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园林史简要笔记

中国园林史简要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简要笔记绪论1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园林的萌芽状态(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依赖自然人们为了渡过各种困难,群居形成原始聚落人对自然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呈现为亲和的关系原始社会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客观上接近了园林的雏形1第二阶段——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旺盛的过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背景经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政治: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镇集人对自然界已经有了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人对自然处于理性适应状态,仍保持着亲和的关系2第三阶段——工业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业社会)背景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人们从大自然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资源无计划、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早先的亲和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的关系3第四阶段——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人们追求休闲旅游活动,开始意识到对自然掠夺所导致的恶果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回归到亲和的关系生态学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理论,并逐步向社会科学延伸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为背景自然背景(大地山川的中灵毓秀)1.多山、多河、湖2.植物种类多,“园林之母”3.地形、气候多样人文背景(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1.中央集权2.儒释道3.天人合一4.寄情山水5.崇尚隐逸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可分为1.人工山水园2.天然山水园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主要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还包括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等(数量不多,内容类似私家园林),此外还有公共园林4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5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1物质因素(1)囿囿起源于狩猎,囿除主要为王室提供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但囿也有“游”的功能,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一、绪论部分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

(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

(P238)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得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得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得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与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与自然保护区园林得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得起源此时期得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与现代城市公共园林得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得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得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得选择与开发方式得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得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与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得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得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与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得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与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得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得宅园,建制在皇城与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得风景优美得地方,或者远离都城得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得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得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得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

第二,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综合而成 的景观,其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 第三,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 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第四,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 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 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第五,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 “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了。
从此以后“一池三山”遂成为皇家园林的主
要模式,沿袭到清代。
汉建章宫复原图
方丈 蓬莱 瀛洲
总论: 1.皇家园林是西汉造园活动的主流,它继承秦代 皇家园林的传统,保持其基本特点而又有所发展、 充实。因此,秦、西汉皇家园林可以相提并论。 2.功能的多样、驳杂导致造园的极不规范和园地 的大幅度拓展。 3.西汉皇帝把对离宫别苑的经营当作自己权力的 展示。 4.离宫别苑规模之大、建筑之美,显示了中央集 权的强大气概。反映西汉国力之强盛和统治者的 好大喜功,

(八)园林中的历史文化因子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个建筑的布局,这些布局一般说来都是以天为中心, 或者根据星象学说按照某些有代表意义的方位排列; 二是单体建筑的形制,这和封建等级的沿袭有很大的关系, 森严的制度在皇家园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三是建筑装饰的设置,一般说来,皇家园林的装饰设置除 了其本身具有的艺术表现外,有的还在于其内涵的寓意。
2
3

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分人工 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 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 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特点:规模相对较小,一般来说,小型的在0.5公顷以下, 中型在0.5与3公顷之间,大型在3公顷以上。 天然山水园: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多建在城镇 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如果选址得当,则能以少量花 费获得天然风景之真趣。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复习资料)

园林史: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体系,蕴含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政治影响、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

园林: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德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

2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第一阶段狩猎社会园林,自然从属型;人对自然处于感性适应阶段。

人与自然呈现亲和关系。

为园林萌芽状态。

所先出的园林雏形处于生产目的。

第二阶段农业社会园林,顺应型;人对自然变为理性适应阶段。

仍保持亲和关系。

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趋于兴旺的过程。

园林特点为: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人所私有;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寄托为主要目的,没有自觉地体现社会、环境效益;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社会园林征服;人理解大自然也逐步地在控制大自然,两者的理性适应状态更为深入、广泛。

两者关系转变为对立、敌斥。

园林特点:除了私人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

向公众开放的公众园林;园林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得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即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即社会效益;由现代型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第四阶段现代社会园林;又回归到亲和关系。

园林:私人所有的园林、城市公共园林。

绿化开放空间及各种户外娱乐交往场地不断扩大,城市的建筑设计由个体而群体,更与园林绿化相结合而转化为环境设计,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园林审美的构思;园林学的领域大为开拓,称为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综合学科。

3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不同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 世纪后19 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1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时代特征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

(2)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于大自然,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都当作神灵的化身加以崇拜。

人对于大自然是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呈现为亲和的关系。

(3)园林的发展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处于生产目的出现的种植场地和果木蔬圃是园林的萌芽状态。

2第二阶段(1)时代特征这个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技术革命。

人类社会进入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文明社会。

(2)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已经有所了解,能够自觉地加以开发。

在这个阶段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已从感性的适应状态转变为理性的适应状态,但仍然保持着亲和的关系。

①人类的开发活动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

②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限于低下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破坏尚处在比较局部的状态。

(3)园林的发展①发展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国家组织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促进大小城市和镇集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达以及相应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促成造园活动的广泛开展,而植物栽培、建筑技术的进步则为大规模兴建园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②园林的特点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a.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b.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

c.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d.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③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a.土地包括平地、坡地、山地、谷地等各种地形;水体包括河、湖、泉、瀑等静态的和动态的各种水形;山体和水体构成园林的骨架,也是园林的山水地貌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
12.宋代皇家园林。宋代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其造园的规模和气魄不如隋唐、但规划设计较精致。
东京:(现代的开封)东京的皇家园林只有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一)大内御苑代表作:后苑、延福宫、艮岳。艮岳,兴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宣和四年建成。京城的东北部。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1、园林性质:人工山水园。2、造园艺术成就,①筑山园林掇山构思奇特,精心经营。万岁山居于整个假山山系的主位,西边的万松岭为侧岭,南面的寿山居于山系的宾位,隔水体与万岁山呼应。筑山特点:主宾分明、远近呼应,体现了山水画论的“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②置石经过优选的石料千姿百态,因此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③理水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等。④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使皇家园林平添诗情画意。植物品种丰富,包括乔、灌、藤本、水生、草本、药用、果树等等。⑤建筑园林建筑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建筑布局大部分从造景需要出发,充分发挥“点景”、“引景”和“观景”的作用。⑥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①艮岳是以山、池作为园林的骨干,但欣赏景点的位置设在建筑物内,因此这些建筑不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具有了使用与观赏双重作用。②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使艮岳构园得体,精而合宜。如依山势建楼,有依翠楼,降雪楼等。沼池有洲,洲中植梅或植芦,亭、榭隐于花树之间,形成隐露的庭园景色。③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仅有艮岳这座全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园林假山之最,更有众多反映我国山水特色的景点;它既有山水之妙,又有众多的亭、台、楼、阁的园林建筑,它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而元、明、清的宫苑也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山水宫苑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二)行宫御苑,代表作:景华苑、琼林苑、宜春园、玉津园、金明池、牧苑等。著名的“东京四苑”指琼林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1、琼林苑始建于宋太祖乾德二年,位于开封顺天门外。进入琼林苑大门,大道两旁是古松森列,怪柏成行,透了幽雅恬静的清香。园中朴亭曲树林立,更显出这座皇家御苑的风雅别致。2、金明池位于宋都开封顺天门外北街,建池原意:开凿水池训练水军之地。政和年间,兴建殿宇、进行绿化种植即成为一座一略近方形的大水池为主体的皇家园林。临安皇家园林,与北宋的东京相似,均为大内御苑和行宫御苑(一)大内御苑代表作:宫城的园林区后苑。园林特点:风景优美的山地园林。气候温和,植物茂盛,苑内植有各种花木、果树及茂密的丛林。⑴亭结合植物环境命题而建:在海棠林中建有照妆亭,以赏海棠花;在紫笑丛中建有静侣亭;在幽雅的兰、竹林中建亭曰净香亭;在梅花万树的梅岗建有冰花亭;在竹林曲径中建尝静亭;在松涛林中建松皮木亭曰天陵偃盖,有茅草亭曰昭俭亭;在溪流潆洄的水边建有清涟亭。亭大多以小巧玲珑的体态取胜,并结合环境特色题名,更显出文人的儒雅气质。(二)行宫御苑大部分分布在西湖风景优美地段,如:湖北岸的集芳园、玉壶园、湖东岸的聚景园、湖南岸的屏山园等;外城的德寿宫、樱桃园。1、德寿宫景区分布:“四分地”即按景色不同分为四个景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东区,以观赏各种名花为主;南区为各种文娱活动场所;西区以山水风景为主调;北区建置各式亭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一、绪论部分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

(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

(P238)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P8)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魏晋南北朝开始)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部城近郊、远郊的风景幽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P9)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发展表现为极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其原因为:1、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2、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

3,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这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而此时的西方呈现为各个时代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各个地区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复合变异。

(P11)中国古典园林分期:1、生成期(夏、商、秦、汉)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全盛期(隋、唐)4、成熟期(宋、元、清初)5、成熟后期(消中叶到清末)(P1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它们的成长乃至最终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主导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这种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人特点的形成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

(P13)筑山即堆筑假山,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

(P13)园林内使用天然石块堆筑为石山的这种特殊技艺叫做“叠山”江南地区称之为“掇山”。

(P13)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这种做法叫做“置石”(又称峰石)。

(P13)计成在《园冶》中提到: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P14)文震亨在《长物治》中提到“一勺则江湖万里”意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

李渔:“一拳代山,一勺代水”。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之比较:二者同为风景式园林,都以人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

但前者是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人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审美感情则蕴含于被再现的物象的总体之中;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英国园林之创作,原原本本地把人白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地组合、相应于拥护地的人小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的创作则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

(P14)怎样理解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建筑不论多寡,也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谐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P14)意境的涵蕴的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1、籍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人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籍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3、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一一景题、匾、联、刻石等。

(P19)游憩园:私家园林的一种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功能同宅园。

别墅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供园主人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

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峰石:指用作置石的单块石材,不仅具有优美奇特的造型,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火山高峰的联想。

园林的植物配置,务求其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山水绘画的意趣,选择树木花卉受文人画所标榜的“古、奇、雅”的格调的影响。

敞景: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余的景象,称为敞景。

框景:使空间景色以简洁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借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借景方式又可分为直接借景与间接借景。

直接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多种方式。

近借是指相临空间景物的借取。

在有景可借的空间界面处作可透视或疏导视线的布置,可使邻近空间的景物通过视线的联系而纳入景观构图的画面之中。

远借指当处于视线开阔处或远处有可资借取的景物时,将人流和视线引向远处的景物,并铲除其干扰视线的因素,或者采用筑台、建楼、利用高处地形布置视点的方式,把远处景色组织在景观构图之中。

仰借是利用高,低处景物的自然高差形成的景观层次和人们抬头仰望的视觉特性,使高处物成为低处空间景色的借景,反之,则为俯借。

因时因地而借是根据时间,空间、地物风情、气象及意境构思的不同,借助中国画的绘画表现技法,表现变幻莫测而富于诗意的景象情趣,是借助自然、地物与天候特质的构景方式。

间接借景是一种借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

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简史萌芽:灵囿(周文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囿:放养动物的场所秦:宫苑园林——阿房宫汉:上林苑——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方300里)三国:雀台(曹操)隋唐:写意山水园及文人园五代十国:南方发展宋:艮岳(宋徽宗) 文人治国、私家园林元:外族统治时期,文化断裂明、清:皇家园林人发展,地区园林形成自己的风格,园林理论著作的出现二、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

(P24)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始于殷末周初,是王室专门集中桊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狩猎活动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也初具游观功能,相当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了。

《诗经》中“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P26)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囿里面的主要建筑物,台是山的象征。

《吕氏春秋》中“积土四方而高曰台”。

起到观天象、通神明的作用。

(P27)榭:原指台上建置的房屋,后指开敞式的园林建筑,既可在山间,也可临水边。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桊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P28)文献记载最早的两处“贵族园林”: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

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台、囿、园圃。

(P28)除社会因素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1、“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宋儒提出,明代造园家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论点,就是天人谐和思想的承传和发展。

2、君子比德思想,源于先秦儒家,如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3、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如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P31)春秋战国贵族园林代表:(楚)章华台(吴)姑苏台(泛舟的开始)在园林里面开凿大型水体工程见于史书记载之首为楚国章华台。

(P39)秦朝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阿房宫。

(P42)兰池宫在生成期园林发展史中占着重要地位:1、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乃是首次见于记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

2、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境界,比起战国时期昭王筑台以求神仙的做法更赋予一层意象的联想,开启了西汉宫苑中的求仙活动之先河。

(P46)汉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方300里户)。

其中人工湖泊有:1、昆明池,有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摹拟天象和蓄水库的作用2、影娥池,3、琳池,4、太液池,位于建章宫中,摹拟东海三仙山。

(P48)汉上林苑的作用及特点:1、上林苑足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上林苑内的建筑(宫、苑、台、观等)就其已知的数量而言,它们在这个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内的分布显然是极其疏朗的、便宜的“集锦式”总体布局,与秦代上林苑之建筑比较密集,复道、甬道相连成网络的情况全然不同;3、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的全部功能——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