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知识点概要

声现象总结
知识点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生源。
知识点2介质:声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3声速: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V固>V液>V气。
知识点4声音的三个特征:
1.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知识点5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蝙蝠、海豚、声纳、B超、超声波金属探伤仪。
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
知识点6声音能传递信息:
传递信息:1.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2.医生利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情况;3.声纳探测海底深度、鱼群等;4.利用B超机诊断病情。
传递能量:1.声波吹灭蜡烛;2.超声波清洗钟表;3.超声波去除结石。
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知识归纳

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19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19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第 1 页。
声现象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 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例如乐器的弦琴弓振动、声带的震动等。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常是空气。
空气中的分子被声源振动使得分子间产生压缩和稀薄,形成了声波。
3.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通过分子的相互作用传播。
声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例如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3米/秒。
4.声音的传播可通过实验验证。
例如用钟表计算声音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需要的时间,或者用手机录音来确认声音的到达。
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高低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声音越高;频率越低,声音越低。
2.声音的强弱由声音的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振幅越小,声音越小。
3.声音的清晰度受到干扰的影响。
例如,有多个声源同时发出声音会使听到的声音变得模糊不清。
4.声音的音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高频率的声音听起来尖锐,低频率的声音听起来低沉。
声音的传导:1.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导。
在固体中传导最好,液体次之,气体传导能力最差。
2.固体中声音的传导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的,分子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传导越好。
所以,坚硬的物体能够更好地传导声音,而软物体则相对较差。
3.液体中的声音传导主要是通过分子的相互作用,液体的密度越大,声音传导越好。
4.气体中的声音传导主要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气体的压力越大,声音传导越好。
声音的衍射和反射:1.声音的衍射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时的传播现象。
当声波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声音沿着障碍物的缝隙或边缘传播到障碍物后面。
2.声音的反射是指声音遇到平滑表面时的反弹现象。
当声波遇到平坦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声音以与入射角相等且反方向的角度反射。
3.声音的反射经常用于声纳,回声测距仪等技术。
利用声音的反射可以测量距离或者探测物体。
声音的吸收和共鸣:1.声音的吸收是指声音能量被介质吸收,导致声音传播的减弱。
各种材料对声音的吸收程度有所不同,例如软绵绵的材料对声音的吸收能力较好。
第二章 声现象 知识点总结+例题精讲+学生自测+复习要点+课后习题.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生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2.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声速:(1)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
(2)15℃时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时340m/s 。
(3)一般地,固v >液v >气v3.回声定义:人们把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产生原因:声音的反射。
辨别出回升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
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比原声更强。
回声的利用:回升测距。
测量原理:s=21声v t ,其中t 为发声到收到回声的时间,声v 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人耳怎样听到的声音外界发出的声音传到耳道中后,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例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其根本原因是( )A .手掌使鼓面停止了振动B .手掌吸收了声音C .手掌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 .手掌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例2.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够用声音进行交流的原因是( )A .月球上噪声很大B .月球上的空气不含氧气C .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D .月球上温度太低例3.小亮看到礼花绽放2s 后又听到它的爆炸声。
已知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m/s ,若不计光的传播时间,则礼花爆炸点的位置到小亮的距离约为( )A .1kmB .680mC .1×910mD .1×910km 例4.将耳朵贴在长长的自来水管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三次敲打声。
按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哪三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A .空气、水、铁管B .水、空气、铁管C .水、铁管、空气D .铁管、水、空气例5.武侠电影里经常描写一位侠客双目失明,却能准确判定攻击者的方位,这是因为( )A .他的眼睛还可以看见近的物体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 .由于双耳效应,能判定声音传来的方位D .是一种条件反射例6.小刘同学看完影片《流浪地球》后,发现影院的墙面有很多小孔,这些小孔的主要作用是( )A .增大响度B .降低音调C .减少回声D 小明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s 听到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例7.传播的速度是340m/s ),则小明距山崖( )A.1020 m B.2040m C.340 m D.510 m.通风换气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声音,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元素,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归纳一下声现象的相关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比如,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击鼓时,鼓面在振动;弹吉他时,琴弦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声音并不会立即消失,因为声音还会在介质中传播一段时间。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例如,在铁轨一端敲击,在另一端能更早听到声音,这就说明声音在固体(铁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真空不能传声。
在太空中,由于是真空环境,宇航员之间不能直接交流,需要通过无线电来传递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例如,女生的声音通常比男生的音调高,就是因为女生声带振动的频率较高。
常见的乐器中,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改变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来改变音调;笛子、箫等管乐器通过改变空气柱的长短来改变音调。
2、响度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它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用力击鼓,鼓面的振幅增大,响度也就增大。
我们听远处传来的声音会觉得比较小,就是因为距离发声体远,响度变小了。
3、音色音色也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我们能够区分不同人的说话声,不同乐器的演奏声,主要就是依靠音色来判断的。
四、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声呐: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来探测海洋深度、鱼群位置等。
B 超:利用超声波来检查身体内部的器官。
蝙蝠利用超声波进行导航和捕食。
2、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利用超声波的能量使污垢脱离物体表面。
超声波碎石: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体内的结石击碎。
五、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关于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关于声现象知识点总结声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通过声音来进行交流、感知环境、享受音乐等。
但对于声音的形成、传播和感知,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
本文将从声音的形成、传播和感知三个方面来总结声现象的知识点。
第一部分:声音的形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分子振动而产生的一种机械波。
声音的形成包括振动体的振动、空气分子的受迫振动和声波的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
1. 振动体的振动声音的形成首先需要振动体的振动。
任何一个物体只要有弹性,并且有一定质量,就可以发生振动,产生声音。
比如,弦乐器的琴弦振动、气体分子的振动等。
2. 空气分子的受迫振动振动体振动时,空气分子受到振动体的冲击,也就是受迫振动。
当振动体向一个方向运动,压缩空气使其分子密度增加;当振动体远离时,使其分子密度减小,形成声波。
这种受迫振动的传播是声音形成的关键。
3. 声波的传播在空气中,声波通过分子间的碰撞和相互作用来传播。
这种传播形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压缩波,即空气分子的周期性压缩和稀疏。
这种波动形成了声音的传播,最后达到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感知到声音。
第二部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递过程。
声音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介质的性质、声波的频率和振幅等。
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式也有所不同。
1. 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受到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声速的大小和频率呈正比。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另外,空气密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当声音通过空气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被空气分子吸收,导致声音的逐渐衰减。
2. 液体中的声音传播在液体中,声音的传播方式与空气中有所不同。
液体分子的密度远高于气体,因此液体中的声音传播速度也相对较快。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482米/秒。
在水中,声音的传播不会受到空气中的干扰,因此能够传播的距离会更远。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讲解)

第一章声现象一、知识点(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调超声波:频率高于()
次声波:频率低于()(地震,火山,海啸)
人耳听觉范围:()
一些动物的听觉
定义:声音的()或()
响度定义
三声音的特征决定因素()
与响度的关系
响度的大小还和()有关
喇叭,听诊器作用
定义:
音色
与发声体的()和()有关
物理学角度:
定义
环保角度:
大气污染
水污染
污染种类固体废物污染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1
振动例子2
3
声音的产生
研方法:转换法
声波:声音以的形式传播。介质()疏密相间波
0动向前传播。
声音的传播定义:
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传声。
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铃:研究方法:科学推理法,真空中通过电磁
波交谈,光可在真空中传播。
一声音的产常温下空气中声速()。
生和传播不同介质声速不同。
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
声速声速表中找规律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最快,液体传声比固体稍
慢,气体传声最慢。
声速与音调,响度,音色无关。
定义:
时间:()
条件
回声距离:()
回声定位:(超声波)
应用(雷达定位用电磁波)
回声测距:S=1/2vt(超声波)
定义:声音的()
定义
决定因素:()单位:()
五声的利用
传递能量:清洗钟表,洗牙,加湿器,碎石,钻孔,切削,使火焰熄灭,使纸振动等.
音调是声音的粗细.
感觉
响度是声音的强弱.
音调:波振动的疏密程度.
波形图
响度:波振动的幅度大小.
吹:水位越高,音调越高.
瓶子中不同深度的水
敲:水位越高,音调越低.
如何改变音调:
吉他
如何改变响度:
音调
六音调和响度辨析老牛
响度
老牛和蚊子
音调
蚊子
响度
男声音调(),响度()。
唱歌女声音调(),响度()。
合唱时,主唱响度(),伴唱响度()。
带花粉时音调(),响度()。
蜜蜂
不带花粉时音调(),响度()。
噪声污染
光污染
热污染
生活
噪声来源工业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交通
单位:()
保护听力不能超过()dB
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 )dB
保证睡眠和休息不能超过( )dB
在( )处减弱
噪声控制在( )处减弱
在( )处减弱
传递信息:人听到的各种声音,雷声,听诊器,军号声,敲钢轨检查声,老师讲
课声,回声定位,声纳.B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