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湾真相
悲剧何止海豚湾---纪录片《海豚湾》观后感

悲剧何止海豚湾---纪录片《海豚湾》观后感在十多部提名纪录片中,《海豚湾》能获得2010年第82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当之无愧。
该纪录片通过许多非正常拍摄的镜头,讲述了一个残酷而令人震惊的事实。
奥巴瑞联同电影人路易·皮斯霍斯,以及一个由社会活动家、电影人和自由潜泳者所组成的强大的精英制作团队,他们共同展开了一个在隐蔽的状态下进行的偷拍任务,渗透进“太地町”这个位于日本、地形险要的海湾,通过摄影机镜头记录下“海豚湾”的不可告人的秘密。
自2005年起,他们连续三年往返美国与日本太地町。
2008年9月,他与伙伴们终于在这个四处张贴着“禁止拍摄”、“危险”等字样标语的海港小镇,用镜头将那里人性最黑暗的秘密公诸于世。
这也是他导演生涯的处女作。
与许多此类关于海洋动物题材的纪录片不同的是,《海豚湾》以一种“血腥”的方式。
通过拍摄到的各种日本南部太地町渔民捕杀海豚的残酷场景、海豚血染红了海湾等带给观看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我们会从中发现,在这样一个文明社会当中,竟然还存在着一个对海豚实施无限制捕杀的秘密海湾--太地町,这是是一个多么充满悲剧色彩的海豚的地狱。
纪录片得以播出,也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太地町当地渔民“不断联系”日本政府,试图阻挠影片上映。
他们称《海豚湾》的摄制未经允许,是对这个拥有400年海豚渔猎史小镇的“侮辱”。
不得不承认,片中展现的是一种何等的悲哀。
可事实上,这只是通过艰难拍摄后得以再现于荧屏的一部纪录片,只是类似悲剧的冰山一角,真正的悲剧又何止于此呢。
可可西里惨遭盗猎的藏羚羊,冰岛遭大量无情猎杀的海豹,丹麦的血流成河的捕鲸海滩无不在发出痛苦的悲号。
《海豚湾》中,人性的贪婪和黑暗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虽然日本渔民的捕鲸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但大规模捕杀小型鲸类的行为并不只出现在日本,丹麦、加拿大等国也存在类似的“屠杀”。
他们的猎捕对象分别是长肢领航鲸和一角鲸,场面之血腥并不亚于“太地町大屠杀”。
人与自然之《海豚湾》电影分析

人与自然之《海豚湾》电影分析《海豚湾》:用心感受它们的悲伤摘要:海豚是一类智力发达、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既不像森林中胆小的动物那样见人就逃,也不像深山老林中的猛兽那样遇人就张牙舞爪,海豚总是表现出十分温顺可亲的样子与人接近,海豚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十分乐意与人交往亲近。
然而,当今世界,正是人类,给海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关键词:海豚猎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当湛蓝的海豚湾泛起猩红的海水,一场血腥的屠杀正在悄无声息地进行.....”这是纪录片《海豚湾》里的一幕,因为赤裸裸的真实影像,本片拿下了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影片折桂奥斯卡后,却引发了日本渔民的群起激愤。
尽管如此,但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为大自然里最有灵性的动物遭受的灾难而流下同情的眼泪。
●蔓延全身的悲凉太地町(TAIJI),日本西南部和歌山县一个美丽的渔村,居民3500人。
早在17世纪,这里的人们就开始捕杀鲸类,并引以自豪地把太地町称为“鲸之町”。
每年9月,海豚捕杀季到来时,太地町的渔民就集体出海。
人们分乘几条小船,在海上驱逐成群的海豚。
为了扰乱海豚的声纳系统,他们用金属棍在水中敲打。
最终,精疲力尽的海豚被赶入一个小海湾,它们的旅程,也就此停止。
进入小海湾的海豚命运并不同。
少数几只长相漂亮的海豚被挑出来,以每只10万美元的高价卖给世界各地的水族馆和马戏团。
而剩下的海豚则被渔民们用矛和刀当场杀死,然后以每只500美元的价格卖给当地超市或批发商。
在每年长达6个月的海豚捕杀季里,太地町渔民将捕杀2000~3000只海豚。
屠杀进行时,原本蔚蓝色纯净的海水,瞬间漫出大片大片鲜红的血色,最后整个海湾都被刺眼的红色所浸染,海豚们此起彼伏地跳跃、挣扎,发出惨烈的哀号声……●“写给日本人的情书”一部力量强烈、立场鲜明的影像作品,往往会引发与其规模成正比的争议。
《海豚湾》在主题的深刻性、叙事的流畅与震慑人心上,呈现了一个纪录片的范本。
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背后真相的思考。
《海豚湾》背后的血腥和抗争

《海豚湾》背后的血腥和抗争如果不是因为看到《海豚湾》,大多数人甚至是日本民众,都不会知道每年9月到次年3月,在日本太地町的海湾口,上演着怎样血腥的屠杀。
鲜血染红的海水中,海豚的悲鸣划破天际。
海豚噩梦的开始在日本本州岛最南部的和歌山县,有个叫“太地町”的小村镇,面朝太平洋,三面悬崖高耸。
5.96平方公里的镇上,住着约3600名居民,其中约1/3从事渔业。
每年,平均有2.3万条海豚被日本“合法”围杀。
光是在小小的太地町,就要“处理”1500多条海豚。
在太地町渔民的心中,海豚只是一种鱼而已,有什么杀不得?而美国人理查德・奥巴瑞却不这么想。
奥巴瑞原本是世界顶级的海豚驯养员之一。
1962年,22岁的他亲手捕捉了5只海豚,驯养它们,参与电视剧《海豚的故事》的制作。
他几乎天天与海豚泡在一起,其中,他最疼爱的“演员”是母海豚凯茜。
1964年,首部以海豚为主角的电视剧在美国播映,节目迅速引起轰动,让奥巴瑞名利双收,也让电视机前的人们产生了亲近海豚的欲望。
所谓的爱,却是海豚噩梦的开始。
奥巴瑞渐渐发现,海豚是一种有自我意识的动物,被圈养的凯茜似乎日渐一日地沮丧。
直到有一天,凯茜选择了自杀。
奥巴瑞沉重地回忆:“有一天,凯茜游到我怀里,吸了一口气后,自动关闭鼻孔。
然后,它径直沉了下去。
”这个动作,改变了奥巴瑞的一生:多年来自己一直做错了,这些敏感而智慧的生物永远不应该成为人类驯捕的对象――在封闭狭小的水族馆里,它们无法施展每天遨游40公里的天性;因为压力大,它们必须服用抗氧剂和胃泰美来治疗胃溃疡;过滤系统发出的噪音严重损害着它们的声呐系统――观众看到的却永远是它们跃出水面、奋力顶球的精彩表演。
奥巴瑞后悔,“如果我早知道,就会赚更多的钱,把它们全买出来放了。
”奥巴瑞用10年时间创建了海豚事业,却决定用余生的努力去毁灭它。
从此,世界各地有海豚围捕场的地方,就有奥巴瑞的身影,他多次因为剪断铁丝网释放海豚而被捕。
奥巴瑞在太地町见到了血腥的屠杀场面。
一场血腥的屠戮《海豚湾》

为基础一丈夫认为巴黎是世I目最美的地方,
那就去那儿了却心愿。但是,“我们所感受的, 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解释后之物”【4】。 艾普尔有所不知,巴黎的美好只是其丈夫站 在游客角度阐发的感受。这种感受与真正的 居家过日子的感受是两码事。再者,待她置 身巴黎。她所获得的关于巴黎的切身体会未 必与其丈夫相合,加I二她对欧洲的秘书—r.作 并没什么实质性的了解.她如何能够保证自 己去了巴黎一切都能够顺遂心愿?!仅就这 一点而言,艾普尔的天真可见一斑。 当然.仔细推敲艾普尔的移居计划,我 们发现艾普尔此举的目的是“明修栈道,暗 度陈仓”——所谓移居巴黎。艾普尔潜意识 里寻求的是一种女主外男主内的理想生活: 到了巴黎她外出1=作,从此她获得自由,在 具体的社会工作中找回自己被传统角色一再 埋没和否定的生命意义和生命“真实感”; 她成为A我的主人和家庭的主心骨,掌控一 切把握大局。独立安排生活的内容。但她忽 略r—个重要事实:男人是本能的社会动物。 养家糊fl是他的天职,他会向人抱怨T作的 程式化和了无意趣,但他绝不会仅以兴趣和 理想为出发点看待丁作和生活。一旦有合适 的机会、优渥的待遇和晋升的空间,男性的 功利心和现实本性就会让他拂去心底纯粹的 理想,重振精神,披挂上阵。在这种情况下, 女人经济上不独立,还要把自己的梦想“寄 附”在男人身上,企望通过男人积攒的经济 资源和男人做出改变来圆自己的梦,委实幼 稚。 人“只有把自己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 工具,才能能动地驾驭物,实现人的现实价
万方数据
冈
l!曼堡!l
(如艾普尔丈夫公司里的女性打字员,艾普 尔自己去巴黎打箅谋求的秘书之职)。她参 与社会活动的范围也大受限制。这就使她对 社会的认知严重贫乏而简陋,她无法从自身 的社会阅历中寻找相应的坐标点,形成自己 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体系.也不可能在具体 事务的处理和决断方面表现m独立性和自主 性.那么在家庭的叫笼中}I可极之时她所依仗 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以男人的认知和经验
《海豚湾》观察后

《海豚湾》观察后《海豚湾》纪录片揭示了日本南部渔村太极镇,海豚的噩梦,海豚的人间地狱!今天边肖在这里分享一些关于《海豚湾》的想法。
欢送阅读!海豚湾观后感(一):看完纪录片《海豚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为那些被捕鲸者残忍杀害的海豚感到难过,也为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人感到愤怒。
最后说:“太极镇海豚湾惨案,除非我们能有所作为,否那么每年九月还会继续。
〞看到这句话,心情很沉重。
我不禁要问,电影里的人做的还不够吗?为什么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得到的珍贵视频不能阻止人们捕杀海豚?况且海豚肉中含有汞,不适合多吃,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正是因为他们的行动,日本捕鲸协会副会长被免职,“国际鲸保协会日本代表〞引咎辞职,海豚肉也被从小学午餐中去除。
但是对海豚的屠杀并没有停止。
影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世界顶级海豚驯养专家理查德奥巴里(Richard O'Barry),他为了保护海豚,收集了太极镇海豚湾捕杀海豚的证据。
另一个是国际捕鲸协会委员会的召开。
日本捕鲸协会副主席想掩盖他们在太极镇屠杀海豚的事实。
在搜集海豚湾捕杀海豚的证据时,影片中使用的剧烈音乐和夜间拍摄方式,似乎把人带到了现场,参与感很强。
最后,他们终于捕捉到了有价值的证据,将影片推向了高潮。
捕鲸人残忍地捕杀海豚,没有任何解说,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海水被鲜血染红,数千只海豚被杀,令人震惊。
防止这些事情再次发生,除非我们能做点什么。
影片后面有三个网站,唯一能进去的就是期待我们真的为他们做点什么。
海豚湾观后感(二):今天早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海豚湾,让我感触很深!海豚湾讲述了日本大岛町当地渔民每年捕杀海豚的过程。
很残忍!我看到一个地方,渔民拿着长长的叉子,把它们扔进海里。
一只海豚被刺穿,两三只……越来越多。
原本蔚蓝的大海,突然变成了让我们担忧的血海。
我的眼睛湿了。
他们怎么能这样呢?海豚是如此可爱和蔼良。
海里的人真的不好,真的不可理喻。
我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如果你渔民杀死的海豚是你亲爱的家人,最好的朋友,失散多年的同学。
影评:海豚湾

影评:海豚湾《海豚湾》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纪录片,它以其真实而令人不安的故事,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无尽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海洋生态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类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思。
首先,电影通过对海豚湾的美丽描绘,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那些清澈的海水、绚丽的珊瑚礁、灿烂的阳光,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般的世界。
然而,这个美丽的世界下隐藏着无尽的黑暗。
电影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海豚驯养园的存在,以及它们背后的残酷真相。
那些可爱的海豚们,被迫离开自由的大海,被关在狭小的水池中,成为人类的玩物。
这种残忍的行为让我感到愤怒和悲伤。
我开始思考,人类是否有权利剥夺其他生物的自由,以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电影中的另一个令人震惊的点是,对海豚屠杀的揭露。
每年,成千上万的海豚被捕杀,只为了取得它们的肉和鳍。
这种野蛮的行为让我感到恶心和绝望。
我开始反思人类的道德底线到底在哪里,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无视其他生命的存在?电影还通过讲述一位海豚训练师的故事,展现了人与海豚之间的深厚情感。
这位训练师与海豚建立了一种信任和默契,但他最终意识到,他所从事的行业是对海豚的虐待。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我们是否应该去支持这种以动物为娱乐工具的产业,还是应该保护它们的自由和尊严?总的来说,电影《海豚湾》通过真实而令人震撼的故事,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它让我反思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次对我们自身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思。
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海豚湾

《海豚湾》是一部纪录片。
它让我们看见了海豚的真善美,也将日本渔民每年残忍的捕杀大量海豚这一事实呈现在我们观众的眼前,并且让我们看见了日本政府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的将捕杀鲸鱼合法化的丑恶面目。
全片按时间顺序交叉记录了,理查德•贝瑞从依靠捕获海豚后发家后,直至海豚“凯西”的自杀后,35年里致力于解救被囚禁的海豚;同时记录了,日本太地町的海湾每年渔民都会残忍的捕杀两万三千多头海豚的丑恶行径;也一并交代了,理查德•贝瑞一行人艰难取得日本渔民捕杀海豚的证据的过程。
让观众产生对日本渔民这一行径一种不寒而栗的惊恐感以及对海豚的怜惜之情。
本片的镜头语言的运用很有特色,采用了,大量的纪实镜头,影片开篇的时候,用类似夜视仪的黑白画面拍摄,表明了,这是一段黑色的故事,十分晦暗。
全片多擅长运用特写镜头调动观众情绪。
当海豚在海豚馆里,卖力表演时,导演给了海豚的“笑容”一个特写镜头,在表现海豚“笑容”的同时,给了人们一种荒诞的感觉,那不是它们真正的快乐,而是,“海豚的微笑,是大自然中最高明的伪装。
”让人产生对海豚的怜惜与同情之心。
在国际捕鲸委员会的年度会议上,森田助二身为副会长,却在会上打瞌睡,导演给了其一个特写镜头,其中隐晦的表达了对日本政府的讽刺;当摄影师想去拍摄日本渔民捕杀海豚的残忍行径的时候,总是能遇到一个总是喊着“私人领地”的日本人的阻挠,其中便有他对着海洋保护协会成员咆哮的特写,面部的扭曲与咆哮声,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扭曲与他们心中的恐慌,让观众感到更加的丑恶。
在日本渔民屠杀的海湾里,有一只海豚受了重伤逃脱,它努力的呼吸,最后还是沉了下去,导演给了其一个特写,也不断的把画面切回女潜水员的脸部,给其哭泣的脸庞一个特写镜头,这样做不但显得更加伤感,更能煽动观众的怒火,带他们的动感官情绪;导演曾一度给了一座日本纪念碑一个特写,上面写着“为死去的鲸鱼祈祷”,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而在室内,通过录音器材听到许多海豚的哀鸣时,理查德•贝瑞,导演给了这个已经上了岁数的老爷子一个面部特写,脸上神情的哀伤与落寞,就像是受了委屈的孩子,而他所面对,则是自己最喜欢的人类的朋友死去前最后的录音,悲伤,落寞之余,带给观众最多的是压抑与愤怒;更多的时候,导演给予了海豚许多特写镜头,让观众看到海豚的美好,与聪慧,让观众对海豚多一份关注与同情和喜爱;导演用高速移动的运动镜头去拍在海水中飞跃快速前进的海豚,展现出海豚在自由的大海里的欢快,与之前在海豚馆里,假装的“笑容”让人更加喜欢,让更多的观众喜欢海豚,呼吁更多的人不再囚禁海豚,而是给它们自由;全片引用了大量数据论证。
《海豚湾》:环保与动物权益的警示

《海豚湾》:环保与动物权益的警示电影《海豚湾》以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开篇引发了观众深刻的思考,探讨了环保与动物权益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部纪录片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展示了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动物权益的警示。
影片的主要故事围绕着一群海豚在日本太地町海湾的囚禁和屠杀展开。
观众被揭示了一个残酷而令人痛心的事实:为了满足商业利益,海豚被捕获并关押在狭小的空间中,然后被残忍地屠杀。
这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对动物权益的践踏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
电影通过展示海豚的智慧、情感和社会结构,让观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它们是多么珍贵和值得保护的生物。
这些温情而聪明的生灵,本应在自然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是被囚禁和屠杀。
影片通过真实的镜头和情感的渲染,唤起了观众对动物权益的关注和反思。
《海豚湾》不仅揭示了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还对一些商业利益和文化传统的盲从提出了质疑。
电影中揭示的太地町海湾的屠杀活动是由一部分人为了经济利益和文化传统而进行的,但这种行为却对海洋生态造成了持久的伤害。
影片通过这一冲突,引发了对环保和文化传统之间的辩证思考。
我们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是否应该以牺牲动物权益为代价来维护某种文化传统?这些问题都令人深思。
电影还通过展示一些环保人士和动物保护组织的努力,激励观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动物权益的行动中来。
观众们被呼唤着,要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动物权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电影通过展示这些积极的力量,表达了对环保运动和动物保护事业的支持和鼓励。
《海豚湾》是一部令人震撼和深思的电影,它通过真实的镜头和情感的渲染,揭示了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对动物权益的践踏。
观众们被引导着思考环保与动物权益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承担起保护自然和动物的责任。
这部纪录片通过展示海豚的智慧和情感,唤起了观众对动物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它警示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自然界中的生灵,不应以经济利益或文化传统为借口,忽视环境保护和动物权益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纪录片《海豚湾》主题鉴赏目录1血色海豚湾 (2)1.1日本饮食文化 (2)1.2利益主导的血色烂漫 (2)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3渔民与海豚的“生存”孰是孰非 (4)4尊重生命保护自然 (4)5寻找解决之道 (5)6结语 (6)参考资料: (6)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纪录片《海豚湾》主题鉴赏摘要:自2009圣丹斯电影节获奖后,《海豚湾》便以迅猛之势横扫各大影展奖项,并且最终获得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从这部短短92分钟的记录片中,人们看到了由导演带领的制作团队如何与当地渔民、警察斗智斗勇。
也看到了无辜海豚被人类肆意捕杀,血腥的场景刺激着每一个观众的神经,更让人们用心去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学会如何去尊重生命,保护自然这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字:《海豚湾》反思尊重生命保护自然在日本南部,拥有海豚路标和建筑的渔村太地町,并非是一个热爱海豚的小镇。
相反,在这三面环海的美丽海湾,却更像是一个海豚的“集中营”。
每年9月至次年2月的捕鲸季,都会成为海豚的受难季。
日复一日的杀戮,会整整延续6个月,而在这期间,单就太地町每年会有两万多头海豚被屠杀。
1血色海豚湾1.1日本饮食文化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本这一个国土面积较小而且四周都被海洋包围,1.26亿的人口却是相当大的压力。
当今世界的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都是大陆国家,国民都以肉食为主,因为背靠广袤的大陆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对于海洋资源的依赖不是很大。
与这些大陆国家相比,日本是一个岛国,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就是日本人的粮食。
在古代日本人是很少吃肉的,只有在树林中打到野猪和鹿的时候才会食用。
虽然一些农户家中也饲养着牛和马耕地用,但是他们认为牛和马都很珍贵,是绝对不能为了食用而失去的重要家资,所以日本人并没有饲养牲畜杀来吃肉的习惯。
上帝是公平的,在关上一扇门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日本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在长期的发展中,渐渐用鲸肉这种无论质感和口感和牛羊肉相差不大的鱼肉取代。
日本家庭的煤气炉,中间有一个方格子是专门用来烤鱼的。
大多数日本人可以一个月不吃肉,但受不了一个星期不吃鱼。
所以即使反捕鲸激烈的时间,鲸肉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1.2利益主导的血色烂漫海豚是体型较小的鲸类,他们是人类的朋友,并且十分乐意与人交往亲近。
海豚救人时常发生。
海豚是世上极为聪明的动物,它们的听力极好,能听到你的心跳,能听出你是否怀孕,等等。
在影片中拥有丰富经验的海豚驯养师里克·奥巴瑞也一直在强调它们是有自主意识的,有灵性的动物。
其实捕杀海豚早已有之。
17世纪初的江户时代,太地町的渔民们发明了长矛捕鲸法,“鲸鱼镇”太地町成为日本传统捕鲸法的发源地。
到了现代社会,捕鲸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很多人认为海豚是伙伴是朋友,但在日本渔民们的眼中,海豚就代表着利益。
一只死海豚能卖600美元,但能表演的海豚能卖到15万美元以上。
目前,日本国内约有近80家水族馆,其中近半数的园馆饲养着鲸类。
被抓来的海豚通常在两年里都会死去。
而落选的海豚,成了市民的盘中餐。
5000吨海豚肉出现在日本市场上,大多数普通市民却根本不会想到,自己吃过海豚肉,因为包装上写的是鲸鱼肉[1]。
而且日本是全世界海洋水族馆海豚的最大供应商。
在捕杀之前会将海豚驱赶进入一个海湾,在哪里等待全世界的海洋公园驯养师的挑选,被送进各大海洋公园进行表演。
落选的海豚就面临着被屠杀的命运。
就在这一个小小的海湾中,日本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制造了一场血腥的“盛宴”。
鲜血染红了海洋,也刺痛着一颗颗还略带人性的心。
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类从诞生到现在不过上万年,但带给地球的伤害却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我们对大自然的索取是那么的理所应当,那么的直接了当。
《海豚湾》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多的是对生命的认识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也许当人们还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从没见过的动物或植物灭绝殆尽了。
人类的寿命较许多动植物来讲比较长,但是面对人口爆炸的环境,自然的承受是有限的,一旦越界就是一拍两散的结局。
历史不止一次的告诫人们,竭泽而渔的极端做法是行不通的。
作为亚洲唯一一个发达国家,日本的这一做法无疑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一边成立着保护协会,一边又在大肆捕杀海豚,而且振振有词的说:“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是啊,这的确实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面对着那些有着较高智商和情感的鲸鱼和海豚,他们的屠刀却又是那样的锋利。
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
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跟着破灭。
我们必须停止毁灭的行为,不仅为了地球,也为了我们自己的欲望及需要。
3渔民与海豚的“生存”孰是孰非在观看《海豚湾》时,人们的心中充满了憎恨与同情。
渔民为了生存,对海洋资源进行利用,捕获食物。
海豚为了生存每年都会沿着鱼群追逐,并在期间交配繁殖。
这本来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日本当地的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对金钱的欲望,便破坏了这本就微妙的平衡。
在利益的驱使下,渔民们都毫不犹豫地用铁矛刺杀掉一只又一只无辜的海豚。
这些渔民一切从个人的利益出发,丧失了对自然的伦理关爱[2]。
海洋保护协会的禁止捕鲸让本就已经尝到甜头的日本人更是难以理解。
海洋是大家,是整个人类的,日本人这种肆意捕杀的行为本就应该受到谴责和制止。
在渔民和海豚的“生存”问题上本就难以分解,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产品的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
不知道日本人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许当有一天人们都只能在照片里看见海豚时,才会理解到《海豚湾》原来是那么的“美丽”。
4尊重生命保护自然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威尔逊曾经指出:“可能发生的、即将发生的最坏的事情,不是能源耗尽、经济崩溃、有限的核战争或是被一个极权主义的政府所征服。
对我们来说,这些灾难尽管可怕,但经过几代人就可以得到补救。
可是由于自然栖息地的毁灭而失去遗传物质和物种的多样性,这一进程要花数百万年的时间才能得以改正。
这是我们的子孙最不能原谅我们的蠢事。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尝试着改变环境。
但是在众所周知的“生物圈二号”失败后,人们才真正明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海豚湾》中的主人公理查德·奥巴瑞被刻画成一位自我救赎式的英雄,这位资深的海豚训练师,靠训练5只雌性小海豚来表演,并凭借自1964年开始热播的节目《海豚的故事》而名声大振、日进斗金,享受着一年换一部保时捷跑车的优越生活。
然而10年后《海豚的故事》停播, 5只海豚被送入迈阿密水族馆。
没过多久,一只名叫“凯西”的海豚因为情绪低落而自杀,他这才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开创的驯养海豚娱乐人类的方式,是对这种高智商的友善生灵犯下的罪孽[3]。
于是便开始了他的赎罪之路。
他告诉人们:“我要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切的终结。
”的确如此,作为拥有着高智商的动物,海豚是有自我意识的。
它们在水族馆中的微笑是最善意的欺骗,那是对于自由的渴望却无法拥有的无奈。
这部影片在次强调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尊重每一个智慧生物,因为它们同人一样有情感、有梦想。
“海豚湾”里的鲜红向人们述说着渔民的罪恶与贪婪,作为可能唯一拥有思考的人类,失去了底线和原则也就同禽兽无异了。
面对一群“禽兽”还有什么好讲的呢?从《海豚湾》的故事中,反思人类自身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学会尊重其他生命,最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才不会孤单。
海豚是海里的智慧生物,智商与人相当,今天人们看着它们被日本人无情地屠杀而无动于衷,鲜血染红整个海湾,明天就会看到人们的鲜血染红江水,就像70年前那样!牛羊谁喂养归谁,海豚是人类的共同资源,吃海豚是对全人类的抢劫,同样是吃,吃牛羊合法,因为吃了还有很多可以生产出来,吃海豚这种断子绝孙式做法必受全人类谴责。
世界所有沿海国家都象日本那样做估计一年海里就不在有海豚、鲨鱼和鲸了,但是全世界的人都吃牛羊的话,只会带动农牧业更快发展,所以学会利用资源时更要学会保护。
保护自然是一个永不枯竭的话题,因为人的贪婪和欲望是难以满足的,但更多的有志之士会站起来反对,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
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如果有天没有其他供应时,那么人类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其实保护自然,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必须要做的。
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会得到有力的发展。
大自然是无尽的宝库,海洋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到目前为止也还有很多问题无法用科学解答。
人类现有技术也无法达到海豚的声呐系统那样的效果,所以学会利用和保护资源,也是为了人类长足的发展。
5寻找解决之道真正想要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渔民身上下手。
渔民是屠戮海豚的刽子手,因为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这样做。
也许他们中有对这样的屠杀怀有侧隐之心。
但是他们却无能为力。
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也需要人去做,如果他们连自己的温饱都难以保证,怎么去保护可以让他们生存下去的环境呢?所以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这样可以减少大规模的屠杀。
中国在这样的环境保护上也是有成功的案例的。
1994年,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开始和国际鹤类基金会联手,开展草海合作项目。
草海的村寨发展基金主要有国际鹤类基金会提供的4万美元和省环保局配套的1.32万美元。
和以往不同的是,项目资金的分配权和管理权是交给村民自己组织管理贷款、轮流放贷,开展小型项目。
用专家们的话来说,这是参与式管理,让村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找到人与鸟类和谐相处的办法。
草海模式的成功应用让很多人看到保护环境的希望,当然国情不同可能政策和方式也不同,但是目的却是一致的——保护现有的环境。
6结语《海豚湾》的影响不止于此,也不仅仅是让人们树立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意识。
导演路易·西霍尤斯带领的团队更是为许多有识之士做出了榜样。
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不仅是这个团队的人的责任,也是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责任。
尊重生命,保护自然也不是一句口号,更是需要大家在生活中传播的精神,并在行动上予以回应。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那个人愿意做坏人,但是周围的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人,在保护自然的道路中,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姚明在公益广告上如是说。
吃鲸肉是日本的传统,但过去有跟表妹结婚的传统,现在还有么?日本传统那么多,到现在不是也一样系,当这样的利益牢不可破时任何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连拍摄团队在日本都有生命危险,那些阻止日本人捕杀的人们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社会需要更严明的法制才可以,要不然当金钱的权力大于法律时,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电影《海豚湾》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内心震撼,更批判了以日本太地为代表的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行径,批判了人性丧失,同时又昭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和自然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