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大纲及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
细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声源振动产生。
-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机械波,通过介质传播。
二、声音的基本特征
- 高低:频率越高,声音越高。
- 强弱:声音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大小有关。
- 长短:音调的长短由音符决定,而音符的“长短”由音符的记号决定。
- 音色: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同一音高的声音是不同的。
三、共鸣与共振
- 共鸣:对特定频率的声音,某些物质会发生共振现象,增强声音的音量和音质。
- 共振:当声源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时,物体
会因共振而发生振动。
四、音的组成
- 声部:听觉上能分辨为一个旋律线的声部。
- 和音:指三个或以上的音同时发声的音乐形式。
- 和弦:指三个或以上的音按照特定的关系同时发声,形成的
音乐组合。
五、音的符号表示方法
- 乐谱:用曲谱记号表示音符等符号,来表达音乐声音的学科。
以上为本文档对于八年级音乐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总结,仅
供参考。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用手按住鼓面,发声停止。
*吉他发声时,弦在振动,用手按住弦,发声停止。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不说话,则声带不振动。
*音叉发声时,音叉在振动,用手按住音叉,发声停止。
●声音的传播: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通过人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称为骨传导。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声速与介质有关。
声速:340m/s(在15℃的空气中)。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
当人离障碍物较远,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第2节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音调: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振动的快慢,就是频率,即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简称赫Hz 。
从图像上看,声波密集—频率高—音调高;声波稀疏—频率低—音调低。
弦乐器的音调主要取决于弦的 长短、粗细、松紧。
超声波:高于20000Hz ; 。
次声波:低于20Hz ;声音(人类约能听到的声):约介于20Hz 及20000Hz 间。
超声波、次声波、声音统称为声。
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与人不同。
● 响度与振幅响度:声音的强弱,即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俗称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声音从发声体向四周传播,越到远处越分散。
所以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嗽叭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使声音传播得更远。
音调是物体振动的频率大小决定的,而响度是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决定的。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之一,它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不仅在人类沟通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节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进而传递能量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这些介质中,声波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传递,形成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2. 声音的频率:频率表示声音发生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程,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主观感觉,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三、声音的传播特性1. 声音的直线传播:当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直线。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声音反射定律。
3. 声音的折射: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折射角度。
4. 声音的衍射:声音通过一个障碍物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四、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通信:声音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进行语言沟通和传递信息。
2. 声音的测量: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波传播的原理,可以进行声音的测量和分析,例如使用麦克风进行声音录制和音频信号分析等。
3. 声音的工程应用:声音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音响系统设计、声纳探测、音频信号处理等。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归纳和概述,我们了解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特性。
声现象知识结构框架

声现象知识框架结构知识梳理(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的物体叫做声源。
注意 (1)发声体既可以是固体和液体,也可以是气体;(2)发声体肯定在振动,但振动却不一定发声。
2.声音靠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它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波是传递能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__振动_产生的。
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_,_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介质中以__波__的形式传播,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 {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人耳感知声音的流程图 骨传导 双耳效应 声音的特性 音调:指声音的________,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决定 响度:指声音的________,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声速 影响因素 介质的_温度__. 介质的 状态_.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340m/s___. {超声波:频率高于________Hz 的声音 次声波:频率低于________Hz 的声音噪声 来源 噪声的控制: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_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_________、学习和__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________的声音 {{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精密器械、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传递信息:利用____________原理制成声呐、B 超成像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dB )来划分 声的利用 {量的一种形式。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正常情况下,固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液体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宇航员在太空舱外开展活动时,彼此之间的交流全靠无线电的对讲机,这就是很好的实例。
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比较 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转换法:鼓面撒纸屑、音叉击水花、音叉振动乒乓球弹开。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源的分类:(1)固体声源:如: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振动发声, 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2)液体声源:如:哗哗的雨滴声、叮咚的泉水声、咆哮的黄河水声(3)气体声源:爆胎声、呼呼的西北风、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注:①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②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声音不一定能听见,如:在真空中、超声波和次声波)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如:“土电话”能实现10米左右的通话;古代士兵用箭筒贴紧地面听敌情。
(2)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如:“怕得鱼惊不应人”、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声音。
(3)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如:听老师讲话的声音(4)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如: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2、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好如:“敲衣架实验”、医生用听诊器听诊、“土电话”能实现10米左右的通话三、声波和声能1、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2、声能的利用(1)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 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粉碎胆结石、超声波清洗眼镜(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如: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医生用B超诊断病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回声定位、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四、声速1、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单位是m/s。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2、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1)介质的种类:V固体>V液体>V气体如:在装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声音,就是因为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造成的。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物体振动不一定发声)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振动,物体振动才能发声。
但不是所有振动都能使人耳有声音的感觉,有些物体振动太快或太慢,我们都无法听到所发的声音。
2、常见物体的发声原理:人发声——利用声带的振动笛子发声——空气柱振动蜜蜂、蚊子——利用翅膀的振动琴、二胡等——利用琴弦振动发声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振动发声3、声音的传播条件及速度(1)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4、人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 1 秒内振动的次数。
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15℃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4.V固>V液>V气。
5.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进入人耳,这个声音叫回声。
6.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可求发生体到障碍物的距离。
S=vt/2.7.不同发声体的发声部位一般不同。
例如人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的;笛子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
8.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声波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存在于发声体的四围。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的三要素为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来决定;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来决定,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人耳感受到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三:噪声与能量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在接收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超声波(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超过正常人听觉频率上限,是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2)超声波的特点A、方向性强;B功率大,能量集中。
3.次声波(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是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2)次声波的特点A、它的频率很低,波长比较长,传播的区域广,传播过程衰减少,可用来确定地震、核爆炸中心,预测风暴。
B、单向性强,所产生的能量较大,会使与其频率相同或相近的物体产生共振,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4.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如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探知海洋深度;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等。
乐器演奏的声音,人们唱歌的声音电锯、电锯工作时发出的声音乐音的波形如图所示,是可预料的噪声的波形如图所示,是不可预料的控制变量法就是研究对象有三个变量时,需要在研究问题时人为控制某些物理量,使其暂时固定不变,而改变另一个物理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如下:一、声现象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二、相关学习音调音调(pitch)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速度。
物体振动快就产生“高音”,振动慢就产生“低音”。
物体每秒钟的振动速率,叫做声音的“频率”。
所以物体振动快,频率大,音调高;物体振动慢,频率小,音调低。
较小的乐器产生的振动较快,较大的乐器产生的振动较慢。
如双簧管的发音比它同类的大管要高。
同样的道理,小提琴的发音比大提琴高;按指的发音比空弦音高;小男孩的嗓音比成年男子的嗓音高等等。
制约音高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振动体的质量和张力。
总的说,较细的小提琴弦比较粗的振动快,发音也高;一根弦的发音会随着弦轴拧紧而音升高。
响度响度(loudness)指声音的大小,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一、知识网络
二、识记巩固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声源 。
2.声音的传播是以 声波 的形式进行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真空 不能传声。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 最大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最小 。
空气中的速度大约是 340m/s 。
3.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 高低 叫做音调, 声源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叫做频率,单位是 赫兹 ,符号H z。
振动的频率 越高 ,声音的音调 越高 。
4.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强弱 叫做响度,声源 振动的幅度 越大,声音的响度 越大 ,它还跟距声源的 距离 有关,它的计量单位是 分贝 ,符号 dB 。
5.声音的三个特征是 音调、响度、音色 。
音色 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
6.控制噪声主要着眼于 在声源处减弱 、 在传播中减弱 、 在入耳处减弱 这三个环节。
7. 15~40 dB 是较好的生活环境,超过 70 d B 就难以长时间忍受了。
8.一般只有在 20~20000Hz 范围内的声音才能引起人的听觉; 高于20000H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而低于20Hz 的声波叫做 次声波 。
三、《声现象》问题梳理
超声波 超声波、次声波的频率范围、人耳听力的频率范围 主要应用: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传播方式 传播介质 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 乐音 音调 响度 音色 噪声 噪声物理、环保特征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噪声来源及防治途径
乐音和噪声
1.产生声音和听到声音的区别。
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能够产生声音,但是这个声音,人不一定能够听到。
主要可能的原因有:(1)此声音属次声波或超声波;(2)此声音响度太弱或人距发声体太远;(3)没有传声的介质;(4)非正常的听觉。
2.产生回声和听到回声是否是一回事情?
产生回声的条件很简单,只要有障碍物就存在回声。
但是,有回声时我们不一定能够听到。
由于人耳只能区分相隔0.1s以上时间的两个声音,所以当回声返回的时间不到0.1s时,人就无法听到回声,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3.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的粗细,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而响度是指声音强弱,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它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响度越大具有的声能越多。
4.超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比次声波快吗?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由传声的介质决定的,跟声波的频率无关,即在同一种传声介质中,超声波、次声波和可听见的声它们的传播速度都是一样的。
5.声速测距。
声速测距可以把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速度公式联系起来。
主要有三种题型:
(1)利用声速计算打雷处到人的距离,这类问题要注意闪电和雷电是同时产生的;
(2)利用回声测人到障碍物的距离或利用超声波测海深,这类问题要注意声音走了一个来回。
(3)利用声音在金属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计算传声时间之差,或测算钢轨或金属管的长度等问题。
四、例题解析
例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解析:本题关键是弄清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切发声物体都一定正在振动,所以D正确;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故B错;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但是传播速度不同,所以A 错;人耳要能听到声音,声音的振动频率必须在人耳的听力范围内,而且要有一定的响度,所以C错。
点评:声音现象是非常熟悉的物理现象,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是,究竟是哪一个物体在振动容易出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是,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液体中的声速>气体中的声速.人耳要能听到声音有四个条件:正常的耳
朵、物体的振动(振动频率在20—20000Hz)、传播介质、一定的响度。
例2 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防止噪声进入耳朵B.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是防止噪声产生
C.道路旁植树是阻断噪声的传播 D.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防止噪声的产生解析:控制噪声的措施有三个途径:在发源地减弱;在传播过程减弱;在入耳处减弱。
实际中究竟是采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这三个途径进行比对。
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发声处减弱噪声,所以A错;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所以B错;道路旁植树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所以C对;工厂用的防声耳罩是在入耳处减弱噪声,所以D错。
例3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解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是容易混淆的三个概念:“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其响度的大小与振幅的大小有关,所以A对;“震耳欲聋”反映了响度大,而非音调高,所以B错;“闻其声知其人”说明每一个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所以C对;“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墙传播,即固体可以传声,所以D对。
点评:在成语和民间谚语中,有很多关于声现象的物理知识,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等,需要用物理知识判断和理解,在中考中也是经常出现。
例4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管长931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
解析:由于速度不同,两次响声相隔2.5s,但是路程是相同的,设铸铁中的声速为v 则:
(931m÷340m/s)-(931m ÷v)=2.5s v = 3912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