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看社会变迁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风俗演变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风俗演变引言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从远古时代的简单狩猎与采集,到农耕文明的兴起,再到如今的现代城市生活,饮食风俗一直在不断演变。
时代的变迁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也改变了饮食的内容和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时间跨度较大的历史时期进行探讨,带领读者回顾中国饮食风俗的变迁,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史前时代:简单的狩猎与采集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发展出农耕技术,生活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
那个时候,人们的饮食内容主要是野生动物的肉类、水果、根茎等。
由于狩猎和采集的不确定性,人们的饮食相对于后来的农耕文明而言,更加困难且不稳定。
同时,这个时期的人类还没有发展出烹饪技术,所以他们食用的基本都是未经加工的食物。
农耕时代:五谷充实的饮食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农耕文明逐渐兴起。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摇篮之一,也是培育了丰富的饮食文化的地方。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种植五谷杂粮,如稻米、小麦、大豆等,使得他们的饮食内容得到了很大改善。
农耕时代的饮食以米饭为主食,配以各种蔬菜、豆类和肉类。
人们开始发展烹饪技巧,掌握了蒸、煮、炒等多种烹饪方法。
这个时期也诞生了许多传世名菜,如《孔乙己烧鱼》、《红烧肉》等,这些菜品至今在中国餐桌上依然受欢迎。
宋元明清时期:饮食差异的出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经济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的差异也开始显示出来。
在宋代,文人雅士崇尚淡泊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饮食追求精致和养生。
他们喜欢清淡的口味,注重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
而在元代,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饮食更加重视肉类,以牛肉和羊肉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风味。
明清时期,饮食差异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宫廷饮食方面,出现了以清淡细腻的广东菜和以香辣爽口的川菜为代表的两个不同的菜系。
近现代时期:西方食品的影响进入近现代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食品也逐渐被引入中国的餐桌。
社会学与饮食文化

社会学与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消费和享受的方式。
而社会学探究了社会与人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组织、变迁的规律,因此社会学与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饮食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并探讨饮食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饮食文化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需求,更是一种符号,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饮食文化可以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变迁。
首先,饮食文化是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的表达。
饮食选择不仅受个人口味、健康需求的影响,还与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相关。
例如,富裕阶层可能注重奢华的餐饮体验,而低收入人群则可能更关注经济实惠的食物。
其次,饮食文化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这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有关。
例如,素食主义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被广泛接受,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仍然较为罕见。
再次,饮食文化也是社交活动的载体。
人们在特殊场合如婚礼、生日宴会等通过共同进食来增进关系和加强社交联系。
饮食活动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社会化过程,通过餐桌上的互动促进社会交往和团结。
二、饮食文化的影响与作用饮食文化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与作用。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例子:首先,饮食文化对个体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不同的饮食选择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可能导致肥胖和心脏疾病。
相反,均衡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则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其次,饮食文化对环境产生影响。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例如,肉食过多导致农业养殖规模扩大,进而带来水资源消耗和粮食供应压力。
再次,饮食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饮食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涉及到种植、加工、配送、餐饮服务等多个环节。
饮食文化的推动和创新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人们的情感。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饮食文化不断演变,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及其深远的意义。
一、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那时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逐渐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形成了定居生活。
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结构,也促使了饮食方式的逐步发展。
(1)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在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从“食于草野”的原始状态逐渐走向更为系统化的发展。
先秦时期,各地的地方特色开始显现,尤其是周朝时期,各个诸侯国相继形成自己的饮食习俗。
到了汉朝,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地的饮食文化交流不断产生,促进了新鲜食材及烹饪技艺的传播。
(2)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进入近现代,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变。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人口流动频繁,传统的地域性饮食文化面临着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新兴饮食观念逐渐形成,健康饮食、快餐文化、国际化饮食等成为主流趋势。
这些变化不仅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二、时代变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带来了不同的社会环境,这些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饮食文化的理解与接受。
(1)科技进步助推饮食革新科技的发展为食品生产与加工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从石器时代的人类用手工做饭,到如今使用电磁炉、蒸汽机等现代厨房设备,技艺上发生了质变。
冷冻、真空、脱水等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保存更加便利,人们在选择食材和烹饪方法上有了更多选择。
(2)全球化带来的融合与冲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文化交流密切,外来饮食文化开始渗透到每个角落。
从日本寿司、印度咖喱到西式快餐,这些异国风味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为传统饮食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传统美食被忽视和消失的担忧,更令人反思的是如何在融合中保持地方特色。
围绕饮食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历史作文

围绕饮食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历史作文
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从最原始的采摘、狩猎,到农耕时代的粗放耕作,再到现代工业化农业和食品加工,人类的饮食方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而这些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刚刚挣脱狼虎豺狼威胁的远古人类,每天首要的任务就是找点吃的。
采集植物和狩猎动物,是他们赖以维生的主要方式。
后来,人类开始定居,掌握了耕作技术,从而有了粮食作物和家畜的概念。
农耕文明孕育了人类最早的村落和城邦,也催生了分工合作,让一部分人摆脱了直接觅食的重担。
随着文明的进程,饮食越来越不仅仅是为了果腹。
贵族阶层开始追求美食佳肴,烹调技艺日臻精湛,餐桌礼仪也日趋复杂。
相比之下,平民百姓的食物仍然简陋,却也在节庆时刻烹制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家常菜肴。
工业革命之后,食品加工和流通渠道现代化,各地风味美食借助铁路和轮船迅速走向全国,乃至辐射全球。
快餐文化的兴起,让人们的口味和生活节奏发生剧变。
如今,网购外卖平台的盛行,更是将人们由"去吃"变为"叫吃"。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的饮食习惯不断改变,与社会发展的脉络紧密相连。
从求生存到追求口福,从地方小吃到全球化餐饮,这个过程折射出人类文明的进步轨迹。
而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饮食习惯也影响着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一面不可或缺的文化镜鉴。
当代饮食文化:当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当代饮食文化:当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引言在当代社会,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饮食习惯和文化也在不断演变。
当代饮食文化在面对多样化的需求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不断塑造新的特点和展现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详细探讨当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特点1. 多样性当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的食物和烹饪方法通过传播媒介和旅游等手段互相融合。
在大城市中,人们能够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同时,当代人们也更加注重健康饮食,激发了对于无麸质、素食、蔬果等特殊饮食的需求。
2. 便利性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快速、便捷的饮食方式。
外卖、速食餐厅和便利店等便利性强的饮食选择逐渐占据了市场。
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外出就餐或购买已经准备好的食物,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3. 健康和环保健康和环保意识在当代饮食文化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人们开始关注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状况,有更高的健康意识和对于有机食品的需求。
同时,环保意识也影响到了饮食选择,人们倾向于选择环境友好型的食物,如素食和蔬果。
4. 社交和体验性当代饮食文化强调社交和体验性。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在餐馆用餐,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分享美食,同时享受社交互动的乐趣。
此外,网上社交媒体也在推动饮食体验的流行,人们乐于分享自己的饮食经历和美食照片。
发展趋势1. 健康饮食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健康饮食将成为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人们更加关注食物的营养成分、食材的来源和加工方式,追求均衡饮食和有机食品。
同时,有机食品和健康饮食的市场需求也不断扩大,相关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 网络餐饮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餐饮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人们越来越喜欢通过手机App订购美食或使用外卖服务。
这种新型的饮食方式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拓宽了人们的饮食选择。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文化演变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文化演变引言人类的饮食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饮食特点和习惯。
从古代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的高度发达社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饮食的演变带来的巨大影响。
饮食文化的变迁不仅仅是一种口腹之欲的变化,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
古代饮食文化的基础在古代,人类的饮食文化主要以原始社会为基础。
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河谷中,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他们吃的主要是野生动植物,如野兽、鸟类、果实等。
因此,古代的饮食文化简单而原始,以口腹之欲为导向。
狩猎与采集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人们依靠狩猎和采集来获取食物。
狩猎提供了丰富的肉类,而采集则提供了各种野生植物和果实。
当时的人们主要以肉类为主食,植物只是作为辅助食物,而且饮食缺乏多样性。
由于食物的不稳定性和可获得性的限制,古代人们通常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问题。
低效率的食物处理方式古代人们对食物的处理方式相对低效,他们没有烹饪器具,只能通过生食来获取食物的能量。
这种低效率的食物处理方式不仅影响了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也限制了食物的消化吸收效果。
因此,古代人们的饮食方式更多地满足了温饱的需求,而忽略了饮食的营养价值。
农业的发展与饮食文化的变革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饮食文化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依靠种植粮食来维持生计,从而改变了人们获取食物的方式和饮食结构。
古代农业为饮食文化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农业革命的影响农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标志着人类从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经济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
农业的兴起使得人类可以种植粮食,大大提高了食物的产量和可获得性。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饮食文化。
粮食的加工与烹饪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发展和改进食物的加工和烹饪技术。
他们开始使用磨盘磨碾谷物,以提取谷物的淀粉,用来制作面食。
烹饪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提取食物的营养成分,并改善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

饮食文化在时代中的演变与意义饮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饮食文化在不同时代的演变过程以及其所蕴含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饮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体生活的影响。
第一部分:史前时代的饮食文化史前时代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历史阶段,那个时期人们还处于食物采集与狩猎的阶段。
石器、木器等简单的工具被用来捕捉和加工食物。
饮食以动物肉类、野果等为主,简单而单一。
然而,后来人类逐渐发现了种植和畜养的技术,食物来源更加多样化和稳定化。
这标志着农业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并养殖家禽牲畜。
食物的丰富和多元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饮食文化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段。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盛行,贵族们过着奢华而讲究礼仪的生活。
贵族们注重饮食仪式,宴会上供应各种精美可口的菜肴和糕点。
与此同时,普通人民则通过吃素食和简单口味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
这种等级差异导致了社会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
第三部分:现代社会的多样化饮食文化进入现代社会后,饮食文化呈现出极大多样性。
全球化进程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西方快餐、亚洲餐馆、异国料理等新式餐饮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此外,随着科技发展,传统工艺被淘汰或改良,人们开始追求更加方便快捷、健康美味、个性化定制等特点的新型饮食方式。
同时,节日宴请、商务聚餐等场合成为人们体验和传承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四部分:饮食文化对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个体层面:饮食能够满足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在享受美食过程中也能够带来愉悦感受,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层面:饮食文化是交流、团结与融合的纽带。
通过分享美食、交流烹饪技巧等方式,人们能够增进友谊、促进沟通,并加深各族群之间的了解与认同。
经济层面:随着全球市场趋于一体化,餐饮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变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变迁一、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其变迁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变迁,并剖析其原因和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1. 饮食的地域特色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因地域差异而呈现多样化。
北方人的主食是面食,如粉、面、馒头等,而南方人则以稻米为主食,如米饭、粥等。
此外,还存在川菜、粤菜、闽菜等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2. 饮食的社会象征在古代中国,饮食不仅仅是生活所需,更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贵族阶级通常能够享用珍馐美味,而平民百姓则多以粗粮为主。
饮食在社交场合中起到重要的角色,宴席活动极为盛行。
三、近代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变革1. 外来食品的影响近代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使得外来食品逐渐被引入中国,如马铃薯、西红柿等,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选择。
同时,西餐和快餐文化的兴起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带来了冲击。
2.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逐渐盛行。
传统的粗细粮食比例发生改变,人们更倾向于食用速食和加工食品,这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受到了威胁。
四、当代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保护与传承1. 文化认同的重视当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将传统饮食文化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组织相关活动,加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2. 文化创新与发展在保护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
推动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产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五、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和启示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保护和传承传统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保留一种独特的饮食形式,更是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方面。
传统饮食文化的变迁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即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结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变革过程,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饮食文化看社会变迁
——以陕西咸阳为例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本文通过对我国一个世纪以来饮食文化变迁进行分析,概括出不同类型的饮食文化,可以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传统型
民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可以概括为“传统型”,即民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饮食文化的延续,体现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落后状态下的历史风貌。
由于这一时期是农村基本上还是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地主、自耕农和佃户各个社会阶层的饮食文化为三个明显的不同层次。
民国时期的主食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即米饭、面食和糕点。
米饭包括大米饭、小米饭、黍米饭等多种,其中以大米饭为主,这是南方人的主食。
面食包括馒头、饼类、包子、饺子、馄饨、油条、麻花、窝头和面条等,北方人的饮食习惯是以面食为主。
糕点的种类则更多,可谓数以千计,但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主食。
以北方黄河河流域地区陕西咸阳市,富裕人家终年以白面为食品,视黑面、红面、黄面、大麦面为粗粮。
所谓白面即小麦面;所谓黑面即磨白面数次后所磨之面;所谓红面即高粱面;黄面是玉蜀黍面。
中等人家以下的,麦收时稍吃白面,平时
多食高粱面窝头,或将高粱、大豆、玉蜀黍磨成粗粒,称为“糁”,煮成稀饭,或煮小米稀饭,配以麦子、玉蜀黍、高粱、小米合制的花,一般都是农忙时每日三餐,平时每日两餐。
也有纯吃红薯的。
农户饲养的家禽下蛋不能自食,须集中起来到市上换回急需的日用生活品,诸如煤油、火柴和食盐等。
佃户大多一日三餐都是苞米面,玉米馇子或小米。
早晨喝稀,午用干,晚上吃“糊涂”,不少人家是糠菜半年粮,多数人家是“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
二、匮乏型
“匮乏型”饮食文化主要是指人民饮食以满足生存为第一需要和目标。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三大改造”使我国建立为单一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城市主要为国有和集体经济,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分配制度上为高度的平均主义。
由于生产力尚不发达,物质资源匮乏,再加上当时计划经济的体制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当时的人民群众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满足。
“吃”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需要。
在一些贫困地区,即便是填饱肚皮也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渴求。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土豆、萝卜、大白菜是咸阳这个北方欠发达地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
到市场上买肉,主妇们都专挑肥的,为的就是能回家再榨点猪油改善伙食。
在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不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饭,餐桌上只有家里的长辈和男人们。
这一时期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票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
饮食方面的票证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
粮票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首要物品,那时,包括咸阳在内的全国城市居民购买粮油,都用城镇居面粮油供应证,并到专门定点门市部排队购买。
由于食品、物资缺乏,供应时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街道上到处可见排着长队购物的“长蛇阵”。
票证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短缺经济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合力作用的必然产物。
这个时代以公平为导向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使得推开不同的家庭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普遍贫困状态。
三、温饱型
“温饱型”饮食文化主要指人民群众的饮食基本可以达到温饱的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各领域迅速的掀起了改革的高潮,中央对各个阶层放权让利,所有制改革使所有制结构由单一所有制向多元所有制转变,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个体、私营经济开始活跃,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活力显著增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食物供给能力全面增强,基本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
问题。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过于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转变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粮成了配角。
咸阳城区老百姓过去限量供应的大白菜、土豆和萝卜老三样,已经让位于木耳、丝瓜、西红柿、蘑菇和荷兰豆等新鲜时蔬。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到城镇的那些零星而简陋的国营食堂或个人小餐馆,吃一碗面,几两饺子或几个包子,咸阳市民去秦风楼吃一碗牛羊肉泡馍,就算“下了一次馆子”,对普通老百姓来讲,那都绝对可以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和炫耀的资本。
虽然老百姓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对一些食物的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
禽、蛋、奶、水果、蔬菜等老百姓的“菜篮子”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四、奢侈型
“奢侈型”饮食文化是指人民在生活富裕之后,对饮食的追求趋于奢靡,饮食文化走另一个极端。
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制度正在形成,各种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得到法律保护。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
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咸阳市民花在一日三餐上的时间
减少了,各种成品、半成品、速冻食品、快餐备受青睐,在外用餐占食品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
对于普通咸阳百姓而言,进餐馆尝鲜也不再遥不可及,过年过节过生日设宴款待亲朋好友成为时尚。
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特别是一些暴富的社会阶层追求奢侈的消费,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菜肴的种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
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法国大餐、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军国内市场,国外知名餐饮品牌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风靡全国各个城市,外国大餐成为人们饮食追求的时尚。
在这个时代的餐桌上,尤以鲍鱼最吸引眼球。
自古以来,吃鲍鱼往往是帝王将相、豪门贵族才能拥有的享受。
尽管它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最齐全的,但它给暴富阶层非同一般的心理满足。
由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随之而来的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患者人数持续攀升。
五、健康型
“健康型”饮食文化是指人民群众开展注重饮食的质量,更加注重健康养生,科学饮食,合理膳食,吃出健康已成为人们饮食的新时尚。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饮食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使人们的饮食观念也随之改变,健康饮食的理念更加凸显。
人
民群众由注重价格、数量,转入注重营养和质量;从单一、吃精、吃细向多元、粗粮细做、科学搭配上转变。
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鲜活的,肉禽要吃排酸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丰盈。
于是,各种绿色、有机食品相继问世,绿色食品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以咸阳市为例,2010年举办了中华养生节,食疗、医疗、药疗、水疗、茶疗、足疗等“六疗”养生文化也走进寻常百姓家,特别是“食疗”,一些咸阳地域特色的传统民间小吃如乾州四宝、三原小吃宴、搅团、彬县淤面等成为人们健康饮食的热点。
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是在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背景下,百姓生活水平在都得到普遍提高,更加注重饮食的质量,饮食文化回归理性。
咸阳市政府研究室李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