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_微生物纯培养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

干燥保藏法 将菌种置于土壤、细纱、滤纸、硅胶等干燥材料 上保藏。 如砂土管保藏法,适用于放线菌、芽孢菌和某些真 菌保藏,保藏时间几至几十年。
几种常用菌种保藏方法的比较
方法名称 斜面低温保藏法 石蜡油封存法 主要特点 传代培养,4℃保藏 石蜡油隔绝空气,室温或 4℃保藏 沙土管作载体,干燥器中抽 真空,室温或4℃保藏 适用范围 各种微生物的短期保藏。 各种微生物的中短期保藏, 不适用某些能分解烃类的菌 种。 产孢子微生物和芽孢细菌的 长期保藏,不适用对干燥敏 感的微生物 保藏期 1-6个月 1-2年
微生物学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基本概念
1、微生物的纯种分离:
将多种混杂的微生物,经某种技术或方法分离 或纯化的过程。
2、微生物的培养物(culture):
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 群体。 纯培养物(pure culture):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 培养、繁殖得到的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方
法
1、传代培养保藏方法
①斜面低温保藏法
方法:菌种管置4℃冰箱保藏,定时传代 原理:低温下,微生物代谢强度明显下降 。 低温可减缓生长速度,单细胞仍有一定的活动条
件,一般4~6个月必须传代一次。
优点:方便,不受条件限制,各类微生物均可。 缺点:时间短、传代多、易退化。
②石蜡油低温保藏法:
原理:在长好的斜面菌上覆盖灭菌的液体石蜡, 达到菌体与空气隔绝,使菌处于生长和代谢停止状态, 同时石蜡油还防止水分蒸发,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
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被称为
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_图文_图文

④真空冷冻干燥法 加有保护剂的菌悬液在冻结状态下予以真空干 燥。 适用于各种微生物,便于大量保藏,菌种存活 时间长,是目前最好的保藏方法。 ⑤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将菌种置于保护剂中,预冻后保存在液氮超低 温冰箱中( -196℃)。 适用于各种微生物的较理想的保藏方法。
几种常用菌种保藏方法的比较
方法名称
实验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_图文_图文.ppt
内容提要
• 分离 • 纯化 • 形态观察
(1)接种
• 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 • 液体培养基接种 • 普通琼脂培养基:涂布平板,平板划线接种,斜
面划线接种 • 浅盘固体接种
划线接种注意要点
• 划线时接种环与平皿约成30-40度角,轻轻接触, 以腕力在琼脂表面轻快滑动,不能划破琼脂.
同一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平板上形成不同的特征菌落
(4)菌种保藏
• 最常见的保藏方法:斜面 • 细菌的保藏:甘油保藏 • 真菌的保藏:石蜡油保藏、孢子保藏
菌种保藏的方法
菌 种 保 藏 方 法
连续在培养基上(内)移种
生活态 传代培养保藏法 连续在活宿主上(内)移种
固体斜面
湿法 半固体琼脂柱
真菌分离
• 利用低碳/氮比的培养基可使真菌生长菌落 分散,利于计数,分离和鉴定。这里主要是 利用营养成分的减少而使生长减慢,并由此 限制真菌的迁涉生长。
• 一般采用PDA培养基 • 改变培养温度将有利于不同嗜温区真菌的分
离。 • 有时,真菌子实体形成必须有光线,这在分
离培养时应加以考虑。
(2)纯化
2、琼脂平板在使用前应置于37℃培养箱中孵育l 、2天。
3、培养基的生物物理学参数,如pH及盐分也应 调节到与试样的生态系统参数值相近。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课件

纯培养技术可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 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 提供依据。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02
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的分离
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将混合的微生物群体分离成单一的微 生物个体。
微生物的纯化
通过反复划线、稀释接种等方法,获 得纯培养的微生物,即同一菌种或纯 种微生物的培养。
微生物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组成
培养基是由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等组成,根据不同微生物的需求,培 养基的成分和比例会有所不同。
培养基的制备
根据配方和操作步骤,将各种成分混 合在一起,经过灭菌处理后,制成适 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微生物的培养条件
温度
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需求不同,适宜的 温度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测定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如氧化酶试验 、糖发酵试验等。
应用前景探讨
探讨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在生产、科研等领域 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价值。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04Fra bibliotek的应用实例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抗生素生产
01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用于分离和培养具有抗生素产生能力的菌株
,为医学领域提供大量抗生素。
疾病诊断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ppt课件
目 录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概述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实验操作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应用实例 •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挑战与展望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
01
概述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定义
01
微生物纯培养技术是指通过一定 的物理、化学手段,将自然界中 混杂的微生物群体分离出来,获 得纯种微生物的技术。
病菌纯化培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病菌纯化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无菌操作技术,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病菌生长、繁殖特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病菌纯化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单一菌株。
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适当的培养条件,可以使目标病菌生长繁殖,同时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获得纯培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土壤样品- 病菌培养皿(平板)- 病菌接种环- 病菌培养箱- 显微镜- 病菌分离培养基- 生理盐水- 75%酒精- 灭菌棉签- 紫外线消毒灯2. 实验仪器:- 灭菌锅- 灭菌器- 高压蒸汽灭菌器- 电子天平- 移液器- 恒温水浴锅四、实验步骤1. 样品采集与处理:- 从土壤中采集适量样品,放入无菌容器中。
- 将样品用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0^-1、10^-2、10^-3等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2. 平板划线法分离:- 将稀释液分别涂布在平板分离培养基上。
- 使用无菌接种环,按照平板划线法进行划线操作。
- 将划线后的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
3. 单菌落挑取:- 观察平板上的菌落,选择单个、形态一致、生长良好的菌落。
- 使用无菌接种环,将单个菌落挑取至新的平板分离培养基上。
- 重复上述操作,直至获得纯培养。
4. 纯培养鉴定:- 将纯培养的病菌进行显微观察,记录其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 对纯培养的病菌进行生化实验,鉴定其种类。
5. 结果记录与分析:- 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包括菌落特征、显微观察结果、生化实验结果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特征:- 观察到纯培养的病菌菌落呈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菌落大小约为1-2mm。
2. 显微观察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到纯培养的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呈杆状,长度约为1-2μm。
3. 生化实验结果:- 纯培养的病菌在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糖类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产酸产气。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 如营养需求、代谢途径、酶活性等。
微生物纯化
在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反复划 线培养或平板克隆培养,获得纯培养 的微生物。
熟悉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实验操作流程
土壤样本采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 采集时要避免污染,并记录采
样点的环境信息。
微生物的纯化
对分离得到的菌落进行纯化, 通过反复划线或平板克隆培养 ,获得纯培养的微生物。
菌落形态观察
观察纯化后的菌落形态,记录菌落 特征。
微生物的保存与鉴定
菌种保存
将纯化的菌株进行冷冻干燥或甘油保 藏,以备后续实验使用。
微生物鉴定
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或分子生 物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 。
04
CATALOGUE
实验结果与分析
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结果观察
微生物分离
通过划线分离法,成功将土壤中的微生物分离到了培养基上,观察到菌落形态 各养基
根据目标微生物的特性, 选择适合的培养基。
培养
将土壤稀释液涂布或滴加 在培养基上,放入恒温培 养箱中培养。
观察与记录
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 小等特征。
微生物的纯化
挑选单菌落
从培养基上挑选单菌落,采用划 线法或稀释涂布法进行纯化。
纯化培养
将纯化的菌株进行多次划线培养或 传代培养,确保获得纯培养物。
01
微生物纯化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的单一特性进行分离,使同一种微生物在培养 基上形成单一菌落。
02
常用的微生物纯化方法包括划线分离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显微操作法等。这 些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使用,以获得纯培养。
03
微生物的纯培养(两篇)2024

引言:微生物的纯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它能够分离和培养单一微生物种类,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工具和方法。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微生物纯培养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微生物的纯培养,介绍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它们的应用。
概述:纯培养是通过分离微生物,将其单独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从而得到纯的微生物培养物的过程。
纯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特性,还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理机制、遗传与基因组学以及应用领域,如微生物药物和工业应用等。
正文内容:1.微生物分离技术1.1基于落点法的分离技术1.2基于过筛法的分离技术1.3基于稀释法的分离技术1.4基于加热法的分离技术1.5基于波动法的分离技术1.6基于流式细胞术的分离技术2.微生物生理特性的研究2.1生长速率和生长曲线的测定2.2代谢产物的分析和鉴定2.3酶的活性测定2.4免疫学方法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2.5细胞透过性和运输的研究3.微生物遗传与基因组学研究3.1突变体筛选和鉴定3.2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3.3基因组学方法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3.4转座子和重组技术的应用3.5CRISPRCas系统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4.微生物在医药和工业领域的应用4.1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生产4.2微生物酶的应用4.3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4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4.5微生物在能源生产中的应用5.微生物纯培养的优化和自动化5.1培养基组分的优化5.2培养条件的优化5.3自动化培养设备的应用5.4全自动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应用5.5培养过程监测和控制的方法总结:微生物的纯培养是微生物研究中至关重要的技术之一。
本文通过介绍微生物分离技术、微生物生理特性的研究、微生物遗传与基因组学研究、微生物在医药和工业领域的应用以及微生物纯培养的优化和自动化等方面,展示了微生物纯培养的多个方面。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为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工具和方法,促进了微生物学在科学和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生化大实验生技实验2

细菌的生长现象
培养基 组成 0.3% 牛肉膏 1% 蛋白胨 0.5% NaCl 液体培养基 + 1.8% 琼脂 液体培养基 + 0.5% 琼脂 生长现象 均匀混浊 沉淀生长 表面生长(菌膜) 表面生长(菌膜) 主要用途
液体培养基
增菌
固体培养基
菌落(colony) 菌落(colony) 菌苔(mossy) 菌苔(mossy)
实验结果
培养后
(三)纯种接种培养
1、斜面接种 2、平板密集划线 3、液体接种 4、半固体穿刺接种
1、斜面接种
用途: 用途:保存菌种 分类:点种、中央划线、稀波状蜿蜒划线、 分类:点种、中央划线、稀波状蜿蜒划线、密波状
蜿蜒划线、分段划线、纵向划线、挖块接种等。 蜿蜒划线、分段划线、纵向划线、挖块接种等。
用接种针接种,要求原路返回! 用接种针接种,要求原路返回!
三、实验器材
菌种:混合菌悬液,大肠杆菌、 1. 菌种:混合菌悬液,大肠杆菌、表 枯草芽孢杆菌、 葡、枯草芽孢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 培养基:固体平板、液体培养基、 2. 培养基:固体平板、液体培养基、 斜面、半固体。 斜面、半固体。 其它: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 3. 其它: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 无菌平板等
镍铬丝
2、刻度吸管:主要用于接种液体培养物 、刻度吸管:
实验室中常用的吸管
10ml移液管 10ml移液管
1ml移液管 1ml移液管
毛细吸管
3、玻璃涂布棒:主要用于分离或微生物 、玻璃涂布棒: 计数时的平板涂抹。 计数时的平板涂抹。
接种工具在使用前后都应该进行灭菌! 接种工具在使用前后都应该进行灭菌!
3、液体接种 、
用途: 用途:增菌 菌种:大肠杆菌、 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微生物的纯培养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纯培养实验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微生物的纯培养实验原理。
你想想啊,微生物那可是无处不在,水里、土里、空气里,到处都有它们的小身影。
可咱要是想好好研究它们,就得把它们单独拎出来,就像在一群小朋友里把最调皮的那个挑出来一样。
这就是纯培养呀!微生物们就像一群小精灵,在我们看不见的世界里忙忙碌碌。
要把它们单独培养,可不简单呢!就好比要从一大锅杂烩汤里捞出你最喜欢的那颗肉丸。
我们得给它们准备一个舒服的“家”,这个“家”要有合适的营养,温度也要刚刚好,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不然这些小精灵可不乐意待。
然后呢,咱得想办法把它们弄到这个“家”里去呀。
这就有点像钓鱼,得用合适的“鱼饵”把它们吸引过来。
有时候可能一次就成功了,有时候可得费点功夫呢。
等它们在“家”里安顿好了,咱就得好好照顾它们啦。
就跟照顾小宠物似的,要时刻关注着它们的状态。
它们长得好不好呀,有没有不开心呀。
要是它们有点不舒服,咱就得赶紧调整条件,让它们重新开心起来。
你说微生物的世界奇妙不奇妙?它们那么小,却有着那么大的作用。
咱通过纯培养实验,就能更好地了解它们,利用它们。
比如说,有些微生物能帮我们生产好吃的食物,有些能帮我们处理垃圾,厉害吧!咱再想想,如果没有纯培养实验,那我们对微生物的了解不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嘛。
有了这个实验,就像给我们配上了一副高清眼镜,能把微生物看得清清楚楚。
你说这纯培养实验是不是特别重要?它就像是打开微生物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们能走进那个神奇的小世界,去探索,去发现。
所以啊,可别小瞧了这个实验,它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咱可得认真对待,才能在微生物的世界里畅游无阻呀!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板划线分离操作法示意图
平板划线菌落分离效果图
(二)其他接种方法
将有菌的材料或纯粹的菌种转移到另一无菌的培养基 这个过程就称为接种。 上,这个过程就称为接种。 常用的几种方法如下: 常用的几种方法如下: 1.在液体培养基上接种 在液体培养基上接种; 1.在液体培养基上接种; 2.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接种; 2.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接种; 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接种 3.在半固体培养基上接种; 3.在半固体培养基上接种; 在半固体培养基上接种 于37℃下培养24h后观察各种菌株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的培 37℃下培养24h后观察各种菌株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的培 下培养24h 养特征,比较它们培养特征之间的差异。 养特征,比较它们培养特征之间的差异。
3.液体接种: 3.液体接种: 液体接种 由斜面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如试管或三角瓶等) 由斜面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如试管或三角瓶等) 中的方法。 中的方法。 操作与上法基本一致,只是在将接种环送入液体培 操作与上法基本一致, 养基中时使环在液体与管壁接触的地方轻轻磨擦, 养基中时使环在液体与管壁接触的地方轻轻磨擦,使菌 体分散,然后塞上棉塞,再轻轻摇动均匀,即可培养。 体分散,然后塞上棉塞,再轻轻摇动均匀,即可培养。 如果菌种是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时, 如果菌种是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时,一般用移液管或滴 管接种。 管接种。
四个同学分别接种1种菌至四种培养基,写清楚菌种名,姓名,日期) 四个同学分别接种 种菌至四种培养基,写清楚菌种名,姓名,日期) 种菌至四种培养基
(一)纯培养 将菌悬液于肉膏蛋白胨平板上划线分离 划线分离。 1. 将菌悬液于肉膏蛋白胨平板上划线分离。 37℃倒置培养 24h后观察结果 倒置培养, 后观察结果。 2. 37℃倒置培养,24h后观察结果。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 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但自然界中的微生 物都以混杂状态存在。要研究某种微生物的性质, 物都以混杂状态存在。要研究某种微生物的性质, 首先要获得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首先要获得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微生物纯化培 养的方法有:显微操作单细胞挑取法、 养的方法有:显微操作单细胞挑取法、稀释涂平板 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四种。现在又发 稀释混合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四种。 展了基于其DNA和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分离和鉴定方 展了基于其DNA和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分离和鉴定方 DNA 法用于分离鉴定难以或不能培养的微生物。 法用于分离鉴定难以或不能培养的微生物。而厌氧 微生物的纯化由于其厌氧或低氧化还原电位, 微生物的纯化由于其厌氧或低氧化还原电位,要求 使用特殊的分离方法。 使用特殊的分离方法。
微生物在固体斜面、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 2. 微生物在固体斜面、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不 同的微生物有其固有的培养特征。 同的微生物有其固有的培养特征。这些培养特征可 以作为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指标,也可作为检测纯培 以作为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指标, 养物是否被污染的指标。 养物是否被污染的指标。
三、实验操作 每组接种四种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枯草杆菌) (每组接种四种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枯草杆菌)
2.穿刺接种: 2.穿刺接种: 穿刺接种 用接种针挑取菌种后,插入深层固体培养基内, 用接种针挑取菌种后,插入深层固体培养基内, (不要刺到底部),再沿原路拔出,此法用于厌 不要刺到底部),再沿原路拔出, ),再沿原路拔出 气性细菌接种、检查细菌的运动能力等。 气性细菌接种、检查细菌的运动能力等。
1.斜面接种: 1.斜面接种: 斜面接种
从已长好微生物的菌种管移接到另一斜面管的方 法。此法用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接种。 此法用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接种。 左手持菌种管和斜面管,使斜面向上,并尽量放 左手持菌种管和斜面管,使斜面向上, 平。用右手先将棉塞拧转松动,再拿接种环,用右手 用右手先将棉塞拧转松动,再拿接种环, 的小指、无名指和手掌拨下棉塞并夹紧, 的小指、无名指和手掌拨下棉塞并夹紧,同时将管口 在火焰上燃烧一圈,接种环灼烧灭菌后插入管内, 在火焰上燃烧一圈,接种环灼烧灭菌后插入管内,冷 却、挑菌,立即转入斜面管底部,沿斜面划曲线或直 挑菌,立即转入斜面管底部, 线。
思考题
1、接种时,为何要尽量使试管平放? 接种时,为何要尽量使试管平放? 2、你所做划线法是否较好地得到了单菌落?如果不是, 你所做划线法是否较好地得到了单菌落?如果不是, 请分析其原因。 请分析其原因。 3、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微生物时为何培养皿需倒置? 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微生物时为何培养皿需倒置?
实验二 微生物的纯培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1.掌握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掌握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连续划平板法及分区划平板法; 连续划平板法及分区划平板法; 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2.熟悉各种微生物在固体斜面、 2.熟悉各种微生物在固体斜面、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 熟悉各种微生物在固体斜面 上的生长特征。 上的生长特征。
实验结果观察(每组四个同学一起对比观察) 实验结果观察(每组四个同学一起对比观察)
(பைடு நூலகம்天上午第四节课) 明天上午第四节课)
1、平板划线分离结果观察 是否得到较多的单菌落; 是否得到较多的单菌落; 四种菌比较观察:单菌落的大小、形态、颜色、 四种菌比较观察:单菌落的大小、形态、颜色、湿 润度、是否凸起等。 润度、是否凸起等。 2、斜面培养结果观察 观察斜面上的生长线
3、液体培养结果观察 四种菌比较观察:晃动前, 四种菌比较观察:晃动前,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 况(液体是否混浊、清亮、液面是否有菌膜)记录好 液体是否混浊、清亮、液面是否有菌膜) 后,晃动培养液,再观察有什么变化。 晃动培养液,再观察有什么变化。 4、半固体培养结果观察 四种菌比较观察:穿刺线是否清楚?培养基的透明度, 四种菌比较观察:穿刺线是否清楚?培养基的透明度, 培养基表面是否铺满菌苔。 培养基表面是否铺满菌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