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字词解析:-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这里读xiá。

-生处:产生、生出的地方,即云雾缭绕的地方。

-坐:因为。

-霜叶:经霜的枫叶。

2. 诗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诗人描绘了一幅山间小路蜿蜒、白云缭绕、人家隐约可见的秋景图。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诗人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通过对比,突出了霜叶的鲜艳,表达了对秋天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 字词解析:-刘景文:诗人的朋友。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最是: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 诗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诗人通过对荷、菊的描写,展现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人以此句劝勉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即使在困境中也能看到希望。

三、《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 字词解析:-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旅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件第一首古诗:《人月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表达了岁月如梭,人事如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

诗歌分析该诗以描写春天的梨花开放为开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映衬人事的薄凉和匆忙。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句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事的瞬息万变相连结,凸显了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

而“狐裘不暖锦衾薄”一句则形象地表达出人们在富贵之中所感受到的苍凉和虚幻。

授课要点1.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写的花开和时间的变迁,感受岁月的流转和变化;2.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识到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个当下。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和人生追求的主题。

诗歌分析诗中以作者登高望远的景象为描写开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壮丽。

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对事物不断追求和超越的观念。

这种追求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人生不断追求的态度。

授课要点1.给学生讲解诗歌中的山河景色,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首古诗:《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松露一丝。

柔筋缠岩屋,鬼火载骤帷。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描绘了夜晚牛渚江上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和传统的怀念之情。

诗歌分析诗中以夜晚的牛渚江为,“牛渚西江夜,青松露一丝”以江、树的形象描绘出江边的静谧与孤寂。

诗的后两句“柔筋缠岩屋,鬼火载骤帷”则以对比手法来表现过去历史的巨大变迁和文化的消逝。

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诗歌既展示了当下的景色,又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思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课件
诗句赏析
重难点解析
诗句赏析
远看
遥望洞庭山水翠,
比喻
洞庭湖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 君山
月光下,君山更加更加青翠, 洞庭水更加清澈,山水浑然一体。
重难点解析
诗句赏析
重难点解析
小讨论
诗人为什么把潭面比喻成未打磨的铜镜?
一是因为月光下看 不真切;二是湖面 宽阔,波光粼粼, 迷迷蒙蒙。
只有“镜未磨”才 能形象贴切地表现千里 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 柔的景象。
诵读指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重难点解析
诗句赏析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
波光粼粼 波光闪闪 浮光跃金 ……
诗人用了一个什 么字来抒发对晴 天西湖美景的赞 美?
重难点解析
诗句赏析
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诵读指导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重难点解析
诗句赏析
断开
楚江将天门山分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江水因撞击到山而折回去
碧水东流至此回。
写出了江水浩浩 荡荡、来势汹涌 的气势。
重难点解析
诗句赏析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迎接李白
资料宝袋
西湖美景
春晓苏堤
雷峰夕照
断桥残雪
曲院风荷
资料宝袋
洞庭湖:湖外有湖,湖中 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 在古代曾被称为云梦、九江和 重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 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 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 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持续深入学习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在 未来的学习中,我将继续探索古诗的魅力,力求在理解、 欣赏和运用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
实践与应用
在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后,我计划尝试在写作中运用所学 知识,让古诗的韵味和哲理融入我的文字中,提升作品的 艺术价值。
拓展课外阅读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古诗文化,我计划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 诗作品,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03
情感投入
鼓励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通过朗诵传达出古诗所蕴含
的情感。
背诵方法指导
分段记忆
将每首古诗分成若干段, 先逐段背诵,再串联起来 整体背诵。
联想记忆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诗句中 的关键词、画面或情境, 辅助记忆。
重复练习
强调重复练习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 行复习和巩固。
朗诵和背诵的实践
02
古诗解读
古诗的文字解析
总结词
理解字词含义
详细描述
对古诗中的每个字词进行详细的解释,包括生僻字、多义字和通假字等。
古诗的意境分析
总结词
感受诗的氛围和情感
详细描述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如山水田园的恬静、离 别的忧伤等。
古诗的表达技巧
总结词
学习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详细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 册《古诗三首》课件
汇报人:
202X-01-04
目录
CONTENTS
• 古诗简介 • 古诗解读 • 古诗的朗诵和背诵 • 古诗的应用与拓展 • 总结与反思 • 课后作业与要求
01
古诗简介
古诗的背景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生字、课文解析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生字、课文解析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生字、课文解析知识点《古诗三首》生字、课文解析知识点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四课是《古诗三首》,本课主要讲述了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后的故事。

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掌握一些新的字词,还能够了解古诗的魅力和意蕴。

本文将对课文中的生字以及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解析。

一、生字解析1. 镇(读音:zhèn)例句:这个村庄非常宁静,给人一种安定的感觉。

解释:镇指安定、平静的状态或者地方。

2. 钟(读音:zhōng)例句:一天被分为24小时,每小时有60分钟,每分钟有60秒钟。

解释:钟即时钟,用来计算时间的仪器。

3. 看(读音:kàn)例句:他们聚在一起,一起看着电视剧。

解释:看指用眼睛观察、察看。

4. 无(读音:wú)例句:他无法相信自己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

解释:无表示没有、没有一点。

5. 与(读音:yǔ)例句:他喜欢与朋友一起玩耍。

解释:与表示和、同。

二、课文解析《古诗三首》这篇课文中包括了三首古诗,分别为《秋思》、《画》和《初秋》。

这些古诗通过艺术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自己内心情感的流露。

1. 《秋思》这首诗由作者戴叔伦创作,描述了一个人在秋天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2. 《画》这首诗由唐代文学家王维创作,通过对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

诗中提到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形象地描绘了画中人物的美丽和优雅。

3. 《初秋》这首诗由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通过对初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敬佩之情。

诗中提到的“看取眼底事”,意味着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对农民劳作的赞美。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可以学习到一些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同时,这些古诗也富含哲理,使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三、知识点解析1. 古诗的韵律和格律古诗是汉字文化的瑰宝,它有着独特的韵律和格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君⾂、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傲慢⽆礼) 橘jú(橘⼦、橘红⾊、橙黄橘绿) 三、多⾳字 ⾏ háng(银⾏) xíng(不⾏)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诗意:⼀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诗意: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语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语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语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分三部分来介绍《古诗三首》的内容和学习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古诗三首》的内容介绍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

诗中描述了作者夜晚的思绪和情感。

通过描写月亮和床前明月光,使人们产生浪漫的联想和畅想。

李白通过简洁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中国壮丽山河的赞美和对国家兴盛的向往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第三首古诗是《春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清晨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希望。

第二部分:学习《古诗三首》的重要性学习《古诗三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可以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内涵,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可以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

其次,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如韵律、比喻等,学生们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美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念。

同时,古诗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诗句。

最后,学习古诗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第三部分:学习《古诗三首》的方法和技巧要想学好《古诗三首》,学生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重视对古诗的背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赏析】这首诗写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本作的韵脚是:二萧;可”二萧三肴四豪”通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登鹳雀楼》格律参考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明白只有认真、虚心、耐心学习,才能学好本领的道理。
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了许多鸟,可是你们有没有观察到不同种类的鸟,它们搭的地方和窝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来学《群鸟学艺》这篇课文,了解鸟儿们是怎样学本领。
2、质疑课题
五、总结、扩展延伸;
1、指导看图编故事:
(1)、分小组讨论
(2)、本组组长讲故事
六、联系实际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七、板书设计:
群鸟学艺
想做
猫头鹰 有什么 飞走了 仍旧不会
老鹰 挺简单飞走了
乌鸦 我也会 得意 粗糙
麻雀 和我想的一样转身
小燕子 认认真真 漂亮 结实 暖和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二、生(星)(星星) 月(明)(明天) 坐(座)(座位)
目(相)(互相) 成(城)(长城) 己(纪)(纪念)
三、

《北京》习题精选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群鸟学艺》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能借助拼音读懂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课文内容。
(1)、什么是群鸟?
(2)、”艺”的意思是什么?
(3)、群鸟学的是什么本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
2、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三、读画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按课文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找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做上记号提出来。
(2)、你从哪句话中学到了什么?或懂得了什么时候请提出来。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3)、能用上?quot;先……再……然后这个并联词说一句话。
5、认为要学好搭窝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答:无论学什么,只要虚心好学,认认真真,有耐心就能学到本领?
四、读演结合,感悟中心: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推荐代表朗读,分角色带动作表演课文内容。
3、你们认为谁表演最精彩,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生( )( ) 月( )( ) 坐( )( )
目( )( ) 成( )( ) 己( )( )
三、多音字组词。
参考答案:
一、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交通 绿树 成阴 高楼大厦 鲜花盛开 名胜古迹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朗读: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哪些鸟向凤凰学搭窝?
(2)、它们各是怎么学的?怎么做的?
3、过渡句:我们来看看小燕子怎样向凤凰学搭窝?
4、请一位同学朗读6--7自然段。
讨论:
(1)、在这两个自然段中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他同学边听边画出凤凰教小燕子搭窝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用” “标出。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