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二僧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蜀鄙二僧》阅读训练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蜀鄙二僧》阅读训练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愚公移山》《蜀鄙二僧》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各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乙】蜀之鄙(边境)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鄙二僧》)(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惩山北之塞 ________②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③西蜀之去南海 ________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3)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你从愚公和僧贫者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7、(1)苦于;同“慧”,聪明;距离;凭借,依靠(2)①(愚公他们)凿石头、挖土,用箕和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②我打算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3)都运用对比。

启发: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了两座大山;僧贫者凭借双脚云游南海并胜利归来。

人要立志,并要付诸行动;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王冕僧寺夜读、蜀鄙二僧、郑人买履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王冕僧寺夜读、蜀鄙二僧、郑人买履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王冕僧寺夜读、蜀鄙二僧、郑人买履
王冕僧寺夜读
试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
答案
1.偷偷地就入迷神情平静打何不
2.王冕是诸暨的人。

晚上,(他)偷偷地跑出来,坐到佛像的膝盖上,在长明灯光的映照下,拿着书苦读。

3.年轻时必须勤读苦练,长大后方能有所作为。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

蜀鄙二僧复习

蜀鄙二僧复习

《蜀鄙二僧》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说
(2)蜀之鄙
..有二僧之,的。

鄙,边远的地方,边境
(3)吾欲之.南海去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之,结构助词,不翻译,顾,难道,反而
(5)买舟
..而下雇船
(6)越.明年到,及
(7)犹.未能也还
(8)子何恃.而往依靠,凭借
(9)欲买舟而下
....
..顺江而下
(10)西蜀之去.南海到
2.解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

(1)蜀之鄙.有二僧
古义:边远的地方,边境
今义:行为,品质恶劣的
(2)贫者语.于富者曰
古义:告诉说
今义:语言,文体
(3)子.何恃而往
古义: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今义:儿子,子女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义:难道,反而
今义:回顾,回头
3.与人之立志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吾欲之南海去
B、蜀之鄙有二僧的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
D、西蜀之去南海结构助词,不需要翻译
4.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1)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快去快回(离开)
(2)明年:越明年(第二年)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来年)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富有的人说:“我好多年来都想攒钱雇船顺江而下,还没有成功,你依靠什么去啊?”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上的那个穷和尚吗?。

《蜀鄙二僧》学案及练习题

《蜀鄙二僧》学案及练习题

《蜀鄙二僧》学案及练习题《蜀鄙二僧》学案及练习题【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鄙:边邑,边远的地方。

恃:依靠,凭借。

其一:其中一个。

其,其中的。

南海:不是指中国南方的南海,而是指佛教胜地普陀山,该岛属浙江省,在东海之中。

何如:怎么样。

本文中是商量语气。

钵:和尚盛食物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到,及。

明年,指第二年。

惭色:惭愧的神色。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

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

他与弟彭肇诛、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为师友”,同窗苦读达六年之久。

他后来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气,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实勤学。

雍正年间中进士,曾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同考官等职。

辞官以后回到四川,在锦江书院讲学。

著有《白鹤堂诗文集》。

散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用浅显的比喻,说明求学的结果如何不在于天赋条件,而是决定于本人是否有求学的恒心和毅力。

叙事生动,语言流畅,有较强的哲理性。

彭端淑写景的诗很有情味。

如记锦江春色的《清明》:“步出郭西行,惊心节复更。

花残寒食雨,春老杜鹃声。

荠麦村村秀,新烟处处生。

锦城风物好,无那故乡情。

”如果不是春大到成都郊外走上几趟,如此有情味的诗情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可惜不少已经散佚。

他与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知名于当时,一时有“丹棱三彭”之称。

当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

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岁,死后葬于彭山县公义场罗家山,至今尚有坟台遗址。

2、相关知识: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蜀之鄙有二僧文言文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

蜀之鄙有二僧文言文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

蜀之鄙有二僧文言文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蜀之鄙有二僧》出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

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蜀之鄙有二僧》原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释:资:天资,天分。

之:助词。

倍人:倍于人的省略。

屏:同摒,除去、排除。

圣人:指孔子。

卒:终于。

鲁:迟钝、不聪明。

鄙:边远的地方。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何恃:恃何的倒装。

恃,凭借、依靠。

钵:和尚用的饭碗。

买舟:租船。

买,租、雇的意思。

顾不如:难道还不如。

顾,难道。

自力者也:判断句,表示肯定,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第26课《蜀鄙二僧》同步练习(鄂教版初一上)

第26课《蜀鄙二僧》同步练习(鄂教版初一上)

第26课《蜀鄙二僧》同步练习(鄂教版初一上)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蜀之鄙〔〕子何恃〔〕而往贫者语〔〕于富者一瓶一钵〔〕3.讲明以下句子中的词语。

〔1〕贫者语于富者曰语:〔2〕蜀之鄙有二僧之:鄙:〔3〕吾欲之南海之:〔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之:顾:4.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请加以讲明:〔1〕蜀之鄙有二僧古义:今义:〔2〕贫者语于富者曰古义:今义:〔3〕子何恃而往古义:今义:〔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古义:今义:5.下面加点词讲明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蜀之〔的〕鄙买舟〔将船买下来〕而下B.越〔过了〕明年犹〔还、尚且〕未能也C.子何恃〔凭借、倚仗〕而往顾〔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哉D.欲买舟而下〔顺流而下〕西蜀之去〔到、往〕南海6.与人之立志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吾欲之南海B、蜀之鄙有二僧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西蜀之去南海7.区不以下词语的不同含义。

〔1〕去:西蜀之去南海〔〕快去快回〔〕〔2〕明年:越明年〔〕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那么难者亦易矣;不学,那么易者亦难矣。

9.本文写蜀鄙二僧时,〝贫〞、〝富〞强调了二僧具备的截然不同。

10.富僧自述的〝数年〞〝买舟〞讲明了什么?11.作者引述蜀鄙二僧的故事,目的是什么?12.本文所阐明的观点是()A.不管干什么事都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B.做学咨询第一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C.做学咨询干什么事都不要怕困难。

D.贫困是财宝,能够促使人立大志。

13.〝富者有惭色〞的缘故是。

第二部分:〔一〕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蜀鄙二僧测试题及答案

蜀鄙二僧测试题及答案
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9.本文写蜀鄙二僧时,“贫”、“富”强调了二僧具备的截然不同。
10.富僧自述的“数年”“买舟”表明了什么?
11.作者引述蜀鄙二僧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12.本文所阐明的观点是()
A.无论干什么事都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B.做学问首先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6.与人之立志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欲之南海
B、蜀之鄙有二僧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西蜀之去南海
7.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1)去:西蜀之去南海( ) 快去快回( )
(2)明年:越明年( ) 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C.做学问干什么事都不要怕困难。
D.贫困是财富,可以促使人立大志。
13.“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
第二部分:
(一)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四川的边境有两位和尚,其中一人很穷,另一人很有钱。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从西蜀去南海,不知道要走几千里呀。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立志,应如同四川边境的和尚。
17.对“吾一瓶一钵足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僧的怯懦,畏惧困难的神态,充分表现在句中。
(1)蜀之鄙有二僧
古义:
今义:
(2)贫者语于富者曰

蜀鄙二僧阅读练习及答案

蜀鄙二僧阅读练习及答案

《蜀鄙二僧》练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贫者语于富者曰语:(2)蜀之鄙有二僧之:鄙:(3)吾欲之南海之:(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之:顾:2.下面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蜀之(的)鄙买舟(将船买下来)而下B.越(过了)明年犹(还、尚且)未能也C.子何恃(凭借、倚仗)而往顾(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哉D.欲买舟而下(顺流而下)西蜀之去(到、往)南海3.与人之立志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欲之南海B、蜀之鄙有二僧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西蜀之去南海4.本文所阐明的观点是()A.无论干什么事都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B.做学问首先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C.做学问干什么事都不要怕困难。

D.贫困是财富,可以促使人立大志。

5.下列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过了第二年(到第三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四川的边境有两位和尚,其中一人很穷,另一人很有钱。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从西蜀去南海,不知道要走几千里呀。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立志,应如同四川边境的和尚。

6.翻译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鄙二僧》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蜀之鄙( ) 子何恃( )而往 贫者语( )于富者 一瓶一钵(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
(2)蜀之鄙有二僧 之:鄙:
(3)吾欲之南海 之:
(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之:顾:
4.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请加以说明:
C.做学问干什么事都不要怕困难。
D.贫困是财富,可以促使人立大志。
13.“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
第二部分:
(一)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B.表明了贫僧的决心。
C.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D.表明贫僧有信心,不畏困难的精神。
18.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表示的语气。
A.反问B.感叹C.疑问D.肯定E.加强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
②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③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19.文中两个“子何恃而往”所表达的意思和语气是否完全相同?
6.与人之立志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欲之南海
B、蜀之鄙有二僧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西蜀之去南海
7.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1)去:西蜀之去南海( ) 快去快回( )
(2)明年:越明年( ) 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数年: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自:
15、选文第一段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6.下列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过了第二年(到第三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
(二)
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0、南郭处士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2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2、齐泯王听吹竽,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2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蜀鄙二僧》答案
1.《白鹤堂文集》彭端淑2.略3.(1)告诉、说(2)的;边境(3)到(4)助词,无实义;难道4.(1)古义是边境,今义是品质低劣或轻蔑(2)古义是告诉,读yù;今义是话或语言,读音是yǔ(3)古义是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今义是指儿子。(4)古义是反而、难道;今义是看或照管、注意5.C6.D7.(1)距离;到……去(2)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8、略9.物质条件10.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意近即可)11.在困难面前,物质条件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是做,是主观努力,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任何事情都能做成。(意近即可)12.D13.贫僧凭一瓶一钵去了南海,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自己条件好得多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意近即可)14.多年;从15.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意在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16、B17、A18、①C②B③E④A19、不完全一样。前一个是询问,意在了解情况;后一个表感叹,意在指出毫无可能。20、为了生存。21、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没有察觉到。22、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23、略
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9.本文写蜀鄙二僧时,“贫”、“富”强调了二僧具备的截然不同。
10.富僧自述的“数年”“买舟”表明了什么?
11.作者引述蜀鄙二僧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12.本文所阐明的观点是()Aຫໍສະໝຸດ 无论干什么事都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B.做学问首先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1)蜀之鄙有二僧
古义:
今义:
(2)贫者语于富者曰
古义:
今义:
(3)子何恃而往
古义:
今义:
(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义:
今义:
5.下面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蜀之(的)鄙 买舟(将船买下来)而下
B.越(过了)明年 犹(还、尚且)未能也
C.子何恃(凭借、倚仗)而往 顾(难道)不如蜀鄙之僧哉
D.欲买舟而下(顺流而下)西蜀之去(到、往)南海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四川的边境有两位和尚,其中一人很穷,另一人很有钱。
C.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从西蜀去南海,不知道要走几千里呀。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立志,应如同四川边境的和尚。
17.对“吾一瓶一钵足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僧的怯懦,畏惧困难的神态,充分表现在句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