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分型和分类

合集下载

小儿高脂血症

小儿高脂血症

一、黄色瘤
4、结节疹性黄色瘤
好发于肘部四肢伸侧和臀部,皮损 常在短期内成批出现。呈结节状,有融 合趋势,疹状黄色瘤常包绕着结节状黄 色瘤,瘤的皮肤呈橘黄色,常伴有炎性 基底。 这种黄色瘤主要见于家族性异常β 脂蛋白血症。
一、黄色瘤
5、疹性黄色瘤
表现为针头或火柴头大小丘疹,橘 黄或棕黄色伴有炎性基底。 主要见于高甘油三酯血症。 6、扁平黄色瘤 见于睑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黄色 瘤,表现为橘黄色略高出皮面的扁平丘 疹状或片状瘤,边界清楚,质地柔软。 常见于各型高脂血症,但也可见于 血脂正常者。

三、小儿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关于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国际尚无 统一的方法。 美国采用血浆胆固醇水平的第75~90百分 位数定为中度胆固醇增高或中度危险;第 90百分位数以上定为重度胆固醇增高或高 度危险。

三、小儿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

美国标准:199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 (NCEP)专家委员会制定的2岁以上儿童高脂 血症诊断标准: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 •


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遗传性高脂血症 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是由于细胞膜表面控制LDL正常摄入的LDL受体 缺如或功能异常所致 临床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特征性黄色瘤、早 发心血管疾病和阳性家族史 是表型分类的II型高脂蛋白血症中最常见者
(二)我国高脂蛋白血症分类法
1998年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血脂异常防治 对策专题组提出了高脂血症的分类法。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水平增高 2.混合高脂血症:血清TC、TG水平升高 3.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TG水平升高 4.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血清 HDL- C水平降低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一概述因脂肪代谢运转异常使血浆种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emia)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且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的形式在血中运转,故高脂血症也称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roteinemia)。

高脂血症可分为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或两者兼有。

通常可分为两大类:、、(1)原发性:罕见,为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

(2)继发性:多见于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症、肾透析、胆道阻塞、避孕药等。

血浆中血脂主要成分有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游离脂肪酸、微量类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

脂蛋白是由蛋白质、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组成的复合体、利用超速离心法,血浆可分为4种脂蛋白: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而用电泳法分离脂蛋白所含蛋白表面电荷不同可分为乳糜微粒、β、前β和α4条脂蛋白区带,分别相当于超速离心法中CM、LDL、VLDL、HDL,这种分类法目前不常用。

脂蛋白中的蛋白质是一种特殊球蛋白,起运转脂质功能称为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分为APOA,B、C、D、E。

由于氨基酸组成的差异,每一型又分为许多型,如APOA可分为A1、A2、A3;APOB可分为B48,B100等,载脂蛋白除了与脂质结合形成水溶性物质成为转运溶质脂类载体外,还参与酶活动调节,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膜受体识别和结合反应。

所有载脂蛋白均可在肝脏合成,小肠粘膜细胞可合成APOA1、A2、APOB和APOE。

(一)脂蛋白组成代谢(1)乳糜微粒(CM)来源于食物,微粒大约80—100nm,密度低,主要含甘油三脂占90%。

CM进入循环中迅速被代谢(半衰期5—15min),将饮食来源甘油三脂运到肝和脂肪组织,被脂蛋白脂酶(LPL)水解释放游离脂肪酸,CM及残体(B—VLDL)进一步参与LDL、HDL形成,APOB48是组成CM的主要蛋白。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VLDL颗粒较CM小,约30—80nm,密度较CM高,含丰富的甘油三脂占50%以上,故甘油三脂水平主要反应VLDL的多少。

高脂蛋白血症的类型

高脂蛋白血症的类型

高脂蛋白血症的类型高脂蛋白血症的类型是历年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考试要求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之一,为帮助广大考生学习掌握,医学教育网整理相关资料如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967年Fredrickson等用改进的纸上电泳法分离血浆脂蛋白,将高脂蛋白症分为五型,即Ⅰ、Ⅱ、Ⅲ、Ⅳ和Ⅴ型。

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以临床检验表现型为基础分为六型,将原来的Ⅱ型又分为Ⅱa和Ⅱb两型,如表4-1所示。

(一)Ⅰ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TG升高,Ch正常,CM、VLDL含量升高,LDL及HDL 均降低。

约有2/3的病人在10岁前发病。

患者新鲜血清外观呈乳白色混浊,4℃过夜,血浆上层出现“奶油样”上层。

大部分患者伴有视网膜脂血症、急性胰腺炎及肝脾肿大。

本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族性遗传性纯合子型患者除血脂改变外,临床症状明显,而杂合子除TG高外,其症状不明显。

Ⅰ型高脂血症又称为家族性高CM血症。

发病原因主要是LPL的ApoCⅡ的遗传性缺陷,使LPL缺乏或者不能激活,CM中TG不能水解转变成CM 残粒,无法被LDL受体识别进行代谢,从而造成CM在血浆中堆积。

(二)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Ⅱa型又称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血浆LDL和Ch明显升高。

血清脂蛋白电泳呈现浓染的β-脂蛋白带,提示β-脂蛋白含量升高,故又称为高β-脂蛋白血症。

纯合子病人在青春期即因动脉粥样硬化而死亡,这类病人除冠状动脉硬化外,还会出现黄色瘤和角膜弓状云等。

Ⅱa型有明显家族史,由LDL受体缺陷引起。

纯合子型患者LDL 受体完全缺陷,杂合子型者LDL受体只为正常的1/2.细胞不能通过膜上LDL受体从血中摄取LDL,使血浆中LDL升高。

近年,Goldstein 和Brown用纤维母细胞对遗传性高Ch血症遗传分析发现,LDL受体缺陷有三种不同的细胞表型:①无LDL受体型;②LDL受体缺陷型,细胞表面受体活性为正常的5%-20%;③入胞缺陷(内吞缺陷)型,即LDL受体可以与LDL结合,但是不能以正常速度内吞,从而导致LDL堆积于血浆中。

(整理)高血脂症

(整理)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一、临床基础高脂血症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低!高脂血症的分型我国的简易临床分型:高胆固醇血症——TC高高甘油三酯血症——TG高混合型高脂血症——TG、TC都高高密度脂蛋白低——HDL低世界卫生组织的分型:五型六类:Ⅰ型、Ⅱ型(包括Ⅱa和Ⅱb)、Ⅲ型、Ⅳ型、Ⅴ型血脂水平表5-7 各类脂类血浆水平的临床意义(mmol/L)高血脂症的临床表现常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脂质在真皮内沉积——黄色瘤(少见);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动脉硬化(冠心病、周围血管病)体检:①血脂高于同性别正常值;②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同性别正常值;③多伴有脂肪肝和肥胖;④可出现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⑤可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血小板功能亢进等。

二、治疗与合理用药高血脂症的非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

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①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脂肪、肥肉,多吃蔬菜、水果、谷物,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②减轻体重,坚持有规律的体力劳动和运动,增加肝脏内的脂肪的分解和消耗。

③控制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减少饮酒或戒烈酒、控制摄盐和血压、戒烟。

治疗原则首先采用饮食疗法、膳食控制、增加运动其次消除恶化因素(吸烟、饮酒、肥胖)最后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血脂调节药的种类续表续表续表常用血脂调节药的种类①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②贝丁酸类—— **贝**:吉非贝齐、苯扎贝特、非诺贝特、氯贝丁酯③烟酸类——烟酸、阿昔莫司④胆酸螯合剂——考来**:考来烯胺、考来替泊⑤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依替米贝⑥其他——普罗布考、泛硫乙胺、益多酯、ω-3脂肪酸常用血脂调节药的不良反应①他汀类——横纹肌溶解(肌炎、肌痛、CPK升高)肝损害(AST/ALT升高)②贝丁酸类——消化道反应、横纹肌溶解③烟酸——低血压④考来 * *——便秘、胆石症、消化不良、脂肪泻血脂调节药的选用表5-9 调节血脂药的选用参考血脂调节药的选用①单纯TC升高或者以TC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首选他汀类;②单纯TG升高或以TG身高为主的混合型,首选贝丁酸类;③TG和TC均衡升高:贝丁酸 + 胆酸鳌合剂④HDL-ch低下:首选贝丁酸或阿昔莫司⑤防止脂质浸润沉积:吡卡酯、泛硫乙胺血脂调节药的联合作用(了解)严重、家族性高脂血症,单药难以控制,提倡联合用药。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

高油脂饮食、内分泌相关疾病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均可导致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许多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于这些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常被称为高血脂,医学上又称为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TG和(或)总胆固醇(TC)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高脂血症一般无明显不适的症状,且大多数都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常被称为“隐形的杀手”。

血脂异常分类比较复杂,一般根据病因将其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脂血症又分为三类:高胆固醇症,混合性高脂血症(胆固醇与TG均升高)与高TG症。

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所致,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性。

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表1:原发性高脂血症的分类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其他疾病及已知原因导致的血脂异常。

其中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且其本质亦是升高胆固醇和(或)TG(如表3)。

除此之外,长期应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高脂血症: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部分抗肿瘤药物等(如表4)。

另外,雌激素缺乏也可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继发性高血脂症的病因表3:继发性高血脂症具体病因(疾病)ASCVD危险分层指导调脂治疗LDL-C、TG升高,HDL-C降低等血脂异常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等众多疾病的发病风险。

为更好地预防血脂异常造成的疾病风险,并指导调脂治疗的启动时间与治疗方案,临床上需评估血脂结果:首先要排除继发因素,然后结合患者的基础状况进行ASCVD危险分层,确定治疗的目标值。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一、血浆脂蛋白分类和功能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磷脂和脂溶性维生素和固醇。

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是疏水性物质,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也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它们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和极性类脂(如磷脂)一起组成一个亲水性的球状大分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被运输,并进入组织细胞。

脂蛋白主要由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绝大多数是在肝脏和小肠合成,并主要经肝脏分解代谢。

(一)血浆脂蛋白的种类、组成、来源和作用应用超速离心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5大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

不同的脂蛋白其组成、密度、来源均不同,在致动脉硬化中的作用也不一样,见表6-4-2。

(二)血浆脂蛋白的临床意义1.乳糜微粒(CM) CM来源于膳食脂肪,高脂肪膳食可增加CM合成,CM含外源性甘油三酯90%左右,其生理功能是将食物来源的甘油三酯从小肠运输到肝外组织中被利用。

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血浆中CM已完全被清除,但I型和V 型高脂蛋白血症病人空腹血浆中出现高浓度CM。

CM颗粒大,不能进入动脉壁内,一般不致动脉粥样硬化。

但CM的代谢残骸可被巨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而摄人,因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VLDL和CM都是以甘油三酯为主,因此被统称为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

但VLDL与CM不同的是,VLDL的甘油三酯主要由肝脏合成,其最重要的底物是游离脂肪酸。

流经肝脏的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可加速肝脏合成和分泌VLDL。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浆VLDL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VLDL浓度升高,可影响其他脂蛋白的浓度和结构;VLDL 升高伴有血浆HDL水平降低,使抗动脉硬化的因素减弱;VLDL增高常与其他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相伴随,如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等。

3.中密度脂蛋白(IDL) IDL是VLDL向LDL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与VLDL相比,胆固醇含量明显增加。

中医高脂血症诊断分型标准

中医高脂血症诊断分型标准

中医高脂血症诊断分型标准
中医高脂血症的诊断分型标准如下:
1. 脾胃湿热型:主要症状为胸闷、脘腹胀满、口苦、舌质红、苔黄腻等。

2. 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胸闷、腹胀、心痛、胸胁胀痛、舌暗暴、脉弦涩等。

3. 肝肾阴虚型:主要症状为腰膝酸软、耳鸣、脱发、舌红少苔、脉细弦等。

4. 脾肾阳虚型:主要症状为乏力、畏寒、腹痛、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腻等。

5. 肝胆湿热型:主要症状为胸闷、脘腹胀满、心痛、苔黄腻、舌质红等。

以上是常见的中医高脂血症的诊断分型标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脉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

不同分型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及早找医生诊断,并根据具体的中医分型进行个性化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高脂血症特点与分型

高脂血症特点与分型

高脂血症特点与分型一、高脂血症定义与分类。

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通常指血清中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实际上,血脂异常也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根据空腹静脉血清检测指标将血脂异常分为4种,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TC≥5.2mmol/L)、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TG≥1.7mmol/L)、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L),当上述血脂指标一项及以上异常则可诊断为血脂异常。

从临床实用角度将血脂异常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详见附录。

二、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分型。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治具有自身的特点,将其纳入“血瘀”“痰湿”“脂膏”等范畴,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嗜食油腻甘甜、醇酒厚味、情志失调、过逸少劳等,造成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体内液体代谢失常,形成瘀血、湿浊、痰凝等病理产物,最终致病。

该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痰瘀为标,正虚为本,常见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如下。

1、痰浊内阻型:身体肥胖,肢体沉重感,头昏多眠,容易困倦,胸闷气短,大便黏或不成形,舌体胖大,舌苔粘腻,脉滑。

2、痰瘀互结型:身体肥胖,肢体沉重感,头昏多眠,容易困倦,胸刺痛或闷痛,口唇暗紫,大便黏腻,舌体胖大,舌苔粘腻,或舌质紫暗,或舌体有瘀点瘀斑,脉滑或涩。

3、气滞血瘀型:胸部或胁部胀满,或针刺样疼痛,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喜欢长叹气,口唇紫暗,舌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4、气虚血瘀型:气短乏力,精神疲倦,少言懒言,胸部或胁部针刺样疼痛,活动后诱发或加重,出汗多,舌淡暗或淡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5、肝肾阴虚型:头晕耳鸣,腰酸腿软,手心、脚心发热,心烦失眠,健忘多梦,舌红,舌苔少,脉细数。

6、脾虚湿盛型:身体困倦,大便不成形或腹泻,饮食无味,食后腹胀,舌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色白粘腻,脉细弱或濡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6年WHO!议将高脂血症分为六型:
(1) I型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所致。

将血浆至于4C 冰箱中过夜,见血浆外观顶层呈“奶油样”,下层澄清。

测定血脂主要为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型在临床上较为罕
见。

(2) U型高脂蛋白血症,又分为Ua 型和Ub型。

①Ua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LDL水平单纯性增加。

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

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则正常,
此型临床常见。

②U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和LDL水平增加。

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

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

此型临床相当常见。

(3) 川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异常B -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其血浆外观混浊,常可见一模糊的“奶油样”顶层。

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增加,且两者升高的程
度(以mg/dL为单位)大致相当。

此型在临床上很少见。

⑷W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VLDL增加,血浆外观可以澄清也可以混浊,主要视血浆甘油三酯升高的程度而定,一般无“奶油样”顶层,血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

(5) V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水平均升高,血浆外观有“奶油样”顶层,下层混浊,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咼为主。

高脂血症的分类
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酯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

1、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 5.72毫摩尔/ 升,
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约占20%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 1 . 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 含量降低,<0.9毫摩尔/升。

2、根据病因,高脂血症的分类有:
(1)原发性高脂血症:包括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川型高脂
蛋白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脂蛋白酶缺乏症;多脂蛋白型高
脂血症;原因未明的原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散发性咼甘油二酯血症;家族性咼a脂蛋白血症。

(2)继发性高脂血症: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减低;急、
慢性肾功衰竭;肾病综合症;药物性高脂血症。

率显著升高。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
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