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海豚湾》分析
影评 - 《海豚湾》

影评 - 《海豚湾》
《海豚湾》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展现海豚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活,向观众揭示了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对动物的残忍行为。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感触和共鸣。
首先,电影以其精美的摄影和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被大海的壮丽景色所震撼,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海洋的深处。
导演运用了慢动作和特殊摄影技术,将海豚在水中自由畅游的场景呈现得栩栩如生。
这些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然而,电影并不仅仅是一部美丽的自然纪录片。
它通过展示海豚被捕杀、被囚禁以及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揭示了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我被电影中揭示的残酷现实所吓到。
海豚被迫与家人分离,被关在狭小的水池中,甚至被用作娱乐工具。
这些场景让我深感痛心和愤怒,我开始反思人类对动物的态度和行为。
电影还通过讲述一位海洋保护者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希望和改变的信息。
这位保护者努力呼吁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改变对动物的看法和对待方式。
他的坚持和努力给我带来了希望,让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环境和动物作出贡献。
总的来说,电影《海豚湾》通过其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和感人的故事情节,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对人类对待动物和环境的警示。
这部电影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关爱和责任感,激励我行动起来,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动物权益做出贡献。
纪录片《海豚湾》分析

纪录片《海豚湾》评价与分析——对比《圆明园》,反观中外纪录片之差异时光如梭,人们渴望纪录那些令人为之震撼的瞬间,纪录片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的纪录样态、纪录手法等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外关于纪录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下面通过纪录片《海豚湾》和《圆明园》的比较分析,来了解一下中外关于纪录片的不同理解。
一、了解纪录片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纪录片。
对于纪录片的界定,中外也各有说法。
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这是美国1979年出版的《电影术语词典》中对于纪录片的界定;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他通过摄影和摄像手段对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环境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做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这是我国对于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海豚湾》的拍摄真正契合了外国关于纪录片的界定。
《海豚湾》的拍摄具有一定危险性,因为它触及到一个庞大的捕鲸产业的利益。
在拍摄中,有暗拍、偷拍,还有利用红外线摄影设备拍下的,拍摄画面的摇摆不定,使观众更感觉到拍摄人员所处环境的危险性,为他们暗自捏把汗,拍摄画面也无不触目惊心。
画面的真实客观纪录,将一个个海豚保护者的心境、行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捕杀海豚的头目的丑陋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
相较之《海豚湾》,《圆明园》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前者是当时发生时的客观纪录;而后者是当今时代对已去历史的再现。
在拍摄手法上,前者完完全全是客观的纪录,没有任何的再现表演或补拍成分;后者则大量的运用了演员的再现表演,圆明园的那山那景也是利用现代科技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
从片子节奏编辑和画面的编辑上来说,前者多是表现捕杀场面的惨烈、海豚生活的凄惨、人们的不人道,画面节奏紧凑;后者则有张有弛,在表现圆明园的宏伟壮丽时,节奏舒缓,在表现八国联军侵华时,节奏紧凑。
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

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篇1看环保纪录片,给我最大、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观看者是这电影的主人公。
纪录片通过叙述事实的过程展现给观众它的主题,它插入评论;目的是给人以启示,倡导人们如何保护环境。
这一点相对于其他纪录片是非常明显的:地球只有一个,有些东西一旦完全失去了,就再也不能挽回了。
《海豚湾》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刚听到这个名字,我想这应该会是个描绘温馨的海豚生活的吧。
因为海豚的栖息地多为浅海,很少游入深海。
它们会在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的活动,休息或游玩时,会聚集在靠近沙滩的海湾,捕食时则出现在浅水及多岩石的地方。
可看了《海豚湾》后给我一个大大的打击。
海豚湾不再是海豚的美好栖息地,而是个血腥无情、毁灭生命的屠杀场,一滩玷污海豚的死水。
《海豚湾》叙述了一群热爱海豚的环保主义工作者冒着重重阻拦深入日本太地町拍摄当地海豚被屠杀的惊人事实,向世人揭示了肮脏的海豚交易。
该记录片是秘密拍摄的,使用了大量高科技设备,工作者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现场取景。
其结论是科学实验权威所得出的,发人深省。
每年秋天,都有成千上万条海豚聚集在太地町附近的海域,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海豚们肆意游曳,时不时会有大量海豚跃出水面,形成了当地一道极美的风景线。
但是,当地的渔民却把屠杀这些海豚视为一笔极大的财富。
据统计,每年在日本约有23000条海豚和鼠海豚被宰杀。
世界各游乐场公司都到太地町采购海豚。
一条活海豚最高可达15万美元。
不可置疑,这会是一个多大的经济效益!我们也不难想象为什么当地政府没有禁止捕鲸。
这对政府的税收有多重要!然而,自2003年起,日本援引"科学数据"将国际渔业产量的减少归咎于海豚和鲸鱼。
而我觉得这是个掩盖的借口。
弱肉强食本来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更不能把责任全推给海豚身上;因为人类本身不加节制地捕杀海洋鱼类,不留余地让鱼类繁衍后代,因此物极必反。
这才是渔业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看着海洋游乐场里的海豚表演,看到它与指挥员是那么的合作无间,人们喜欢上了这位亲切的动物朋友。
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

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海豚湾》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纪录片,它展现了海豚们生活的美妙和脆弱。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刻感受到了海豚们的智慧、情感和对人类的亲近。
本文将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故事情节和表达主题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首先,纪录片运用了精妙的拍摄手法,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海豚们的世界中。
导演通过水下摄影师的镜头,将我们带入了海豚们游弋的海洋,一起感受它们与海底世界的共处。
水中镜头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海豚们的自由和快乐,仿佛自己也在与它们一同翱翔于海洋之中。
纪录片中还出现了一些震撼人心的场景。
例如,在一个夜晚,一群海豚围绕着一只幼小的海豚走出困境,它们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圈子将幼小的海豚护送至安全地带。
这一场景无声地传递出了海豚们智慧和团结的信息,令人动容。
同时,纪录片还展示了海豚们与人类之间的亲近,有一段在纽约的镜头,海豚们主动与游客互动,为人们带来欢笑和感动。
这些场景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海豚们不仅有高度发达的智力,而且具有丰富的情感。
其次,纪录片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情感印象。
影片以一个故事情节来串联起各个片段,这个故事情节是一个大胆拯救海豚的行动。
一些勇敢的志愿者们无私地投身到拯救海豚的行动中,他们舍弃自己的舒适和安全,与海豚们共同面对危险。
这个故事情节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海豚的处境和挑战,也更加投入到纪录片的观看中。
与此同时,纪录片通过真实的镜头展现出了海豚们所面临的许多困境和挑战。
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人类活动对海豚栖息地的破坏。
工业化、污染和过度捕捞等现象,给海豚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纪录片通过展示这些现实问题,引发观众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影响到自然环境,也严重威胁到了其他物种的生存。
最后,纪录片通过展现海豚们的美丽和灵性,传达出保护自然和野生动物的主题。
纪录片中的海豚们展现出了高度发达的智力和不可思议的行为能力,令人惊叹。
海豚湾赏析

看得见的镜头都是记录的,有声电影出现后,声画关系问题被视为电影视听语言的最重要的美学问题,它们使镜头有了自己的语言。《海豚湾》以记录为主线,讲述了故事、描写了自由、呈现的残酷,也观照了人性。
(一)、画面语言
1、延时镜头
片中不止一次地使用了延时镜头,如海豚加工厂的熙攘、市街头的攒动、峦间浮云速移和日月的须臾升降,无不体现出日子之快,时间从指缝中流走的匆匆。这些拉快了节奏的延时镜头,我们能看到的几秒钟,则拍摄起来需要耗费数个甚至十几个小时,它们展示了时间的节奏、生命的出生和陨落,更是让观者从分秒的走动中,找到了活着的证据、看到了大自然的表情。
《海豚湾》在选题过程中很好的避免了两极分化,用主流的意识形态和生活状态去表达主题,同时又兼顾了其拍摄主体的个性以及个体所表达的丰富多彩。这部纪录片通过镜头中的客观影像,深刻的表达了创作者对大肆捕杀海豚中具有主题意义相关的渔民和捕杀事件等的价值判断,并依次实现与观众的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很好的避免了描绘现实的主观形式。
一、真实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震撼我的地方,首先是它对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纪录片的主角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它以日本太地町当地的渔民肆意的捕杀海豚这一真实的事件和当时捕杀过程中真实的情景为表现对象,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和组接,来表达作者理查德·欧巴和导演路易·塞霍尤斯的思想。
整个纪录片的拍摄是在真实的环境和时间内,拍摄着真实的渔民和海豚,它有效地记录了客观自然的真实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认为的主观色彩,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受众“了解真相”的求知心理。整部纪录片中的每一个凄美而惨烈的镜头都渗透着作者对保护海豚、关爱生命的深沉的呐喊,这种适度的情感渗透非但没有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表达,反而的渲染、强化、延伸、凸显客观的记录主体,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升华,提升了纪录片存在的价值。
《海豚湾》解说文案

纪录片《海豚湾》解说文案----------------处理第1个文件中-----------共计1个文件-------------嗯嗯嗯嗯嗯嗯,在日本泰迪挺有着许多可爱的海豚形象,不熟悉这里的人们会误以为这是一个热爱海豚和金鱼的地方,实际上,泰迪挺每年都会屠杀成百上千的海豚,导演陆毅和海豚专家,旅客准备拍下图上花边,把秘密公之于众,但当地渔民会拿着刀不断地来回损失,禁止外人闯入,立刻觉得如果杀人不犯法的话,自己一定会被干掉,这时他发现一辆汽车正在后面跟踪,1964年,因为海豚的故事的热播,李赫成为了全球最负盛名的海豚驯养师,节目激发了人们对海豚的渴望,开创了一个。
价值数十亿的产业经过整整七年的朝夕相处,你可意识到,海豚比人类想象中的更聪明,而且他们拥有自我意识,不喜欢囚徒般的生活,但我们在海洋馆观看海豚的精彩表演时,很难发现它们身上会有什么问题,因为海豚的微笑,虽然你误以为它们一直都很快乐,但其实这些海豚都得了胃溃疡,看着海豚在大海里遨游的样子,我们就会知道它们为什么患上胃溃疡了,海豚是一种听觉动物,它们每天能在大海里畅游40公里平静声音不是西西等等,嗯,但当他们被捕关进一个混凝土铸造的大使里,四周全是观众的呼喊,兽师敏感的听觉会让海豚围压力很大,在巴尔帝摩国家海洋馆里海豚舅舅因为过滤系统噪声太大,患上疾病,继而陆续死去。
嗯,泰迪挺的渔民,另外,海豚灵敏的听觉系统,通过敲击一个放在水里的长杆形成生强,把他们驱赶到一个秘密海湾,等到次日清晨,所有的海豚驯养是会来到这里挑选自己看中的海豚带回海洋馆,而那些没有被选上的就会被渔民赶到另一处没人看见的秘密海湾等待被屠杀,这种海湾围困会从九月一直持续到三月,拒不解,每年有23000条海豚在日本被踩上一条表演用的海豚,最高可以卖到15万美元,那些死掉的海豚每条只值600多,他已经经历博物馆作为中间商销售这些海豚利润则被当地政府和渔民瓜分,其实离开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一年赚上几百万美元,但他并没有这么做,是凯西的死亡让他发生了转变。
《海豚湾》 英文电影赏析

《海豚湾》所引发的现实问题 : 1. 蔓延全身的日本太地町的悲凉 . 2. 全世界 “ 写给日本人的情书 ” 3. 世界上最大关于海豚的谎言 . 4. 人类恻隐之心不能磨灭 . 5. 除了猎杀 ,还有什么 ? 6.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 7. 人类 ,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朋友 ? 8. 为海豚而进行的战斗还远远未能结束 .
从三个方面了解真实的《海豚湾》
1.词汇及 句法层面 2.修辞方 法及策略 层面 3.信息组 织层面
3
中文名 : 杀海豚节 所属地区 : 日本南部渔村太地町 时 间 : 每年的 9月中旬 一种 庆祝活动。400年来,日本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捕 鲸、食鲸国。 尽管当地渔民小心翼翼地竖起大量防 水油布,但这些东西不能完全遮盖下面正在进行的野 蛮屠杀。即使从悬崖顶上,也能听到海豚猎人的声音, 也能感受到海豚们为了自由和生存发出的抗争。海豚 猎人们从油布缺口处跃入水中,然后将手中的刀对着 水面扎下去。几分钟后,四周刚才还是鲜绿色的海水, 顿时变成一片深红,早晨清新的空气中混杂着血腥味。
10
重点 来了
谢
thanks
8
经典原声纯音乐
:
1.The Cove —— J.Ralph(凄凉悲惨)
2.We Try To Do The Story Legal —— J.Ralph(激烈) 3.OPS —— J.Ralph(愤怒、沉闷) 4.Anywhere In The World My Phone —— J.Ralph(信念)
1.太町地的鲸鱼博物馆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水族馆海豚和鲸鱼的“集散地”,那些被捕捞的鲸鱼和海豚 只有一小部分体态优美、智商完善、发育良好的才能被“有幸”送到水族馆,其余则要遭受悲惨的命 运。 2.相关数据表明,每年日本人都要杀掉23000头海豚供食用。但是日本农业部提供的数据则表明整个 2007年只有13080头鲸目动物被捕杀--其中包括各个品种的海豚和鲸鱼。 3.本片的导演路易· 皮斯霍斯曾经是《国家地理》的摄影师。本片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4.本片中心人物里克· 奥巴瑞曾是60年代最权威的海豚训练专家,也是当今最著名的海豚音学学家,曾 经制作了Flipper这个经典的电视节目。 5.路易· 皮斯霍斯是位半素食主义者,他还吃鱼。但是在拍摄完本片后,他连鱼也不吃了,成了位完全 的素食主义者。甚至连皮带、皮衣都被他“抛弃”了。 6.日本人有着悠久的捕杀和猎食海豚的历史,在他们的食谱上,海豚肉一直是一道重要的菜肴。 7.影片曾在2009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放映。 8.日本政府曾有过一次“学校午餐计划”,海豚肉被列在中餐食谱上。可是在本片之后,这道菜被取 消。 9.加拿大自由潜水女冠军 曼迪-雷· 克鲁克谢克 和她的丈夫自由潜水教练 克科· 克拉克 参与影片的拍 摄。 10.导演找到工业光魔公司模型制作部的负责人,在他的帮助下,剧组做了一个能藏住摄像机的假岩石。 11.太町地的地形复杂,三面环山,只有一个入口,还被铁丝网、警卫和警犬保护着,剧组只有选择晚 上“翻墙”而入。 12.整个摄制组在当地受到了全天候的严密监控,由于日本方面不予发放拍摄许可,这部电影其实是 7 “非法”拍摄出来的。
纪录片海豚湾ppt

个人和社会如何参与海豚湾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个人行动
作为个人,我们可以通过减少使用塑料制品、避免随意丢弃垃圾、选择可持续的交通方 式等行动来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此外,我们还可以关注并支持海豚湾保护组织和项
目,参与志愿者活动,为保护海豚湾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参与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海豚湾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大对海豚湾保护的支持 力度,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绿色发展。同时, 教育部门和媒体也应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只有全社会
这部纪录片也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一些国家和组织开始联手打击海豚 捕猎行为,共同保护海豚的生存权利。
03
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
海豚湾的海豚种类和生态习性
海豚种类
海豚湾是多种海豚的栖息地,包括瓶鼻海豚、飞旋海豚和白鳍豚等。这些海豚 在湾内生活、繁殖和觅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群落。
生态习性
海豚湾内的海豚通常以鱼类为食,具有高度的群居性和协作性。它们在水中展 现出优美的泳姿和高度发达的社交行为,成为湾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该片还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反对海豚表演和捕杀, 进一步推动了动物权益保护的进程。
纪录片对动物保护和环保意识的影响
《海豚湾》让更多人意识到动物权益 保护和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了公众的 环保意识。
VS
该片还促使政府和企业采取更严格的 环保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 护。同时,该片也引发了人们对其他 动物保护和环保问题的关注,进一步 推动了动物保护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Roth)和保罗·辛格(Paul
摄影师
马克·奥斯本(Mark Obenhaus)和约翰·卡梅隆 (John Carma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海豚湾》评价与分析——对比《圆明园》,反观中外纪录片之差异时光如梭,人们渴望纪录那些令人为之震撼的瞬间,纪录片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的纪录样态、纪录手法等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外关于纪录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下面通过纪录片《海豚湾》和《圆明园》的比较分析,来了解一下中外关于纪录片的不同理解。
一、了解纪录片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纪录片。
对于纪录片的界定,中外也各有说法。
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这是美国1979年出版的《电影术语词典》中对于纪录片的界定;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他通过摄影和摄像手段对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环境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做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这是我国对于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海豚湾》的拍摄真正契合了外国关于纪录片的界定。
《海豚湾》的拍摄具有一定危险性,因为它触及到一个庞大的捕鲸产业的利益。
在拍摄中,有暗拍、偷拍,还有利用红外线摄影设备拍下的,拍摄画面的摇摆不定,使观众更感觉到拍摄人员所处环境的危险性,为他们暗自捏把汗,拍摄画面也无不触目惊心。
画面的真实客观纪录,将一个个海豚保护者的心境、行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捕杀海豚的头目的丑陋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
相较之《海豚湾》,《圆明园》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前者是当时发生时的客观纪录;而后者是当今时代对已去历史的再现。
在拍摄手法上,前者完完全全是客观的纪录,没有任何的再现表演或补拍成分;后者则大量的运用了演员的再现表演,圆明园的那山那景也是利用现代科技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
从片子节奏编辑和画面的编辑上来说,前者多是表现捕杀场面的惨烈、海豚生活的凄惨、人们的不人道,画面节奏紧凑;后者则有张有弛,在表现圆明园的宏伟壮丽时,节奏舒缓,在表现八国联军侵华时,节奏紧凑。
在音响音乐效果上,前者在表现捕杀场面时多用悲哀凄惨的音乐,再加上海豚凄惨的哀鸣声,不觉让人不寒而栗。
而在表现海豚自由穿梭于大海的画面时,则运用轻快地音乐,又有海豚发出的高兴的叫声。
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其意欲何在不言自明;《圆明园》在表现时根据画面节奏的不断变化,音乐的应用也呈现出二、从纪录片的类型来看,中外划分各有标准。
中外纪录片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呈现流派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直接电影与真实理电影。
《海豚湾》在拍摄编辑过程中流露出的主观倾向,归属为真理电影;《圆明园》的诗画般的纪录归属直接电影。
国外将纪录片分为:解说式、印象式、观察式、自省式;我国将纪录片分为:纪实型专题节目、创意型节目。
对于《海豚湾》的类型,个人认为,按国外划分标准属于解说式和观察式。
《海豚湾》在编辑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参与纪录人员的旁白,对画面内容作进一步的解说或补充,同时纪录者又再时时刻刻纪录下发生的每件事情,例如当日本捕鲸人在阻止他们入场时甚至出现暴力行为,纪录者也未关机,而是继续纪录,虽然画面有些不稳定,但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双方的争斗,有身临其境之感;按我国划分标准则为创意型节目。
拍摄者的意图显而易见,其个人主张也清晰明了,直接表达出来。
在编辑过程中更是体现了拍摄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即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海豚。
《圆明园》按国外标准属于印象式纪录片。
从三维动画的复原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到现实的被烧残垣断壁,运用抒情、诗化、暗喻等,游走于纪实与虚构之间,虽未直接说教却让观众感受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按我国标准属于纪实型专题节目。
虽然观看完此片,浓浓的中华情会涌上心头,但在片子中拍摄者并未明显的流露,只是将那段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国的历史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受辱史客观再现了出来。
三、纪录片的片种属性。
纪录片的片种属性包括: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表现内容的丰富性、艺术手法的多样性、语言元素的综合性。
《海豚湾》是对现实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客观纪录,《圆明园》是对历史的客观再现。
《海豚湾》和《圆明园》分别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抗衡的两大重要主题。
《海豚湾》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是客观纪录,再加上相关者的解说或采访;《圆明园》则运用了抒情、诗化、暗喻、再现表演等手法综合表现。
《海豚湾》和《圆明园》在语言运用上都具有综合性,形成字幕、镜头语言、画面语言、音响语言、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等视听结合,完美呈现纪录内容。
其中解说词的运用更是起到了一定的叙事、补充提示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四、纪录片的功能。
纪录片具有以下功能:传播知识和舆论导向的功能、记录历史和解释历史的功能、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功能、给人以愉悦的功能。
《海豚湾》主要是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海豚,起到舆论导向和情感沟通的作用。
《圆明园》目的在于客观纪录历史,并对历史加以解释,起到传播知识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五、纪录片的选题纪录片的素材来源丰富广泛,取材相对困难些,犹如大海捞针,题材的确定更有不确定性。
但通观所有纪录片,其选材又遵循一定的标准,即史料知识性、社会普遍性、形象趣味性、突破常规。
现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升级,关于动物的纪录片也不少见。
《海豚湾》独树一帜,露骨的没有一点遮挡的将人与自然的矛盾彻彻底底的表现出来,同时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呼吁全社会保护海豚,禁止肆虐的捕杀海豚,还海豚以自然生长的自由环境。
《圆明园》也体现了当今纪录片的一个趋势,即纪录历史时刻。
《圆明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客观再现,历史的场景、历史的景观、历史的人物,都通过当今的科技手段、人员表演客观的表现出来,同时又有现存历史遗骸的画面,历史与现实不断交织,完美的解说已经逝去的历史。
六、纪录片创作的理性思辨。
(一)真实与非真实。
何为真实?对于某件事实来说会很容易说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非真实的,但对于纪录片中事实的应用我们却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真实性依然是纪录片的灵魂,毋庸置疑,否则将不是纪录片,而只能是故事片等。
这里对于纪录片的真实与非真实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纪实与真实这两个特殊概念。
所谓纪录片是通过纪实的方式将真实的已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纪录下来。
没有绝对的真实,真实都是相对的。
尤其对于已经发生的不可复原的历史事实的纪录,就是根据现有的遗存的资料,经过科学的解剖分析,运用三维动画等高科技手段复原历史画面、通过演员的历史情境的再现表演,结合解说、旁白、音响效果等来纪实的。
说它非真实,是因为没有那时的人那时的景那时的情,一切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根据现有历史资料编排出的;说它真实,是因为这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历史科学依据,不同于故事片。
《海豚湾》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客观纪录,其真实性毋庸置疑。
《圆明园》大量运用科技复原、演员场景再现等手段,将一段不争的历史事实客观的表现了出来,而拍摄者并未流露其任何主观意志,而是完全由观看者自我领会。
(二)主观与客观。
任何纪录片都会有纪录者的主观意识的体现,但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经过纪录者的主观意识的参与,合理编辑纪录画面,更客观的表现事实给观众。
《海豚湾》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纪录者主观意图的露骨表达,对客观事实的真实纪录,所纪录事实都是在主观意识的主导下完成的,根据主观需要纪录下可以表达主观目的的客观事实,二者相结合。
《圆明园》则是经过纪录者或导演的主观刻意安排,根据科学客观的分析史实资料,运用科技和演员再现,完美纪录当时情景,并呈现给广大受众。
在拍摄的同时并未将拍摄者的主观目的或说选题目的明显表现出来,而是化有形于无形,化无形于有形,将片子的精神内涵赋予片子本身,最终完全由观看者自我领悟。
(三)旁观与介入。
这也是相对而言,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旁观,像国外的观点“墙上的苍蝇”那样几乎很难做到。
《海豚湾》中明显可体现出纪录者的介入,纪录者根据自己的纪录目的,有意识的纪录日本捕杀海豚的血腥场面,并将此画面公之于众。
《圆明园》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相对的旁观。
纪录者根据导演的创作意图,将演员表演、三维场景的搭建完美结合,将有意表现的情景客观的纪录,当然现在的纪录并非与历史完全符合,但是最接近历史的表现。
(四)再现与表现。
《海豚湾》是对发生事实的真实的客观纪录,《圆明园》则是对历史事实的再现纪录。
虽表现手法不同,但都以客观事实,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真实事实,为依据,不容虚构。
(五)纪实性与艺术性。
《海豚湾》更多的是表现纪实性,《圆明园》则更多的是表现艺术性,通过纪实表现出艺术的魅力。
七、纪录片中导演的工作。
纪录片是客观的纪录,为何还需要导演?当然需要,哪怕是自己拍摄一段纪录画面,也有着自己想表达的思想。
不论是客观纪录还是主观可以引导,在拍摄过程中都讲究一定的拍摄技巧,以求画面的美观协调。
在这里导演的作用可分为两点,即主观介入和客观品格。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主观介入主要指拍摄者根据已确定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视角,适当运用某种拍摄手法作用于被拍摄者的做法。
主观介入有其负面影响,比如对拍摄对象的干扰,造成拍摄画面的失真等。
须知,即使是纪实性最强的纪录片,当摄像机出现时,当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交流时,干扰是不可避免的。
但若我们对负面影响加深认识,力求回避,保持纪录片创作的平视态度,客观品格,发挥主观介入的积极功用。
在纪录片中,适当的主观介入,能够更好的体现平视态度,能够使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以及观众之间产生更有效的思想交流。
《海豚湾》在拍摄海豚被杀的画面时有两种,一种是拍摄者自己拿着摄像机直接面对被拍摄者拍摄时,被拍摄者表现出的是暴力、愤怒和胆怯,这是由拍摄者(或导演)参与其中,激怒了被拍摄者,被拍摄者极力掩饰自己的罪行的才表现出的丑陋嘴脸;一种是海豚保护者将摄像机放于石头模型中、架于树枝间、放置于热气球上等,让摄像机自己去客观的去,在这里的人员不知道摄像机的存在,这时的表现是最真实最自然的,而这更能说明捕杀者内心的残酷和无知,同时在反击所谓的生物保护协会和保护海豚方面更具说服力。
《圆明园》表现更突出的是导演的主观介入,大量的高科技、特效的运用,以及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布置,无不体现着导演的主观创作。
但它又是站在一定的平视的高度去实现主观创作的,这就是历史的不容虚构性,一切以史料为准,不加修饰的表现给观众,一切由观众自己评判。
八、纪录片的叙事。
纪录片的叙事不同于普通的叙述。
叙述的内容可以是故事、可以是传奇人物的传奇事迹、可以是传说、童话等等,叙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的加些内容,或夸大或贬低,完全由叙述者个人掌控。
但纪录片的叙事有其根本特征和特点,当然在叙事中也要遵循一定原则。
纪录片的叙事有别于一般的叙事艺术的根本特征之处在于它不安排完整的情节,他处理的不是情节,而是事件,事件比情节在概念上更为宽泛,更接近于生活事实的本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