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主要是旨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它是通过增加建筑物与自然资源之间的联系,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的。

海绵城市概念强调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减少与自然的冲突,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海绵城市构建遵循几条基本原则,包括能源效率原则,垃圾利用原则,水资源管理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海绵城市的建设旨在通过利用和改善现有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并且可以有效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海绵城市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益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它可以让城市成为更自然、更宜居的地方,改善空气质量,帮助减缓洪水和热岛效应,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降低生态破坏的风险,保护城市的土地,使社区更有序,更安全,更有效,更具吸引力。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改善,整个社会福祉的提高,减缓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安定和和谐,加强国家对资源的管理。

总之,海绵城市概念表明,城市建设应以预防为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视自然形态和生态系统建设,改善自然条件,维护城市的自然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举措。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海绵城市建设”这个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但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呢?它对于城市的发展又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意义呢?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问题。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的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综合采用各种措施,让城市能够自然地吸纳、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

具体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包含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

比如,通过建设绿色屋顶,让屋顶能够蓄积一部分雨水,减少雨水直接流向地面的量;打造下凹式绿地,使绿地能够像小池塘一样暂时储存雨水,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时间;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设置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净化作用,改善雨水的水质。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它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在过去,每逢暴雨,城市的排水系统常常不堪重负,导致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甚至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而海绵城市通过各种措施,让雨水能够在源头得到控制和分散,减少了雨水的集中排放,从而降低了内涝发生的概率。

即使遭遇强降雨,城市也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吸纳和储存雨水,避免出现大面积积水的情况。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雨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利用,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少了对自来水等常规水资源的依赖,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者,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和生态空间,为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品质。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与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棚改紧密相关,涉及房地产、道路、园林绿化、水体、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能够有效拉动投资。

据初步估算,如果全国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实施,每年可以形成投资量近万亿元。

二、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结合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建设(LID)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调节雨水径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净化水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三、海绵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

可以保证城市生态空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为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营造生态、优美的景观环境。

四、海绵城市建设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经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纵观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起初也是先污染后治理,之后从绿色发展中寻求产业和技术升级,实现新的一轮经济发展。

绿色城镇化发展同样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必将助力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下渗减排 透水铺装、下沉 式绿地、生物滞 留设施等
海绵城市解读
12
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
海绵城市解读
13
海绵城市核心
海绵城市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合理 地控制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 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要实 现它的六个关键字:渗、蓄、滞、 净、用、排。 1:“渗”.加强自然的渗透,通 过土壤来渗透雨水,这样可以避免 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不透 水路面汇集到管网里雨水,可以涵 养了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 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还可以改 善城市微气候。 2:“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 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 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 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到 一起,形成积水。所以要把降雨蓄 起来,蓄也是为了利用,为了调蓄 和错峰,不然短时间内汇集这么多 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 行,如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 水体优先设 计生物滞留设施、 渗井、湿塘和雨水湿地等。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意图
海绵城市解读
18
海绵城市设计二: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 外绿地内, 并通过设置在绿 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
海绵城市解读
4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优点突出,雨水利用率提高三倍,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可以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 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 1)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 2)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缓解地面塌陷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 城市缺水难题。 3)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大大减少了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4)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课件)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课件)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设硬质地面,加快 雨水渗透;或通过 水渠和沟槽将雨水 引流至街道附近的 滞留设施中,加快 排水。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屋面集水 通过排水沟、雨
水链等方式将屋面 雨水收集引流到地 表下渗,或者用储 水箱收集储蓄。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地下水箱 在建筑密度较高的
区域,将储水设施埋 于地下,将屋面收集 的雨水导流到储水箱 中,经过沉淀、净化 后加以利用。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
选必1 第4单元
目 录
CONTENTS
1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2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学习目标
1、判读“海绵城市”示意图,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了解海绵 城市的构成; 2、运用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3、运用案例,分析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理解建设海绵城 市的重点是建立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系统。
改善城市水环境
排 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
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将至少75%的 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城区有望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有效提升城 市水环境质量,彻底解决易涝路段积水问题,科学恢复重建水生态系统。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屋顶绿化 在承重、防水和
坡度合适的屋顶种植 树木花卉、瓜果蔬菜, 使屋面雨水得到滞留、 利用,减缓排水压力, 美化环境。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下凹式绿地 汇聚并吸收来
自屋顶或地面的雨 水,通过植物、沙 土的过滤、下渗使 雨水得到净化,涵 养地下水。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透水铺装 利用透水材料铺

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到底对城市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首先,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缓解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导致雨水迅速流失,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

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能够使雨水在城市中得到滞留、渗透和储存。

这些储存的雨水可以在需要时用于灌溉、补充地下水,甚至经过处理后作为城市的非饮用水源,从而减轻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保障城市的用水安全。

其次,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

在暴雨来临时,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往往不堪重负,导致城市内涝,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而海绵城市具有良好的雨水吸纳和排放能力。

其下凹式绿地、雨水湿地等设施可以像海绵一样吸纳大量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的排水系统,能够将多余的雨水迅速排出城市,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

这不仅能够保护城市的基础设施,还能减少因洪涝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再者,海绵城市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中的大量硬化地面和建筑使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绿色植被和水域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为动植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

同时,这些绿色空间还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的气候调节也具有积极作用。

城市的热岛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城市气温高于周边地区。

海绵城市中的植被和水体能够通过蒸腾作用和蒸发散热,降低城市的温度,缓解热岛效应。

在夏季高温时,这一作用尤为明显,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

以水为师,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以水为师,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以水为师,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发布时间:2021-08-27T10:26:08.39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10期作者:王杰[导读] 现阶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中排水问题、内涝现象矛盾更加突出,亟待研究解决。

王杰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长沙设计院长沙市 410007引言现阶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中排水问题、内涝现象矛盾更加突出,亟待研究解决。

一、需求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但是城市化导致的土地面积也越来越大,从而引发雨水吸收和渗透的能力都下降。

城市化建设导致出现严重的水利问题,雨期洪峰水量激增,植被、湖泊、湿地等生态绿地遭受到严重的毁坏,湖泊面积缩小,自然湿地消失。

出现水泥森林,这都说明城市泄洪、排洪能力降低。

城市化建设占用了大量湿地、林地、湖泊用地,导致城市的吸水能力严重下降,自然环境和循环系统受到破坏。

特别近几年来,基本上所有的城市都面临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的状况,一旦降雨必将内涝,长期无降雨则又出现干旱,无法留住雨水,在用水上长期依靠外部资源调配。

低影响开发是需要对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有效保持一致,使峰值流量、径流总量等方面指标基本相同。

从水文循环的视角看,若要保持径流总量的不变,应使用储存、渗透等多种方式,从而实现开发后径流量不再往外排放。

对于城市而言,其地区不透水的比例持续增加,对原有的水文状况产生严重影响,这也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内涝问题。

同时,传统的管网工程通常是以排水为主,在此种理念机制下,单纯依赖硬排水的模式对于出现暴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后难以有效应对,极大的加剧了城市发生内涝的概率。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其对于城市内涝的缓解、加强水资源节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削减城市径流遭受污染的晨程度。

此外,还将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积存等功能。

二、低影响开发(LID )设施方案低影响开发所使用的主要技术有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渗井、人工土壤渗滤等。

海绵城市在居住区设计中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在居住区设计中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在居住区设计中的重要性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化的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城市,其目的是合理利用和管理城市水资源,减少和防止城市洪涝灾害发生,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居住区设计中,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分担城市雨水的压力。

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中,大部分的地表被建筑物、道路和硬化的地面所占据,导致雨水很难渗透到地下,而会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增加了地下蓄水容量,使得雨水能够更多地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

在居住区设计中,可以通过建设绿地、雨水花园、地下蓄水容器等海绵设施,吸收和储存雨水,达到分担城市雨水压力的目的。

海绵城市可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由于传统的城市设计存在大量的硬化地面和缺乏绿化空间,导致城市的热岛效应明显,空气质量差,居住环境不佳。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增加绿地和湿地等自然环境,增加城市的通风性和透水性,加强城市的自然通风和影响层的形成,从而降低城市的气温,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在居住区设计中,可以合理布局居住区的绿地和湿地,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和湿地面积,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

海绵城市可以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常常被忽视,导致城市的水资源浪费严重。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达到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在居住区设计中,可以在居住区内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洗和环境景观等方面,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绵城市可以提升居住区的生态价值。

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中,由于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城市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保护和恢复城市的生态系统,创建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

在居住区设计中,可以注重生态保护和恢复,在居住区内建设生态池塘、湖泊和湿地等,提供适宜的生境供生物栖息和繁衍,提高居住区的生态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

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

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

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

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

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

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

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
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

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

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4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顺应了“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国家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鼓励措施,不断加大推进的力度,已将之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处在起步阶段,技术不断更新,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解静静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