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探究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探究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同时,城市也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城市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应对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园林植物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生态水景构建:园林植物可以作为自然的水处理系统来降低雨水径流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
园林植物在生态水景构建中可以起到滞水、抗洪的作用,调节城市水文循环。
这些水景中容纳了部分雨水,可以将水量逐渐释放成渗透入地下水层,自然地净化水质,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更好的保护。
2. 生态绿化带建设:园林植物种植可以将城市道路绿化成自然景观,形成生态绿化带,将城市各个区域联合成一个整体。
同时,种植园林植物可以改变城市周边温度和风向,使城市更加舒适和宜居。
园林植物还可以增加人类的精神文明,使城市更加美丽和文化。
3. 生态雨水收集:园林植物的吸水能力很强,可以收集城市中的雨水,减少雨水径流的冲刷力,对抗洪水。
同时,园林植物可以通过收集雨水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保持水资源平衡。
4. 生态植被覆盖:园林植被可以防热降温,形成城市的“绿色屏障”,能够有效地降低城市的温度并增加空气湿度,缓解城市的气候干燥现象。
同时,园林植被可以降低大气污染,使城市空气更加清新。
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将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品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
未来,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应用的重要性将不断凸显,将在城市建设中扮演核心角色。
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的运用

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的运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的质量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近年来,海绵城市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海绵城市的概念不仅突破了传统园林绿化的范畴,更是为城市绿化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就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海绵城市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郑国光提出的概念。
它是一种以自然为模板,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力量储水、渗水和净化水质,实现城市内外的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雨水的自然防治,从而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解决城市园林绿化面临的许多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道路绿化城市道路是城市绿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面积较大的硬质地面。
道路绿化采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通过改善道路排水系统,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在道路两侧设置雨水花园或雨水湿地等绿化设施,可以帮助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起到减轻雨水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2. 公园绿地公园绿地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绿化的重点区域之一。
在公园绿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可以通过设置生态湖泊、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将雨水纳入绿地系统中,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减少城市雨水径流,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 屋顶绿化屋顶绿化是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建筑物的屋顶进行绿化,可以有效地提高雨水的渗透和净化能力,减少雨水径流,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屋顶绿化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透水性和保水性,为城市绿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4. 城市废弃地绿化5. 城市规划中的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入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城市内涝和生态环境问题。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面临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可以通过植被的吸收作用有效降低城市的温度,减少暴雨对城市的影响,也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身心健康。
1. 能够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特别是在夏季,城市内部的温度会比郊区高出几个摄氏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园林绿地的建设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植被的吸收作用能够有效消耗太阳辐射的能量,在遮阳的同时还能降低空气温度。
此外,园林绿地中涉及到的土壤、植物等较高的水分含量也有利于降低温度。
2. 减少雨水排放压力园林绿地能够有效减少城市的雨水排放压力,缓解因大雨造成的排水系统失灵和市政工程损坏的风险。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被用来收集和处理雨水,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自然过滤,使得雨水成为了园林绿地的重要补给资源。
此外,通过应用一些技术手段,如雨水花园和海绵草坪等,将雨水收集起来,可以使得雨水起到缓解都市内排水系统过载的作用。
3. 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建设中要注重园林绿地的布局设计。
园林绿地除了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毒物质外,还可以促进焦虑感降低、增强社交和减少儿童的暴力行为等各种优点。
这些优点使得园林绿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 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
它能够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减少城市内的自然灾害风险。
此外,园林绿地能够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从而减少污染物源的排放和处理成本。
总之,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不仅可以减少城市的温度、降低雨水排放压力,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城市内部水文循环系统的改变。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下,城市的硬化程度较高,导致雨水很难渗透进入地下,形成了大量的雨污混合流,导致城市内部水环境的恶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的重要水文功能农业用地,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重要性,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 缓解城市雨水排放压力园林和绿地能够起到雨水拦蓄和滞留消退的作用,通过土壤和植被的滞留,将雨水渗透入地下,减少了雨水径流的强度和速度,缓解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提高了城市内部水环境的质量。
2. 提高城市绿化率和景观质量大规模种植园林绿地,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生态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景观质量。
3. 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园林和绿地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还能够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增加城市的生态容量和抗灾能力,提高城市的生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促进城市社区和居民的生活质量1. 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通过建设一批园林绿地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探索和总结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模式和技术经验,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和实施方案,为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行性方案和技术支持。
2. 技术指南和标准规范制定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技术指南和规范标准,明确园林绿地的建设要求和技术要求,规范园林绿地的设计和施工,提高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水平和效果。
3. 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加大对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增加园林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投入,提高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科研创新和成果推广加强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科研创新,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积极推广和应用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成果和经验,提高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和社会效益。
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水资源和空气质量问题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园林植物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角度进行分析。
一、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1.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园林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并释放氧气,净化空气质量。
同时,园林植物的绿色植被能够有效减少热岛效应,降低城市的气温,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
此外,园林植物对土壤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
2.减缓城市雨水径流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可以有效地减缓城市雨水径流,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
园林植物的根系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可以吸收大部分的雨水并逐渐释放,达到减少雨水径流的效果。
同时,适当种植一些耐旱植物也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用水量。
3.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二、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策略1.合理配置绿地布局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该合理配置绿地布局,将园林植物纳入城市规划中,确保绿地的均衡分布和覆盖范围。
通过在城市各个角落种植园林植物,可以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减少雨水径流和降低城市气温。
2.种植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应该多样化,选用适应性强、生长快、易于维护的园林植物。
同时,要避免大面积种植同一种植物,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选择不同的园林植物,以增加城市的景观效果。
3.加强绿色植被的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该加强对园林植物的保护,避免乱砍滥伐和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环境。
同时,要建立起健全的绿化管理制度,确保园林植物的长期稳定生长。
同时,要加强对园林植物的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保障植物的健康生长。
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园林植物的管理效率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园林植物的管理效率,如采用智能灌溉系统、遥感监测技术等,实现对园林植物的精准管理和监控。
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园林植物,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园林绿地是指城市中由树木、草坪、花坛等组成的绿化空间,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调节城市气候的作用。
由于城市的密集建筑和硬化地面的增多,城市的气温往往较高,形成了所谓的热岛效应。
而园林绿地可以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水分,降低环境温度,减少热岛效应的发生。
园林绿地中的树木和草坪也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净化城市空气。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起到减缓雨水径流的作用。
城市中大量的铺装和建筑物导致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形成了大量的径流。
而园林绿地可以通过构建透水层和湿地,增加土壤的水持有能力,促进雨水渗透到地下水层。
园林绿地还可以起到拦截雨水的作用,减少雨水对城市下水管网的冲击,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以提供生态服务。
园林绿地中的植物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吸引鸟类、昆虫等野生动物栖居形成城市的生态系统。
园林绿地也可以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提供舒适的环境和社交空间,增加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园林绿地还可以改善城市的景观和人居环境。
城市中的园林绿地可以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和商业投资。
园林绿地可以提供人们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增强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城市中的园林绿地还可以提供疏散逃生的空间,增加城市的安全性。
园林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它可以调节城市的气候,减缓雨水径流,提供生态服务,改善城市的景观和人居环境。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积极推广园林绿地的建设,并合理规划和设计园林绿地的布局和功能。
加强对园林绿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的运用

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的运用园林绿化是城市环境美化和改善的重要手段,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以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更是为城市生态和环境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旨在通过模仿自然地形、植被和水循环系统的特点,打造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降低城市内涝和雨洪的发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本文将探讨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的运用,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一、海绵城市的特点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雨水资源化利用”,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良好的雨水渗透性,即城市地表应具有较好的透水性,能够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水层,减少地表径流;二是雨水收集和利用,对城市雨水进行收集和储存,并在需要时加以利用;三是绿地系统,通过增加绿地覆盖面积和改善植被结构,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渗透能力;四是湿地保护和建设,通过构建湿地系统,增加雨水的滞留和净化功能,提高城市的抗涝能力。
二、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的应用1. 植被选择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优先选择对环境友好的植被,特别是具有较好耐水、抗旱和保水能力的植物,以提高雨水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
还要注重增加绿色覆盖面积,通过搭建不同层次的植被结构,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
还可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良好水解和净化能力的湿地植物,构建城市湿地系统,达到雨水的滞留和净化目的。
2. 雨水收集和利用在园林绿化中,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将园区内的雨水进行收集和储存,并在需要时进行利用,如浇灌植物、冲洗道路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量,还能够节约自来水资源的使用,起到节水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3. 地面透水材料的应用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较好透水性的地面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以提高城市地表的透水性,减少地表径流。
还可以结合雨水收集系统,将透水材料铺设在园区内部的人行道、广场等区域,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收集利用。
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的运用

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的运用园林绿化是指在城市建设中,通过植被覆盖和景观绿化,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舒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而海绵城市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的水资源,降低城市洪涝风险,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
将园林绿化和海绵城市相结合,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缓城市的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就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的运用进行详细探讨。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很多重要的功能。
园林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植被可以吸收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保持空气清新。
植被可以吸收雨水,减缓雨水的冲击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园林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美化城市的景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园林绿化还可以为城市的生态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保护城市中的野生动植物,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提出后,得到了国内外很多城市规划师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优化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城市的灾害损失,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将园林绿化和海绵城市相结合,可以实现园林绿化的多重功能和海绵城市的环境效益的叠加,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发展模式。
园林绿化中对海绵城市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可以在园林绿化中引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通过在园林绿化中添加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水景设施,利用自然植被和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城市的雨水进行收集、渗透和蓄存,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缓雨水的冲击力,为园林绿化提供水资源支持。
可以在园林绿化中设计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水景设施,利用自然植被和土壤等自然要素,对城市的雨水进行收集、渗透和蓄存,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缓雨水的冲击力,为园林绿化提供水资源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园林绿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最终促进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园林绿化作为这一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必然要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措施,全方位地将绿色科技融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实现园林建设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标签: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优先;屋顶绿化;雨水公园
1、前言
“海绵城市”是把城市比喻成是一块海绵,形象地表现出良性城市运行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弹性”。
具体来说,就是城市雨季时吸水、蓄水、净水的能力,和干旱时放水、排水、用水的能力,两种能力相结合共同构成模范化的高弹性“海绵城市”。
2、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园林绿化达到一定标准
建设海绵城市要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顺畅的前提下,将自然方法与人工方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高质量储存、渗透和净化,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还需要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公园绿地,将城市自身雨水最大化地消化吸收利用,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海绵”功能。
因此,为了提升园林绿地协调蓄水与净化雨水的功能,要把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列入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内容。
3、建设海绵城市的具体内涵
3.1理念先行
将海绵城市的概念融入到园林建设的设计理念中,遵循生态为本、自然循环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海绵城市公园的建设。
园博园今年将被打造成苏州首个“海绵公园”。
苏州各城市展园都将围绕“海绵城市”的理念,把园博园建设成具有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公园”。
目前,园内主干道布局、主建筑群建设、绿化景观设计等都已取得良好进展。
3.2规划紧跟
(1)建设雨水公园。
要勇于借鉴别处经验,在规划中实现雨水高效利用和水体洁净健康。
例如,西雅图全年降水充足,景观设计师便习惯性顺应这一气候特点,建设雨水花园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将多余水资源充分高效利用,造福于民。
此外,在城市公共环境中,雨水花园还能净化水质,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变废为宝。
例如,柏林波茨坦广场,占总面积19%的用地被规划为水面,可收纳周边的雨水约1.5万m?。
具体过程是,雨水首先经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的净化水塘,实现雨水净化和二次过滤,最后再注入广场水体,保证水体清洁健康。
这样既实现了多余水分的及时收集,又实现了雨水净化、变废为宝,一举多得,值得国内园林设计和城市建设者积极学习。
(2)采取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和间接利用措施。
雨水利用的主要园林景观措施有:滞留池、人工湿地、植草沟、生态调节地等。
雨水间接利用则采用渗滤沟、渗滤池、低洼绿地、花畦、渗透性铺装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以实现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具体指:
①渗滤沟是利用碎石、卵石等形成的空隙,为雨水提供滞留空间,进一步导引地表径流流至卵石间的孔隙内,实现雨水储蓄。
②渗滤池是结合池塘与洼地的结合设置,池塘与洼地不仅可以收集维持少量水位,还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个别开放水域还具有视觉美化的效果。
③花畦指把池底用土壤覆盖,并且种植能够吸附污染物的湿生植物,达到调节和改善水质的效果。
④渗透性铺装,指采用渗透性地面铺装,让雨水回归大地,从而解决地下水回灌的问题,具有涵养地下水和净化水质等作用。
(3)结合园林景观水景要求设计人工湖。
主要是在人工湖设计水生植物种植池,这些种植池不仅能够美化景观,而且还能沉积雨水带来的泥沙,避免过分堆积影响自然循环。
此外,人工湖还可以使收集到的雨水资源优化配置,能为公园里其他植被的生长提供水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提升。
3.3微观切入
(1)林荫树保护装置
该装置由4根三通管连接地上与地下,三通管在下雨天将雨水缓慢地输送到树木的根系,同时还可以给树木施肥,给树根提供更多的氧气。
形象地说就是给树上插“吸管”,让树尽可能地多“喝”雨水,实现氧气输送和营养补给。
仔细测算,按照1m2保护装置覆盖一棵树来测算,这些装置每年可以储存1t雨水,可地下渗漏2.8t,达到环境保护前提下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目前,该装置已在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四川遂宁市应用,接下来将大力推广至全国各地,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小创草”屋顶绿化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提高城市道路、屋顶等空间的绿化率,就能有效控制热岛效应,向海绵城市更好地迈进。
屋顶绿化所需植被必须是体积小,成活率高,耐寒性强,蓄水量大,而这一角色非“小创草”莫属。
小创草是多肉类佛甲草的驯化品种,每平方米可种植树木一般不少于150株,最高可以长15cm。
除此以外,“小创草”在种植技术上也很简便,传统的花
卉植物种植需要铺设50~60cm的泥土,“小创草”的生存,2~3cm的有机土就足够了,更重要的是不需要提高屋顶的防水标准,这就大大节约了屋顶绿化的成本。
每平方米“小创草”自重二十多千克,但一次最多能蓄水20kg,这样的雨水收集效果,极大地减轻了暴雨时期城市下水道的排泄压力。
数据显示,“小创草”可使屋顶温度下降5~8℃,且每年每平方米“小创草”可吸收灰尘200g、释放氧气70g,就其蓄水、降温、吸尘的作用而言,“小创草”堪称“屋顶绿化的主角”。
目前,遂宁、常德、南宁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已经对该项目试点运用。
结语:
园林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将园林绿化与雨水资源利用相结合,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水景建设相结合显得尤为适宜。
园林景观和花草树木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智慧因子,我们应该珍视承载这份基因的土地,将绿色科技融入这块土地之中,才能完整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白伟岚,王媛媛.风景园林行业在海绵城市构建中的担当[J].北京园林,2015(4):3-6.
[2]车生泉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6):11-15.
[3]马华青.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研究——以园林绿化建设为例[J].园林绿化,2015,21(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