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之一,它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不仅在人类沟通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节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进而传递能量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这些介质中,声波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传递,形成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2. 声音的频率:频率表示声音发生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程,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主观感觉,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三、声音的传播特性1. 声音的直线传播:当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直线。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声音反射定律。

3. 声音的折射: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折射角度。

4. 声音的衍射:声音通过一个障碍物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四、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通信:声音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进行语言沟通和传递信息。

2. 声音的测量: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波传播的原理,可以进行声音的测量和分析,例如使用麦克风进行声音录制和音频信号分析等。

3. 声音的工程应用:声音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音响系统设计、声纳探测、音频信号处理等。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归纳和概述,我们了解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特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

八上·物理·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的形式来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v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所以计算“山谷的距离和宽度、海水深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2)例题:(1)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能够传声。

(2)甲同学在一根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头重重敲击一下,贴耳在另一头的乙同学能听见次声音。

为什么?(3)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4)宇航员们在飞船舱外工作时,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是因为( )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5)小明向山崖大声呼喊,2s后又听到了一次声音,这是_______。

若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人离山崖的距离。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振动、水;3(v固>v液>v气>v真空);A;B;回声;340m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是物体做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3、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1)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振动的快慢、频率(2)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频率范围:手写注意: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二声音的特性知识点汇总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二声音的特性知识点汇总新人教版

二、声音的特征
1.频次: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次 , 频次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 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
高于 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 低于 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大象能够用次声波沟通,地震、火山迸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能够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4.音调:
(1)频次越大,音调越高;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儿童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绘音调的。

5.响度:
(1)振幅越大 , 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近 , 响度越大。

“响彻云霄”、“大声呼喊”、“低声细语”、“声如洪钟”、“引吭高歌”、“请勿大声吵闹”、“不敢大声语、惊恐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绘响度的。

6.音色:
不一样发声体的资料、构造不一样发作声音的音色也就不一样;“闻其声,知其人”、“动听动听”描绘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鉴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鉴别物体能否破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全面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全面总结

2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哗哗”响时,观察树叶在振动;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让橡皮筋振动发声;把手放在音箱的纸盒上,感受发声的喇叭在振动……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方法技巧: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①转换法:有些物理现象发生时,人们的感觉器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在实验研究中,通常将这些感知不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

如本节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很多声音发出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这是,可运用转换法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屑的跳动、泡沫小球的摆动、乒乓球的跳动、水花飞溅等可见的现象来来体现发声体在振动。

在有的例子中把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具体的方法,使它放大便于观察,所以有人也把这种方法叫做放大法。

例如音叉的振动很小,放在水中使水花飞溅,振动就被放大便于观察。

②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或物理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寻找他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

本节中,通过比较物体正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从而确定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③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

如通过归纳大量的发声现象,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理解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所以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在振动,但是几秒种后,仍会听到回声,就是原来发出的声音继续存在并传播的结果。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梳理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

P31第2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精细梳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精细梳理

第 2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流传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真空不可以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流传,声波抵达人耳,惹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 声音在介质中的流传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状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流传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流传速度为0m/s。

4. 回声是因为声音在流传过程中碰到阻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假如回声抵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阻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起码为17m。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 1 S总1 vt总。

2 2二、声音的特征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次相关系,频次越高音调越高。

物体在 1s 振动的次数叫频次,物体振动越快频次越高。

频次单位次/ 秒,又记作Hz。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相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本来地点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自己决定。

人们依据音色能够鉴别乐器或区分人。

不一样发声体的资料、构造不一样,其发作声音的音色也不一样,可依据音色来可判断瓷器的利害、西瓜利害、诊断病情等。

三、声的利用能够利用声来流传信息和传达能量。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来辩路、捕食;雷达利用回声定位搜寻敌机;医学上利用回声定位制成了 B超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凌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阻碍人们正常歇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扰乱作用的声音。

2. 人们用分贝( dB)来区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出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出70dB;为保证歇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出50dB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第二章声现象01 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 传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0.1 s。

4)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

2.声音的特征1)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影响音调的因素是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人听到声音的大小还与距离有关。

3)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质、形状等因素有关。

3.声的利用声的利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另一个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噪声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是指妨碍人们正常工作、研究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 人们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不同分贝的声音对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3) 减弱噪声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侵入。

02 知识对比1.声音的特征特征概念影响因素描述术语实例音调声音的高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音、低音钢琴发出的高音和低音响度声音的大小发声体的振幅响亮、轻声演唱者发出的高音和低音音色声音的特色发声体的材质、形状等回响、清澈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2.乐音与噪声区别物理学界定环境保护角度图像波形图联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乐音可能成为噪声,但在任何时候噪声永远是噪声,是不能成为乐音的。

03 实验突破实验一:探究声的传播1)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男高音和女低音是声音的两种基本类型,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机声现象知识点docx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机声现象知识点docx

16、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声速取340m/s)7、小明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小明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作转换法。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2、物理学中用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频率3、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4、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5、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

6、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赫兹;人们把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作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波叫作次声波。

233、地震产生强大的次声波能够摧毁附近的建筑物。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来源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的波形是无规则(杂乱无章)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二、噪声的危害1、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它的符号是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三、噪声的控制1、控制噪声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即:(1)防止噪声产生(2)阻断噪声传播(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枪弹的平均飞行速度是780m/s.
2018/9/16 8
【例7】在长为1000m的一根铁管两端有甲、乙两个同学,若乙 同学在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 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求:声音在铁中的传 播速度。(已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是340m/s) 【分析】根据声音在空气中和铁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但传播的路 程相同都等于铁管的长度,即可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在铁中的传 播速度。 【已知】 v1=340m/s t=2.75s S=1000 m 【求】V2 【解】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和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分别为
第四单元
声现象知识结构网络
声 现 象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传播: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声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响度:振幅决定响度 特征 音调:频率决定音调 音色:发声体决定音 利用 传递信息 传递能量
2018/9/16
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干扰人们正常生活、学习、 工作的声 生理 危 噪音 害 心理 防止噪音产生 控 制 阻断它的传播 1 防止它进入人的耳朵
2018/9/16 6
【例5】旅游者进入两侧是峭壁的山谷,大喊一声后经2秒听到一 侧峭壁反射回的声音;又经1秒听到另一侧峭壁反射的回声。 求两峭壁间的距离约多远?(声速约344米/秒) 【分析】两峭壁间的距离为旅游者到两侧峭壁间的距离之和。 【已知】 v=344米/秒 t1=2秒 t2=1秒 【求】s 【解】
2018/9/16 2
5、乐音的三要素(物体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①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 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② 响度: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源 与听者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③ 音色:不同的发声体音色是不同的。 6、噪声 (1)概念(见知识网络):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 减例题
【例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通常称为声源,由 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到人耳的。______中声 音是不能传播的。 【分析】实验证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源发出 的声音是通过介质向周围传播的。真空中即使有声,也不能 向周围传播声音。 【解答】振动;介质;在真空。 【例2】气体、液体、固体都能______声音。传播最快的是 ______。 【分析】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作介质传播声音。实 验表明,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解答】传播;固体。
2018/9/16
11
【例11】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振动引起的 (填:“人嘴”“笛子杆”“笛中的空气”)。
【分析】人吹笛子时,吹出的气流进入笛腔使腔中 的空气振动,再通过手指开堵笛孔来改变笛腔长度, 从而发出各种声音。 【解答】笛中的空气。 【例12】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 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附近 ______。 【分析】声音传播必须依靠媒介物,而月球表面没 有传声的媒介物,更无通常使人耳感受的传声介 质——空气。因而,对人来讲月球表面上就是无声 而“死寂”的。
二. 第一单元
声现象知识要点
1.声音是由发声体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的物 体都在 振动 。 2.声音的传播靠 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 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较慢。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4、回声现象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 的现象,人耳要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回声到达人耳 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障碍无与发声体相距大 于17米)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S=vt÷2
2018/9/16
5
【例4】某人发现前方有一座大山,他就地击一下掌, 经1.6秒听到回声,那么,他距离大山约为______ 米(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6米/秒) 【分析】某人击掌发出的声音传播到大山又射回来, 则1.6秒为往返时间
【已知】 v=346米/秒 【求】S t=1.6秒
【解】
答:他距离大山约为238.4米
【说明】利用这种方法测出声音在一些固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018/9/16 9 本题也可利用比例法求解,请读者自行研究。
【例8】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10m/s, 声速为340m/s,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 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司机按喇叭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 的速度已经前行2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两者行驶的路 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脚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两 者的路程即可解题。 【已知】 v1=340m/s t=2s V2=10m/s 【求】S 【解】
答:两峭壁间的距离约860m远
2018/9/16 7
【例6】打靶时,靶与射击者之间距离为300米。射击后 经过1.4秒开枪者听到击靶的声音,声速为340米/秒。 求枪弹的平均飞行速度。 【分析】从射击到听到击靶声的t=1.4秒,等于子弹飞行 时间和声音从靶传回所用时间之和。 【已知】 v1=340m/s t=1.4s S=300 m 【求】V2 【解】
2018/9/16 4
【例3】为了听到回声,反射声波的障碍物至少应该离开我们多 远?猎人在射击后6秒钟听到射击的回声,障碍物离猎人有多 远?(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分析】根据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 跟原声区分开,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340米/秒,利用 s=vt,求出障碍物至少应该离人们多远。 【已知】 v=340米/秒 t1=0.1秒 t2=6秒 【求】S 、S1 【解】设障碍物离我们s,人要听到回声,声音应传播的路程为 2s,听到回声需要的时间至少要多于t1=0.1秒。利用s=vt得
2018/9/16
10
【例9】用双手蹦紧一张较薄的纸,然后对它
喊一声,手会感到振动,这是因为______。 【分析】喊声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声波,传 出口外的振动空气——声波再作用于纸,使 纸振动。 【解答】喊出的声波作用于纸,使纸振动。 【例10】敲击一下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 因为______的______发出的 【分析】敲击给碗一个扰动,使碗缘开始振 动产生声波传至人耳,就听到声音了。 【解答】碗缘;振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