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现代设计
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

文化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文/李宗刚在1925、1926年这两年里,鲁迅、周作人支持的《语丝》与胡适、陈源等为重要撰稿人的《现代评论》发生了激烈的笔战,《晨报副刊》也成为双方论战的主要阵地。
1926年2月,时任《晨报副刊》主编的徐志摩刊发了其与李四光的通信,提岀要结束这一场笔战。
鲁迅则针锋相对,认为这是想用串戏的方法来哄骗,那是不行的。
胡适为了调解这一笔战,给周家兄弟和陈源写了封言辞恳切的信;但周家兄弟并不认同胡适的观点。
此后,周家兄弟与胡适闹翻。
周作人与胡适于1929年和好,但同为文坛巨擘的鲁迅与胡适为什么未能恢复当初的关系?对此.我们有必要将鲁迅与胡适置于“异同”的视阈来加以解读。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基调是“和”鲁迅和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主将,对推动“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第一代真正觉醒的现代中国人,他们具有独立的现代人格,显示出已经醒来的“真的人”的文化格局,他们对彼此的评说也具 有鲜明的认同性特点。
我们不妨以鲁迅对胡适的评说为切入点,探究他们之间的“同”:其一,鲁迅对胡适的肯定性评说。
学界关于鲁迅评说胡适方面的相关研究,基本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鲁迅对胡适的批评方面,而对鲁迅肯定胡适的评说不甚重视。
其实,“五四”时期鲁迅与胡适在诸多方面是心意相通的,关系的基调是“和”。
鲁迅对胡适在“五四”文学倡导方面的功绩.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
比如,1927年2月180,鲁迅在香港的演讲中谈及文学革命时提到胡适的作用:“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o”1935年3月2日,鲁迅再次充分肯定了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可见鲁迅对胡适新文学历史功绩的肯定。
鲁迅高度评价胡适的文学研究及日记写作。
1922年8月21日.鲁迅在给胡适的书信中曾经这样称赞他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大稿已经读讫.警辟之至,大快人心!”二人产生罅隙后,鲁迅依然赞赏胡适的日记写作。
从道与器的关系探讨中国当代设计

( 二) “ 天人 合 一 ” 的 生 态 原 则
结合 , 传统不传统 , 现代不现代 的设计 , 不伦不类 的设计造 型 , 引 起许多设计 人士的不满。但不 可否认 的是 ,西方设计思想 的进
天人合一 是中 国传统 的古典 哲学思想 。《 考工记 》 中“ 天有
时, 地有气 , 材有美 , 工有巧 。合பைடு நூலகம் 四者 , 然后 可以为 良” 说 的是 ,
物 。” 认 为道是无形 , 无体 。“ 形而下者谓之 器 ’ 认为器是有形体 的、 质料、 空 间、 体积的” , 从原始 的人们打磨石具 , 设计就 以开始 产生 , 人类 的文明拉 开帷幕 。文化就是在人们 在生活方式 , 思考 产生 的 , 有 了方式 ( 道) 才出现所用 的产品( 器) , 这又称 为造物 , 造物 的造型差距体现 出不 同民族的文化思想 ,而我 国道与器 的 思想 的传承也造就 了本 民族的特有的审美特点与文化 。在传统 设计 中更注重思道德 、 伦 理等 思想 , 而 比较忽视科技技术也 就是
( 三) 文化 是 当代 设 计 所 追 求 的 本 质 现 代 设 计 不 光 要 有 功 能 还 要 美 。 人 有 五 大 精 神 需 求 包 括 审
调。 而现代社会 , 经济不断发展 , 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 , 人们不单 单在物质上的的满足 , 更开始精神上的追求 。 现在设计进入几个 误 区, 大力 的学 习国外 的设计风格而忽视 中国传 统得 特色 , 中国 元素符号与现代设计结合 ,没有中国文化 内涵 ,出现 的奇怪设
阐述建筑设计多元化的背景及思考

阐述建筑设计多元化的背景及思考引言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与见证,所以建筑设计的发展不仅体现了设计师对于建筑构造的理解,更体现了社会经济,科技,人文发展的时代特征。
而在如今社会各方面爆发式发展的当下,建筑设计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
如何在这众多的选择中找到方向,正确的对待建筑设计的多元发展,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建筑设计多元化的背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千城一面的弊端,我国这一时期的建筑设计虽仍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导,但也出现了延续传统文化、注重新技术等多元化设计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带来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创新,进一步促进了建筑设计的多元发展,而不断涌现出的国外设计师的先进理念及优秀作品也为建筑设计多元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近年来,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理念,也为建筑设计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但值得一提的是,建筑设计多元化的蓬勃发展不能仅是浮于建筑外形上花样百出、标新立异的表面文章,也要注重内涵和发展方向。
二、建筑设计多元化的思考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发展对人文关怀和自然生态越来越重视,建筑设计在逐渐从“国际化”向“本土化”转变,所以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也需要控制方向,需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更多的立足在以人为本、地域文化、自然生态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不断拓展和深化建筑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将建筑设计推向新的高点。
下面是对于多元化原则和方法的一些思考。
1.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应是建筑设计多元化的原则“以人为本”是以人的体验与感知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遵从建筑使用者的感受,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层面需求,更要照顾人的精神层面需要。
例如当今许多大城市CBD的底层空间都采用宜人化设计,关注于人在其中的感受,通过各种手法塑造环境,形成闹中取静的休息环境和交往空间。
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形成良好的衔接与过度,最大程度上方便人的使用和通行。
基于体验式校园理念的山地学校设计——以莫干山世界外国语学校为例

基于体验式校园理念的山地学校设计——以莫干山世界外国语学校为例摘要:体验式学校建筑是一种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互动和启发性学习体验的建筑概念。
基于此理念的学校建筑设计强调创新的教育方法和空间布局,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动力。
本文通过探讨和分析体验式学校建筑的特点,以莫干山世界外国语学校为例,分别从空间营造、功能组织、自然融合、交流互动等方面探讨多层次体验空间的创造,为师生们提供更多的室内外活动和交流空间。
关键词:体验式校园;自然融合;交往场所; 多层次空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进步,不仅要转型升级传统的教学机制,也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空间,体验式学校旨在最大程度上优化学生的体验感,在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中更加关注丰富交流场所的营造。
在信息技术全面发展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体验式学校管理质量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能为学生提供不同学习环境的同时,打造更加多元的创新教育模式,为师生们创造更多交流交往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体验感,因此“体验式学校建筑”的模式更加契合现代学校教育的需求。
莫干山世界外国语学校就是基于此设计理念下,充分思考如何利用其山地的地形特征,在满足功能和学校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塑造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的交往空间。
1、挑战——基地概况1.1地形地貌复杂的地形是设计的约束,亦是设计的契机。
对于学校设计来说,充分合理的对地形加以利用,可以营造更为丰富的校园空间以及景观环境。
莫干山世界外国语学校的建设用地,距离莫干山镇约两公里,一期建设用地165亩。
校区基地总体西南高,东北低,一期坡地相对较缓,内部有较为明显的沟壑,地形较为复杂。
山地的坡度、坡向,山涧、沟壑都是制约了校园布局。
充分思考如何对地形地貌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创造更多的室外活动场地和更多的交流活动空间,是莫干山世界外国语学校设计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图1、基地高差图2、基地现状1.1.2自然植被自然植被的丰富性,也是表现山地学校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D.“我感觉身前的火更旺了,有炙烤的感觉”,这一描述隐含了“我”迫切地希望看到白釉黑花罐的心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的是一次奇幻之旅,虽文中人物对话有一些困惑之处,但都隐藏在对瓷器的虔诚之中,并无违和之感。
B.保兰德集团(内蒙古)从东方锦囊获取设计灵感,采用独特的方圆造型和留白设计,推出的系列女包,支撑起了国人对东方智慧的思考。
C.京东由以往“卖书”的角色,反常规变化为“买书”者,并联合著名作家余华等发起“回收一本‘买而不看’的书”的活动。
D.中华老字号“老舍茶馆”在深刻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挖掘老字号的文化内涵、品牌个性,设计新LOGO,全方位解读品牌核心价值。
4.中华老字号冠生园宣布携手知名国货品牌“美加净”,联名推出跨界新品——“大白兔奶糖味”润唇膏。产品注重品牌设计和质量,深受消费者青睐,而“冠生园”“美加净”两个老字号也得以创新发展,实现华丽转型。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从两则材料看,中国品牌应当怎样在国际上打造自己的亮丽名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釉黑花罐与碑桥(节选)
迟子建
退休这五年,我在黑龙江各地寻古探幽,也发挥专业优长,免费给人鉴宝,渐渐地在民间有了些名气。
爱好收藏的,最痛心的就是逢着心爱之物却无力纳为己有。比如我曾在阿城乡下一户人家,见到一个盛黄烟叶的罐子竟是金代的白釉黑花罐,其器型端庄古朴,色彩典雅高贵,釉面似有月光隐隐浮动,就像个穿着丝绒旗袍的气质美女,在勾人魂魄地望着你。见我要出高价收购这个罐子,老乡顿悟此非浊物,不卖了。几个月后我再去,房屋还在,但主人已不知所踪。
浅谈“和”思想下乌铜走银展示设计新路径

天工|2023年第18期[摘 要]将传统美学中的“和”思想融入乌铜走银工艺展示设计中,为解决传统手工艺乌铜走银工艺展示方式单一的问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以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和”思想为切入点,结合当下展示设计提出“和”思想在乌铜走银工艺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和”思想下的传统工艺展示新路径就是对“和”思想的现代化审美进行再认识和新解读,即以人为本,注重空间情景的营造、现代科技的运用和和谐环境的构建,展现“和”思想对传统手工艺展示方式创新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和”思想;传统手工艺;展示;设计;新路径[中图分类号]J5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8-0028-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怡璇.浅谈“和”思想下乌铜走银展示设计新路径[J].天工,2023(18):28-30.李怡璇 云南艺术学院 浅谈“和”思想下乌铜走银展示设计新路径作者简介:李怡璇(1996—),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艺术与设计。
“和”的审美范畴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其萌芽于远古时期,在先秦时期渐趋成熟。
它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追求和人一样的东西,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的基本追求和人生哲学。
在当今信息化和商业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展示设计作为传统工艺的传播和表现方式,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继承与创新”设计特质的具体体现。
云南晋宁传统手工艺乌铜走银工艺的展示方式主要是博物馆陈列与橱窗静态展示,展示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乌铜走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需要探索传统“和”思想融入乌铜走银工艺展示设计的新路径。
一、中国传统“和”思想(一)“和”思想的内涵说明“和”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中华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青铜器上。
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之和谐,指的是一种和谐、温柔、平静的状态,即在多种不同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和而不同: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辨析

和而不同: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辨析和而不同: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辨析引子: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课程游戏化和游戏课程化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课程游戏化与游戏课程化都是教学设计中的创新方法,它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两者之间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本文将通过分析课程游戏化和游戏课程化的特点、优缺点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对两者进行辨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两个概念。
一、课程游戏化1. 特点课程游戏化是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融入到游戏的设计中,使得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和激励性。
它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游戏规则、任务、挑战等元素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课程游戏化中,教师扮演着游戏设计者的角色,需要设计各种任务和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学生也是游戏的参与者,他们通过完成任务和挑战来积累知识和技能。
2. 优点课程游戏化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获得反馈和奖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此外,课程游戏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3. 缺点课程游戏化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和游戏制作。
同时,游戏的规则和任务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对于某些内容较为严肃和抽象的学科,如数学和物理,课程游戏化可能并不适用。
4. 应用案例目前,课程游戏化已经在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英语教学可以结合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使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流;数学教学可以设计数学迷宫等游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数学思维;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模拟战争等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二、游戏课程化1. 特点游戏课程化是将游戏元素融入到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使得学习活动更加有趣和互动。
与课程游戏化不同的是,游戏课程化更注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游戏中主动学习和实践。
浅谈现代标志设计发展变化的的新趋向

( ) 尚化 一 时
留着原 有标志设计 风格 中所具 有的最基 本要素, 如独特 鲜明的
现代标志种类繁 多、 用途广泛 , 如大 型活动标志, 公司企业 标志 , 品牌标志 , 商品的商标等 等, 特别是 现代高科 技企业 和新
识别 性、 精神内涵的象征性 、 合审美造型性等等。 符
( ) 二 民族 化
一
自主教育是 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 自主教育让道德意识得 以
弘扬 , 当网民的自主道德意识 增强了, 么他会 自我约束 其网上 那
的道德行为, 善用 网络, 且能 自觉抵御 网上诱 惑。 因此, 对网民的 自主 道德意识 的培养 是最具 有决 定意义 的部分。 我们 可以通 过 建 立网上道德论坛 , 增强 网民的道德 推理能力, 在一种 平等的讨 论式的环境 中, 人的道德意识会潜 移默化 的得到提高。
“ 和而不 同”阐释。以标志表现的形式来看待现代标志的趋势变 化, 我们无疑会感到 已进如了一个崭新 的丰富多样 的设计 时代 。
中地 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和奥运会精 神, 它将 中国具 有五千多年历 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 术形式 与体育运 动特征结合 起来 , 巧妙地 幻化成一个 向前奔跑、 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 , 展开的双臂表现了
参 考文 献 :
定 的 难 度 , 要 一段 时 间。 需
3 . 加强网络安全 防御 当前, 网络中有害低 级信息的泛滥 , 网络黑 客攻击 、 网络病 毒的盛 行, 网络欺诈 、 网络盗 窃等 网络犯罪活动严重影 响人 类的
【] 1 刘袢 . 强网德教育 净 化 网络环境 …. 加 河北广播 电视 大学
势。
关键词: 标志设计 时尚化 民族化 人性化 发 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版 2007.6
和而不同的现代设计
Mo d e rn d e s ig n : h a rm o n io u s b u t d iffe re n t
□ 杨武生, 吴义祥
(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现代设计是现代大工业发展在设计层面上的一种反映, 存在设计
[参 考 文 献]
[ 1]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 M] . 北京 : 中 国 青 年 出 版社, 2002.
[ 2 ] 章利国. 现代设计社会学[ M] . 长 沙 : 湖 南 科 学 技 术出版社, 2005.
[ 3 ] 吴 焕 加. 外 国 现 代 建 筑 二 十 讲 [ M] . 北 京 : 生 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 0 0 7 .
艺·术·设·计·评·论·与·鉴·赏
ART HORIZON Sum No.7
裁剪, 代表与窄衣文化相对应的宽衣文化, 这种直 线的剪裁方式及宽衣文化实际上是东方服饰文 化 理 念 的 精 髓 。 三 宅 一 生 所 强 调 的 直 线 剪 裁 、宽 衣文化, 体现的是将人体从衣服的束缚中解脱出 来的独特设计理念( 见图 3) 。正是这种东方式的 传统思维方式, 给予了三宅一生的作品看似无形 却疏而不散的精妙感觉。再次, “一生褶”的褶皱 效 果 处 理 反 映 了 日 本 民 族 的 时 空 观 — — — “折 叠 的 小 宇 宙 ”意 识 。日 本 特 殊 的 地 理 环 境 和 狭 窄 的 生 活空间在带给日本民众生存空间压力的同时, 亦 为 其赋予了“缩 小 型 宇 宙 ”的 意 念 。每 个 个 体 都 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 经过折叠的“小宇宙”仿 佛缩小了个人的体积, 其中包含了日本民族深刻 的美学观念与实用性的思维方式。而“一生褶”的 设计, 正是折叠行为衍生出折叠意识的突出表现。
丹 麦 设 计 师 汉 斯·维 阿 多 年 来 潜 心 研 究 传 统 的中国家具, 东方气质在他极具个人风格的设计 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于 1945 年设计的“中国椅” 系列便吸取了中国明式椅子的一些造型特征, 其 作品造型质朴、线条流畅, 细部处理别具匠心。图 1 是其代表作品之一。意大利的平尼法里拉设计 的法拉利汽车, 将意大利传统的马车制作方法和 现代设计流程相结合, 体现出意大利的浪漫和激 情, 成为意大利汽车生产中的一个亮点。
倘若我们从设计过程以及设计受众这个角 度来对现代设计进行分析, 也许会得到一些新的 认识。
1.设计进程单向, 缺乏与受众交流
一、现代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从全球化初见端倪以来, 在现代设计光环的 笼罩下, 所有的现代产业都以大量生产作为发展 基础, 而现代产业的基本构架也是以规格化生产 为根本前提的。在此背景下, 产业界不得不把全 体 社 会 大 众 都 假 设 为 特 征 相 似 的 标 准 化 、规 格 化 的均质群体, 然后以同样的设计和规格去制造和
艺术空间 28
艺·术·设·计·评·论·与·鉴·赏
ART HORIZON Sum No.7
这一商业阶段, 人们买到了设计产品才能使用它、 享受它和欣赏它。当设计产品理所当然地作为商 品最后到达相应的消费者手中时, 一次设计产品 的逻辑行程方告结束。在这一过程中, 设计—制 造—接受往往是单一进行的, 而实际上只有在交 流中, 设计与接受彼此才能沟通。交流是社会进 步的标志, 为满足使用者需求而产生的工业设计 就 是 在 不 断 与 消 费 者 的 交 流 互 动 中 形 成 、演 变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 主 张 将 “大 众 的 译 码 ”和 “现 代 的 译 码”统一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言人詹克斯认 为, 那种依托工业化预制技术而在全世界各地大 行其道的“纸板箱”、“鞋盒子”、“方格子 ”的 失 误 之一是: 现代主义不注重交流。因此, 一个设计师 在谋划自己的设计之前, 必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意向。
[ 作者简介] 卫臻( 1 9 8 1 —) , 女, 河南省开封市人, 北 京 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艺术理论。
!!!!!!!!!!!!!!!!!!!!!!!!!!!!!!!!!!!!!!!!!!!!!!!!!!!!!!!!
( 上接第 29 页) 科艺结合, 用提炼升华的艺术设计语言, 把中国几 千年的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
2.对设计受众群体认知不到位
现代设计初步解决了现代大工业生产在发 展初期所提出的规模化和标准化问题, 但现代设 计对产品消费对象的设定, 它为之服务的那些 人— ——设计受众, 只是一个“群”的概念。我们可 以用 3 个指标来分析其特征。其一, 受众的一般 性 指 标 , 即 受 众 的 社 会 人 口 学 特 点 、社 会 心 理 学特点; 其二, 受众的素质行为指标, 即接受者的 设计知识修养、设计接受的主 动 性 程 度 、设 计 需 要和兴趣等; 其三, 设计接受的质量指标, 即接受 者接纳设计的力度和稳定度, 对设计产品功能、科 技 、经 济 、审 美 、信 息 诸 特 征 的 感 知 侧 重 和 理 解 水 平, 对设计的评判能力等。综合其各项指标, 设计 者在进行产品设计时, 尤其要抓住受众需要和受 众兴趣层次的不同, 使设计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社 会群体。因为在现代社会中, 设计受众不是一个 稳定的综合体, 而是一个处于变动、分解、重组状 态的混合体。事实上, 现代设计更多地考虑了设 计受众的生理和经济等方面的一般性要求, 而往 往忽视了处于更高层次的受众心理和社会地位 等方面的属性, 因而带来了诸多问题, 甚至在一 定程度上阻滞了人类现代化的进程。
设计者, 即设计 师 、设 计 组 织 、设 计 群 体 , 是 产品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直接创造者。设计文 化主要源自设计者的创造性活动。设计受众是设 计逻辑行程的终端, 也是设计产品价值的最终实 现者。任何一件设计产品真正意义上的最后完 成, 都必须经过对它的消费或接受过程, 被消费、 被接受的设计产品才是真正现实的有生命的创 造物。在多数情况下, 设计消费又必须经过购买
和而不同, 就是容纳多种设计并使之共存, 提 倡和鼓励多种设计相互交流 、相 互 融 合 、求 同 存 异 、共 同 发 展 、共 同 繁 荣 、多 元 互 补 。 和 而 不 同 作 为一种设计观, 反映了现代设计发展的动力、途径 和规律, 在今天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它是在全 球化时代促进不同设计的交流对话和架构优良 设计的纽带与桥梁。
[ 4 ] [ 日] 丸山敏雄. 纯粹伦理原论[M]. 王英, 刘李胜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 139- 140.
透过“一生褶”这一颇具哲理性的设计, 可以 看出日本文化善于吸收、融合 外 来 文 化 的 传 统 , 领 悟 独 具 日 本 民 族 特 色 的 “禅 宗 ”境 界 、体 会 日 本
[参 考 文 献]
[ 1 ] 吴潜涛. 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 M]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186.
[ 2 ] 李 当 岐 . 西 洋 服 装 史 [ M] . 北 京 :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1995: 225.
[ 3 ] 张海容. 时空交汇— ——传统与发展[ M] . 北 京 : 中 国纺织出版社, 2001: 64.
生产大量完全相同的产品, 消费者只能用规格化 的消费概念去适应被标准化了的商品, 被动地去 满足产业大量生产所需要的条件。而整个现代化 过程中的科学与技术发展, 似乎也都是以这种规 格化和标准化的概念来作为模式的。总之, 整个 供需关系被倒过来了。这种生硬地将多样化的消 费群体用标准化的概念去加以均质化的生产制 度, 引发了现代思想、科学技术、社会构造、环境条 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三、结语
的 时 代 ”。 只 有 将 现 代 设 计 同 本 民 族 优 秀 传 统 文 化充分结合, 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吸收现代 设计之精华, 将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 合, 才能真正走向国际化。惟其如此, 现代设计才 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1 世 纪 是 一 个 去 除 普 遍 化 而 重 差 异 化 、轻 视组织化而重个性化的时代。这个时代不再单纯 追求设计产品的销售或设计受众的一般性满足, 而是更重视整合个人或局部的看法, 使得现代设 计 真 正 为 所 有 人 所 拥 有 。 黑 川 雅 之 在《世 界 设 计 提案》中说 , “我们有明确的方向, 将不 再 只 是 基 于怀旧之情而去保存那些异国风情的区域性文 化, 而是要重视并且开拓个人与区域性文化之间、 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积极意义, 只有如此才能真 正有助于区域性文化的保存与发展, 并使未来确 实成为包括全球化与区域化两大趋势共同发展
进程单向指导思想将民族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才能走出一条全
球化与区域化共生之路。
[关键词]现代设计; 民族文化; 和而不同
[中图分类号] 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3729( 2007) 06- 0028- 02
图 1 中国椅( 之一) 传统文化是创新设计走向国际化的成功之 母。我们在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 也要汲 取现代的设计 观 念 、表 现 手 法 和 审美情趣, 将传 统以现代的意识和方法加以演绎, 赋予其新的意 义与新的视觉感染力, 做到古为今用、中西同构、
( 下转第 35 页)
艺术空间 29
[ 作 者 简 介] 杨武生( 1974—) , 男, 江苏省淮安市人, 江 南大学讲师,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设计艺术学。
艺术空间 35
现代设计大致形成于 20 世纪初期, 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发展迅速, 最后影响到世 界各国。社会的发展催生了现代设计, 使既有的 设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设计对应 于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 它面向中产阶级逐渐占 主导地位的社会公众群体, 受制于现代生活水平、 现 代 社 会 准 则 、现 代 经 济 和 市 场 、现 代 科 技 水 准 、 现 代 公 众 的 物 质 和 精 神 需 求 、现 代 大 机 器 生 产 条 件和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故而, 它通过现代设计 手段、制作手段、宣传推广手段, 蕴含、展 示 同 时 也 引 导 着 现 代 文 化 观 念 、现 代 消 费 方 式 和 现 代 生 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