝气,有一反复出现的音型,象征费加罗不屈不挠争取爱情的性格。
第二主题使费加罗勇于斗争的性格表现得更加突出。
结束部旋律优美、细腻,富于歌唱性,刻画了少女苏珊娜的形象。
经过一个短小的连接句,音乐进入再现部,副部的主题在主调上出现,全曲充满了热烈气氛,表现了费加罗战胜封建势力,获得婚姻自由的欢乐情绪。
2、《G大调弦乐小夜曲》()莫扎特一生共写了十三首小夜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787年8月创作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
这是一部轻快的乐曲,充满了淳朴、真挚的感情。
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倍大提琴演奏。
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被称作《弦乐小夜曲》或《G大调弦乐小夜曲》。
它堪称18世纪器乐小夜曲的典范。
这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结构,具有进行曲风格。
开始四小节的前奏为号角特征的引子乐句。
音调明朗有力,充满信心。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清新、流畅,情绪饱满,颤音的出现更显得生机勃勃。
副部主题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题节奏鲜明,连奏、断奏音型交替出现。
第二部分是连续反复的颤音和断奏,幽默而轻巧,蕴含一种自得其乐的情绪。
展开部非常短小,主要以引子乐句和副部主题的第二部分音型展开。
再现部按奏鸣曲式原则,副部主题的调性由属调转为主调,其它基本是呈示部的再现,最后是短小精悍的尾声。
整个乐章节奏明快,旋律生动、简洁利落和富有推动力。
第二乐章:行板,是一首抒情的浪漫曲,具有回旋曲式的特征。
主题淳朴、抒情、典雅、宽广。
第一插部旋律富于流动性,轻歌曼舞。
第二插部跳音与连奏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插部是全曲中唯一小调性的主题,它运用一个回音音型,连续不断地出现于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之中,形成高音部与低音部的对比,增加了乐曲的戏剧性。
最后,整个乐章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乐章:短小、精致的小步舞曲,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主题由明快、有力和抒情、流畅两种富于对比性的旋律构成,带有舞曲风格。
第二部分旋律甜美柔和,具有歌唱性。
也由两种对比性旋律构成。
第三部分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全乐章第四乐章:快板,回旋奏鸣曲式结构。
呈示部含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活泼轻快,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光辉,这一主题在本乐章中重复五次,但调性每次有变化。
第二主题优美、纤巧、生动,与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第二部分近似,具有舞曲的风格。
展开部是以主部主题为基础的调性变化与发展。
再现部以副部主题在前、主部主题在后,倒置出现,从而加强了回旋曲特有的热烈情绪。
《G大调弦乐小夜曲》在欢快、明朗、兴高采烈的气氛中结束。
3、《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共有六首。
他的前五首小提琴协奏曲都是在1775年的几个月时间内写成。
《第五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775年12月。
当时,年方十九的莫扎特在萨尔茨堡任宫廷乐师,但无论是创作速度还是艺术上的成熟都令人赞叹不已。
这五首小提琴协奏曲风格典雅,旋律优美,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莫扎特在确立古典协奏曲的体裁方面有较大贡献,他的协奏曲采用三个乐章快---慢---快的对比形式;并确定了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主题对比原则:即第一乐章一般都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由乐队陈述基本主题,第二个则由独奏乐器展示,并强调独奏乐器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技巧性。
《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以其结构之独特为人们所熟悉。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乐队在乐章开始时全奏出一个强有力的和弦,给音乐以推动。
接着,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颤音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以明亮的音响奏出引子的主题,它是这个乐章第一主题的雏形。
经过一段连接,流畅地进入第二主题,这个主题典雅、轻巧。
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段缓慢、富于表情的咏唱,这是第二呈示部的引子,紧接着是主部主题的出现,这时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的一段坚定有力、生气勃勃的旋律,给人们的感觉是这一乐章的音乐这时才真正开始。
连接部和副部都显示出了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之间的对比,富于装饰性。
简短的展开部形象柔和抒情,再现部把前面的主题一一再现。
乐章结束之前,出现了独奏小提琴辉煌的华彩乐段,它既快速明亮又柔和细腻。
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在这个乐章里,莫扎特表达了细腻而多样的内心体验,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第一部分主题是抒情、委婉的。
副部的旋律在力度上与主部产生对比。
展开部和再现部中,几个主题加以展开和再现,最后出现简短的华彩乐段,安静地结束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乐章开始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主题,这是一个典雅而柔和的旋律,典型的小步舞曲节奏,构成了一幅宫廷舞蹈的场面。
这个主题时而由乐队,时而由小提琴奏出,但每一次出现都有新的装饰,丰富了主题的发展。
中间的插部是18世纪流行的所谓“土耳其音乐”的段落,二拍子,快板速度,是莫扎特采用的那种异国情调的范例之一。
由五支节奏活泼、情绪欢快的旋律构成的间奏乐段的主题,是匈牙利的舞蹈音乐,刻画了民间生活。
乐章结尾经过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和小步舞曲的主题再现,把“罗可可”风格装饰的、轻盈美妙的旋律,又展示在听众面前。
三:作品风格:《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歌剧中的一部杰作,也是他后期创作的几部经典剧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