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高中历史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必修1第14课《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崛起》导与练【重点讲解】一、五四运动的精神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某某、科学的精神。
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跨越世纪的一代人有责任将自己即将送走的世纪中所积累的精神遗产带进新世纪,五四精神就属于这样的精神遗产。
因此,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在新时期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坚持以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谱写五四精神的新篇章。
二、正确理解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从反帝方面看,运动的兴起是为了反抗巴黎和会对中国某某权益的宰割,斗争口号中也明确提出“外争国权”“废除二十一条”,不承认巴黎和会对某某问题的决议。
最终迫使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从反封建方面看,学生斗争口号中要求“内除国贼”;工人参加后,斗争进一步指向北洋政府。
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并惩办了三个卖国贼。
因此整个运动体现出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
三、国共两党为什么要实现合作?1.必要性:一战后,中国又回到了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军阀割据连年战争,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共在开展工人运动中,深刻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可能性:孙某某等一贯坚持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
且当时国民党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在某某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国共合作有利于扩大革命力量。
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孙某某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难点分析】一、为什么以五四运动为中国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某某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第14讲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工场手工业时期 (16—18世纪中期) ——近代西方工业文明 初兴 时期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 (16世纪—1918年)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18世纪60 年代—1918年) ——近代西方工业文明 确立和蓬勃发展时期
第14讲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蓬勃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
(18世纪60年代——1918年)
原 因
一 、 第 一 次 工 业 革 命
一个前提 ( 政治) 两个前提 原 五个条件(经济) 因第 五个条件 一个基础(理论) 开端 珍妮纺纱机 课 开端 1765珍妮纺纱机
7
进 程
影
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 普及 普及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第 结束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 到欧美 一 次 扩展 法、美等国先后完成 19世纪中期英、法、美先后完成 (工业 工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革命核 技术 业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大机器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
四、世界市场的形成
2、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开放、扩张的本质决定。(根本原因) ②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动力因 素),资本主义国家同时需要更大的世界市场提供原料、接受 其工业品。
③新型的交通与通讯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交流; (交通与通讯条件) 人口与资本的流动。
①殖民扩张 ②商品倾销、掠夺原料,资本输出 3、方式、途径:
4、表现: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的扩大,世界性经济危机等 5、评价:实质:资主导、殖半殖附庸,具有对殖半殖奴役性
影响:客观上具有对殖半殖和整个世界的改造性; 促进全球化进程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3.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4.经济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 5.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注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辛亥革命

文明进程 丁说:辛亥革命影响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组是
A ①——甲
B ②——乙
C ③——丙
D ④——丁
答案:D
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39题:
第三问题目中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 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可以从3个角度思考:1 已经掌握的书本知识;2 结合 材料三和第一问的核心内容共和制;围绕核心内容共和 制 3 结合第二问围绕核心内容没有流太多的血;第二 问中本身就有在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句话
1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 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 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 这棵大树 砍断了 文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 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A 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 B 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 C 辛亥革命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 D 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2 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
3 意义: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比较 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 目的 为建国提供法律依据
1912年临时约法
为限制袁世凯权力 维护民主共和
政体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责任内阁制
1 1906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的演
说中说:中国推翻专制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 开明专制化
呢;还是民主政治 ……既然要流血就干脆流一次血;不要
再流第二次了 孙中山主张建立
A 民主共和
制
B 君主立宪制
C 议会君主制
D 君主专制政体
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十四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时检测(十四)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
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
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
”这反映出( )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解析:选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革命派与立宪派采用不同的手段,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改变的是政体,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B项错误;在材料革命派与立宪派“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故C项正确;各阶层的支持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2016·洛阳二模)当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写文章、发通电、开会演说,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咨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
这反映了立宪派( ) 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D.与革命派政治主张趋于一致解析:选C 立宪派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
3.(2017·资阳三模)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力。
据此推断,修正“组织大纲”意在( )A.迅速稳定国内局势B.创建责任内阁制C.制约袁世凯专权 D.贯彻主权在民原则解析:选A 赋予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利,有利于迅速稳定国内局势,故A项正确。
高考一轮复习第13讲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目的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内容
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关于民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 权
(2021·6月浙江选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 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 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 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答案 B
答案 C
(2021·广东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 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 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 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 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 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 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答案 C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政治层面
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组织上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思想上 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2 辛亥革命课课练 精

2018届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课课练(3.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事件之一。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是: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维度A 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是()A、推翻清朝统治B、成立中华民国C、谋求民族独立 D、发展资本主义2、20世纪初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是()A、广州B、北京C、上海 D、天津3、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条件不包括()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B、革命形势的发展C、清政府“预备立宪”破产D、资产阶级团体广泛建立4、我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B、华兴会C、同盟会 D、国民党5、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皇朝的丧钟,具体组织和发动这次起义的团体是()A、兴中会、华兴会B、华兴会、文学社C、文学社、共进会D、共进会、兴中会6、下列选项不属于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一项是()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临时大总统必须在南京就职D、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7、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A、湖北军政府成立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退位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8、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A、美国B、英国C、俄国D、德国9、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A、封建统治的结束B、专制统治的结束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D、君主立宪制的结束10、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的标志是()A、孙中山辞职B、袁世凯复辟称帝C、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D、清帝退位11、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推翻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B、推翻清朝满洲贵族统治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D、建立民主共和国,让人民享有民主自由1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C、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D、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
专题07 辛亥革命(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
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01-1919年),
是中国人民逐步觉醒、抗争与探索进一步发展时期。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也是晚清统治结束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深化的沉沦,也有中 华民族逐步觉醒,掀起抗争与救亡的奋起。该阶段是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激进派分别掀起了辛亥革 命和新文化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高考真题】
(2022·广东卷·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
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
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
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36镇。1905年成立巡警部。 (2)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校;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为
中、小学堂;颁布各类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成立学部。
(3)奖励实业:振兴商务,成立商部,聘张謇等充头等顾问;颁布商务 和奖励实业章程,如《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等。宣布自由发展实 业为合法,承担了保护投者利益的责任。
【考情分析】
时间
1(2) 清末地方自治的背景
浙江卷1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政体;浙江卷27·辛亥革命的 背景;江苏卷8·辛亥革命的背景;浙江卷15·近代中国交通 工具的进步;浙江卷14·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重点突破 二、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1)鸦片战争的军费和战后赔款以及随之出现的外国经济 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阶级矛盾激化是发生太 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原因。 (2)鸦片战争后,西方基督教传播加快,后为农民利用、 改造,成为发动组织起义的新的思想工具。 (3)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勇 敢地抗击中外反动势力。 (4)针对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太平天国提出自由平等贸 易的主张,它的一些领导人还开始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 如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5)太平天国运动是工业革命后亚洲反殖民扩张的民族解 放运动,打击了殖民活动,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 殖民地化的企图。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和五四爱国运动
【考试说明】 (1)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 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的过程;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及作用 (1)性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特点 ①兴起于新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制定新方案:《资政新篇》 ③承担新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④面临新敌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⑤属于新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 (3)作用 ①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与财产平均分配, 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 ②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 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③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 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
考点1| 太平天国运动
【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背景 鸦片战争 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1.根本原因: 广西 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3.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 拜上帝会 ”,力量迅速壮大 。 【轻巧识记】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