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文化城市 全球视野的探究与未来》第三章 场所

合集下载

全球视野的教育: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全球视野的教育: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全球视野的教育: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1. 引言1.1 概述教育一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视野的教育逐渐成为各国教育体系的关注焦点。

全球视野的教育旨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公民意识,以应对全球化社会中涌现出的各种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视野教育的定义、意义、目标以及实施方法和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进一步探究如何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全球视野教育的背景和意义,并说明文章结构和目标。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全球视野教育的定义、意义以及教育目标和重要性。

第三部分将强调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必要性,探讨在全球化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并阐述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公民意识的价值。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一些成功实施全球视野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包括国际学校的运作模式、跨国合作项目和交流平台的介绍,以及科技与互联网在教育拓展中发挥的支持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主要观点和讨论内容,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全球视野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深入分析全球视野教育的定义、目标、方法和策略,以及相关案例分析,旨在为教育机构和教育从业者提供可行性建议,并促进全球视野教育在各国教育体系中的推广与应用。

2. 全球视野的教育:2.1 定义和意义:全球视野的教育是指通过多元文化、跨国交流和全球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培养其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人民、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理解和尊重。

全球视野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具备批判性思维、适应性强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公民。

全球视野的教育在当今越来越紧密相连的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发展与信息传播的提速,跨国联系变得更加频繁,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日益紧密,这要求学生具备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情境复杂问题的能力。

3全球化概念,全球化维度,全球化与国家、区域、城市、跨国公司

3全球化概念,全球化维度,全球化与国家、区域、城市、跨国公司

Source: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Heritage Foundation, 2008
时间框架
全球化何时开始?
古代
现代时期
后现代
历史开始起
19世纪
二战以后
基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探险、战争与贸易 大众生产与消费 自由贸易
加速
殖民主义探险时期 工业革命
电讯系统与交通 技术
系统 形态
帝国主义 / 重商业 主义
帝国
帝国主义 / 资本主 义
民族国家
资本主义 / 公司 主义(团体主义)
经济集团
全球化的维度
1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世界经济通过全球生产、全球市场、全球金融的 安排形成全球化。
跨国公司通过全球范围的运作引起新的国际劳动 分工,即制造业部门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 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cut dow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 机构精简(Downsizing): cut down the size of the state bureaucracy
• 私有化(Privatization): cut down the public sector, sell it off to provide more space for the private sector
“a process (or set of processes) which embodies a transformation in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transactions - assessed in terms of their extensity, intensity, velocity and impact generating transcontinental or interregional flows and networks of activity” (David Held)

以全球视野看中国发展: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架构和趋势

以全球视野看中国发展: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架构和趋势

以全球视野看中国发展:我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架构和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国家,从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大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架构和趋势,从全球视野来审视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架构中国的现代化架构可以被分为三个关键领域:经济、社会和政治。

这些领域都在发生变化,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经济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全球经济史上最杰出的事件之一。

在过去40年中,中国的经济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逐渐转变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经济变革的核心是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通过放宽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允许外国投资,中国的经济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

今天,中国的经济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最显著的是人口老龄化和外部挑战的加剧。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寻找与国际贸易合作的途径,并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投资。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并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2. 社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相当多的变化。

最显著的是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异。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为数亿人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医疗保障和可持续生计,但是这个富有多样性的国家仍然需要不断改进,以进一步实现全面现代化。

中国的社会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领导力和平等。

政治机构对社会的组织和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正在努力为未来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尊重人权且运作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

3. 政治无论哪个国家,政治机制的稳定性和效能都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中国采用了单一政党制,但目前的政治体系正在逐渐向更透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加强公共参与和民主化。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进步远远不足,需要持续的努力推进,以进一步增强调节机制和民间参与。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趋势随着中国继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趋势就变得越来越明显。

解读国际文化大都市

解读国际文化大都市

解读“国际文化大都市”一观察分类国际上鲜见明确以“国际文化大都市”作为建设目标的城市,即使以“文化大都市”作为建设目标的也不多[1]。

对文化大都市的观察和研究分散于“创意城市”、“都市文化”、“全球城市的文化维度”、“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版权产业”等研究领域,存在于城市排名评价、城市战略报告等之中,因而可以操作性地圈定实际意义上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作为观察和分类对象。

(一)观察对象选择基于经验筛选[2]和MAX算子[3]的逻辑,在不考虑中国内地城市的情况下,选定35个城市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观察和分类研究对象[4]。

这些对象城市除了无争议的4个国际文化大都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之外,还包括:(1)亚洲:首尔、台北、香港、新加坡、孟买、迪拜、曼谷(2)欧洲:巴塞罗那、罗马、米兰、佛罗伦萨、维也纳、布鲁塞尔、柏林、阿姆斯特丹、雅典、圣彼得堡、莫斯科、伊斯坦布尔(3)南美洲: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墨西哥城(4)北美洲: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多伦多、蒙特利尔(5)大洋洲:悉尼(6)非洲:约翰内斯堡、开罗(二)分类依据对上述35个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分类研究主要基于四个有递进关系的依据,即主要由影响范围决定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空间,主要由经济主维度决定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体量,主要由历史影响持续性决定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轨迹,以及主要由社会选择决定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意志,分别涉及空间、经济、历史和举措四个方面。

1.发展空间之辐射范围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空间,基本取决于它单向辐射的地域经济体规模,由于辐射影响往往呈现渐变,所以辐射区域也因影响程度不同而可分为四类,即主影响区域、副影响区域、弱影响区域和微影响区域。

以首尔为例,首尔大都市区域人口约2300万,占韩国人口的近一半,其主影响区域为韩国整体,发展空间受韩国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消费及参与水平的直接影响,副影响区域为中国、日本和东南亚,文化跨度较小,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弱影响区域为美国等具有较强经济联系、文化单向跨度较大的地区;其他为微影响地区。

《2024年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范文

《2024年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范文

《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篇一一、引言梅罗维茨的“场景论”作为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特别是与“地点”相关的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地点的消失与重塑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梅罗维茨的“场景论”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考察,探究地点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及其消失的背后原因。

二、梅罗维茨的“场景论”与地点的关系梅罗维茨的“场景论”强调了地点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

地点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个体经验的集合。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地点具有明确的地理边界和功能定位,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社会交往空间。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地点的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三、地点的消失:现象与原因(一)现象描述地点的消失并非指物理空间的消失,而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些地点的功能、意义和边界逐渐模糊、淡化甚至被遗忘。

这种现象在城市化、全球化以及数字化等社会变革中尤为明显。

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的实体商店逐渐失去了其购物中心的地位,成为了网络购物的一种补充。

(二)原因分析地点的消失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从而削弱了地点的物理性。

其次,社会结构的变化,如城市化、全球化等,使得人们的流动性和迁移性增强,传统的地域性社会关系逐渐被打破。

此外,文化观念的变迁也对地点的消失产生了影响,人们对于地点意义的认知逐渐从物质层面转向了文化和社会层面。

四、地点消失对“场景”的影响地点的消失对“场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点的消失使得传统的社会交往空间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物理空间进行交往。

其次,地点的消失也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虚拟空间中的交往和互动。

此外,地点的消失还导致了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使得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

《2024年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范文

《2024年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范文

《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篇一一、引言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人们对地点的认识逐渐由物质性的地理空间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含义拓展。

美国社会学家亨利·梅罗维茨的“场景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变化。

在梅罗维茨的理论中,“地点”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是一个包含了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重维度的复合体。

本文将以梅罗维茨的“场景论”为理论框架,深入探讨“消失的地域”这一现象,揭示现代社会发展中地点的演变及其意义。

二、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内涵梅罗维茨的“场景论”强调了地点的多重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地点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标志,更是社会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场所。

地点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物理属性,更在于人们在其间进行的互动和社会活动。

此外,梅罗维茨还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地点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

三、消失的地域: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点变迁(一)物理空间的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物理空间逐渐消失。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传统的实体店铺和街道逐渐失去其重要性。

然而,这只是地点在物理层面的变化,其社会和文化意义仍在延续。

(二)社会文化的消失除了物理空间的消失,一些传统的社会文化现象也在逐渐消失。

例如,随着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一些传统的社区和文化逐渐失去其影响力。

这些文化现象的消失,意味着相关地点的社会文化意义也在逐渐减弱。

四、地点变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一)影响地点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个人而言,地点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对于社会而言,地点的变迁则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传承。

此外,地点的变迁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空心化、文化冲突等。

(二)应对策略面对地点变迁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首先,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和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其次,社会应关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最后,个人应适应地点变迁带来的变化,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

《2024年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范文

《2024年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范文

《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篇一一、引言梅罗维茨的“场景论”作为当代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社会空间与人的行为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重点考察其理论中关于“地点”的观念,以“消失的地域”为题,探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地点的消失对于人类生活、文化、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二、梅罗维茨“场景论”中的“地点”概念梅罗维茨的“场景论”强调了地点在社会行为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地点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是人们进行社会互动、交流和认知的场所。

在传统社会中,地点具有明确的地理边界和功能定位,如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

这些地点为人们提供了特定的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塑造了人们的身份认同。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地点的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地理边界逐渐模糊,虚拟空间和网络平台成为人们交流互动的新场所。

这些新地点在梅罗维茨的“场景论”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消失的地域:地点的转型与消失“消失的地域”指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科技、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传统地点的功能和形态发生了转变,甚至逐渐消失。

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涉及到地理、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

首先,从地理层面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乡村地区逐渐被城市所吞噬,地点的物理边界变得模糊。

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跨越地理距离进行交流互动,传统的地域性社交网络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网络。

其次,从文化层面来看,地点的消失也带来了文化认同的转变。

传统地点的消失往往伴随着地方文化的消亡,而新的虚拟空间和网络平台则塑造了新的文化认同。

这种文化认同的转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社会关系层面来看,地点的消失影响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社交圈层。

在传统地点中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交规则在网络空间中得到了重新构建。

这既带来了社交的便利性,也带来了新的社交问题,如网络欺凌、虚拟社交与现实生活的脱节等。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文化构建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文化构建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文化构建
鲍宗豪
【期刊名称】《杭州》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在全球视野下,文化软实力更是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但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是:"文化强市"的重心是什么?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建设一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它更需要夯实文化发展战略的社会基础.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鲍宗豪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文化构建 [J], 鲍宗豪;;;
2.全球视野下构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探讨 [J], 赵学琳;陆静
3.国际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路径——兼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全球视野与本土构建》 [J], 姜华; 李欣欣
4.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全球狂欢”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J], 吴与伦
5.国际法视野下全球数字经济规则体系构建研究 [J], 刘欣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德利关于场所重要性的思考也是深具启发的:
生活质量,是与场所的环境条件,更多的是与某个场所的个人性、主观 性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场所的依附性被视为情感价值的中心,场所远远 不只是一个环境,它还提供了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这种情感 在人们参与建造场所的过程中被逐渐增强。
购物场 所
健身场所
休闲场所
因此,本章的重点是提供一个背景,以便更好地了解场所的意义,以 及依附于当代都市生活的场所的重要性。
第二节 对场所的理解
场所具有归属、社区和身份的属性。 查尔斯·兰德利: “场所仍然是一个真正价值的中心。它不一定是我的 祖籍,但假设我把自己看作一个世界公民,那么诸如我的公寓、街道、城 市、地区、国家等就都是场所”。
文化规划
文化规划指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战略性和整体性的计划和安排,从而实 现城市文化的物质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协调,实现城市文化对城市竞争 力的提升以及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实现城市文化对居民生活 质量的提升以及对社会凝聚力的形成作用。一个具有清晰的文化规划的城 市,是能够体现文化价值的城市,同时,这个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充 满活力
最初被广泛接纳的文化制图,同样是关于地理位置、追踪场所及其含义 的交融。文化规划关注创建或“建造”场所,并且最近已经将“场所管理” 的概念融入 “场所建造”的概念之中,这也是许多文化计划的一个重要元 素。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包括某些社会目的在内的一系列目的,地方 政府经常规划和管理具体的场所,并运用场所建造的策略。例如,近年来 制定的许多维护公共秩序和惩罚夜生活酗酒的文化规划措施,就是场所管 理和场所建造的具体内容。
三市科学规划。对城市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不仅包括长远规划,而 且包括近期规划、详细规划、将规划细化到各区域、各部门、各阶段。
四是科学实施。在实施中要统筹协调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及其他领域发 展的关系,以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
文化绘图,在任何文化规划项目中总是第一步被广泛接受,与场所相似, 并追踪场所的意义。
“文化绘图”主要用小区或小区成员视角表述当地的有形及无形文化, 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成员国与民间社会创建对话平台、提高文化多样 性意识的重要工具。中国对 “文化绘图”的认知与实践尚在起步阶段。
本章试图追溯与文化规划相关的若干个场所概念,特别是场所的概念 和与之有关的空间概念有何不同,又在何处有交集。为此,本章提出,场 所的影响力,与象征、文化、情感领域的意义、记忆和经历相关联。文化 规划试图辨别、体现和利用的,正是这些情感与共鸣。这个方案通过文化 绘图和场所建造得以充分实施,正如本章所提到的,其影响无处不在,且 场所用语亦渗入文化规划之中。
许多文化规划策略试图直接或间接地描述和定义场所,但这是一个棘 手的尝试,因为场所是复杂而多面化的,是在物质、想象与体验层面上的 结合物。
“对于每一个在那里生活、工作或 访问的个体人来说,任何一个村镇 的意义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心灵地图’”。
可以从《文化规划: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整体发展策略》这本书里了解 文化规划
城市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容器,它像一个巨大的舞台,时时上映者形 形色色的剧幕。随着经济的发展,空间的拓展,各种高科技手段的涌现, 城市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就场所来说,社会关系中存在着无形的维度和方法,其中之一是指特定 的空间造就的场所,这是以“情感结构”来表述的,或者是在个人和集体 关系意义上的互联结构所赋予的,又或者是从上述观点代表的观念和经验 中得出的。这些观点也存在于理解、内涵和意义上的虚拟网络层面。因此, 空间与场所的概念,既是独立的又是互相交织的。
特点
1. 非空间性; 2. 随机性 3. 占有性
场所感
场所对人所形成的感受。场所是人建筑,造景环境的综合体。造就一个 场所所取决于设计方案的丰富程度,它意味着人的活动及其乐趣,意愿, 需求和美学价值观的全面考虑。意味着空间建筑与自然,土地形态与建筑 形态之间多重关系的恰当汇合。当一个场所适应一切功能,一切功能各得 其所时,场所感就产生了。
休闲场所
娱乐场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考虑场所对文化规划的中心地位之时,还要思考场所与相关空间概念 的关系,这是很有必要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规划隐含着一种假 设,即建造、改造及管理场所,事实上,它意味着从“空间” 创建一个 “场所”。
根据亨利·勒费弗尔的理论,与其他商品一样,空间与场所也是可生产 的商品,因此,它的结果常常是代表主流社会的关系,这点绝不容忽视。
公共场所: 1、住宿与交际场所(8种):宾馆、饭馆、旅馆、招待所、车马店、咖 啡馆、酒吧、茶座。 2、洗浴与美容场所(3种):公共浴室、理发馆、美容院。 3、文化娱乐场所(5种):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 厅、音乐厅。 4、体育与游乐场所(3种):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 5、文化交流场所(4种):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6、购物场所(2种):商场(店)、书店。 7、就诊与交通场所(3种):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 具(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
文化规划内容
一是科学定位。城市文化的定位科学准确,就会符合城市历史传统和现 实状况,就能成为城市居民的共同价值,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也必然卓有 成效。
二是科学论证。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特别是对 城市文化的发展模式、发展途径、发展步骤等进行科学评估,使城市文化 建设能够健康有序进行。
第一节 绪论
场所,以及它的使用、建造和升级,是文化规划的核心,也是某些假 设理论的核心,这些理论曾预言并支持这一核心思想。
文化规划涉及如何为公众(作为公民)量身打造在场所和社区的生活, 大多数策略均寻求使用艺术和创意的其他形式来努力加强、巩固和表示对 场所的依附性。例如,作为许多文化规划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公共艺术 既要标识场所,又要培育场所身份和场所认同感.
文化城市 全球视野 的探究与未来
第三章 场 所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对场所的理解 第三节 场所、意义与特征 第四节 绘图与想象场所 第五节 结语
城市规划方面的解释
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指的是特定建筑物或公共空间 活动处所。当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结合形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城市环境空 间。城市空间被赋予社会,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特定含义之后才能称 为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