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二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案例

2.创设诗歌吟诵环节,通过配乐朗诵、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活中类似困境为例,引发学生对诗人杜甫的关注和共鸣,使他们在真实情境中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
2.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共识。
-引导学生了解杜甫身处困境,仍关心国家百姓的崇高情怀,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教育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2.感受古代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诗句的解读,使学生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3.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联想等手法,让学生体会诗人身处逆境,却心系天下的崇高情怀。
4.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诗句中的某一问题或主题展开讨论,如:“诗中表现了诗人哪些忧国忧民的情怀?”
3.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位伟大诗人如何在艰难困苦中,仍关心国家百姓,为民族命运而忧心忡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注重以下方面的讲解:
1.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中的生字词、成语、典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2.讲解诗句的节奏、韵律、对仗等,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以下为具体策略: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立组长,明确组内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目标的设计1、掌握诗歌正确的读法,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了解诗中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感受诗歌精彩的语言,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难点分析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词语的揣摩。
②诗歌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同学们,听到朗朗的读诗声感觉真好。
课前送给你们一句话,也许我们不能成为诗人,但我们的生命中不能缺少了诗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诗歌~~上课(一)导入:前几天的一阵秋风,一场秋雨,就让我感冒发烧,鼻涕横流。
这是自然风雨的威力。
那么几千前的诗人杜甫不但遭受着自然的秋风秋雨,还经历着国家社会的风雨。
那么,又带给他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2)以诗作来回顾作者:杜甫可以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的诗歌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回顾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能些诗歌?你还记得哪些经典诗句?(可用灵活方式来引领学生:我们课前学生的预习朗读学生回顾所学,归结回答。
(《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春望》《石壕吏》等)拉近师生的距离从眼前秋风秋雨入题,引入诗人的境遇。
初三对于名家作品的梳理,便于贴近作者。
十一登上泰山顶峰,我们会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看到秀丽的风景,我们会想到《绝句》中的“两个黄鹂……”看到利比亚的战乱,我们会想到杜甫的“国破……”会想到《石壕吏》的悲惨故事)杜甫我们的诗歌我们称之为“诗史”,而诗人亦被称为“诗圣”,那么这两个称号如何得来?在本诗当中将如何体现呢?让学生自行设计朗读方案(二)预设:一读:初读(1)自行朗读诗歌(读准字音、体会停顿节奏、韵律)(点拨)停顿节奏的把握:七言,节奏“二二三”。
韵律:韵脚“号茅郊梢坳”韵律之美(三)二读:细读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我们走进杜甫的茅屋,看看发生了什么?情景的带入(可用第一人称):安史之乱,我四处流亡,成都浣花溪边,亲朋相助,筑起简陋的茅屋一座,年届五十的我,以为有了安身之所,却不料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改变了一切……(2)要求学生简介故事内容:秋风破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研讨课教案_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 ——别林斯基杜甫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认真听课文朗读。
三、小声跟读,揣摩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
四、解读文本,把准诗的情脉(一)、找出诗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句话。
说说原因。
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以抒情笔调抒发了诗人以个人的遭遇而不顾,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看来诗最打动人的是诗人的情感。
(二)、杜甫所关心的是哪一类人的命运?明确:天下寒士,指与杜甫贫寒生活相类似的读书人,还有饥寒交迫的广大百姓。
(三)、诗人关心的是这类人哪方面的生计?明确:有个好的居住环境。
但这只是诗人美好的愿望,在当时来讲只是海市蜃楼而已,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诗人明知不可为而希为之,并且是宁愿冻死自己的代价而实现,犹让人敬重。
(四)、那当时穷苦人们住的又是怎样的居所?诗人这美好的愿望又是建立在怎样的遭遇之中的?1、用最精炼的短语概括1-3节的内容和各用一个字提炼诗人的感情。
明确:秋风破屋(急)——顽童抱茅(叹)——屋破难眠(忧)2、每一节找出一处你认为值得赏析的地方。
第一节:秋风破屋;风破茅屋;屋为风破;风卷茅飞。
“秋风”点明季节,“破”说明了秋风的批坏性,也表明了茅屋是非常简陋。
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急、焦、惜、惨、悲、忧。
以“急”为基调朗读第一节。
启发学生联系当时气候的变化进行思考,并指出那一年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哪一个字牵动了一系列的动词?怒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把握韵律节奏并背诵诗歌,结合背景理解诗歌体式、内容和主旨。
陪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学习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3自主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诗歌内涵,吸收诗中的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能结合时代,联系今天的居住条件,感悟杜甫博大精神,发表个人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颗颗夺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深受人们喜爱。
2、作者简介: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
引导学生复习旧课《杜甫诗三首》之《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3、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它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二、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三、诵读这首诗,划分节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年级下册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中的典故和比喻。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和比喻的解释。
2.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的全文、注释和图片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提供帮助。
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激发学生对诗的好奇心。
2. 朗读和背诵(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的全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默写诗的全文,检查字词的正确性。
3. 文本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典故和比喻。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分享自己的见解。
4. 深入理解(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情感交流。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节奏,以便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语文素养。
2. 邀请家长参与诗歌鉴赏活动,增进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 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茅屋被秋分吹破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生活的不幸,并推己及人地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士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学情分析】: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前面对于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相关的文学基础,所以本文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品读分析,由于该阶段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鼓励和指导。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受作者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感。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对联中提到的诗人是谁?(设计意图:由对联自然联系诗歌作者,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2、字音怒号()挂罥()突兀()布衾()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长()林梢三重()茅沉塘坳()庇()(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鼓励学生学会预习)三、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字音、情感2、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②读出感情③边读边想像画面3、抽学生个人读4、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5、你能根据画面给每小节诗加个小标题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四、深入研读1.感受天气——人生苦旅的悲凉时节默读诗歌,画出诗中描写天气的诗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默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论诗人杜甫,了解其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
简要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2.诗歌朗读与感知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重音、停顿和情感表达。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整体氛围。
3.分析诗歌内容学生分段落解读诗歌,概括每段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如“秋风”“茅屋”“病树”等。
讨论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4.探讨诗歌写作特色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拟人等。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如“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意味。
讨论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等。
5.诗歌背诵与默写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注意正确记忆。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诗歌,检查记忆效果。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诗歌表达情感。
7.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悟。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在分析诗歌写作特色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在背诵和默写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训练。
4.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拓展1.结合诗歌内容,介绍杜甫的其他代表作品,如《登高》《春望》等。
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了解其象征意义。
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测试,检查诗歌记忆效果。
2.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研讨课教案_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了解歌行体的基本特征。
2.结合背景,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3.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二、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2.通过学习和多种方式朗读,背诵诗歌三、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结合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的“诗”这字(出示PPT),你最先会想到中国古代的哪位诗人?(学生回答: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等)对,我们这节课要介绍的就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说到杜甫,我相信同学们能略知一二。
(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知识后,老师出示PPT强调重点)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次走进杜甫去感受他那济世情怀和博大胸襟!(二)初读诗歌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自由朗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字音)。
2.抽读(请4名同学接力读,一人一节)。
3.听录音范读(注意节奏、声调、重音)。
4.学生练习读(老师出示PPT,学生结合出示的节奏、重音练习读)。
5.全班齐读,说说与唐代格律诗的不同之处。
明确:歌行体的特点: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七字句为主,杂有九字和二字,一切都依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来定。
(三)再读诗歌1.请同桌译读(一人读原句,一人翻译)2.本首诗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请同学们参照示例,用四字单元概括每节内容和作者当时心情。
如:第一节秋风破屋焦灼痛惜出示背景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背景知识,讨论学习,然后请每组推举的发言人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学过程
1.朗诵技巧点拨。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的关键语句,进一步品读体会,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板书诗歌内容朗诵课文。
2.听视频范读,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提高朗诵水平。
通过口语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诵读的能力。
研学拓展
1.课件展示与“忧国忧民”相关的诗句,进一步体会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布置研学拓展任务。
朗读与“忧国忧民”相关的诗句,进一步体会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体会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学校
番禺区大石中学
班级
初二(2)班
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执教教师
张滢春
学科
语文
课型
文言文阅读课
上课时间
2017年6月8日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过程方法
研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形象。
3.再次朗诵课文。
4.找出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关键语句,品读体会。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提高朗诵水平。
通过研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形象,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研学练习
1.让学生展示朗诵。
2.点评。
在研学后,进一步诵读诗歌,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圣”形象。
知识技能
反复朗读课文,提高经典诵读能力。
教学资源
视频、教学PPT、延伸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研学导航
1.课件展示课题。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总结杜甫的性格特点。
1.回忆之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春望》、《石壕吏》。
2.背诵《春望》,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怀。
3.总结出杜甫的性格特点是: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