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知识点总结__最全_经典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最全)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振动例子23声音的产生研究方式:转换法声波:声音以的形式传播。
介质()疏密相间波0 动向前传播。
声音的传播概念: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传声。
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铃:研究方式:科学推理法,真空中通过电磁波交谈,光可在真空中传播。
一声音的产常温下空气中声速()。
生和传播不同介质声速不同。
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声速声速表中找规律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嘴快,液体传声比固体稍慢,气体传声最慢。
声速与音调,响度,音色无关。
概念:时间:()条件回声距离:()回声定位:(超声波)应用(雷达定位用电磁波)回声测距:S=1/2vt (超声波)健康的耳朵。
条件响度足够大。
听到声音的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
条件和进程介质传播进程:发声体(声源)-介质传播-健康耳朵。
人耳结构: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经。
传导性耳聋二咱们如何耳聋神经性耳聋听到声音助听器(增大响度)空气传导听到声音的方式骨传导概念:双耳效应作用:判断声源的方位概念:声音的()概念决定因素:()单位:()与音调的关系音调超声波:频率高于()次声波:频率低于()(地震,火山,海啸)人耳听觉范围:()一些动物的听觉概念:声音的()或()响度概念三声音的特征决定因素()与响度的关系响度的大小还和()有关喇叭,听诊器作用概念:音色与发声体的()和()有关物理学角度:概念环保角度:大气污染水污染污染种类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生活噪声来源工业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交通单位:()保护听力不能超过()dB噪声的品级和危害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 )dB保证睡眠和休息不能超过( )dB在( )处减弱噪声控制在( )处减弱在( )处减弱传递信息:人听到的各类声音, 雷声,听诊器,军号声,敲钢轨检查声,老师讲课声,回声定位,声纳.B超等五声的利用传递能量:清洗钟表,洗牙,加湿器,碎石,钻孔,切削,使火焰熄灭,使纸振动等.音调是声音的粗细.感觉响度是声音的强弱.音调:波振动的疏密程度.波形图响度:波振动的幅度大小.吹:水位越高,音调越高.瓶子中不同深度的水敲:水位越高,音调越低.如何改变音调:吉他如何改变响度:音调六音调和响度辨析老牛响度老牛和蚊子音调蚊子响度男声音调(),响度()。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
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源振动产生。
-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
二、声音的基本特征
- 高低:频率越高,声音越高。
- 强弱:声音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大小有关。
- 长短:音调的长短由音符决定,而音符的“长短”由音符的记号决定。
- 音色: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同一音高的声音是不同的。
三、共鸣与共振
- 共鸣: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某些物质会发生共振现象,增强声音的音量和音质。
- 共振:当声源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时,物体
会因共振而发生振动。
四、音的组成
- 声部:听觉上能分辨为一个旋律线的声部。
- 和音:指三个或以上的音同时发声的音乐形式。
- 和弦:指三个或以上的音按照特定的关系同时发声,形成的
音乐组合。
五、音的符号表示方法
- 乐谱:用曲谱记号表示音符等符号,来表达音乐声音的学科。
以上为本文档对于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总结,仅
供参考。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例如乐器的弦琴弓振动、声带的震动等。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常是空气。
空气中的分子被声源振动使得分子间产生压缩和稀薄,形成了声波。
3.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通过分子的相互作用传播。
声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例如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3米/秒。
4.声音的传播可通过实验验证。
例如用钟表计算声音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需要的时间,或者用手机录音来确认声音的到达。
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高低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频率越低,声音越低。
2.声音的强弱由声音的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振幅越小,声音越小。
3.声音的清晰度受到干扰的影响。
例如,有多个声源同时发出声音会使听到的声音变得模糊不清。
4.声音的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高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尖锐,低频率的声音听起来低沉。
声音的传导:1.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导。
在固体中传导最好,液体次之,气体传导能力最差。
2.固体中声音的传导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的,分子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传导越好。
所以,坚硬的物体能够更好地传导声音,而软物体则相对较差。
3.液体中的声音传导主要是通过分子的相互作用,液体的密度越大,声音传导越好。
4.气体中的声音传导主要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气体的压力越大,声音传导越好。
声音的衍射和反射:1.声音的衍射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时的传播现象。
当声波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声音沿着障碍物的缝隙或边缘传播到障碍物后面。
2.声音的反射是指声音遇到平滑表面时的反弹现象。
当声波遇到平坦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声音以与入射角相等且反方向的角度反射。
3.声音的反射经常用于声纳,回声测距仪等技术。
利用声音的反射可以测量距离或者探测物体。
声音的吸收和共鸣:1.声音的吸收是指声音能量被介质吸收,导致声音传播的减弱。
各种材料对声音的吸收程度有所不同,例如软绵绵的材料对声音的吸收能力较好。
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总结+例题精讲+学生自测+复习要点+课后习题.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生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2.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声速:(1)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
(2)15℃时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时340m/s 。
(3)一般地,固v >液v >气v3.回声定义:人们把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产生原因:声音的反射。
辨别出回升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
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比原声更强。
回声的利用:回升测距。
测量原理:s=21声v t ,其中t 为发声到收到回声的时间,声v 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人耳怎样听到的声音外界发出的声音传到耳道中后,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例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其根本原因是( )A .手掌使鼓面停止了振动B .手掌吸收了声音C .手掌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 .手掌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例2.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够用声音进行交流的原因是( )A .月球上噪声很大B .月球上的空气不含氧气C .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D .月球上温度太低例3.小亮看到礼花绽放2s 后又听到它的爆炸声。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 ,若不计光的传播时间,则礼花爆炸点的位置到小亮的距离约为( )A .1kmB .680mC .1×910mD .1×910km 例4.将耳朵贴在长长的自来水管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三次敲打声。
按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哪三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A .空气、水、铁管B .水、空气、铁管C .水、铁管、空气D .铁管、水、空气例5.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A .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 .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D .是一种条件反射例6.小刘同学看完影片《流浪地球》后,发现影院的墙面有很多小孔,这些小孔的主要作用是( )A .增大响度B .降低音调C .减少回声D 小明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s 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例7.传播的速度是340m/s ),则小明距山崖( )A.1020 m B.2040m C.340 m D.510 m.通风换气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1.2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4、声速<光速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声现象知识点

4、噪声的控制:⑴在声源处减弱,如
摩托车安装消声器。⑵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如公路两旁植树造林或安装隔音板。⑶在 人耳处减弱,如佩戴耳塞或捂耳朵。 5、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声音既可 能属于乐音也可能属于噪声。
考点四、声的利用
1、声传递信息,如利用回声定位(声呐), 用“B超”检查身体,利用超声波探测金 属内部的裂纹等缺陷,利用次声波预测地 震等,利用次声波监测核爆炸等。 2、声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 超声波碎石、洁齿,超声波化雾器,超声 波武器,次声波武器。 3、物体振动得快慢用频率来表示,单位是 赫兹,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赫兹,超声波 的频率高于20 000赫兹,人耳可听声的频 率在20----20 000赫兹之间。
3、声波图:师讲周期、振幅、频率。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定义:⑴物理学角度,指发声体无规则振 动发出的声音。 ⑵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 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 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来源:噪声主要来源于工业、交通和生活。 3、等级:通常用分贝(符号dB)来划分噪 声的等级;0分贝是人们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 音。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叫噪声监测仪。
声现象考点解读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 ⑴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 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⑵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 止,发声停止。 2、传播 ⑴条件:声音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 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⑵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 播。
⑶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 物会被反射,从而形成回声。当回声比 原声晚0.1秒以上时,人耳才能区分原 声与回声。 回声的用途:①加强原声②测量距离 3、声速 影响因素: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 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 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定义: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4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注意用转化的方法,通过纸屑的跳跃或其他物理的运动来显示发生物理在振动。
6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鼓面和锣面振动而发声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长笛、箫等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吹奏时,用手指将孔全堵上,振动的空气柱最长,孔全打开时振动的空气柱最短。
7定义:声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2.理解:①②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③真空不能传声声速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①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②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1.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回声测距离:s=1/2vt1.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4.轮船准备启航时鸣笛,同时开启闪烁灯,对岸的控制台看到闪烁灯后,经过8秒听到了鸣笛声。
这艘轮船与对崖控制台的距离是多远?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1.难点:⑴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如骨传导、助听器等)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一定会发声,但人耳不一定能听见(比如: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就听不到)。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吊在空气中的乒乓球,可以看到乒乓球会被弹开;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会看到水面溅起水花;把一些纸屑放在正在发声的音箱上面,看到纸屑在跳动;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这种把肉眼看不到的微小变化转化成眼睛看得到的明显的现象叫转换法,转换法是物理探究实验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希望大家记住。
敲锣或者鼓时,用手按住锣面或鼓面,声音就立刻消失了,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敲击一次大钟,大钟可以持续响很长时间,余音未止,是因为大钟还在振动而继续发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振动的物体叫发声体,打击乐器是被打击物体振动发声,弦乐器是弦丝振动发声,管乐器是空气柱振动发声,蚊子叫声是蚊子的翅膀振动发声的,气球爆炸发声是气体振动产生,冬天风吹电线发出呜呜声是电线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以固体,液体,气体为介质传播。
固体传声效果最好。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如在走廊上可以听到教室里有人在大声讲话。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如水里的鱼会被岸边人的走路声吓跑。
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如我们日常生活听到的大部分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的;总之,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月球上是一片死寂,如在月球上的宇航员离的很近都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他们要借助无线电来交谈。
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真空罩中的空气,会听到真空罩中正在发声的闹铃的声音逐渐减小,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称为声波。
3、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 液体中的声速> 气体中的声速。
铁路工人判断远方是否有火车驶来,通常都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古代作战士兵晚上休息时,通常把耳朵贴在埋入土中的牛皮制的鼓面上睡觉,这样可以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固体传声效果好;且固体传播声音比气体快,能及早听到。
闪电和雷声总是同时产生的,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是,是因为声速小于光速(3×108m/s)。
4、声音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叫做回声。
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是0.1s。
人要想区分出自己的回声和原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17m以上。
在教室里谈话比在操场上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人距障碍物的距离小于17m)。
也就是说教室里说话有回声,但我们听不到是因为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
人们用“余音绕梁,三日未止”形容某人的歌声好听,也是说的回声现象。
5、雪疏松多孔会吸收声音,所以下雪天很安静。
礼堂和音乐厅墙壁凸凹不平,可增强声音的吸收,减弱声音的反射。
可见。
蓬松多孔的物体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
声音的传播有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传导方式。
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别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气传导的方式传导人耳,人们听到自己的声音主要是靠骨传导的方式传到入耳的。
骨传导的效果比空气传导的效果好。
6、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即声音的尖细和粗闷。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体较长、较粗、较宽、较厚、较松时振动会较慢,音调较低;物体较短、较细、较薄、较窄时振动会较快,音调较高。
区分男女同学的声音可以用音调,一般情况下,男同学声带发育的较宽、较厚,振动较慢,音调较低。
用频率表示发声体的振动快慢。
256H Z表示发声体一秒钟振动256次。
人耳听觉范围是20H Z——20000H Z,一般的发声体较小时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发声体较大时发出声音音调低。
女生的声带细小,音调高,男生的声带宽大,音调低。
敲编钟时,大编钟音调低,小编钟音调高。
小提琴演奏时,要调整琴弦的松紧,是为了调节音调。
暖瓶里接水,水快捷满时空气变短发声音调变高,声音变尖。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距离。
振动的物体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生活中经常把手拢在嘴边喊话;用纸做成喇叭形状喊话;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心肺工作的声音,都是减小声音分散,增强声音响度的方法。
听诊器可以减弱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我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不同乐器。
不同人的声音。
听其声知其人就是凭音色来判断的。
7、声波是一种波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声呐探测鱼群,雷声预示下雨,超声波检查身体疾病,通过检测次声波来探测地震或者海啸等自然灾害。
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洗牙、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零件、超声波加湿器、超声波武器、超声波碎石等。
在雪山上不能大声呼喊,会引起雪崩,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声控灯说明声能传播能量。
8、从物理的角度上看,噪声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上来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从这个角度来看,乐音有时也会变成噪声。
噪声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居民噪声。
交通噪声如:汽车、摩托车的鸣叫声,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声,火车、飞机等巨大响声。
工业噪声如:发动机运转声,电锯、机床、电钻、工地爆破声等等。
居民噪声如: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分贝(dB)是衡量声音大小(强弱)的单位, 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的声音——听觉下限。
减弱噪声的3个途径:(1)在声源出减弱——消声器,禁止鸣笛;(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市区种树,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关闭门窗;(3)在人耳处减弱,戴隔音耳罩,在耳朵里塞棉花。
一、填空题1、在大鼓上放些沙粒,击鼓时,会看到________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
鼓敲击得越响,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探究方法叫________。
2、如图1所示,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的泡沫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3、乐音具有三要素,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________,反映声音大小特性的是________,人们能把不同的乐音区分开,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________.人们通常说女子的声音比较尖,是指声音的________高.4、在班里举行小型音乐会,张刚同学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2),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这些声音的________不同.但瓶子的顺序排乱了,正确的瓶子编号是________.图25、人们用________来划分声音的等级.________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弱声.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6、声源发出声音后,声音碰到物体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确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________,利用这个原理发明了________.7、控制噪声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防止噪声的________、阻断它的________、防止它进入________.8、列举两个生活或自然现象实例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列举两个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或能量:例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 4 s 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深处的深度是____________ m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 500 m/s );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 .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C .只要人听不到声音物体就一定没有振动D .以上说法都正确12.下列情况,哪一种声音不能传播( ) A.在空气中 B.在水中 C.在地面以下 D.在太空中 13.妈妈买瓷碗时常把两只瓷碗轻轻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瓷碗好坏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音量 14.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B.在马路两旁植树造林C.在耳孔中塞入棉花D.关闭所有声源 15、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16.如图3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 17.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过程是( ) A.空气—水—鱼 B.桌子—空气—水—鱼 C.桌子—鱼缸—水—鱼 D.桌子—空气—鱼 18.擂鼓人用力擂鼓,是为了使鼓声的( )A.音调升高B.响度增大C.音色改变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9.乙人用铁锤打击一下铁管的一端,甲人在另一端把耳朵贴在铁管上能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 )A.一个是原声,另一个是回声B.人耳的错觉C.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慢,后听到D.外界杂声干扰 20、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B.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C.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D.人们利用次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三、想一想21.在月球上,宇航员之间是怎样交谈的?22.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 m/s ”,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三个有关的合理场景.22、给你一个橡皮筋,你能用来验证或说明哪些声学现象和道理,请说出你要验证的结论和简单的实验步骤: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