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主与种姓制度

合集下载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社会政治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社会政治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社会政治印度,这个辽阔的东南亚国家,一直以来都被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千变万化的文化所吸引。

其中最为明显而又备受争议的特点,是其独特的种姓制度。

这个制度源于古代印度的宗教观念,为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平等问题。

种姓制度可追溯到印度古代的《吠陀经》时代。

根据这个制度,印度社会被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即婆罗门(贵族、学者等)、刹帝利亚(军人、行政人员等)、贵族或商人、以及为低阶层的劳动者,称为贱民。

这样明确的社会等级意味着贱民在社会中几乎没有机会脱离贫困和社会边缘化。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各个方面观察到。

首先,种姓制度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分配。

贱民被剥夺了大部分机会,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

这导致了庞大的贫困人口和无法改变的社会地位。

其次,种姓制度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划分和封闭。

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严格受限制,种姓之间的社交交往也非常有限。

这种封闭社会结构,既不利于社会的融合和发展,也加剧了种姓之间的矛盾与不和。

此外,种姓制度也对印度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种姓制度的存在,印度的政治体系也被分化为各自代表不同种姓利益的政党和组织。

这种政治利益的分化导致政治决策的困难和社会问题的持续。

然而,随着印度社会的现代化和国际交流的加深,种姓制度的负面影响逐渐受到关注和追求改革的呼声。

印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试图消除种姓制度对社会的不平等影响。

例如,预留一定比例的政府工作岗位给予贱民,以确保他们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

此外,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也在努力推动种姓制度的改革。

他们通过倡导平等的价值观和教育活动,致力于打破种姓歧视的壁垒,使所有印度人都能有机会追求平等和公正。

尽管印度在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完全消除种姓制度的影响仍然十分困难。

这一制度根深蒂固,与宗教信仰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持续的社会变革。

综上所述,印度的种姓制度是该国社会政治的重要方面,对印度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不平等和划分。

印度的社会制度

印度的社会制度

印度的社会制度
印度社会制度是多样化和复杂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

它主要由种姓制度、性别不平等问题和贫富差距三个方面组成。

首先,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制度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一部分。

种姓制度将印度人分为四个主要的社会阶层或种姓:婆罗门(最高阶层,负责宗教事务和学问)、刹帝利(军事阶层)、维沙(商业和行业领域)和苏德拉(服务阶层)。

每个种姓再进一步划分为各种亚种姓和社会群体。

种姓制度严格限制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选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流动性。

其次,性别不平等问题在印度社会制度中也占据重要位置。

在印度,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

这种性别不平等表现在许多方面,如早婚、嫁妆压力、色情暴力和家庭暴力等。

尽管有法律来保护女性权益,但实际上,许多女性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不平等的待遇。

最后,印度的社会制度还存在着贫富差距问题。

虽然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一,但是贫富分配极不均匀。

许多人生活在极度贫困和贫困线以下,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源和人权。

与此同时,一小部分富人掌握着大部分财富和资源,并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种财富和资源的不平等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

总的来说,印度的社会制度是复杂而多样的,种姓制度、性别
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印度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广泛的社会改革和政策干预来实现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指印度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将人们按照其出生阶级进行划分,并且规定了各种阶级之间的地位和权力的分配。

种姓制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古老印度,是基于宗教信仰和社会等级观念形成的。

种姓制度将人们分为四个主要的阶层,被称为“吠舍”(贱民)、武士、牧民和婆罗门。

婆罗门被认为是最高阶层,代表着精神和知识的权威,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并且只有他们能够担任印度教的祭司。

武士阶层则是统治者和军事精英,牧民阶层从事牧业和农业的工作,而吠舍则属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他们从事清道夫、革鱼人、手工艺人等低下职业。

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使得不同种姓之间的地位和权力严格限制和区分。

种姓制度规定了人们的婚姻对象、职业与职位的选择、社会互动方式等等。

而且,它也为不同种姓间的歧视和不公平奠定了基础。

贱民往往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被剥夺了教育和就业机会,遭受着各种形式的压迫和歧视。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等,使印度成为了一个世界上级别最高的国家之一。

然而,尽管印度的宪法禁止种姓制度的存在,并推动民主和社会平等的价值观,但是种姓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

种姓观念仍然深植于印度社会,这使得对低种姓的人们仍然面临着压迫和不公平待遇。

在一些农村地区,种姓制度甚至导致了种姓间的暴力冲突。

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种姓制度带来的问题,实施了不少的措施来保护低种姓的权益。

例如,印度实施了一系列的福利政策来提高贱民的社会地位,如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实施正向歧视政策等。

此外,印度政府也加大了对种姓歧视的打击力度,提出了严厉的法律来制止种姓间的暴力和迫害。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一个复杂问题,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

虽然印度政府和社会在改善种姓制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根除种姓制度的影响,仍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措施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平等。

只有当每个印度人都能得到平等和公正的待遇时,印度社会才能迈向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未来。

印度人名及种姓制度

印度人名及种姓制度

印度人名及种姓制度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

印度有十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46%,泰卢固族9%,孟加拉族8%,马拉地族8%,其他还有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拿达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雅族、旁遮普族等。

居民中约有81%信奉印度教,其它宗教有伊斯兰教(13%)、基督教(2%)、锡克教(2%)等等。

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

此外还有预定可为官方使用的语言: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多格拉语、古吉拉特语、卡纳达语、克什米尔语、孔卡尼语、迈蒂利语、马拉雅拉姆语、曼尼普尔语、马拉地语、尼泊尔语、奥利亚语、旁遮普语、梵语、桑塔利语、信德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乌尔都语等。

其他使用人口超过500万但非官方语言的还有:阿瓦德语、比尔语、博杰普尔语、班得里语、恰蒂斯加尔语、贡德语、哈里亚纳语、印度斯坦语、卡瑙吉语、果达古语、库特奇语、摩揭陀语、马尔瓦尔语、图卢语等。

在世界人名文化中,印度的种姓制度具有独特的地位。

公元1000多年前,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大陆。

为了把自己较白的肤色同土著居民较黑的肤色区别开来,开始使用“瓦尔纳”(Varna,意为“色”、“种”、“质”等)一词。

最初只有两个瓦尔纳,即雅利安(白色人种)和“达萨”(即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黑色人种)。

随着社会的分化,原来从事祭祀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雅利安人逐渐从普通雅利安人群体脱离开来而成为两个特权等级。

一般的雅利安民众则成为雅利安人社会内部的第三等级。

这样,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会上便自然地形成4个地位不同的社会等级。

关于这4个等级产生的最早记录,见于《犁俱吠陀》最后一篇的普鲁沙赞歌。

其中依次提到其中依次提到婆罗门、罗惹尼亚(即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分化,种姓已逐渐形成为一种制度。

印度民主与种姓制度

印度民主与种姓制度

印度民主与种姓制度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印度民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然而,印度社会还存在种姓制度,这是一个较为复杂和深入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和种族划分的系统。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印度的民主制度以及如何与种姓制度相互作用。

印度的民主制度是在1947年独立后建立的,它是一种议会制民主制度,全国选举议会的成员。

印度的政府是由总统、总理和内阁组成,国会分为两个部分:人民院和理事院。

人民院由选民选举,而理事院是由各州的首席部长和州议会选出的。

每五年举行一次选举,选举产生的政府会执行政策,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印度民主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宪法确保了普遍的选举权和平等的选举权,无论种姓、性别、宗教或其他因素都没有歧视。

这意味着每个合法年龄的公民都有权利参与选举,并且可以争取担任政府职务。

这种包容性和平等性的民主制度,为全国各种社会和经济背景的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机会。

然而,尽管印度的民主制度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种姓制度仍然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种姓制度源于印度的宗教体系,将人们分为四个主要的社会等级:婆罗门、刹帝利亚、维沙吠陀和苏达拉。

每个社会等级都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力,社会地位在出生时就已决定,几乎无法改变。

这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经济不平衡。

种姓制度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发展,低种姓人们被剥夺了教育、工作和财产的权利。

由于他们被社会排斥,他们的政治发言权也受到限制。

这使得印度的民主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困难。

虽然宪法进行了平权的保证,但种姓和社会等级的歧视仍然存在,因此民主制度的价值和原则对所有人都无法完全实现。

然而,近年来,印度社会对种姓制度的意识不断提高,民主制度对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包容性也在不断加强。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减轻种姓制度带来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

通过推动教育机会的平等、推动就业机会的平等以及保护低种姓人士权益的法律保障,印度正在逐渐减少种姓制度的影响。

总的来说,印度民主制度与种姓制度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社会不平等的演变与挑战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社会不平等的演变与挑战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社会不平等的演变与挑战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社会结构,它源于古代印度的宗教和社会制度。

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社会等级,即婆罗门(Brahmins)、刹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hyas)和苏达拉(Shudras),以及被排斥在种姓制度之外的贱民(Dalits)。

种姓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的吠舍人(Aryans)与当地居民的融合。

吠舍人将自己视为印度最高的种姓,而将当地居民视为低种姓。

这种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宗教体系中得到了合理化和强化,成为了一种社会等级的象征。

种姓制度给印度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平等和歧视。

婆罗门被认为是最高的种姓,享有特权和权力,拥有教育和宗教的控制权。

刹帝利是军事和政治领域的统治者,吠舍是商人和农民,而苏达拉则是被剥夺了几乎所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劳动者。

贱民则是被完全排斥在社会之外的人,他们被认为是不洁的,被迫从事最低贱的工作,经常受到歧视和虐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批评。

在印度的民主化进程中,种姓制度被视为对人权和社会正义的严重侵犯。

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消除种姓制度的影响,包括实施反歧视法律、推动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平等、鼓励社会融合和互动等。

此外,一些社会运动和组织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印度社会对种姓制度的反思和变革。

其中最著名的是由贱民领袖布·阿姆贾迪亚·拉奥(B.R. Ambedkar)发起的贱民解放运动。

他提倡贱民的教育和政治参与,并在印度宪法中确立了贱民的权利和保护。

然而,尽管印度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努力,种姓制度仍然存在于印度社会中,并且仍然对社会不平等和歧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贱民仍然面临着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排斥和歧视。

尽管印度法律禁止对贱民的歧视,但实施和执行仍然存在问题。

要解决种姓制度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印度社会和政府需要采取更加坚决的措施。

印度宪法关于种姓制度的内容

印度宪法关于种姓制度的内容

印度宪法关于种姓制度的内容《印度宪法与种姓制度》要说起印度宪法关于种姓制度的内容啊,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我曾经在印度旅行的时候,遇到过一件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

那一天,我来到了一个小镇上,走在街道上,看到旁边有一个小小的茶馆。

我想着进去喝点东西歇歇脚。

茶馆里人还不少,有各种不同的人。

我刚坐下,就注意到了一个现象:那些高种姓的人坐在比较舒适的位置上,很自然地享受着服务,而低种姓的人则似乎有些小心翼翼地在角落里待着,干活也特别勤快。

我当时就很好奇,便和旁边的一个当地人聊了起来。

他告诉我,在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尽管宪法试图去改变这种状况,但在一些地方,传统观念还是很难一下子改变过来。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说在找工作的时候,高种姓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好的机会,而低种姓的人可能就会面临很多不公平的待遇。

我听着真的觉得很不可思议,都什么年代了,还会有这样明显的区别对待。

在印度宪法中,明明是强调了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制度的歧视的呀。

宪法试图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但现实生活中,那些旧有的观念和习惯却像是一道无形的墙,把人们分隔开来。

就像我在那个茶馆里看到的,尽管大家都在同一个空间里,但因为种姓制度的存在,好像有种看不见的界限。

我真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能够真正得到改变,让宪法中关于平等的理念能够真正深入人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和自由,而不是被种姓制度所束缚。

总之啊,印度宪法关于种姓制度的内容是积极进步的,只是要彻底消除种姓制度的影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不过我相信,未来总是会越来越好的呀!以上就是我对印度宪法关于种姓制度内容的一些感触和观察啦,希望能让你对这个话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与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与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与种姓制度在古代印度,社会等级制度和种姓制度是构建印度社会结构的重要元素。

这种制度不仅在印度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而且对社会的组织、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社会等级制度的起源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起源于古印度人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压迫和歧视。

古代印度人将人类划分为四个主要等级:婆罗门(Brahmins)、刹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hyas)和苏达(Shudras)。

这四个等级分别代表了印度社会的精英、战士、商人和劳动者。

婆罗门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主要从事宗教仪式和知识传授。

刹帝利则是统治者和军事领导者,他们负责保卫社会秩序。

吠舍负责经济活动,例如贸易和商业。

苏达则是社会的底层人民,他们为其他等级的人提供劳动力。

二、种姓制度的运作机制种姓制度是基于先天的身份,无法改变或跳跃。

一个人的种姓是根据他们出生时所属的社会等级来决定的。

这意味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他们的家庭所决定的,无法通过个人的努力或才能来改变。

这种制度是由印度教的信仰根植于印度社会。

在种姓制度下,每个种姓群体都有自己特定的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负责祭司和教育,刹帝利负责军队和政府,吠舍负责经济产业,苏达负责劳动和服务。

种姓制度还导致了权力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婆罗门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对宗教和文化的控制是无可争议的。

刹帝利位于社会等级的第二层,他们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力。

吠舍在商业和贸易领域常常占据主导地位,而苏达则往往被排斥在外,他们在社会中遭受着歧视和剥削。

三、社会等级制度引起的问题这种社会等级制度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种姓制度造成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不同种姓群体之间常常存在着隔阂,彼此之间的交往和婚姻是被制约的,这加剧了社会的撕裂感。

此外,种姓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底层的苏达群体在社会中经常受到歧视和剥削,他们的社会地位非常低。

而婆罗门等上层群体则享有特权和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民主与种姓制度
召集人陈锡蕃
助理研究员何志勇
关键词:印度种姓制度贱民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二战后脱离英国独立,采议会民主制,并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the larg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即人口最多)自许,近年又因经济快速成长,被西方世界誉为「金砖四国」(BRIC),和中国大陆、俄罗斯、巴西齐名。

不过,在世界上却没有一个民主国家像印度受「种姓制度」(the caste system)影响,造成极不平等的社会阶级,最令人诟病。

不少批评者认为,「种姓制度」的传统势必阻碍印度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种姓制度」历史久远且严密苛细,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15世纪亚利安人(Aryan)由中亚入侵印度后,为确保本身的地位、避免和当地土著通婚,玷污他们「纯净」的血统,而制定的社会制度。

「种姓制度」将印度人分为四种等级,依序为:婆罗门(Brahmins)、剎帝力(Kshatriyas)、吠舍(Vaishyas)和首陀罗(Shudras),并分别以四种颜色代表。

白色的婆罗门为第一种姓,包括祭司和学者,阶级最高并掌握宗教上的权力,协助众生和印度教神祇之间的连系,因此也享有许多特权,例如不可杀害或惩罚,也不用交税。

红色的剎帝力为第二种姓,包括武士、王族和行政官员,掌握政治和军事权力,但要负责保护婆罗门。

黄色的吠舍为第三种性,是社会中的普通劳动阶级,包括商人和农人。

黑色的首陀罗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人口最多,包括工匠和各种体力劳动者。

同一种姓之间依职业不同又区分为数千个次级团体「迦提」(jāti),进而再细分彼此间的尊卑关系。

不同种姓不但有上述之差别,而且彼此之间是不能够通婚的。

除此之外,印度还有一群没有种姓的群体,名为「贱民」(Dalit,英译Untouchable),他们多是罪犯、战俘或是跨种姓婚姻者及其后裔,几乎没有社会地位,也只被允许从事非常卑贱的工作,例如清洁秽物或丧葬。

由于「贱民」被视为不可接触的人,他们严禁触碰到其他非贱民的身体,甚至连影子都不可以交迭;「贱民」不能受教育,也不可穿鞋,凡走过的足迹都要清理抚平,以免玷污他人。

「贱民」的身分世代相传,永不得翻身。

印度独立后,废除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禁止阶级歧视并废除「贱民」阶级。

印度政府也特别为「贱民」、低种姓者在国会、政府机关、国营事业以及大学入学保留一定比例的名额。

但今日印度似乎仍难以摆脱过去3000余年「种姓制度」的传统。

今年5月即传出印度北方贾坎德邦(Jharkhand)国大党(Congress party)议员勒克拉(Sawna Lakra)因女儿与低种姓的青年提瓦里(Avinash Tiwari)相恋,为挽救家族名誉,愤而指使杀手杀害了提瓦里,引起轩然大波。

这类的案件在印度被称之为「荣誉谋杀」(honor killing),即若不同种姓间的年轻男女逾越分际,谈恋爱或结婚,双方家族成员是可以有合理的动机杀人,以避免带给家族耻辱,所以是一种光荣的行为。

在印度平均1年有900人因「荣誉谋杀」丧命;
而印度最高法院为根除此一传统陋习,也在今年规定将「荣誉谋杀」改判死刑。

其次,印度的「贱民」占全国人口总数15%。

北与尼泊尔接壤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是印度最大、也是最贫穷的邦,人口数近两亿,其中4000万是「贱民」。

日前全球「第70亿人」就是诞生在北方邦。

2007年,「贱民」出身的玛雅娃蒂(Mayawati)代表她所领导的大众社会党(Bahujan Samaj Party)当选北方邦的首长(chief minister)。

她任内积极拉拢「贱民」,并被冠以「贱民女王」(Queen of the Dalits)称号;她甚至斥资68亿卢比(逾新台币42亿元)兴建贱民公园(Rashtriya Dalit Prerna Sthal and Green Garden),其中包括许多玛雅娃蒂和其他贱民领袖的雕像,以及象征大众社会党的粉红砂岩大象,结果挨批铺张浪费。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玛雅娃蒂未来有机会成为印度第一位「贱民」出身的总理。

印度是目前全球贫穷人口最多的国家。

在印度12亿人口中,有超过六亿人生活在每日不到1.25美元维生的国际贫穷线之下。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150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并走向民主,但如果印度「种姓制度」的传统无法彻底根除,社会阶级持续存在且对立,以致人民无法拥有立足点的平等而阻碍社会流动,印度经济发展的前景令人堪虑,连带也会影响数亿印度人民在未来几年脱离贫困的机会。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印度「种姓制度」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没有废除,英国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国家吗?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英国在全世界各地的殖民统治皆采「分而治之」(Divide-and-Rule)政策,以确保英国人的利益,就此以观,「种姓制度」有助英国人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当然不能废除;其次,英国虽号称民主国家,但至今仍有王室贵族,并拥有全国相当大比例的土地和财产,印度社会阶级的不平等,与英国国内相比,仅系程度不同而已。

美国在1865年结束南北战争(Civil War),废除黑奴制度,但黑白种族问题持续存在美国社会。

直到1950年代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兴起,经过10余年的社会运动抗争,美国黑人才能真正获得立足点的平等。

印度在打破阶级的藩篱上的努力并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应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原文: 印度民主与种姓制度-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