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_____A : 知识经验B : 观念和信念C : 道德认识D : 道德观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填空题品德是许多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物”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被称为“催化剂”的是____。
参考答案: 道德情感3、单选题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_____A : 从众B : 服从C : 认同D : 内化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4、单选题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8 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_____A : 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B : 他律阶段C : 前道德阶段D : 自律阶段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这里考察的知识点是教育心理学中品德发展一章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5、简答题简述道德判断与评价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从他律到自律; (2) 从效果到动机; (3) 从律他到律己; (4) 从片面到全面;(5) 从笼统到具体。
6、填空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分为____和不良品德行为两种。
参考答案: 过错行为7、单选题皮亚杰认为,_____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A : 10B : 9C : 12D : 18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皮亚杰认为,10 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 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椐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题库附答案(典型题)单选题(共45题)1、个人的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属于自我意识的()。
A.自我认识B.自我调节C.自我体验D.自我控制【答案】 C2、后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是()。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正抑制D.负抑制【答案】 B3、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A.阿特金森B.弗洛伊德C.维果茨基D.苏格拉底【答案】 C4、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不包括()。
A.遵从B.顺应C.认同D.内化【答案】 B5、5月4日,某机构投资者看到5年期国债期货TF1509合约和TF1506合约之间的价差偏高,于是采用卖出套利策略建立套利头寸,卖出50手TF1509合约,同时买入50手TF1506合约,成交价差为1.100元。
5月6日,该投资者以0.970的价差平仓,此时,投资者损益为()万元。
A.盈利3B.亏损6.5C.盈利6.5D.亏损3【答案】 C6、(2017年真题)基金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的约定不包括()。
A.投资期限B.投资范围C.投资限制D.投资收益【答案】 D7、升学考试一般是典型的()。
A.标准参照测验B.形成性测验C.总结性测验D.常模参照测验【答案】 D8、(2016年真题)假定一只股权投资基金的收益分配顺序如下:A.12%B.16%C.17.6%D.14%【答案】 C9、某股票当前价格为63.95港元,下列以该股票为标的期权中内涵价值最低的是()A.执行价格为64.50港元,权利金为1.00港元的看跌期权B.执行价格为67.50港元,权利金为0.81港元的看跌期权C.执行价格为67.50港元,权利金为6.48港元的看跌期权D.执行价格为60.00港元,权利金为4.53港元的看跌期权【答案】 D10、升学考试一般是典型的()。
A.标准参照测验B.形成性测验C.总结性测验D.常模参照测验【答案】 D11、在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哪个阶段()。
【精品】XX大学《心理学》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习题附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一、名词解释1.态度:2.品德:3.道德:二、判断()1.平日里说的“人格有问题”是指品德败坏。
()2.态度是与生俱来的,与后天学习无关。
()3.一定的态度总是与一定的行为一一对应的。
()4.品德是对整个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5.品德形成总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的。
三、填空题1.态度通常包括三种成分:、和。
其中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品德包括、、和四种成分。
2.皮亚杰首创_ 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科尔伯格采用的是。
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的三种水平是水平、水平和水平。
三、选择题1.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好坏判断总是易受老师的影响。
儿童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
A这阶段儿童道德判断处于皮亚杰的“权威”阶段;B观察学习;C害怕老师的批评;D儿童有模仿的天性。
2.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B他总是烟酒不离;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3.幼儿园小朋友不爱吃肥肉,把偷偷吐在地上的肥肉踢到旁边小朋友桌下,以防老师发现。
根据态度和品德的定义这种行为反映的是儿童的()A品德;B不良品德;D不能确定;D嫁祸于人4.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5.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6.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7.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不稳定的8.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9.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5.—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像的C.行为的D.伦理的7.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0A. 0—5岁B. 6-8岁C. 8〜10岁D. 10—12岁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2的态度和行为()oA.与他人基木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0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遵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1.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像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15.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o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16.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动机D.道德知识17.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A. ''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科尔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是_____。
A : 情景故事法B : 道德两难故事法C : 道德故事法D : 示范榜样法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 。
2、单选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_____。
A : 依从B : 认同C : 内化D : 服从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因此,答案选 C。
3、单选题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_____A : 知识经验B : 观念和信念C : 道德认识D : 道德观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4、多选题一般认为,品德包括的基本心理成分有_____A : 道德认识B : 道德情感C : 道德意识D : 道德行为参考答案: ABD本题解释:【答案】ABD。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C 应该为道德意志,而不是意识。
5、单选题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成分是_____A : 认知成分B : 情感成分,C : 意向成分D : 情境成分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6、单选题下列基本要素符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四句话含义的一项是_____。
A : 知、情、信、行B : 知、情、意、行C : 知、情、体、行D : 知、信、意、行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填空题内化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和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自觉性主动性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学生过错行为的是_____A : 调皮搗蛋B : 恶作剧C : 考试作弊D : 未经允许拿他人东西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两种。
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区分。
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
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属于过错行为。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则是指那些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3、多选题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有_____A : 前习俗B : 习俗C : 后习俗D : 他律阶段参考答案: ABC本题解释:【答案】ABC。
解析:他律阶段是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4、单选题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_____A : 前习俗水平B : 习俗水平C : 后习俗水平D : 他律水平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5、单选题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_____A : 道德认识B : 道德情感C : 道德意志D : 道德行为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6、单选题“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这一年龄阶段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_____。
A : 前习俗水平B : 后习俗水平C : 习俗水平D : 公正道德阶段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14.一般而言,教师向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范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 ),一条是( )。
15.强化决定学习者是否把学会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强化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强化包括( )、( )和( )三种形式。
三、简答题
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2.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9.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1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12-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单选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江南博哥)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此,答案为B。
[单选题]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因此,答案为C。
[单选题]3.情操分为三类,它们是()。
A.理智情操、美的情操、思想情操B.道德情操、美的情操、思想情操C.理智情操、道德情操、美的情操D.思想情操、理智情操、道德情操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情操分为三类:①理智的情操,又称认识性的或逻辑性的情操,是在学生的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真理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②道德的情操是评价个人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情操的核心部分。
③美的情操是通过观赏自然景物、欣赏文艺作品和社会生活关系的节奏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4.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观念并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
因此,答案为B。
[单选题]5.某学生在考试时正想作弊,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一种不安之感制止了作弊,这种道德情操从形式上看主要是()。
A.伦理道德情操B.理情道德情操C.直觉道德情操D.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操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道德情感如果按其形式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直觉的道德感是由具体情境而引起的,以迅速产生为特点,对道德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日期:2008-12-25]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字体:大中小]一、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遵从B.接受C.认同D.内化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aspx11.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像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9.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20.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p2.aspx二、填空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 )。
2.态度的结构包括:( )、( )、( )。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 )和( )。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 )、( )三部分。
5.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 )到( )的发展过程。
6.( )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7.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 )。
8.文化相对主义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只是让个体掌握( )的那一套道德准则体系。
9.强化是( )的核心概念。
10.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的惩罚服从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 )或( )。
11.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必须加强( )的教育。
12.在对态度和品德教育的具体方法上,教师应采用( )的教育方式,反对死板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
13.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 ),亦称( )。
14.一般而言,教师向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范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 ),一条是( )。
15.强化决定学习者是否把学会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强化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强化包括( )、( )和( )三种形式。
三、简答题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2.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5.简述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的一般过程。
四、论述题1.请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请阐述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p3.aspx一、选择题1.B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此,答案为B。
2.C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因此,答案为C。
3.B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观念并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
因此,答案为B。
4.A解析: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因此,答案为A。
8.D解析:认同的含义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因此,答案为D。
9.A解析: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因此,答案为A。
10.C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认同就属于形成过程中的第二阶段。
因此,答案为C。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p4.aspx11.B解析: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属于道德发展的前习俗水平中的第一阶段。
因此,答案为B。
12.B解析:道德认知是属于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的影响属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因此,答案为B。
13.B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因此,答案为B。
14.C17.B解析: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前习俗水平的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因此,答案为B。
18.C解析: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后习俗水平的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也就是第三选项的良心或原则取向。
因此,答案为C。
19.B解析:权威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因此,答案为B。
20.D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因此,答案为D。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p5.aspx二、填空题1.内部状态2.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3.心理特征;倾向4.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12.诱导性13.观察学习;社会学习14.言语教诲;身体力行15.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p6.aspx三、简答题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答:(1)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作为一种内部状态,可直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态度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②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③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也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改变的。
(2)态度的结构①态度的认知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往往是积极的;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因而也常常是消极的。
对于某些对象,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在人的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2)态度和品德的区别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
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品德不良。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
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做严格区分。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863c1178p7.aspx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他律道德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
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
儿童在6~10岁期间,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2)自律道德阶段在1O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