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古典园林史复习第一章:概述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她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意义: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园林的概念: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现代:改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园林美的衡量标准: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
中西方的园林艺术比较:自由与规整。
西方:以意大利、法国的园林为代表。
中西方园林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和园林美,其原因有三:(1)从哲学、美学体系上看:天人合一、人本主义;(2)从园林创作者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诗情画意、几何审美;(3)从园林的表现形式上看:内聚性、外拓性。
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狩猎、采集获取生活资料;•人类完全依赖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和。
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对自然的破坏不突出, 人与自然的关系:亲和。
此阶段园林的三大特点:1、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
2、封闭的、内向型的。
3、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为主要目的,并非自觉体现社会环境效益。
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十八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成功,世界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大范围的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
Olmsted•1857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
1872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公园”;此阶段园林与上一阶段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四点:•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政府所有的、向群众开放的公园,园林不再为少数人服务;•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原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为开放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得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发挥其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城市人群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的活动的场地——社会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总述1、园林的概念: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国外: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城市自然化,创造游憩境地,在享受绿色环境上人人平等(19世纪工业初期)。
现代:改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2、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第四阶段:信息文明时代(现代园林实行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和天然山水园(承德避暑山庄)两大类型;按园林的权属关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如:故宫内的御花园)、“行宫御苑”(如:圆明园)和“离宫御苑”(如: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寺观园林(如:杭州灵隐寺)。
4、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1100多年);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60多年);三、全盛期:隋、唐。
(370多年);四、成熟时期:宋、元、明、清初(770多年);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0多年)。
5、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是什么时候?答: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雏形起源于商代:囿、台、园圃。
囿的定义: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代祭祀、丧祭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以外,兼有“游览”功能。
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
囿的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注:以下是老师说的大概的内容,可能有些内容漏掉)
1.简答题
①园林4个阶段及基本特点
②中国古典园林类型(天然山水园、人工山水园)
③皇家园林的分类并举3个例子
④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简答为什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和自然
美能达到融合)
⑤各个时期园林的特点(主要前四个阶段)
⑥3个重要的思想(天人合一、神仙思想、君子比德)
⑦文人园林的特点转折期宋代并展开说明)
⑧园冶作者是讲什么
⑨长物志作者是讲什么
⑩三山五园是什么
2.皇家园林分析
颐和园P545,p560 中央建筑平面图
填空,介绍几个景点并作延伸
圆明园图
主要体现景点的命名,举出以植物命名的3个、以诗画命名的3个等中央组图,几何情况,每个景点的详细现状,及周边关系)
3.私家园林分析
江南园林当中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
考试形式:在平面图当中填出景点名,选5个对其说出具体位置
并对其介绍分析
4.现代人做的古典园林(20~30分)
①东吴小筑
②齐鲁园
③广东粤辉园
注意:考试内容可能是其中当中任何一个;
画出它的平面图包括建筑、边界、水体、植物、道路等;
注意比例大小关系;
画完后,对景点,景点含义进行文字介绍。
中国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园林史复习提纲1中国古典园林源头(要素、类型、物质源头、思想源头)曹江宁中国古典园林要素:叠山:类型一一土山、土石结合型、纯石假山、庭石形态一一崖壁、峰峦、涧壑、洞穴、坂坡理水:形态一一湖泊、溪流、瀑布、涌泉建筑:厅堂、楼阁、馆、榭、舫、亭、轩、廊、桥、门、墙花木:乔木、灌木、藤本花木、草本花木、竹类、水生植物中国古典园林类型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富丽堂皇、气派豪华)私家园林(精巧别致,典雅秀丽,更能体现人的创造性想象,更富艺术情趣,也更能激发游人的雅兴。
)寺庙园林(清溪环绕,青山掩映,苍松古柏相伴,藏而不露,清幽神秘)中国古典园林起源物质源头(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台、园圃这三者的结合(公元前11世纪,殷末周初)(2)中国古典园林在其产生的初始便与生产、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囿(起源于狩猎)殷朝帝王、贵族奴隶主的大规模狩猎一一田猎一一集中圈养一一“囿” 还具有游观功能,虽然并非主要功能,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台(起源于祭祀)是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在台上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统治阶级就近修筑高台,模拟圣山进行祭祀之礼,因此台成了山的象征周朝,台的游观功能上升,成为一种主要的宫苑建筑物,并结合于绿化种植而形成以它为中心的空间环境,又逐渐向着园林雏形的方向上发展了园圃(起源于农耕)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是人中栽植蔬菜的场地园圃内所栽培的植物,一旦兼做观赏的目的,便会向着植物配置的有序化方向上发展,从而赋予其园林雏形的性质思想源头天人合一思想:保护山林川泽的生态环境,天人感应、天人和谐君子比德思想:将自然的外在形态、属性和人的内在品德相联系神仙思想: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中极天柱——昆仑1、中国历代皇家园林典型代表(西周、汉、唐、宋)(苟潇宇)西周: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古典园林复习提纲(完整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5=30分)1、江南私家园林中那个园林的假山艺术最为著名(D )A 沧浪亭B 拙政园C 留园D 狮子林2、江南私家园林中那个园林的建筑空间处理最为精彩(D )A 环秀山庄B 怡园C 豫园D 留园3、皇家园林经典的“山水布局模式”是( B)A 山水相依B 一池三山C 山环水绕D 水因山转,山因水活4、我国明代学者李渔的造园著作是(C )A 园冶B 梅谱C 闲情偶记D 长物志5、我国明代学者文震亨的造园著作是(A )A 长物志B 考工记C 画论D 菊谱6、江南私家园林中那个园林与宗教意蕴相关性最密切(D )A 留园B 可园C 艺圃D 狮子林7、宋代著名的皇家园林是( B)A 颐和园B 艮岳C 上林苑D 铜雀园8、颐和园的原名是( D)A 静宜园B 长春园C 畅春园D 清漪园9、北方园林的杰出代表是(A )A 皇家园林B 私家园林C 寺观园林D 公共园林10、下面那个园林属于公共园林(A )A 杭州西湖B 颐和园C 末央宫D 留园11、上海现存最著名的私家园林是(C )A 休园B 影园C 豫园D 退思园12、无锡现存的最著名的私家园林是(C )A 环秀山庄B 退思园C 寄畅园D豫园13、我国明代造园家计成的造园理论著作是(A )A 园冶B 闲情偶记C 花谱D 考工记14、拙政园整体由几部分组成( D)A 一部分B 二部分C 三部分D 四部分15、江南私家园林中那个园林是采用的外向式空间布局模式(D )A 网师园B 可园C 寄畅园D 沧浪亭16、中国古典园林的最初形式是(C )A 台B 苑C 囿D 园17、东周时期我国形成的古城规划的专著是(D)A工程营造录B闲情偶记C花谱D考工记18、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我国理想园林景观审美影响最大人物是(B)A刘伶B谢灵运C陶渊明D顾恺之19、邺城仙都苑开创的皇家园林山水布局模式是(C)A一池三山B四渎C四渎四海D东海仙山20、寺观园林起源于我国哪个朝代(B)A秦朝B汉朝C唐代D宋代21、宋朝郭熙提出山水景观取景与构图“三远”法著作是(A)A林泉高致B笔法记C闲情偶记D山水诀22、拙政园造园艺术的精华部分体现在(C)A东部B西部C中部D整体23、留园整体由几个主题景区组成(D)A一部分B 两部分C三部分D四部分24、留园以山水(水体)景观为主题景区的位于留园哪个部分(C)A东部B西部C 中部D北部25、现存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是(D)A怡园B环秀山庄C寄畅园D沧浪亭26、“主景突出式”皇家园林代表作是(A)A颐和园B圆明园C静宜园D长春园27、“集锦式”皇家园林代表作是(C)A畅春园B清漪园C圆明园D华林园28、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皇家园林是(D)A上林苑B建章宫C圆明园D避暑山庄29、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完整“三仙山”模式的皇家园林是(B)A未央宫B建章宫C上林苑D华林园30、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一个重要人文园林景观是(D)A新亭B兰亭C修禊D曲水流觞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5=15分)1、中国古典园林按地方风格主要可以分为几类(ABC )A 北方园林B 江南园林C 岭南园林D 书院园林E 衙署园林2、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构成要素是那几个(ABEF )A 筑山B 理水C 道路D 广场E 植物F 建筑3、宋郭康熙提出的山水取景“三远”法包括(BCD )A 幽远B 高远C 深远D 平远E 旷远4、中国古代的全面、有代表性三部造园理论著作(ABC )A 园冶B 闲情偶记C 长物志D 兰亭集E 画论5、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私家园林有( ABCD)A 拙政园B 留园C 狮子林D 网师园E环秀山庄6、中国古典园林按园林的隶属关系主要可分为几类(ABC )A 皇家园林B 私家园林C 寺观园林D 北方园林E 岭南园林7、中国古典园林按园林的布置形式可分为那三类(ACD )A 规则式园林B 人工山水园C 自然式园林D 混合式园林E 天然山水园8、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ABCD )A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B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C 诗画的情趣D 意境的蕴含E 虽由人作,宛若天开F 得景随形,曲径通幽9、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方法( ABE)A 破B 隔C 导D 疏E 掩F 绕10、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有(BCD )A 艮岳B 颐和园C 避暑山庄D 圆明园E 上林苑F 华清池1、皇家园林:苑、宫苑、苑囿、御苑等,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得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得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得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与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与自然保护区园林得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得起源此时期得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与现代城市公共园林得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得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得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得选择与开发方式得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得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与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得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得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与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得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与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得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得宅园,建制在皇城与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得风景优美得地方,或者远离都城得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得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得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得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1.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2.文明人类早期对园林的理解:中国古代的瑶池和悬圃;基督教的伊甸园;佛教的极乐世界,伊斯兰教的天园。
3. 园林四个基本要素:山,水,植物,建筑;四项工作: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
4.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分类: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人工山水园:小(0.5公顷以下)、中(0.5公顷—3公顷)、大型(3公顷以上);天然山水园分为山地园、山水园、水景园。
人工和天然山水园的区别:基址不同,人工多建于平地,以城镇内居多,天然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
《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5.园林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以内,紧邻皇居,便于日常临幸,西苑、慈宁宫花园和大明宫;行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尔游憩,静宜园和静明园和南苑;离宫御苑,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畅春园和避暑山庄和圆明园和颐和园。
私家园林:宅院和别墅园的游憩园。
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6.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皇家公苑,园林规模宏大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突起,寺庙园林兴盛三、全盛期(隋唐):写意山水园兴盛,私家园林开始发展四、成熟期(两宋元明清初)写意山水园,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处于兴盛时期。
五、成熟后期(清中末期):清末结束了中国古典园林史。
7.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有意识的对山水植物这些构景要素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园林的成熟期——宋代1、总说了解宋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1)地址小农经济发达,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繁荣,资本主义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发育。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
(四大文明均完成于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3)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提高4)叠山置石技术提高5)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刺激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趣,园林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细密。
2、东京、临安东京原为唐代的汴州。
两京制:东京共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新城)每重城垣之外围都有护城河环绕。
东京城市规划:里坊制解体,街坊体系形成,总体布局依然保持着北魏、隋唐以来的以宫城宫城为中心的分城规划结构形式。
临安城市规划:在吴越的基础和北宋杭州的基础上,增筑内城和外城的东南部,加以扩大而成的。
3、宋代的皇家园林东京四苑:琼林苑、金明池、玉津园、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宋代皇家园林规模较小,接近私家园林1)东京——只有大内御苑(后苑、延福宫、艮岳)、行宫御苑(城外)后苑——后周的旧苑,在宫城西北处延福宫——植物造景比重大,在宫城北部,构成中轴线上前宫后苑的格局艮岳兴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宣和四年建成。
京城的东北部。
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
1、园林性质:人工山水园。
2、造园艺术成就1.筑山.万岁山为主位.万松岭–侧岭,芙蓉城为余脉.寿山-宾位.形成宾主分明,有远有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作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的构图规律.假山的用石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山上道路是斩石开径.万岁山上多设奇特石景.2 置石. 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重要峰石均有命名.3 理水,园内形成完整水系.河.湖.沼.溪.涧.瀑.潭.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是大自然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
4 植物配置。
品种多,配置方式孤植。
丛植。
混交.成片栽植.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均以植物为主题.林间放养珍禽奇兽。
5。
建筑。
几乎包罗同当时全部形成.建筑布局充分发挥点景.观景作用.艮岳称得上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自家园林的风格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⑥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
琼林苑——植物为主体的园林金明池——大水池为主体的园林玉津园——“青城”,东北处有动物园宜春苑——栽培花卉,皇家的“花圃”芳林园——朴素淡雅含芳园——栽培竹子之繁茂而出名2)临安——只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后苑——唯一的大内御苑,一座山地园德寿宫——东区以观赏名花为主,;南区文娱活动场所;西区山水风景;北区亭榭集芳园等中国历史上最少皇家气派的园林4、宋代的私家园林P296《洛阳名园记》宋人李格;记述他所经历的19处园林,大多数利用唐代废园的基址,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宅院性质的有6处: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师园、赵韩王园、大字寺园;《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重要文献,对所记的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详实,可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
⑴园林的总体布局:全园大致分为南、北两个景区。
北区包括具有五个水洞的土山及其北的竹林,南区包括大水池、池东、西的平地和池南的土山。
⑵园林建筑:主体建筑物“四景堂”。
《洛阳名园记》中对洛阳19座私家园林景观特点的描述:①除依附于邸宅的宅院外,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大多数。
②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如竹林、梅林、桃林、松柏林等,尤以竹林为多。
③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
④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文人园林的特点P318⑴、简远景象简约而已经深远。
不是单调、简单,而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主要创造一种意境,除视觉景象的简约而留有余韵之外,还借助于景物题署的“诗化”来获致意外之旨。
⑵疏朗园内景物的数量不求多,因而园林的整体性强、不流于琐碎。
⑶雅致文人士流园林追求高蹈、雅趣,并把这种志趣寄托于园林中的山水花木,并通过它们的拟人化而表现出来。
⑷天然表现为两方面:①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②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
5、宋代的寺观园林(了解)宋代寺观园林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与唐代的不同之处,即出现了大量的“灯录”和“语录”。
1、“灯录”和“语录”的出现标志着佛教进一步汉化,从此,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标志着道观园林由世俗化而进一步文人化。
2、随着宗教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寺观园林与私家园林之间的差异,除了尚保留一点烘托佛国、仙界的功能之外,其他已基本消失。
3、城市寺观园林,《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较详细。
①《洛阳名园记》中提到一处,洛阳城内的“天王院花园子”;②北宋东京城内及附近的许多寺观都有各自的园林,其中大多数在节日或一定时期内向市民开放,任人游览。
③城市寺观园林类似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如其公共活动除宗教法会和定期的庙会之外,游园活动也是一项主要内容。
寺观园林的三种类型 1 毗邻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2 寺观内部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城市化3 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6、宋代的其他园林(了解)西湖成为一座特大型的公共园林——开放性的天然山水园林浙江楠溪江苍坡村——唯一一处宋代农村公共园林楠溪江布局:纸笔墨砚的文房四宝象征寓意。
整个村落略近方形,作为一张铺开的纸,长方形水池像一方大砚池,池北岸放置的三块长条石代表墨锭,水池北岸是一条笔直的通向村西的街道,正对着村外西面的笔架山,仿佛一支笔搁在笔架前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晋祠——现存的最古老、规模最大、园林氛围极浓郁和祠堂建筑群,因而也是一处罕见的大型祠堂园林7、了解辽、金园林(了解)都城:南京——北京外城之西。
都城建设:外城廓近方形,每面城墙设两门。
辽代皇家园林代表作,内果园、瑶池、柳庄、粟园、长春宫等。
金代皇家园林代表作,西苑、东苑、南苑、北苑、兴德宫等;其中,西苑是金代最大德一座御苑。
8、成熟期园林的发展特点P349(1)再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造园最为突出。
文人园林的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2)皇家园林较多受到文人园林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3)叠石、置石均显其高潮技艺,理水已经能够缩移模拟大自然界全部水体形象与山石、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4)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道南宋实大体上已经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
这是由于禅宗哲理以及文人画写意画风的直接影响(5)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寺观园林为主题的两宋园林其缩显示的蓬勃进去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六、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1、总说《花镜》是中国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
奠定了中国传统观赏园艺植物学的基础,指出本书对于观赏植物的园林布置艺术,从植物的群体布局到景物的巧妙搭配,都提出了高雅的设计方案。
造园家:张然(.江南叠石名家)、张南垣(:明末清初叠石名家,寄畅园)、戈裕良(假山)、计成(《园冶》)等。
2、大都、北京了解城市规划布局。
以大宁宫大宁宫为中心另建新的都城“大都”大都成略近方形,城为三重环套配置形制:外城、皇城、宫城皇城位于外城之南部略偏西。
皇城中部为太液池,池之东为宫城。
大都成的总体规划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皇都规划的模式——三套方程、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3、元、明的皇家园林蒙古族的元王朝皇家园林建置不多,明代御苑建设的重点在大内御苑。
与宋代皇家园林的不同点:⑴规模又趋于宏大;⑵突出皇家气派,著上更多的宫廷色彩。
元代皇家园林均在皇城范围内,主要一处在金代大宁宫的基址上拓展的大内御苑,面积大,范围开阔。
大内御苑园林布局:园林的主体为开拓后的太液池,池中三岛屿呈南北一线布列,沿袭皇家园林的“一池三山”传统模式。
最大的岛屿是金代的琼华岛,改名万岁山。
万岁山的总体布局设计:正中山顶是广寒殿,是岛上最大的建筑物,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主要宫殿;山南坡居中为仁智殿。
元代皇家园林都在皇城范围之内,金代大宁宫拓展的大内御苑明代的大内御苑——西苑(规模最大的一处),形成中、北、南三海的布局,建筑疏朗P367御花园1、位置,在内廷中路坤宁宫之后,紫禁城中轴线的末端体现了封建都城规划的“前宫后苑”的传统布局。
2、布局特点:建筑布局按照宫廷模式即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园路布设呈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山池花木仅作为建筑的陪衬和挺远的点缀,建筑布局于端庄严整之中力求变化,山池花木配置比较自由随宜。
3、园内有万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又名“后苑”,封建都城规划的“前宫后苑”的传统格局。
建筑布局按照宫廷模式即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来安排,园路布设亦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山池花木仅作为建筑的陪衬和庭院和点缀。
总体于严整中又富有浓郁的园林气氛。
建筑密度较高,共有十几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几乎占去全园三分之一的面积。
东苑(前宫后苑),天然野趣、以山水取胜的园林兔园,布局比较规整,有明确的中轴线,山、池、建筑均沿中轴配置万岁山,对称均匀的布局慈宁宫花园,呈对称规整的布局明代的行宫御苑——上林苑、南苑(猎场、供应基地)4、清初的皇家园林大内御苑——西苑,把南海分隔成一个独立的宫苑区行宫御苑——香山为主体的香山行宫,玉泉山为主体的静明园离宫御苑——畅春园是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的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
园林性质:离宫御苑。
规划布局:畅春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60公顷)。
设院门五座: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景观特点:建筑及景点的安排按纵深三路布置。
1、理水利用“清华园”原有资源丰富水面,创建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划分为前湖和后湖两个水域,外围环绕着萦回的河道。
2、建筑建筑密度小,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
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
3、植物大部分园林景观以植物为主调,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
整个园林景观崇尚简约,与康熙所提倡的简约精神有关。
避暑山庄址此地的原因:康熙北巡避暑时从当地居民口中探听到一处蒙民牧场,人烟稀少,没有坟墓、蚊虫和蝎子,树木草地繁茂,泉水水质好。
缺点:没有大面积水域。
整理后的地貌环境:面积564公顷,开辟人工湖泊和水系,大致环境有一下特点:1、有起伏的峰峦、幽静的山谷,有平坦的原野,有大小溪流和湖泊罗列,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2、湖泊与平原纵横交错,地势由平缓趋向险要,此地貌形成了全园的三大景区: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3、周边有奇峰异石,为山庄提供了良好的借景条件;4、山区的大小山泉沿山峪汇聚入湖,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5、山岭屏障于西北,阻挡了冬天的寒风;加上山峰、树木、湖泊等的有利条件,使该地具备冬暖夏凉的优越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