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难点解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难点解析[题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秋天。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围绕儿时的乐土集中展现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
行文轻松自如,作者依照自己略带跳跃性的回忆,于点点滴滴的童年经历中勾勒出一幅“童趣图”。
[重点]◆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文章中的写景,非常精彩。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吃与不可吃,是秋景。
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
作者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再加上合理安排顺序,并巧妙使用动词、形容词和修辞方法,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如此精彩。
◆文章的比照结构文章用“从……到……”的结构形式写出了一个儿童入学前后的生活历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乐生活的心理。
比照,在这里是比较对照的意思。
文章正是由于将入学前后的生活两相比较对照,才使主题突出起来。
对文章的比照,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其一是生活环境的比照。
入学前,“我”的活动天地是百草园。
这是一个“很大的园”,这里乐趣无穷,儿童玩耍地乐此不疲。
但是入学之后“三味书屋”就不同了,它在一个儿童的心目中显得单调乏味,缺少吸引力和趣味性。
其二是生活事件的比照。
入学前,在百草园中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和事情,作者在描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轻松喜悦的感情。
入学之后又能干些什么呢?除却读书,就是在书房后的那个小园里玩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之类的把戏,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或画画儿……一切都显示着他们在极力追寻着其中的乐趣。
八上语文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笔记

八上语文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是《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德同志深切地怀念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
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笔记:1.字词积累: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例如“和蔼可亲”、“欣慰”、“娓娓道来”等,这些词语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人物形象:文章中的母亲形象栩栩如生,她勤劳、善良、聪明、能干,这些特点在作者的描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作者对母亲的感情也十分真挚,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
3.叙事结构:文章采用了回忆录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从作者小时候的回忆到母亲去世后的感受,层层深入,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厚爱。
4.语言风格:朱德同志运用了平实、质朴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具有亲和力。
同时,他在描写母亲的时候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如“她现在是我的记忆中的慈母”,让人感受到了他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5.主题思想: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敬爱之情,并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赞扬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呼吁人们要像母亲一样做一个坚强、善良、勤劳、能干的人。
6.细节描写:文章中有很多细节描写非常出色,比如母亲经常“整日劳碌”,晚饭后就在床上给人家打结袜子等细节,都生动地展现了母亲的勤劳和能干。
7.写作技巧:朱德同志在文章中运用了很多写作技巧,如首尾呼应、以小见大等。
这些技巧不仅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厚爱。
总的来说,《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朱德同志和他母亲的故事,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珍贵。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家庭、亲情等重要概念,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背影的课文赏析

背影的课文赏析背影的课文赏析1《背影》写于1925年10月,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
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 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 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办完后, 父亲去南京谋事, 作者返北京上学, 父亲同行一段路以后, 不得不在浦口车站分手时的情景。
《背影》的题材极其平常, 表达的感情却极为真挚深沉。
它通过描绘父亲为给儿子送行时无微不至的父爱, 抒发了拳拳思亲的感情, 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 一般人们的困苦生活境遇以及凄凉灰暗的社会世态。
《背影》篇幅短小, 却具有经久不衰、叩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首先它构思巧妙有新意, 布局凝炼更精美。
作者把描写的焦点凝聚在一个极普通又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
作品开门见山地写道: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全篇写提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 开头却只说忘不了他的"背影"。
这是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并点题的。
但是点题的, 作者也没有扣住背影写下去, 而是由远及近地、层次有序地描述了祖母的丧事, 父亲的亏空, 并再三强调父亲对远行儿子的慈爱温情。
在这简洁的叙述中, 笼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切气氛, 这为下文重点描写父子离别情景作了铺垫, 十分自然地为主题的展现起了过渡作用。
作品在着力刻画背影时, 避免平均着墨, 尽量做到浓淡相宜, 虚实结合。
如作品中除开头以背影点题外, 又三次提到背景。
第二次是为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过铁道, 作品饱含深情, 用笔较重, 具体细腻地勾画了父亲的背景, 实中有虚。
第三次是写离开车站时, 父亲一刹那的背影, 只虚带一句: "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这淡淡的一笔, 将父子不忍分离的悲酸怅惘都活画了出来, 是对前面描写的有力补充, 这里虚中又有实。
第四次则是结尾, 作者引用父亲来信中的话说明父亲晚年心境的凄凉, 仿佛又一次见到父亲的背影, 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 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景象, 是幻觉, 也是实情, 它把全篇情感升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 并与开头呼应。
汪曾祺散文《跑警报》读后感四篇

汪曾祺散文《跑警报》读后感四篇【篇一:《跑警报》读后感】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风趣的笔法戏谑的语言记叙了当年西南联大里的一个重要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一一跑警报。
文章背景是抗战时期的昆明,由于华北地区的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在昆明继续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但日本的军事力量已经深入到西南重镇一一昆明,经常派出飞机对昆明进行轰炸,所以空袭警报在昆明城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声音。
为了躲避轰炸,每当拉响警报的时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转移,学生们也不例外,大家把这称作“跑警报”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报的侯姓同学,提着手提箱跑警报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报留在学校洗头和煮莲子的同学。
作者还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出现的有意思的事,跑警报时变成热闹集市的古驿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学必会拿伞在校门口等候,将伞借给她们,以及跑警报时留下的经典的对联……在作者的笔下,原本紧张的躲避空袭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还带有一些乐趣的事情一一跑警报。
作者以仔细的观察,细腻的笔法去描述每一件发生在身边的趣事,并把他们放大,反映了中国人民乐观的态度。
【篇二:《跑警报》读后感】《跑警报》是我阅读的第一篇汪曾祺写的文章。
第一遍读只是囫囵吞枣,不加细嚼。
读罢后只有一个印象:日本的飞机空袭昆明,人们为躲避炮弹的袭击躲到郊外的故事。
当再次翻开书本细细的读一遍便另有一番体会。
1937年抗战期间飞机在昆明上空盘旋,对着城市狂轰滥炸,房屋倒塌,田地被毁,春城遭受战火的洗劫,大地满目疮痍。
这时的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师从沈从文。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与学生的回忆录中充满的是恐惧焦虑还有不安。
在汪曾祺的笔下,显示出的反而是一份闲适与淡然:在马尾松林中,躺在柔软的干松枝上仰望天空,松间漏下天空蓝得像要滴下来一样;在松林中捡拾到的一些松果,掰开鳞斑吃一些生的松子;昆明的小贩在警报迭起之际来到郊外贩卖各种小吃;在山间的横沟里用碎石和瓷片砌出的对联:对机而坐,入土为安;人们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
朱自清背影的主要内容

朱自清背影的主要内容朱自清背影的主要内容《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背影的主要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藤野先生》文体

《藤野先生》文体讲解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这篇散文回忆了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在文章中,作者以自己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通过描绘藤野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展现了他严谨、认真、负责的品质和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同时,作者也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于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变化。
《藤野先生》的文体具有以下特点:
1.散文形式:文章采用散文的形式,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固定的结构和形式。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主线,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
2.回忆性内容:文章主要回忆了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通过对过去的追忆和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感情。
这种回忆性的内容使文章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3.叙事线索清晰:文章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通过描绘藤野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这种清晰的叙事线索使文章的结构紧凑有序,层次分明。
— 1 —
4.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仰,表达了自己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使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
— 2 —。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反思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反思《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童年时在学校文艺表演中扮演老虎的经历,表达了内心的困惑和成长的感悟。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以下反思:一、成功之处(一)关注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在表演前后的心理变化,如期待、紧张、疑惑、后悔等,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起伏。
(二)引导自主探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提问,例如让学生探讨“为什么作者觉得自己窝囊”,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读写结合结合课文的写作特点,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描述自己的一次难忘经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角色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模拟文中的表演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的情境,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一)对“窝囊”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对于“窝囊”一词的内涵和外延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验可能不够深刻。
(二)课堂讨论引导不足在小组讨论环节,对学生的讨论方向引导不够明确,部分讨论偏离了主题,影响了讨论的效果和质量。
(三)评价方式单一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简单的肯定和表扬为主,缺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三、改进措施(一)深入解读关键词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关键词语,要进行更深入、全面的解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
(二)加强讨论引导在组织小组讨论前,明确讨论的主题和要求,在讨论过程中,及时巡视并给予适当的引导,确保讨论围绕核心问题展开。
(三)丰富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具体的点评、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互评等,让评价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成长。
风筝这课文的主要内容

风筝这课文的主要内容《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
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显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伤〞引发了的记忆深处的往事。
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慨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
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神情呼之欲出。
“我〞为兄长,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
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他毫无抵抗之力。
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表达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伤〞,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
“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
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显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特别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让他自由自在,就像蓝天下飞翔的风筝,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
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显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
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
叙述往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是文章的突出特点。
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炼的语言,作了画龙点晴的点染,使文章感情的表达更加明朗。
例如,文章开头“我”从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见一二风筝浮动着,引起了一种惊异和悲哀。
为什么呢?下面作者就插入一段对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
这段文字不仅叙述了故乡早春的景象,而且在这一景一物的描写中,都凝聚“我”对故乡的赞美之情。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廖别的故必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这就将“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还不单纯是为了抒发“我”对故乡的深情,如联系全文来看,回忆故乡,目的或落脚点是使“我想起幼时欺凌小兄弟之事。
”我“在这里进行了反思。
透过这个小”我“,看到旧的伦理道德统治下的整个社会面貌大“我”家长式的管理、长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愚味无知,它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当作者挖掘的酿成悲剧的社会原因。
“我”的回忆是对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残儿童的控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我”经过深刻反省认识到这一地可挽回的过错过后,心情无比沉重。
这种忏悔意识,否定了旧“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进轨迹明晰了,“我”的复杂心理状态显示了,正是这些原因,所以当“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而感到“惊异与悲哀”。
另一个特点,是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几笔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传神地勾画出来。
例如描写“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张着、嘴,呆看着空中出神”,为别人放的风筝“惊呼”,“跳跃”,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表现了出来。
当他私自做风筝的秘密被发现后,作者描绘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时这样写道:‘他向着大方登,从大小登;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作者在这里写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状态,是被封建礼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这不单纯是胆小的缘故,其深层原因更是造成此种现象的依据。
《风筝》写于1925年1月。
但是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
《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像是《风筝》的提纲。
当然,《我的兄弟》是独立的一篇作品,它表达一种愧疚之情,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残酷的。
《风筝》也写了这些,也表现了这种感情和这种思想。
但是,《风筝》毕竟是一篇崭新的作品,它表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这些。
《风筝》的开头和结尾都写着一个被压抑、被封锁住的春天。
如果说《雪》是在冬日里寻春,那么《风筝》却是在春风里感到冬的肃杀。
这仍然是一首关于春天和青春的诗,是鲁迅在继续“寻求那逝去的青春”。
《风筝》一开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写起。
然后,便是故乡“春二月”的回忆,是“一片春日的温和”。
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