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纪录片观后感

合集下载

海洋纪录片的观后感

海洋纪录片的观后感

海洋纪录片的观后感关于海洋纪录片的观后感(精选10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海洋纪录片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海洋纪录片的观后感篇1纪录片《海洋》,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最新力作。

这部影片,无论是体裁,还是主题,以及导演,都让我心向往之。

上周六,终于摆布好了时间,在北京UME国际影城(安贞店)安安静静地看完了这部本年最火的纪录片。

影片开篇语从一个小男孩的问话开始:“这是大海吗?什么是大海?”,随后以美得让人心颤的画面,提出了一个人类要共同思考的命题——应该如何对待海洋。

影片开头的男孩,是《海洋》制片人兼导演雅克·贝汉的儿子。

雅克·贝汉此前的作品,我只看过一部,纪录片《迁徙的鸟》。

《海洋》延续了《迁徙的鸟》开创出来的诗意、唯美、形式感强烈的美学倾向,且赋予了更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观看过程中,尽管我不时以挑剔的眼光注视着每个镜头,但很遗憾,我失败了,因为这部电影实在非常完美,不仅仅是纯粹从视觉上的美感来评价它,还包括影片所承载的深刻内涵,与画面相得益彰的电影音乐,以及姜文的解说。

《海洋》不是一部科教片,看过的人可能不知道那些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的名字,但一定会读懂影片表达的思想和理念——善待海洋,毁灭海洋就是毁灭人类自身。

影片在一个宏大的视野里,让人们去感受海洋的壮美、海洋的深邃、海洋令人堪忧的现状,以此唤醒人类的海洋意识,让人们懂得如何去对待海洋,如何去保护这片占整个地球表面积71%的蓝色家园。

尽管《海洋》不像《海豚湾》那样充满了血腥的杀戮,让人触目惊心,但依然会让人会觉醒,让人忧思,让人对影片和导演顿生敬意。

《海洋》被称作“史上最烧钱纪录片”。

此片耗时5年、耗资5000万欧元,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世界54个拍摄点进行蹲点拍摄,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

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4篇)

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4篇)

How self-discipline you are, how free you are.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4篇)纪录片观后感1作为一部纪录片,《海洋》拥有着良好的口碑。

对于一个影迷而言,绝对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时机大饱眼福。

或许有太多的人认为《海洋》单单只是一部纪录片,不值得花几十元泡在电影院观看。

不过那只是限于那些没有领略过的《海洋》巨大魅力的人。

《海洋》的开场让人难以忘怀。

它不像其他的电影一样开场就长篇大论的述说着,没有过多的话语而只是用壮观(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词能更准确地描绘大海的魅力)的大海场景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视觉神经。

不用多少浮华煽情的词语,惊骇的海浪,呼啸而过的海风就像天生的绘画家,为我们描述着这个占据了地球三分之二世界的地方所独有的魅力。

有温馨,有孤寂,有舒缓,有狂野,有静谧,有绚烂,有残酷,有可爱……影片从一个小孩的疑问开始,由一只蜥蜴的视角去看待海洋,以及人们对海洋的影响,延伸到了整个世界和这个宇宙。

而这个宇宙中唯一存有生命的地球,都是从海洋开始的。

大海孕育了生命,万物因水而生。

它是充满美感的,看那鱼群闪着耀眼的银光,变化莫测,肆意舞动着,好似一位舞蹈家在水中欢乐的荡漾。

海豚越过水面,惊起了一群正在捕食的军舰鸟。

大海是狂野和绚烂的。

深不可测的海底隐藏着无限的静谧与生机,只有一条小鱼在海底游荡。

“呼”的一声,那可怜的小鱼就进了伪装在沙子中的灯笼鱼的肚子里了。

龙虾、海蟹也逐渐活动起来,只是头上一条鲨鱼划过,四周便又寂静了起来。

龙虾、海蟹都机灵地钻进了珊瑚里,小小的寄居蟹也藏进了贝壳之中。

大海看上去危机四伏。

我带着些许困意看完了这一段,但是困倦并非对影片内容的厌倦,而是一种心灵和大脑的松弛。

经过开场时的雄伟壮观,我们又跟随镜头漫步在海底的花样世界之中。

海洋在生物的点缀下显得宁静、安详。

一只座头鲸唱了起来,将高山般壮阔的歌声传向远方。

顿时,一切都寂静了下来,仅有一两声的轻声慢语在水中漂洋。

观《海洋》有感 - 觅渡教育集团-数字化校园

观《海洋》有感 - 觅渡教育集团-数字化校园

观《海洋》有感六(3)班王锎源今天,秦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海洋》这部记录片。

看完后,我有着触目惊心的感觉。

这部片子讲述了海洋发生的真实故事。

由于镜头反映的故事太多,下面我重点介绍三件事。

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一群海豚悠闲自得的在海里游着,突然发现了一个沙丁鱼群。

这时海豚发了一个信号,立即游来了一大群海豚将沙丁鱼群团团包围住。

沙丁鱼群可也不是吃素食的,不甘心就这样被包围,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眼间被包围,沙丁鱼群施出浑身招数拼命往外逃。

海豚也不甘心到嘴的肥肉就这么漂走了,于是加紧缩小包围圈。

就这样,一个在赶,一个在逃。

时间一长,由于海豚是哺乳类动物,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浮出水面进行换气。

沙丁鱼群看机会来了,拼命往外逃,就算海豚再怎么团结也没有办法。

一群鲨鱼好像嗅到海豚的味道也急忙赶过来凑热闹。

看到海豚们在捕捉沙丁鱼,鲨鱼也立即冲过去帮忙,一头硕大无篷的鲸鱼也急忙赶过来,一张大口便吃掉了不下一万条沙丁鱼,沙丁鱼很快便迎来灭顶之灾。

箭鸟是一种海鸟,经常会集中捕食小鱼群。

不一会儿,天空便黑了下来,原来是一群箭鸟遮住了天空,它们像箭雨一样(约几百万只箭鸟组成)从天上纷纷俯冲下来,沙丁鱼再一次受到重击,鱼群数量锐减。

海豹、海象们仿佛也闻到了一股强烈的血腥味,也纷纷下海吃鱼,沙丁鱼数量减少到一千多尾。

最后还有三十多条凭借着运气好成为漏网之鱼忡忡逃离屠宰场。

这次捕杀从中午一直杀到黄昏,场面十分悲壮。

这就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

二、残酷无情的杀戮镜头中,一艘现代化的渔船正在海里撒下一张大网。

一会儿功夫,机器卷起网具,一条鲨鱼缠在网中。

这时船上出现了几个家伙,二话不说拿起刀就朝鲨鱼的翅膀和尾巴砍去,砍完以后就把失去翅膀和尾巴的鲨鱼扔冰冷的海水中,哪还管它流不流血。

砍掉翅膀和尾巴的鲨鱼就像人类失去了四肢,你说还能生存吗?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我再也要不吃鱼翅了。

三、无穷无尽的污染海洋是我们的天然粮仓,但也是一些坏分子选择的最佳排污场所。

《海洋》观后感300字

《海洋》观后感300字

《海洋》观后感300字《海洋》观后感300字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洋》观后感3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洋》观后感300字1在一片宽广的海洋上,飘着一叶小舟,上面有两个人,一个是热情、勇敢的莫阿娜,一个是高傲自大的半神毛伊,他们之间一定有一个奇妙的故事吧?在童年时莫阿娜得到了大海的认可,并将特菲堤之心交给了她,她在奶奶的帮助下出海,找到了毛伊。

他们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特菲堤之心归还,小岛又恢复了生机。

莫阿娜是多么的勇敢!她坚持不懈,毛伊一次又一次抛弃她,但她为了小岛上人们的安危,不停地劝说,不断地努力,终于说服毛伊重新开始危险的旅程……莫阿娜也失落过,也放弃过,但她心中的火光依然没有熄灭,她依然会去寻找新的曙光,依然会去尝试新的方法。

她无怨无悔,虽然出海很危险,归还特菲堤之心更可能会丢失生命,但她害怕了吗?但她有辜负大海的希望了吗?不,没有!面对毛伊的看法,她依然是勇敢地反驳,并用自己的聪明和热情坚定不移地完成了大海交付给她的使命。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为什么退缩?为什么害怕?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一切,勇于接受挑战,让勇敢使一切变得美好,让成功大门向我们打开!当归还特菲堤之心的那一刻,岩浆魔鬼身上的岩浆一点点脱落,我就知道:黑暗在一点点消失,而光明正在里面散发出光芒!《海洋》观后感300字2今天我看了一个纪录片叫<<鲨鱼海洋>>。

真是好看极了!因为它给我介绍了海洋的美,海洋生物与海洋秘密。

那么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吧!这部影片第一幕就让人们的视野焕然一新。

里面鱼儿成群结队地游着,大量的鱼群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条长长的隧道。

珊瑚和海星色彩斑斓,各种我们没有见过的鱼儿进入了我的眼帘。

但是“主角”并不是它们,而是鲨鱼。

只见一头体型较大的锤头鲨向镜头游来。

锤头鲨并不是很大,跟其它鲨鱼比起来个头小得很多,但是它头部形状非常怪异。

《海洋》观后感15篇

《海洋》观后感15篇

《海洋》观后感15篇《海洋》观后感11 关于《海洋电影》看什么——爱和问题整部电影导演都试图在用一种冷静的旁观者一般的拍摄视角,尤其是在表现一些父子间相处的镜头时,常用的远镜拍摄(非专业人士,就是没有正面拍摄),使主角和观众之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是导演刻意为之的,因为她的目的很纯粹,不是为了煽情而拍摄电影。

她的起点是爱,是对孤独症患儿及其家庭的关注。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导演不愿意用过于煽情的手法来表达这个故事。

因为很多时候仅仅是同情的泪水是最没有价值的。

哭过便忘记的泪水是没有存在意义的。

而导演大面积采用了类似纪录片的叙述手法的方式,是为了让一切显得更加真实。

穿过浮夸的煽情反而用平凡而真实的小事触碰你的心灵。

很多人都说故事本身有那么一些的败笔,如层层的小事铺垫之后缺少一个有力的升华,但是生活本身就是如此这样,只是生活着;像是桂纶镁这一段的戏份有点小突兀,不过用来表达人生之中很多人不过是过客这一概念而言却是足够了。

我想导演只是在力图摆脱剧情,追求一种现实的背景。

如果说__最让我心酸的应该是那个女看护对王父说的那句,“您放心,只要我们这儿存在一天,就会好好照顾大福的.。

”可是人生那么长,变数如此多,这样王父即将离家的心情又如何能够放心呢?只是这样的一句话就足以暴露出一个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

结局我想也只是代表着导演的美好愿望,因为大福的身边有一群善良的人存在。

但是这个世界并非如此单纯。

在寄予美好愿望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完善的保障制度。

导演最大的心愿我想便是唤起生活的关注,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公益事业。

2 关于李连杰的转型个人觉得李连杰并没有想要通过这部电影转型,拓宽戏路什么的。

他参与拍摄,更多的是因为对于孤独症患者的关注,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

这个硬汉在大荧幕上打斗了半世。

没有过分演技支撑的他演绎这样的一个角色或许更有味道。

演这样的内心戏,很多时候需要的仅仅是将自我融入角色,化身为角色的用心。

《海洋》观后感(通用15篇)

《海洋》观后感(通用15篇)

《海洋》观后感(通用15篇)《海洋》观后感1这个周末,我通过CCTV观看了《走向海洋》这部纪录片,掌握了很多知识,受到了很多启发,并且颇有所感。

《走向海洋》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世界各国与海洋的故事,包括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主权的宣誓、海洋领土的争夺等。

《走向海洋》第一集讲到了俄罗斯潜艇曾经下潜到北冰洋4261米的深处插上了一面国旗宣誓主权,并且这一行为引来了众多国家的纷争。

的确啊,《走向海洋》真是一部非常启示人的纪录片。

观察现今,咱们国家的南海问题成为了热议焦点,南海的油气资源遭到了周边国家的开采盗龋可是这么多年来始终没有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还是在于我们国家过去对于海洋权益的保护不够重视埃随着我们对于海洋权益越来越重视,我们构建”海洋强国“的梦想也不会遥远。

同时《走向海洋》也让我思考到,构建海洋强国关键还是在于海洋能力的建设,就像俄罗斯那样能够拥有先进的潜艇达到几千米深度水域宣誓主权。

而我们同样应该积极发展国防与军事实力,以维护我们日益迫切的海洋权益维护问题。

总的来说,《走向海洋》真是值得我们一看,并且从中受到启发,开展我们的积极建设工作。

《海洋》观后感2一个沉溺于自己世界的孤独症孩子,他开心时的笑脸,真诚的双眼,让人温暖。

他幸福时修长的手指晃动在空气中欢快的摇曳,他寒冷时手掌渴望得到的真实的触摸感,他害怕无奈时大声的喊叫,他愤怒委屈时不停抽搐的身体以及在父亲身上留下深深地牙印儿,他失落时靠在麦当劳叔叔身上含在眼中的泪水,他自由时像鱼儿一样在海洋中的无拘无束……这一切都昭示了,他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有各种情感的孩子,只是他不知如何表达,只是他充满了惧怕,所以他选择本能的逃避了世界,逃避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留下孤独的自己。

该怎么说明他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纷乱的世界中只留下了孤单的自己,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难道他是幸福的?可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剩下自己又怎样?有那么伟大的父亲的爱,有海中一直陪伴自己的大海龟,有温暖的阳光,又宽广的大海,难道他是不幸的?《海洋》观后感3“风起的时候扬帆,浪来的时候向前”。

《海洋》读后感

《海洋》读后感

《海洋》是一部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纪录片,通过镜头展示了地球上广阔的海洋世界。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入探索海洋生态系统和其中生物多样性的旅程。

观看《海洋》后,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纪录片中捕捉到的海洋生物和它们的生态环境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海洋深处,与海洋生物们一同游弋。

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海洋》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纪录片中展现了海洋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这些都是当前海洋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部纪录片让我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行动负责。

《海洋》是一部展现海洋世界壮丽景象和生态问题的纪录片。

它既让我领略了海洋的美丽和神秘,也让我思考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行动以保护这个脆弱的生态系统。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纪录片,能够激发人们对海洋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精选6篇)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精选6篇)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精选6篇)海洋纪录片观后感(精选6篇)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海洋纪录片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篇1纪录片的开头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小男孩发出疑问,什么是海洋?人们解释不清什么是海,什么是洋,只能用人类肉眼所能见到的有限画面来展现。

食物链是大海的法则。

没有人类的干涉,大海维持着它的和谐秩序。

我们对海洋的磅礴气势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而震惊和感动。

纪录片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展示了海洋生物的千姿万态,二是表达人类涉足海洋对美丽大海带来的破坏污染,最后呼吁人类保护海洋,与海洋生物和谐共生。

让我震撼的还有海洋中的捕食景象,亮点在于海洋生物的成群结队,阵容庞大显得壮观无比。

画面中呈现出来不仅仅是我们熟知的海豚、鲸鱼、鲨鱼、海豹等海洋明星生物,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动物。

有趣的是海洋上的食草动物,长着像大象一样的鼻子,在海底匍匐前进,扬起阵阵“尘土”,这就是它们正在进食的景象。

要说海洋中最美的景象是什么,我觉得大海中的珊瑚礁群极美。

相对于前半部分来给我的震撼,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却是让人痛心和反思。

人类对海洋的破坏不止是滥捕海洋动物,污水混在河中,最终流入大海,几乎所有的近海都难逃污染,在卫星地图上看上去不是蓝色,而是深褐色的。

当我看到鲨鱼的鱼鳍和尾巴被割掉后在无力的挣扎的时候很心痛。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1海洋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今天我就解开了这个谜团。

6月19日,我们小记者团来到省图书馆一起来观看《海洋》这部纪录片。

影片一开始,场面令人震撼:在几千万年前,在碧波荡漾、一望无垠的海洋中,成千上万的海豚像小潜艇一样在海面上朝着同一个方向忽上忽下地飞驰,它们把大群的沙丁鱼聚集起来,当鱼群被赶到海面的瞬间,一直在空中等待机会的海鸟像万箭齐发似的扎进海里,吓得鱼群四处逃窜,正当海鸟们在海面上尽情的边美食着边游弋着,最后出现了庞然大物——鲸鱼,吓得鸟儿振翅逃向空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海洋》,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最新力作。

这部影片,无论是体裁,还是主题,以及导演,都让我心向往之。

上周六,终于摆布好了时间,在北京UME国际影城(安贞店)安安静静地看完了这部本年最火的纪录片。

影片开篇语从一个小男孩的问话开始:“这是大海吗?什么是大海?”,随后以美得让人心颤的画面,提出了一个人类要共同思考的命题——应该如何对待海洋。

影片开头的男孩,是《海洋》制片人兼导演雅克·贝汉的儿子。

雅克·贝汉此前的作品,我只看过一部,纪录片《迁徙的鸟》。

《海洋》延续了《迁徙的鸟》开创出来的诗意、唯美、形式感强烈的美学倾向,且赋予了更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观看过程中,尽管我不时以挑剔的眼光注视着每个镜头,但很遗憾,我失败了,因为这部电影实在非常完美,不仅仅是纯粹从视觉上的美感来评价它,还包括影片所承载的深刻内涵,与画面相得益彰的电影音乐,以及姜文的解说。

《海洋》不是一部科教片,看过的人可能不知道那些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的名字,但一定会读懂影片表达的思想和理念——善待海洋,毁灭海洋就是毁灭人类自身。

影片在一个宏大的视野里,让人们去感受海洋的壮美、海洋的深邃、海洋令人堪忧的现状,以此唤醒人类的海洋意识,让人们懂
得如何去对待海洋,如何去保护这片占整个地球表面积71%的蓝色家园。

尽管《海洋》不像《海豚湾》那样充满了血腥的杀戮,让人触目惊心,但依然会让人会觉醒,让人忧思,让人对影片和导演顿生敬意。

《海洋》被称作“史上最烧钱纪录片”。

此片耗时5年、耗资5000万欧元,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世界54个拍摄点进行蹲点拍摄,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

目前已经在全球近二十个国家公映,票房连创佳绩,在美国首日票房超过了《阿凡达》。

在中国却开始遇冷,尽管满头银发、年届70的导演雅克·贝汉不辞劳苦,亲到中国上海等地参加宣传活动,但最终影片慢慢热起来、火起来,靠着不是导演的名气,而是影片自身的魅力和绝佳的口碑。

毕竟,不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雅克·贝汉,但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海洋,知道我们国家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有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知道百年前西方列强自海上入侵中华的屈辱和苦难;知道位于东海海域的钓-鱼-岛和南海海域的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如今仍被强占;知道今日海洋环保形势严峻,刻不容缓;知道海洋权益争夺激烈,等等。

在每个国人的心里,也许都有一个跟海洋有关的梦。

要实现我们的海洋梦,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

或许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所限,很多人没有机会去看大海、亲身体验海洋,但可以看一看这部纪录片。

在我们为了
能够生存下去,为了过得好一点、再好一点、更好一点而疲于奔命的当下,像《海洋》这样非功利而真诚的纪录片多看一些,将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