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合集下载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摘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湿地、湖泊和水系逐渐消失,一些大中型城市出现了“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象,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如何推动“海绵城市”的构建,实现雨水的再生与再利用,使城市成为一个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雨水资源优化;难点对策;1、海绵城市的概述“海绵城市”是指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韧性”的城市。

下雨时,下垫面能够有效地吸收、储存、渗透和浸水。

在需要时,储存的水可以适当地“释放”和利用,能够承受一定的自然灾害并适应环境变化。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研究投入不足。

此外,每个城市的地理环境不同,公众的意识也不同,这增加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

然而,建设“海绵城市”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我国大城市问题的有效战略,因此,国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2.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由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生态效益,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特点。

湖泊围垦、湿地侵占和原有水系破坏是造成“绿色海绵体”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次,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了不渗透的硬质路面,造成了雨水收集时间变短,从而造成了城市海绵体的不足,为城市内涝埋下隐患。

此外,考虑到流经城市的河流的泄洪情况,大部分河流已被硬化和覆盖。

河流两岸能够净化城市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逐渐消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御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因此,对自然湖泊、湿地、池塘进行保护,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绿地海绵。

2.2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基于“海绵”概念的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

2014年,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但是,单纯依靠外部力量是不可能的,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当地的“海绵城市”发展策略。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水资源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城市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增加自然水文过程等方式,将城市建设成为一个可以储存、调节和净化水的“海绵”。

本文将从海绵城市的定义、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利用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工系统,像海绵一样收集、储存、调蓄、净化水资源的城市形态。

它强调通过自然水文循环过程以及开发绿色基础设施来改善城市水资源的运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和综合运用创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包括绿色屋顶、雨水收集、植被带、滞洪池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优化城市空间的各种可能性和功能,为城市水循环和生态健康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二、海绵城市建设现状2013年,中国启动了首批19个海绵城市试点,旨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大规模推进城市雨洪管理模式和技术的创新。

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些城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上海通过建设“滞洪池”和“雨水花园”等雨水调蓄设施,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效率和安全性,有效地缓解了雨水排放对市区路面交通形成的压力。

广州通过建设“湿地公园”、“河廊”和“雨水利用”设施,成功缓解了城市洪涝灾害和节约了用水,同时增加了城市的生态和人文景观。

三、海绵城市的发展趋势1.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在以生态文明为中心的理念下,进行智能化的规划、设计和实施,通过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环境资源利用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要求城市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更加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以更高效的方式围绕城市功能、社会需求、生态健康和人类文明进行设计和开展工作。

2. 创新技术应用为了支持海绵城市的持续建设,必须不断创新绿色基础设施及相关技术手段,将科技应用不断推向更高阶段,以更高效的方式支持城市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环境保护。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海绵城市建设”这个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但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呢?它对于城市的发展又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意义呢?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问题。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的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综合采用各种措施,让城市能够自然地吸纳、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

具体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包含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

比如,通过建设绿色屋顶,让屋顶能够蓄积一部分雨水,减少雨水直接流向地面的量;打造下凹式绿地,使绿地能够像小池塘一样暂时储存雨水,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时间;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设置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净化作用,改善雨水的水质。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它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在过去,每逢暴雨,城市的排水系统常常不堪重负,导致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甚至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而海绵城市通过各种措施,让雨水能够在源头得到控制和分散,减少了雨水的集中排放,从而降低了内涝发生的概率。

即使遭遇强降雨,城市也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吸纳和储存雨水,避免出现大面积积水的情况。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雨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利用,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少了对自来水等常规水资源的依赖,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者,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和生态空间,为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品质。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水文环境,采用雨水管理、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等措施,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现,海绵城市建设已被提上了日程。

本文将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1 海绵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2013年,中国国家发改委正式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概念,并在国家城市规划中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此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

2016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展。

截至目前,中国在一些地方率先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和示范项目。

上海在徐汇滨江地区、浦东南汇地区等地开展“海绵城市”试点,探索了一系列雨水收集和利用、绿地修复和生态系统恢复等技术措施。

南京江宁区六合区广东新城等地也推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通过这些尝试,一些成效也初步显现,例如降雨时径流减少,水质改善,城市绿地增加等。

但与此海绵城市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地方在建设中仍存在片面追求概念、技术难度较大、建设成本高等问题。

加之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大难度。

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也是一项难题。

根据中国城市水利规划设计院的统计,以南京为例,建设一座海绵城市需要大约500亿元的资金投入。

而目前来看,各地政府和企业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一些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也存在不理解和认可的情况,一些需要减少用地面积的工程可能会引起居民的抵触。

2.1 从示范区到全面推广随着海绵城市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将从一些试点示范区向全面推广扩散。

无论是在北方干旱地区还是在南方湿润地区,都将逐步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技术。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概念解释海绵城市是指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机制,采用生态、自然和柔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的抗击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并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品质,减少水灾损失,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同时也是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的水利设施和绿地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实现城市的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市水logging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州市花都区作为中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通过改造雨水管网、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现象,提升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南京也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之一。

南京通过构建雨水储存、渗漏、净化系统,利用城市绿地、河道等自然景观来吸纳和利用雨水,有效改善了城市水logging问题。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和人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建设现状、挑战与机遇、发展趋势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一些挑战,如城市更新进度缓慢、资金支持不足等,但同时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如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并且将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缓解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挑战、机遇、发展趋势、重要性、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概述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解决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雨洪排泄不畅、城市内涝,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构建起具有生态环境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荷兰学者于2010年提出,随后被引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海绵城市注重通过多功能绿地、高效渗水路面、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等手段,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减少径流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抗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已经出台了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合适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技术标准、资金支持、政策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

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助力提升城市抗灾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有效地应对降雨带来的水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能力。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假海绵”现象,即只注重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而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三、存在的问题1. 规划和管理的不足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控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项目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

此外,部分地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保护效果。

2. 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虽然科技发展推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项目实施中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3. 假海绵现象假海绵现象是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表面的建设和形象工程,忽视了实际的生态效益和水资源的保护。

这些项目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绿化和美化,而忽视了其实际的功能和效果。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又该如何建设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出。

这不仅导致雨水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在暴雨时造成内涝。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补充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要建设海绵城市,首先需要做好规划。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理念,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地、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

比如,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可以规划更多的湿地、湖泊和公园,增加雨水的调蓄空间;在老城区的改造中,可以通过拆除硬化地面、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

其次,加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关键。

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植被、土壤、湿地等自然元素,它们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储存雨水。

例如,在城市道路两侧建设绿化带,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铺设人行道和停车场;在小区内建设雨水花园,种植耐旱、耐涝的植物,让雨水在花园内得到净化和储存。

此外,还需要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传统的排水系统主要依靠管道排水,而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则更加注重自然排水和综合排水。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管渠、泵站等设施,提高排水能力;同时,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规划建设雨水行泄通道,让雨水能够快速排出城市。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开发和应用新型的透水材料,提高地面的透水性能;利用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水的流量、水质等信息,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建设
Municipal Construction
– 176 –
1 常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发展背景
早在2002年,为拯救被严重污染的穿紫河,常德市政府启动穿紫河治污工程;2006年,更是在国内率先引进德国汉诺威水系的先进治污理念,建立了城市雨污分流系统;2013年,又在穿紫河岸建了8个新型的雨水泵站,截流了沿岸的118个排水口,市政府斥巨资开盖板、拆河堤、通河道、增蓄容、修建了1100多公里的地下管网,使得无数的大小“海绵”与穿紫河相连,打造了如今有自洁功能的一条自然风光带“大小河街”的一部分,为海绵城市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常德某高校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2016年年底,常德某高校海绵城市建设正式实施。

为建设自然沉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常德某高校抓住海绵城市建设关键要点——渗、蓄、滞、净、用、排,制定了适应于本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拟定在校区建设122个生态车位、2963米植草沟、1000立方米雨水收集模块、景观湿塘、生态湿地。

2.1 生态停车坪。

为增加绿地覆盖率,减少校园硬化面积,尽可能低影响开发,综合考虑车流及人流的影响,学校分别在办公楼前、教学楼间、桃花林景观区旁、教职工宿舍旁修建了122个生态停车位。

与普通的停车场相比,生态停车场能够实现雨水渗透、初步净化、收集、再次净化的作用,同时收集到净化之后的雨水待到需要时能“释放”出来进行循环利用。

2.2 雨水收集模块。

未得到下渗的雨水、初步净化的雨水若直接排入市政管网,对内涝的缓解意义不大,同时对雨水也是一种“浪费”。

雨水收集模块更尊重自然的选择,把雨水间接地留在自然。

通过各个渠道排入收集模块的雨水会先排入到处理系统,只有经过泥污处理的雨水排入到雨水收集模块,把雨水蓄起来,达到了调蓄和错峰的目的。

常德某高校海绵城市建设所利用的可循环使用雨水收集模块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的蓄水池相比,施工安装快捷高效、不受天气的影响、蓄水设备本身变形能力强、抗压能力强、稳定性强、清理方便、不会释放污染水质的物质、不容易长青苔。

此次学校内所建1000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模块,使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3 生态植草沟。

作为沟渠类排水系统,植草沟可作为污染物和泥沙过滤器,它不仅可以收集路面两旁以及屋顶排下的雨水,使这些经过植草沟的雨水流经速度减慢,还使雨水得到初步的净化,同时用砾石和砂土处理后的沟底,可以让更多的雨水过滤后下渗至土壤中,实现自然渗透、自然沉积。

植草沟中雨水净化及流向注释:由屋顶排水管排入至植草沟的雨水,通过砂、透水土工布、砾石的层层净化,流入渗管内,渗管中收集的雨水部分下渗至地下土壤,补充地下水位,余下的水通过渗管排入集水
井。

这一过程,减缓了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同时达到了自然沉积的目的。

2.4 景观湿塘。

景观湿塘又称雨水花园,是一个多功能调蓄设备。

它的主要功能是滞留雨水、调控流量、延长雨水排放时间,并且具有净化水体、削减流峰以及自然观赏、休闲娱乐等用途。

常德某高校利用校区内原有的一个造型奇特的水域设置景观湿塘。

为达到观赏、生态等目的,湿塘中种植菖蒲、水葱、再力花、梭鱼草等植物,这些根系发达的芦苇类水生植物,除了美观及净化作用之外,还能利用其发达的根系松动铺入塘底的砂土,使得这些砂土在时间的沉淀中不板结,依然能够过滤水中的污染物。

这类水生植物通常有5-10年的寿命,每到秋季芦苇成熟,雨水较少时,砍掉芦苇,同时清理湿塘表面由于过滤产生的淤泥与黑泥。

景观湿塘雨水净化及流向注释:初步净化后,排入景观湿塘的水有利于缓解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同时被湿塘底部的膨胀土防水毯隔离在上部,通过管网排出,流经集水井时,通过弹簧装置可对洪峰出现时的雨水进行调控。

2.5 生态湿地。

生态湿地作为城市海绵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净化水质,又能调节雨洪,同时将净化的雨水集于此,并加以循环利用。

常德某高校在湿地中种植菖蒲、蓝花鸢尾、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同样用于净化雨水以及利用其发达的根系松动湿地下的砂土,防止砂土板结,使得湿地下的透水净化系统能长久使用。

生态湿地净化及流向注释:与景观湿塘区别的是,经过净化的水最终通过弹塑软式透水管排出。

3 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意味着人们已经意识到城市正在转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已经在转变。

传统模式下,受石头建筑、“灰色”硬化的路面影响,雨水仅仅依靠市政管网快排式的方式已经结束。

常德某高校海绵城市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循环;坚持生态优先、低影响开发,建设了生态停车场、植草沟及下凹绿地、雨水收集模块、生态湿地、景观湿塘等大大小小的 “海绵体”,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渗、蓄、滞、净、用、排六大理念,最终对于改善水质,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建设中不断摸索,才能建造出一个个自然沉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才能为其他城市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孟岭超.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生态景观重塑研究[D].河南大学,2015.
[2]孙芳.基于海绵城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莫婵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海绵城市建设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解决城市用水、洪涝、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本文通过微观层面解读海绵城市的建设,从生态车位、植草沟、雨水收集模块、生态湿地、景观花园等海绵城市建设出发,解析海绵城市如何实现渗、蓄、滞、净、用、排六大理念,从而为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水循环利用等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植草沟;景观花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