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声现象、光现象知识覆盖:八年级上册第二、四、五章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也叫发声体。

2.产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人发声——声带振动;蝉——翅膀振动;管乐器——空气柱振动;弦乐器——弦振动;打击类乐器——打击面振动二、声音传播:依靠介质1.固、液、气都能做介质传声,真空不传声。

例:宇航员在太空中面对面靠电磁波(无线电波)交谈2.我们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发声的物体在空气中振动 3.声音在介质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三、声速1.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V固>V液>V气);②介质的温度2.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3.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vt回声与原声区别条件:时间差0.1s,s≥17m 回声的利用:可测距离:S=12四、听到声音过程1.三个条件:发声体、介质、接收器2.途径:①空气传导:外界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②骨传导:外界声音————————头骨、额骨——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非神经性耳聋)。

)例:千手观音、贝多芬创作过程1.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2.动物的听觉范围:①超声波(高于20000Hz):猫、狗、海豚;②次声波(低于20Hz):大象(地震、海啸、台风、火山产生的声波)七、声的利用﹝P八上—38、39、40﹞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①声呐(回声定位)判断距离,确定方位;②雷达利用超声波;③B超诊断病情;④自然灾害的预警。

2.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例:①海啸、地震、爆炸等摧毁建筑物;②清洗精细机械的污垢;③打碎结石。

八、噪声(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噪声和它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看,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条件。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感受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2.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声速的变化。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

2. 描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 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2. 响度:振幅与声音的强度。

3. 音色:波形的特征。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练习:1. 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第三章:声音的应用教学内容:1. 声音的反射:回声与混响。

2. 声音的吸收:吸音材料的应用。

3. 声音的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现象。

2.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反射和吸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学综合练习1. 声学基础知识综合复习。

2. 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声学知识的自测。

2. 讲解声学问题的解决步骤。

作业与练习:1. 完成声学知识自测题。

2. 分析并解决声学问题。

第五章:声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声学与环保。

教学活动:1. 讲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讨论声学与环保的关系。

作业与练习:1. 列举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分析声学与环保的关联。

第六章:声学基础知识扩展教学内容:1. 人耳的听觉范围和听力感知。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课件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课件

定义
物理学角度 环境保护角度
声源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凡是干扰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 产生干扰的声音
等级 人们用声强级客观描述声音的强弱,单位:分贝(符号为dB)。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 划分 音; 90 dB以上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控制 途径
①在 声源 ②在 传播 ③在 人耳
[答案]A [解析]立交桥上安装隔音墙是可以在传播 途径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禁止大声喧 哗”中的“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因此 “禁止大声喧哗”标志是提醒人们要降 低发声的响度,故B错误;高于20000 Hz的 声波是超声波,低于20 Hz的声波是次声波, 因此次声波的频率低于超声波的频率,故 C错误;因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同,所以我们 才可“闻其声,辨其人”,故D错误。
图1-5
[答案]D [解析]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 弱噪声,A不符合题意;在道路旁设置 隔音板以及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C不 符合题意;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与禁鸣喇叭控制 噪声的方法相同,D符合题意。
热点考向探究
【变式1】 [2018·盐城市盐都区一模] 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 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 振动 产生的,而且能传播较远的距离,是因为它的 响度 大。为了不 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
热点考向探究
【变式2】 [2018·盐城市亭湖区校级一模] 小明家临街而住, 于是在家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1-6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 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 dB 。利用噪声监测 仪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噪声 不能 (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声现象试题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声现象试题

第一讲声现象一、选择题1.(2021,随州)如下图,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屡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C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屡次反射形成回声2.(2021,龙东)以下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D3.(2021,漳州)能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DA.响度B.音调C.音色D.介质4.(2021,福州)福州许多路口安装有盲人过街提示器,盲人可以根据提示器发出声音的上下区分方向,其中声音的上下是指声音的BA.音色B.音调C.振幅D.响度5.(2021,宜昌)为了减少环境噪声对教室内学生的干扰,以下方法无效的是AA.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B.在教室周围植树C.上课时关闭门窗D.学校路段制止鸣笛6.(2021,荆门)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与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从而为渔业、航海等效劳.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A.次声波不能传递信息B.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次声波在海水中比空气中传播慢D.次声波的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7.(2021,山西)在校园艺术节上,小梦为全校师生演奏了享誉海内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以下有关小梦二胡演奏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CA.二胡弦停顿振动,弦还会发声B.二胡声能在真空中传播C.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D.二胡声一定不会成为噪音8.(2021,南京)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BA.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B.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C.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D.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9.(2021 ,长沙)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如下图,该设施长175m,高7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BA.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10.(2021,天水预测)在?我是歌手?第五期中,林志炫演唱了?没离开过?,到了副歌局部,林志炫竟然连升八个度,被誉为“高音王子〞.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选项是AA.这里的“连升八个度〞指声音的响度发生了变化B.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林志炫是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D.场外的工作人员是通过音色区分林志炫的声音二、填空题11.(2021,锦州)我们在打时能听出是妈妈的声音,这是根据乐音三要素中的_音色来判断的;如果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里,我们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_.12.(2021,哈尔滨)如下图,“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_振动_而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_响度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第12题图第13题图13.(2021,株洲)如图是人与一些动物发声与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振动_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与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_大象_.14.(2021,黄冈)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如图),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_防止声音的干扰_.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_大_(选填“高〞或“大〞)些.15.(佛山中考)往8个一样的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不同颜色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i〞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_一样_(选填“一样〞或“不同〞),最右边瓶发出的是_1_(选填“1,2,3,4,5,6,7,i〞)音.三、实验探究题16.(盐城中考)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与判断方法.实验方案:_封闭金属管口,轻推管子使其摆动,听管子是否发声_;判断方法:_如果发声,那么是管子的摆动产生的,如果不发声,那么说明声音是管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_.17.(2021,上海)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及弦线的长度、粗细与张力有关.于是他想(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一样.①假设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那么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及弦线_长度_的关系.②假设他要研究音调及弦线粗细的关系,那么应选择_a_与_b_两弦线做实验.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一样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 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A_点,最低的是按住_B_点.四、综合应用题18.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需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①_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种类有关,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_;②_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声音在_5_℃、15_℃、20_℃的水中的速度不同_.(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 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_s =12vt 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1531_m_.(3)真空中声速是_0_m/s_.。

中考总复习一--声现象

中考总复习一--声现象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总复习编稿:于淼责编:肖锋一、单元知识网络二、考试目标要求本章讲述了声学的初步知识,考点有:知道声音的产生、传播、回声,会分析、判断、解释简单的声现象;题目类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声音的特征是大部分考区的必考内容,题型有选择题和填空题;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所以有关噪声的考察应加大力度。

三、知识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考点二、声音的特征3、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称为声音的三要素4、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声音特色,由发声体本身所决定。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5、噪声的产生: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

6、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音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考点四、超声波和次声波7、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8、超声波的应用:超声波探测、“B”超、超声清洗9、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考点五、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10、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11、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四、规律方法指导本章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转换法。

转换法的定义是: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例如:我们用眼睛很难观察到微小的振动,在振动的鼓面上撒上碎纸屑,通过纸屑的跳动反应鼓面的振动。

2023年中考物理单元复习:声现象(解析版)

2023年中考物理单元复习:声现象(解析版)

单元复习02 声现象1.如图所示是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它是我国建筑上的一大奇迹。

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A.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的反射C.利用回声增加原声的现象D.声音能够在墙壁中传播【答案】B【详解】人站在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内说话,其他人可以在壁内的任何位置听到他的多次说话声,这种现象的原理是利用声音的反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在公共场合,当有很多人同时讲话时,我们能够从众多声音中辨别是谁在讲话,那么我们主要是根据声音的()进行辨别的。

A.响度B.音量C.音调D.音色【答案】D【详解】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能够从众多声音中辨别是谁在讲话,我们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进行辨别的。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如图所示是表演者在音乐会上演奏二胡时的情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C.二胡的演奏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D.拉二胡时,手按压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音色【答案】D【详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弓弦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二胡的演奏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拉二胡时,手按压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了弓弦的长度,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是为了改变音调,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D.利用声音可以震碎玻璃杯【答案】A【详解】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利用了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D.利用声音可以震碎玻璃杯,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第二章声现象-2022年中考物理考前回归教材备考(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

第二章声现象-2022年中考物理考前回归教材备考(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人耳能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3.声波(1)声波:音叉的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周围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就叫声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3)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4.人耳如何听到声音(1)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

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

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

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

(2)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

中考复习-声现象

中考复习-声现象
第1讲┃ 声现象
7.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利用: ①超声波:通常把高于20000 Hz的声音称为_____超___声波, B超和声呐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 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②次声波:低于20 Hz的声音称为____次____声波,利用次 声波传递信息,如预报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等;另 外地震、海啸、爆炸时产生的次声波携带的能量具有很大的破 坏力。
__________传声。
介质
不能
第1讲┃ 声现象
补充说明:①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振__动_产生的。一 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振__动__。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②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 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_______不__同_(相同或不同),在同种 介质中,声速还与________温__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 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3_4_0m/s。
3.探究三: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图1-3
第1讲┃ 声现象
实验现象: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不同响
度的声音,视察到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________。
大得 出 结 论 : 响 度 与 发 声 体 振 动 __________ 有 关 ,
__________越大,响度越__________。
C.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甲的音调较低 D.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乙的音调较低
第1讲┃ 声现象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筷子敲击甲杯,甲 杯振动发声,声波在空气里传播,使得与甲完全相同的乙杯振 动而发声,又由于甲乙两杯完全相同,故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 用手捏住杯边,该杯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而另一杯继续发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一、目标与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考纲要求:

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 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学习策略:
● 本专题内容比较基础,知识掌握的层次定位在了解,所以同学们只需要抓住基本概念,会解释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即可。

二、学习与应用
1、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 传播声音。

3、 声音的三个特性 、 、 。

4、 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 、 、 。

5、 声音的利用:声音传递 、声音传递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我们要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听讲,做到眼睛看、耳朵听、心里想、手上记. 知识回顾——复习 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
考点梳理——预习和课堂学习 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课堂笔记或者其它补充填在右栏.预习和课堂学习更多知识点解析请学习网校资源ID :#40331#402597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停止,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
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指声音的,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

要点诠释:
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

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

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

2、噪声的控制:;;。

要点诠释: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考点四、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鱼群。

2、声与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典型例题——自主学习
认真分析、解答下列例题,尝试总结提升各类型题目的规律和技巧,然后完成举一反三.课堂笔记或者其它补充填在右栏.更多精彩内容请学习网校资源ID:#40336#402597
类型一、知识的综合应用
1、(2016•无锡一模)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空罩中的手机能接收信号,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思路点拨】考查简单的声现象。

【总结升华】。

举一反三:
【变式】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 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频率不同
2、成语“震耳欲聋”从物理学角度看形容声音的大;在狭窄的空间燃烧鞭炮比在野外燃烧鞭炮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使回声跟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造成的。

【思路点拨】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根据声音的传播规律及回声的知识就可解答此题,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从而反射回来的现象。

【总结升华】。

举一反三:
【变式】古人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优美的琴声,用夸张的语言表达物理学上的道理,在物理学上,“余音”指,“三日不绝”指。

类型二、声音的特性
3、小宇在同学生日宴会上,敲击注入不同高度水的几个相同玻璃杯,为同学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生日快乐》歌,如图所示注入不同高度的水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思路点拨】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首先找到振动物体,然后根据振动物体的质量越大,体积越大,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总结升华】。

举一反三:
【变式】(2016•嘉定区一模)“文明伴我行,在公交车上不能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类型三、回声测距
例4、某位战士对着一个高大的山崖射击,在射击3s后,听到了射击的回声,则山崖到战士的距离大约是(设声速为340m/s)()
A.1020m B.510m C.340m D.以上答案都不对
【思路点拨】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再返回来,题目中的3s是声音传到障碍物再返回来的时间,所以声音传到障碍物的时间为总时间的1/2,声速已知,根据公式s=vt得出答案。

【总结升华】。

举一反三:
【变式】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听到原声和听到回声的时间差在秒以上。

人站在大楼前拍手0.3秒听到回声,人和大楼的水平距离是米。

类型四、实验探究
例5、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但没有与之接触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可以看到乒乓球会,乒乓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它(选填“是”或“不是”)获得了能量,同时通过乒乓球的运动,我们可以分析判断左边音叉在。

右边被敲击的音叉作为声源,当它的振动能量在中向外传播时,造成周围介质运动状态的变化,尤其是引发了左边一个音叉的共振,使该音叉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声源所传播的能量,并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选填“能
够”或“不能够”)传递能量。

【思路点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声音经过空气传递到耳朵里的。

【总结升华】。

例6、如图是探究正在发声的音叉实验装置。

(1)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什么结论?响
度也越大。

【思路点拨】(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音叉的振动微
小,观察起来现象不够明显,借助轻质小球可将振动的效果放大,便于观察,这属于转
换法。

(3)响度大小和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总结升华】。

三、测评与总结
要想学习成绩好,总结测评少不了!课后复习是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学习效果,弥补知识缺漏,提高学习能力.
知识点:声现象
成果测评
现在来检测一下学习的成果吧!请到网校测评系统和模拟考试系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
测试.
测评系统分数:模拟考试系统分数:
如果你的分数在85分以下,请进入网校资源ID:#40351#402597进行巩固练习。

自我反馈
学完本节知识,你有哪些新收获?总结本节的有关习题,将其中的好题及错题分类整理.如有问题,请到北京四中网校的“名师答疑”或“互帮互学”交流.
我的收获
习题整理
题目或题目出处所属类型或知识点分析及注意问题好题
注:本表格为建议样式,请同学们单独建立错题本,或者使用四中网校错题本进行记录.
○网○校○重○要○资○源
知识导学:中考总复习:声现象(#402597)
高清课堂:声现象复习(#406629)
对本知识的学案导学的使用率:
□ 好(基本按照学案导学的资源、例题进行复习、预习和进行课堂笔记等,使用率达到80%以上)
□ 中(使用本学案导学提供的资源、例题和笔记,使用率在50%-80%左右)
□ 弱(仅作一般参考,使用率在50%以下)
学生:_______________ 家长: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
请联系北京四中网校当地分校以获得更多知识点学案导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