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再认识与现代庭院环境
论述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住宅园林设计的影响

论述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住宅园林设计的影响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纵观过去和未来,任何艺术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人类社会的种种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然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的三大园林也不例外。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历史悠久,创建手法独特、自然,实现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旨在大众审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与创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仍对当下园林景观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住宅;园林设计;影响1、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文明发展背景儒、道、释三家学说是指导古人思想意识形成的主要内容。
儒家学说中的“君子比德”即以自然对象之美来比喻、象征君子之美德。
古人常常以岁寒三友即松、竹、梅来象征君子,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样的比喻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之物的尊崇。
道家美学思想崇尚自然美,追求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返璞归真状态。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可谓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深刻揭示了人们“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道理。
释家以事事圆融为理阐述自然万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强调人与自然万物是物物相依、互为因果、圆融无碍的生态统一整体。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园林建筑,其漫长的演进过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随着封建王朝的形成、鼎盛,直至朝代的消亡,中国古典园林也在不断演变进化。
古典园林主要有4个特点:2.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与“自然”不谋而合,从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打磨、修饰,力求创造与自然相一致的园林,体现了其“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思想。
建设时要结合自然空间和多样化的外观为一体,依据不同的自然环境,设计出园林的特色,形成自然、和谐美观的古典园林。
2.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是指一种达到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美的表现层次多样,体现在建筑园林的形式和设计上。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启示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启示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生态设计,成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灵感源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美学、哲学、宗教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古典园林最具特色的是其生态设计,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人与自然的共存,而这一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被广泛应用。
首先,古典园林采用了众多的生态要素使得其环境十分和谐。
古典园林常常包括池塘、溪流、山水、植被等生态要素,而这些要素不但可以增加人们的愉悦感,也能使得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从而得到身心的放松。
借鉴这一生态要素的理念,现代景观设计也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元素,例如花园、公园、人行道和道路两侧的花草树木。
这些自然元素不仅能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可以保护城市环境,并减少污染。
其次,古典园林中的景点也往往注重自然的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古典园林往往会在景点保护范围内设置各种保护措施,例如防止人类破坏、防护树木等等,同时也注重建筑物的自然耐用性。
此外,古典园林还会有较多的自然树木和草地,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开花结果。
这些景观吸引着游客们前来,同时也保持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这一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
现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景观时会加入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理念,同时也注重建筑物的自然耐用性,这样才能良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最后,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人们注重突出各种元素的自然特点。
例如造山的高低形态能够使得山体的形态更接近自然,把挂果枝、盆栽的花卉错落有致地摆置在园中,更容易让人赏心悦目。
同时,古典园林中的室内建筑,例如亭、台、楼等等,也往往会采用自然的材料,例如竹子、芦苇、木材等,更能体现出古典园林的生态理念。
现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也逐渐注重强调自然材料的运用和保护节约环保的理念。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环境的思考

关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环境的思考摘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分别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环境间的思辨性关系。
通过对园林建筑与环境的要素分析,提出自然理念和人文理念是中国园林建筑及其环境营造的指导思想和追求。
关键词:园林建筑;环境;自然;人文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历史跨越千年,集历代能工巧匠、书画诗人的智慧,是世界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其精髓不仅在于建筑本身高造诣的结构、建造技术等,也是因为建筑能与周边环境很好的融合,形成一定的意境并反映地方特色。
简而言之,人们可以从一个地方的建筑和环境,看出一片乡土所具有的情怀。
1 园林建筑与宏观环境人是社会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建筑亦然,大尺度的宏观环境不仅包含自然环境,也包含社会环境,二者共同作用,改变着不同地域建筑的形式、材料、结构等特征,形成了丰富多变、精彩卓绝的园林建筑。
1.1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是始终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与之不可分割的。
园林建筑的美学趋向,是独特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艺术结晶,一旦离开特殊的地理位置,就会黯然失色。
[1]不仅如此,自然环境中水文、气候、山岳、湖海、植被等要素也对建筑的形式、架构、空间组成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古典园林建筑的悬山顶和硬山顶为例:同样是一条正脊、四条垂脊的五脊二坡式屋顶,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内凹,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而硬山顶的檩木则不外悬出山墙;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形成风火山墙。
相比而言,北方民居多硬山,有利于防风火;南方民居则多悬山,更利于防雨水,两种屋顶同一部位的不同构造真实的反映了园林建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协调与统一。
1.2建筑与社会环境每一个城市都是在各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体现其独有的特点;而依托自然环境而建的人工建筑与原有景观相融合,构成了城市新的环境风貌。
[2]自然环境是建筑形式产生的基础,决定园林建筑的骨架,而社会环境影响建筑的风貌,凸显建筑的性格。
浅谈中国古代园林看现代景观

浅谈中国古代园林看现代景观1、前言中国古典园林的遗存,迄今已十不一二,而时代的变迁引导人们思想情操的变迁,亦已斗转星移。
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于这十不一二的遗存,流连光景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实与古人的诗文歌息息相通,一种淡泊明志的意境,使我们置身于世俗的功利之中而能超越于其上。
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创新。
总的来说,偏重于整体构图,但极少轴线对称,但极少轴线对称,有时也分区设景,但各景点之间的流动性更强,界线也更模糊,形态上偏于规整,亦不排斥自然的形态。
从整体上说,大景重整体有气势,小景有变化亦简洁。
2、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沿革古代造园的萌芽期出现的比较早,可追溯至周朝至秦、汉阶段已有堆山、开池的记载。
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了初步的形成。
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造园由狩猎、生产为目的向再现自然山水为基本原则的过渡。
隋、唐、五代可看作是传统造园的成熟期,文人造园也已形成气候,这使得造园无论在手段和意境上都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到了宋朝,中国传统造园进入了高潮阶段。
造园艺术与文学、诗词和绘画艺术的结合,对传统造园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造园艺术达到顶峰,兴建园林的思潮已深入人心。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含义也是变化的,我们需要用历史唯物主意的观点来理解。
古代的“园林”实为庭园的古名,而现在园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庭园的范畴,囿、苑、院池、园、园圃、第宅的宅园分,现在均用“园林”一词来概括。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但有庭园、花园.公园。
还有小游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区以及沿江风光带均属于“园林”的范畴。
3、谈古论今纵观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
除了社会经济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而忽视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中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的意义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的意义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影响深远。
而现代景观主要宗旨就是“美化环境”。
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其中的一个分支——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思想出发,分析对现代景观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造园思想;囿的出现,以及从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庄子的“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孔子的“山水比德”,都是一种通过对园林的建设、经营,架起通向精神归宿的桥梁。
十八世纪中国造园艺术对欧洲园林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容小觑。
一、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以江南私家园林、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
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
图1留园图片来源自拍1.1、江南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是供皇室、王公官吏、富商等休闲的园林。
现存的私家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北京的恭王府等。
1.2、北方皇家园林北方皇家园林专供帝王休息享乐。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用的。
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现存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二、现代景观2.1、对景观设计的起源及其慨念的理解景观(Landscape):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奥姆斯特德最早提出了“景观建筑师”一词。
景观就是提供场所予人们聚集、互动、联结及参与塑造此社会群体的实质。
2.2、对中国现代景观的现状和趋势的分析现代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然而现代景观中许多设计缺乏文化的底蕴,设计内容思想与整体的风格显得格格不入,往往只注意形式感,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中国园林的营造成无源之水。
三、江南私家园林3.1、江南私家园林的概述在历经数朝后,中国的造园艺术分别在宋和明清达到了高潮。
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主要归结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存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存现状及其未来发展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峰。
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园林艺术闻名于世,被誉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对中国园林建筑和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古典园林面临着严峻的生存现状和发展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促进古典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生存现状1.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古典园林作为传统的园林建筑,面临着被拆除和改造的风险。
许多古典园林所处的地段在城市开发中被视为宝贵的土地资源,面临商业开发和房地产开发的压力,导致园林被破坏或者改变原貌。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很多古典园林所处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湖泊变得污浊,植被凋零,鱼虾绝迹,使得古典园林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3.管理和维护不善古典园林的管理和维护一直是一个难题,很多古典园林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植被凋零,建筑老化,甚至荒废。
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有效的保护机制,使得古典园林的生存状况愈发严峻。
1.推动古典园林保护立法面对古典园林面临的生存压力,政府应当立法推动古典园林的保护。
通过立法,规定古典园林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加强对古典园林的保护力度,确保古典园林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2.加强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古典园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应当加强对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和教育。
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讲座,向公众普及古典园林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增强对古典园林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价值。
加强古典园林的管理和维护是保护古典园林的关键。
政府应当加大对古典园林管理的投入,完善管理团队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古典园林的维护和保护。
引入专业机构和团队,提高古典园林的管理水平,促进古典园林的健康发展。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这两种设计进行浅论。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经典独特。
它是古代贵族和富商们用来休闲、品味和思考的场所。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和对景致的追求。
它们通常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布局和景色来打造出一种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景物之间的有序排列,重视整体和谐。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水榭等元素都讲究精雕细琢,注重细节和工艺。
古典园林的设计追求的是一种诗意和哲学的境界。
它们通过种植花草树木、借景造景和软景硬景的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恬静宜人的氛围。
古典园林中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假山石阶等景观都是为了给人们带来一种放松和沉思的体验。
同时,古典园林中还常常融入文人墨客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增加了艺术的气息。
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有所不同。
现代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功能和实用性,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现代景观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多样性。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建筑和景观元素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通过多种材料和技术手段来表达设计师的创意。
现代景观设计追求的是一种现代化和创新的审美。
它通过运用先进的建筑和景观材料、技术手段来创造出一种前卫和有活力的氛围。
现代景观设计中常常运用现代科技,如水景音乐喷泉、灯光秀等,使得景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现代景观设计也融入了更多的功能需求,如人工湖泊、儿童游乐设施、景观长廊等,使得人们在景观中不仅能够欣赏美景,还能够享受更多的便利和乐趣。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都有各自的优势和表现形式。
古典园林注重的是传统的中式审美,强调意境和艺术性;而现代景观设计注重的是功能和实用性,追求时尚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现代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和地位,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人们静心思考和追求心灵舒适的场所。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住宅园林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住宅园林设计的影响摘要: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的简要总结和反思,从造园的设计规划角度提出了如何真正发杨“古为今用”扬弃思想的某些认识观点和技术方法、建议。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设计;住宅1 古典园林的特点主题多样——或花、或石、或木。
在东方,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
特点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隔而不塞——景区分割而不闭塞。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苏州园林设计移步换景,强调景深,是这一手法的典型运用。
这种设计给人的感觉可以两句唐诗来形容: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欲扬先抑——以小衬大、以暗衬明。
欲扬先抑,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表现手法,因为对比会让美丽的东西越发美丽。
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就是这种手法的绝佳体现,他会让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复杂,让复杂的东西变得永恒。
曲折萦回——路线曲折中求意境深远。
山与水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特色。
曲折萦回的溪水小径贯穿于建筑与造景之间,如玉带串珍珠,将景物连为一体,构成“一溪贯群山,两岸列仙岫”的独特自然美景。
由于水绕山行,山临水立,,有如漫步奇幻百出的山水画廊。
尺度得当——化整为零、求得合适尺度。
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造园风格的主要表现为着眼于自然美。
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拓景增加感受。
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
”余意不尽就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远借邻借——借远近景观弥补景观不足。
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
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景等。
2 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性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再认识与现代庭院环境
被称为“城市生态—生活细胞”的园林艺术,不但曾经点睛般地灵化Array
了整个中国古建筑体系,而且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现代建筑、规划工作寻求完美和生态意境的方式、方法。
然而持久引以为荣的古典园林过分孤芳自赏,从宅到城,一个多层次的天人合一系统却被埋没。
在诗画意境里沉醉久了,迷失了精髓、方向,丧失了活力,甚至鲜花变成了鸦片,池水形成了腐沟。
近年来现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亦趋之若鹜,难逃附庸风雅的嫌疑。
亭台乱栽,池潭遍布,全然不顾现实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状况是否相宜,是否允许,结果形成一堆堆令人惋惜的视觉垃圾,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颇有一种“曲径通忧处”的感觉。
比如,华北某并不富裕的县级小城市新市长上任后,为实施“政绩工程”,第一把火便把市政府前近5公顷用地全部建成皇家与江南园林合成型的中式广场和亭台水榭贯穿的庭园,且简单堆砌,设计拙劣,后果可想而知。
尚不论当地的环境是否适合大规模建设违背其悠久历史形成的自身文脉特征的园林、建筑形式,但就其缺水的自然条件和入不敷出的财力而言,就可判定这是个不负责任的“糊涂工程”和“腐败工程”,并给后人留下不堪重负的包袱。
看来我们的决策者,特别是设计师们确有必要俯下身,静下心重新领悟中国古典园林的实质和特性,深刻反思,因为发展中国家经不起缺乏学习和论证的盲目建设造成损失的重大打击。
中国古典园林唯美性形成了其自有而系统的特征,让我们粗略来解读一下。
★首先,“两半之和妙琴琵,对立互掺似博奕”。
中国古园林妙就妙在只是半类型,多附于各类建筑,与另一半主要功能区合而为一,系统优化。
中国古建筑两半合一的结构就似琴琵夫妇和阴阳八卦乃至万物,其半为园,独树一帜,生
机盎然。
这背后的深层结构是双重生活合一:劳累与休憩、严谨与随意……入世与出世。
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便有双重生活。
相应地,建筑有两种各有侧重的功能区,园是自然性较强的一半。
在古代世界,中国古建筑最充分体现这两半合一的生活模式,而精髓也在于此,贯通古今,昭示未来。
无论是皇宫、王府、陵墓、宅子、酒肆、茶楼、花园甚至风月场都体现了两半合一的建造理念。
如: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有池备灭火,亭廊花木石山俱佳;杨州梅华书院多梅及楼台池榭、庭舍阁道;江宁州县会馆皆有园;扬州青芝药铺附于“十二间房花园”;重宁寺外古榆数十株,构大戏台于其间;小山园即鱼池;明北京琉璃厂手工作坊亦是“作房、神祠之外浓荫万态,烟水一泓”;扬州上方寺有八景;慧因寺有鹿苑鹦林,水局最佳……
而且住宅、寺观等建筑各自都交错多种类型,都有与园融合。
以宅院为例:据周维权编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记载,全国私家园林绝大多数为宅园,且依附于住宅;苏州中小型园多位于住宅的东或西侧,“皆环绕着书房或客厅布置”;大型的多位于在后,而且结合颇好,不可孤立言之,以拙政园为代表,都可以从功能的有机结合、总体空间结构的相融,来认识圆宅中双重生活统一的关系。
总之,园林绝非仅供观赏的艺术,而是内容丰富的生活场所,其中的精神享受也是生活情趣。
不一定逢屋必有园,然而作为类型却普遍与园结合,可见以园为半结合所有类型是中国古建筑主要特征之一。
★再者,“弄真成假诗画误,主次分明文与书”。
虽然古典园林的唯美主义大肆强调园林=游憩=观赏=艺术,实质上即使园大于宅或独立者,其本质不同于诗画。
它至少有七大非艺术的特征:一是人工优化的生态—生活环境;二是体育活动场所;三为读书工作幽境;四是家人闲暇自娱之处;五供社会交往;六为宗教之需;七供生财。
园与所有建筑类型合一的模式,成为了城市形态的生活细胞,具有方向性意义。
这一点不同于欧洲古典园林,后者未融于所有建筑类型,未达到在功能及空间上都互相渗透之境,房自房,园自园,拼在一起,凡尔赛宫亦不过如此。
再从城市总体看,园林渗入所有建筑类型,加上城内与近郊的自然山水,共同形成天人合一的城市结构。
园明三园、颐和园、北京三海及避暑山庄便是很好的的佐证。
★最后,“天地一新误区外”。
园林两半合一模式一旦冲出唯美主义的峡谷,顿然天地一新,观念飞瀑。
其一,中国古建筑是综合性大系统,园林作为横向子系统,与其它各类型子系统交织融合,系统优化,活力倍增,仿如核聚变,启示着类型大综合、多功能变通等新方向。
这是欧洲传统各建筑类型之间缺乏渗透融合,所未具有的特征。
其次,由宅园到城市的多层次天人合一,对于探讨全球性城市生态环境模式,有新的参考价值。
其三,园林不能单独与其他关联割裂,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不可离析。
同时工作重于游憩,园附于各类主要功能区,以便随时调剂生活,就近移换空间,互补互益。
若割裂二者则两头皆失,园失广泛依托,各类型失去优化的生态环境,尤其丧失中国古建筑的精髓与特殊价值。
其四,园类建筑多,一般占地为全院的30%(小型园)或15%(大型园)明显不同于欧、日的古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点是功能丰富,双重生活空间结构的有机性强,还可以造景;缺点是绿化与水体尚需推敲,生态功能削弱。
所以在保持基本的功能内容的基础上,应当适当降低观赏性建筑比率,尤忌堆砌亭榭,以增益生态。
其五,叠石为一大特色,作用多,成就高。
但是相对而言,建造纯粹的山石往往争夺绿化及水用地,不利生态与小气候,不如植被土山稍加缀石,既浑然一体又利绿化。
在构成园林的基本元素中,庭院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无论是滋养生命、寓刚于柔、提升活力,还是招引灵气、启迪智慧,水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它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环保价值,甚至可调控小气候。
《皇帝宅经》指出:“宅以
泉水为血脉。
”因此,完美的建筑群落必须配以水体方能画龙点睛。
作为庭园里的重要装饰品之一,植物也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
植物通常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种植大量的健康植物,会创造一个清新而充满活力的环境,有助于消减现代家具中各类日用品产生的辐射和静电,也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建筑提供新鲜空气。
而许多植物因其特殊的质地和功能,对居住起着保护作用,有人称之为建筑的保护神看来亦不为过。
其六,经济上讲,叠石与建筑偏多弊大于利,须适可而止,力求以少胜多。
珢岳的远道取石之害,至今要引以为戒。
其七,园与主要功能区在形式上相反相成,为中国古建特色。
倘二者只取其一来概括传统,皆失之偏颇。
在西方,古典建筑只注重对称,现代派仅推崇不对称,各趋极端,殊不可取。
如果二者各就所宜,巧妙结合便愈臻妙境。
其八,现存的古园单就类型与风格而论,皆甚残缺,理论发掘也颇片面。
主要表现在园内实物类型单一,风格上难显返璞归真,理念上对天人合一误解较多。
就拿实践比较成功的“北京西山庭院”项目来说,此工程由万科集团开发,给人一种全然一新、“情景体验式”的感觉。
“北京西山庭院”地处颐和园北,设计师出于承担文化的使命和对地脉的尊重考虑,精心布置26栋错落别致的单体建筑,从商业街开始,沿绿轴步移景异,巧借布局和园林规划,围合成13各主体院落。
除了其技术创新的建设构造外,为了营造“人文大宅”的味道,原创者还在诸多细部上下足了功夫:满北京淘来的栓马石和垂花门;外立面选用传统的片石镶嵌;移植适合当地气候的古树;减少园林中构架的尺度,亲切宜人……总体形成厚重、含蓄、尊重历史、依托现实、实用美观的完美风格。
概言之,重新认识中国古建筑园林,透过形式,超越诗情画意等浅层内涵,深入实质,廓清主要特征,便可拓出一片新天地。
我们不必自囚于唯美主义的高强深院之中,艺术至上的偏爱抹煞了园林的生机,不客气的可称为园林艺术的“艾滋病”,是园林艺术的灾难。
仅就园林与其他建筑类型的两半合一来说,这种城市生态—生活细胞的模式,有广泛的现实性。
比如当代流行的共享空间、室内或
屋顶花园、架空及下沉式绿化与建筑的关系,揭示了许多新机会与方向,暗合着中国古建筑的精神实质。
留给我们的只有清醒、看准和善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