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疾病CT征象分析
胃肠道病变CT诊断PPT课件全

克罗恩病
节段性肠炎,年轻人多见,多见回肠远端 节段性肠壁增厚,节段性、跳跃征 并发肠梗阻,窦道、瘘管,腹腔脓肿
35
36
2024/10/24
37
27
胃间质瘤
28
胃间质瘤
29
肠间质瘤
30
肠间质瘤
31
胃肠道淋巴瘤
分原发性与继发性 起源于黏膜下淋巴组织 胃最多见、其次小肠(回盲部) 胃肠壁明显增厚,范围较广,密度均匀,
强化均匀;很少引起结蹄组织增生并发肠 根阻,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周围淋巴结肿 大(三明治征)
32
胃淋巴瘤
33
胃淋巴瘤
11
胃癌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男:女=2:1。一般发病年龄在40~60岁,
青壮年发病并不少见。 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特异,上腹部隐痛不适、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常吐出棕褐色食物 残渣。晚期出现贫血、上腹肿块、恶病质、 粪便潜血持续阳性等。 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以胃小弯胃 窦部最常见,贲门胃底区占第二位。
12
胃癌CT表现
胃壁增厚: 局限或弥漫,粘膜面凹凸不平 腔内肿块:表面不光滑,分叶、结节或菜
花状,表面可有溃疡 胃腔狭窄:胃壁增厚基础上的胃腔狭窄,
非对称性狭窄,胃壁僵硬且不规则 胃壁异常强化: 粘膜面病灶在注射造影剂
35-45s即可明显强化,而侵及肌层的病变, 强化高峰时间在50-60s 之后出现,较正常 胃壁强化明显且时间延长。
20
升结肠癌
21
降结肠癌
22
降结肠癌并淋巴转移
23
直肠癌
24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25
直肠癌术后复发
26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引言胃肠道异常影像学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诊断方法,通过对胃肠道的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和分析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和病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详细介绍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的各个方面。
一、胃的异常影像学表现⒈基本解剖结构●胃的形态和位置●胃壁的层次结构: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胃的血供和淋巴引流⒉胃黏膜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胃溃疡:溃疡形态、边缘、底部及大小●胃息肉:形态、数目、大小、表面特征等●胃黏膜增厚:黏膜层增厚的程度、部位和范围⒊胃肌层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胃壁团块病变:形态、边缘、内部结构等●胃憩室:憩室的形态、大小、位置及影像特征⒋胃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胃癌:肿瘤的形态、边缘、范围、浸润情况等●胃间质瘤:瘤体的形态、边缘、内部结构等●胃淋巴瘤:病变的分布、范围、侵犯淋巴结等二、小肠的异常影像学表现⒈小肠的基本解剖结构●小肠的形态和位置●小肠的血供和淋巴引流●小肠的功能区段⒉小肠黏膜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小肠溃疡:溃疡形态、边缘、大小等●小肠息肉:形态、数目、大小、表面特征等●小肠黏膜增厚:黏膜层增厚的程度、部位和范围⒊小肠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小肠壁团块病变:形态、边缘、内部结构等⒋小肠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小肠癌:肿瘤的形态、边缘、范围、浸润情况等●小肠间质瘤:瘤体的形态、边缘、内部结构等●小肠淋巴瘤:病变的分布、范围、侵犯淋巴结等三、结肠的异常影像学表现⒈结肠的基本解剖结构●结肠的形态和位置●结肠的血供和淋巴引流●结肠的动力学变化⒉结肠黏膜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肠溃疡:溃疡形态、边缘、大小等●结肠息肉:形态、数目、大小、表面特征等●结肠黏膜增厚:黏膜层增厚的程度、部位和范围⒊结肠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肠壁增厚:肌层增厚的程度、分层情况等●结肠壁团块病变:形态、边缘、内部结构等⒋结肠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肠癌:肿瘤的形态、边缘、范围、浸润情况等●结肠间质瘤:瘤体的形态、边缘、内部结构等●结肠淋巴瘤:病变的分布、范围、侵犯淋巴结等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⒈胃肠道异常影像学检查报告示例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溃疡:指局部组织坏死所致的皮肤或黏膜表面溃疡病变。
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一、胃部异常表现1-胃溃疡a-溃疡边缘呈现清晰、锐利的边缘b-溃疡底部可见浅表溃疡或深溃疡c-可见胃壁增厚和局部粘连2-胃癌a-弥漫型胃癌:胃壁密度增强、弥漫性浸润b-浸润型胃癌:胃壁不规则增厚,胃腔狭窄c-占位型胃癌:胃壁局部肿块,胃腔扩张或狭窄 3-胃肠间质瘤(GIST)a-孤立性悬垂性肿块b-强化不显著或表现为均匀性强化c-可出现局部坏死和囊变4-胃扭转a-胃底翻转至左上腹,胃体胃底扩张b-胃幽门部扩张不畅,空气阴影形成c-附近肠管受压挤压变形二、小肠异常表现1-小肠扩张a-各节段小肠腔径增宽b-肠腔气体积增加,可见气体液平,液体气体平 2-小肠憩室a-肠壁局限性突出,形成囊袋样结构b-囊袋内可见液体和粪便样物质3-小肠肿瘤a-各种形态的肿瘤,如息肉、腺瘤、平滑肌瘤等 b-肠腔可部分或完全梗阻4-小肠畸形a-先天性小肠扭转或襺曲b-小肠下陷或袋状括约肌三、大肠异常表现1-结肠憩室a-胃壁扩张,形成囊袋样结构b-囊袋内可见液体和粪便样物质 2-结肠息肉a-肠腔内可见肿块,形似蘑菇状 b-肿块表面光滑或有不规则隆起 3-结肠炎a-结肠壁充血肿胀,粘膜下水肿 b-结肠腔狭窄或扩张4-结肠癌a-结肠壁增厚和不规则b-肠腔狭窄或扩张四、附件1、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胃肠道异常影像学实例图片附件3、胃肠道异常影像学相关文献资料 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溃疡:病理性破口,部分组织或器官表面的破损胃底翻转:胃部的翻转现象,导致胃底位移到左上腹浸润性:指疾病或肿瘤在组织中广泛扩散和侵袭弥漫性浸润:病变在组织中广泛扩散,不局限于某一部分局部肿块:病变在局部形成的肿胀或肿块肠管扩张:小肠或大肠腔径增宽的病理现象腺瘤:一种肿瘤,由上皮细胞或腺体组织构成括约肌:肌肉纤维构成的肌肉环,用于控制物质通过肠腔梗阻:肠道腔内被物质或病变阻塞,导致排便困难结肠炎:结肠发炎病变扩张:体部腔道、管腔增大的病理现象不规则:形状、结构不整齐或不均匀五、结束编号。
CT报告书写--胃肠道

CT报告书写---胃肠道及肝胆胰脾1、食管(1)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食管管壁增厚,管腔内见环绕管壁的不规则增粗粘膜影,粘膜连续,无中断、破坏,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
胃底部胃壁不均匀增厚,粘膜下层均匀强化,增强粘膜皱襞增粗、纡曲,与正常胃壁相移行。
(2)食管平滑肌瘤食管后壁管壁增厚,见直径约100px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密度均匀,轮廓较光滑,与周围血管和气管分界清楚,局部管腔偏心性狭窄。
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2、胃(1)胃癌Borrmannl型胃癌胃体后壁见局限隆起型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突出,大小约125px x 100px肿块内部密度较均匀,CT 值30-45HU,肿块外形不规整,表面呈浅分叶状。
肿块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邻近胃壁厚度正常。
V耳仿真内镜重建显示胃体后壁突向胃腔内不规则肿块,表面不光滑分叶状,邻近胃壁厚度正常,蠕动良好。
Borrmann H型胃癌胃窦部后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中心见巨大扁平状溃疡,溃疡底部不平、凹凸状,肿块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成锐角相交。
3D重建显示胃角切迹处胃腔内巨大不规则扁平状溃疡,底部不平,周围癌性环堤环绕,与周围胃壁锐角相交。
Borrmann川型胃癌胃窦部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表面见巨大溃疡,溃疡底部不平、凹凸状,周围癌性环堤呈呈斜坡状隆起,与周围胃壁呈钝角相交。
3D重建显示胃角切迹处胃腔内巨大不规则溃疡,底部不平,周围黏膜皱襞纠集、中断,周围癌性环堤环绕,与周围胃壁呈钝角相交。
Borrmann W型胃癌平扫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呈软组织肿块影向胃腔内突出,局部胃腔狭窄、变形。
增强扫描动脉早期胃窦不规则增厚胃壁明显强化,表面黏膜皱襞破坏,向下浸润黏膜下层和肌层,浆膜层完整,胃壁外脂肪间隙清晰。
冠状位MPR重建显示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局限胃腔狭窄、变形。
(2)胃平滑肌瘤平扫示贲门区胃壁软组织肿块,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围绕贲门口周生长,胃黏膜受推压,完整性良好。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62-02胃肠道疾病的CT检查,既有明显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
其显示病变全貌,周围器官改变,指导手术治疗观察疗效作用,逐步成为临床不可缺的手段,但其病变异病同影现象较多,不易鉴别。
现就我们近来临床CT诊断工作中遇到的少见胃肠道病变,及有鉴别意义的相关病变,作一介绍。
一、胃肠道间质瘤(一)病例介绍:病例1,男性,68岁,无明显诱因左上腹困痛不适2月,不伴返酸、恶心、呕吐,当地B超:左后腹肿物。
手术:胃底体小弯侧外生性肿物约10×10×10cm,侵及脾上极,左侧膈肌,左肾上腺。
病理:恶性间质瘤。
病例2,女性,44岁,左上腹饱胀5月余,伴间断全身不适、无力,无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无黑便。
全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曲扩大,胃小弯移位,考虑腹腔占位性病变。
手术:胃后小网膜囊处实性占位,20×15×12cm,质硬,表面光,有蒂与小网膜相连,压迫胃体部,胃壁完好,断蒂结扎后顺利取出,周围未见淋巴结肿大。
病理:胃小弯小网膜间质瘤(考虑腹腔间质瘤)病例3,男性,61岁。
食欲不振伴体重下降1年余,加重1-2个月。
查:左下腹可极8×8 cm,质硬中等肿物,活动,压痛(+)。
手术:剖腹探查,见肿瘤位于距Treiz韧带15.0cm空肠系膜侧,约10.0×7.0×5.0cm大小,连界清,周围脏器及腹腔未见转移灶。
病理:(空肠)间质瘤(低度恶性)免疫组化:CD117(-),CD34(++),CD68(-),5MA(-)病例4,男性,40岁。
便血4天,伴头晕心悸一天。
查:贫血貌,腹软,未触及肿块,无压痛及反跳痛。
RBC2.89×1012/L,HGB:85g/1。
B超示右脐周可见一低回声区。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右中腹局部见异常实质期染色,由空肠动脉分支供血,全消化道造影及肠镜,未见器质性病变,ECT示左下腹高血供团块影。
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是指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胃肠道疾病的特征表现。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胃肠道的结构、形态、密度、血流等特征,并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并对相关法律名词进行解释。
一、胃部异常影像学表现1.胃溃疡:在胃内可观察到溃疡形态的突起,溃疡周围可见边缘不规则的黏膜皱襞。
2.胃癌:胃壁明显增厚,形成肿块,可见局部扩大以及转移至周围组织的迹象。
3.胃息肉:胃内可见充血的息肉样突起,形状不规则,可引起胃腔狭窄。
二、小肠异常影像学表现1.小肠憩室:在小肠壁上可见到囊样扩张的结构,形状多样,大小不一。
2.小肠出血:小肠内可见明显血管影像,出血部位密度增加。
3.小肠肿瘤:小肠内可见到肿瘤样的充盈缺损,边界清晰,形态多样。
三、结肠异常影像学表现1.结肠息肉:结肠内可见到突起的息肉,形状多样,可引起肠腔狭窄。
2.结肠癌:结肠壁明显增厚,形成肿块,可见局部扩大以及转移至周围组织的迹象。
3.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壁增厚,黏膜皱襞变形,可见溃疡形态的迹象。
四、腹腔及盆腔异常影像学表现1.腹腔积液:腹腔内可见到液体积聚,密度较低,可引起腹部增大。
2.腹膜后肿物:在腹腔后方可见到大小不一的肿块,形态多样。
3.盆腔积液:盆腔内可见到液体积聚,密度较低,可引起盆腔不适感。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各种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的图像示例,以及相关的病例分析报告。
法律名词及注释:1.胃溃疡:指胃黏膜发生溃疡形成的疾病,常见症状为上腹疼痛等。
2.胃癌:也称胃腺癌,是指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3.小肠憩室:指小肠壁上发生的囊样扩张,常见病因为小肠蠕动障碍。
4.结肠息肉:指结肠内发生的突起性肿块,多为良性,部分可恶变为结肠癌。
5.腹腔积液:指腹腔内液体积聚,常见原因包括腹腔脏器疾病、感染等。
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胃肠道异常影像学表现一、引言胃肠道异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影像学表现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胃肠道异常的各种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二、胃部异常2.1 胃溃疡2.1.1 影像学表现胃溃疡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胃黏膜局部凹陷或溃疡形成,边缘规则或不规则,伴有边缘锯齿状钙化。
溃疡周围可见异常增强区域,提示有炎症和血管扩张的存在。
2.1.2 临床意义胃溃疡是常见的胃部疾病,通过影像学可以明确溃疡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2.2 胃息肉2.2.1 影像学表现胃息肉在影像学上呈现为黏膜上的突起肿块,通常有光滑的表面,较小的息肉通常影像学无法直接显示。
大的息肉可以通过透视或内窥镜检查显示出来。
2.2.2 临床意义胃息肉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通过影像学可以确定息肉的性质和大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三、小肠异常3.1 小肠憩室病3.1.1 影像学表现小肠憩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小肠壁的扩张和突出,形状多样,边缘规则或不规则。
支气管壁常见单个或多个钙化灶。
3.1.2 临床意义小肠憩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过影像学可以明确憩室的位置、数量和形态,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3.2 小肠肿瘤3.2.1 影像学表现息肉状、团块状或溃疡状。
肿瘤周围可见异常增强区域,提示有炎症和肿瘤血供增加。
3.2.2 临床意义小肠肿瘤主要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通过影像学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位置和大小,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四、结肠异常4.1 结肠炎4.1.1 影像学表现结肠炎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结肠壁的增厚和充血,直肠和乙状结肠是最常受累的部位。
肠壁可见异常强化区域和黏膜纹理紊乱。
4.1.2 临床意义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疾病,通过影像学可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4.2 结肠肿瘤4.2.1 影像学表现息肉状、团块状或溃疡状。
肿瘤周围可见异常增强区域,提示有炎症和肿瘤血供增加。
胃肠道CT

肠空肠区接续空肠,整体呈“C”型弯曲,包 绕胰头,按走向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 升部。
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癌
小肠
克隆氏病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多认为与自身免疫,
细胞免疫缺陷,传染性感染及遗传等有关。 本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伴有 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 CT表现:1、肠壁增厚,壁厚可达1-2cm。2、 肠系膜病变,肠系膜变肥厚,肠间距加大。
肠结核
肠梗阻
CT表现为肠管扩张,管径显著增大,其内可
见气液平面,也可完全为液体所充盈,肠壁 变薄,梗阻远端肠管明显塌陷,梗阻远端和 近端肠管直径的明显差异,是诊断肠梗阻非 常有价值的征象。
结肠、直肠
直肠癌
升结肠癌Hale Waihona Puke 直肠癌阑尾阑尾
阑尾炎
谢谢!
胃肠道CT
胃底部
贲门区
胃体中、上部
胃体中、下部
胃角部
角切迹下方
胃下极
幽门
胃癌
基本CT征象 1、胃壁增厚 癌肿沿胃壁浸润造成, 主要是癌肿沿胃壁深 层浸润所致。粘膜面 显示不同程度的凹凸 不平是胃癌的特点之 一。
2、腔内肿块 癌肿向腔内生长形成。 肿块表面部光滑。
3、溃疡 溃疡所形成的凹陷边缘不 规则,底部多不光滑, 周边的胃壁增厚较明显, 并向胃腔内突出。
4、环堤 表现为环绕癌性溃疡 周围的堤状隆起。
5、胃腔狭窄 狭窄的胃腔边缘较为僵 硬且不规则。
6、黏膜皱襞改变 表现为类似小山嵴状 的黏膜面隆起。
Borrmann分型
Borrmann1型
Borrmann2型
Borrmann3型
Borrmann4型
胃溃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疾病CT征象分析杨汉丰,周翔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640014)摘要:大多数感染性、新生物及血管性疾病CT都表现为肠壁增厚,征象重复。
仔细评价肠壁受累的类型包括受累程度、长度、对称性及造影增强类,有助于提高C T诊断的准确率,进一步分析肠周、系膜网膜及腹腔的改变更有助于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甚至提供某些特异的诊断线索。
关键词:胃肠道疾病;C T征象文章编号:1005-3697(2002)01-0111-03中图分类号:44513文献标识码:ACT因其能同时评价胃肠道腔内、外及腔壁的病理过程,运用渐多。
然而,大多数胃肠道疾病都表现为肠壁增厚,征象重复鉴诊有一定难度。
本文对常见胃肠道疾病CT征象进行分类综述,以期提高对CT征象的认识。
1感染性疾病111肠壁受累的类型:大多数肠道感染性疾病CT 特征表现为对称性、环状肠壁增厚,通常不超过115cm[1]。
然而,在慢性感染性疾病如克隆氏病可表现为非对称性的肠壁增厚。
肠壁增厚的程度主要依赖的是肠壁各层受累的程度。
如果感染局限于粘膜或肠壁的表面CT可无阳性表现,除非肠壁的增厚累及到全层。
肠壁的增厚主要是由于肠壁各层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引起,除来源于血肿或脂肪堆积的部分病例,C T常难以明确原发病因。
感染过程的阶段也可能会影响肠壁增厚的程度,一般在疾病的急性阶段较慢性阶段更重,因在急性阶段粘膜水肿较明显。
虽然在各种感染性肠疾病肠壁增厚的程度有些不同,但单纯肠壁增厚程度不能作为确定特异性诊断的指征。
肠壁的强化类型较增厚程度更有诊断意义。
肠壁增厚可显示为均匀性或不均匀强化而出现/双环征0或/靶征0。
其机理是粘膜下水肿液、出血、淋巴或脂肪的堆积。
此征的出现一般认为标志着非新生物性疾病,多出现在各种感染和血管性,尤其是慢性炎症[2]。
然而也可见于新生物性疾病[3]。
观察受累肠段的长度和多发性特征有助区分感染、新生物及血管性疾病,并能缩小感染性肠病鉴别诊断的范围。
通常在感染的急性阶段,受累肠段的长度常较新生物性疾病(常小于10cm)长,但较血管性疾病为短。
然而在慢性阶段当狭窄和纤维增生时,受累肠段变短而类似新生物。
多发性病灶最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然而,淋巴瘤、转移性肿瘤以及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炎也可多为多发灶性[4]。
受累肠段与正常肠段之间的移行带对区分感染性疾病与新生物疾病意义重大。
突然中断的移行带是新生物疾病的特征性改变,锥型改变多见于感染性疾病。
112胃肠周围及系膜网膜的改变:胃肠道CT检查的优势在于能很好地观察肠周间隙、系膜及网膜的改变。
对邻近肠周或脂肪的浸润观察有助于部分胃肠道炎性疾病作出特异性诊断。
比如急性阑尾炎、肠脂垂炎和憩室炎。
当C T发现阑尾直径>6mm或密度增高,周围脂肪浸润,阑尾结石钙化可确诊急性阑尾炎[5]。
在缺乏阑尾壁异常增厚或阑尾周围感染征象时,阑尾结石、钙化或气体没有临床意义。
仅出现阑尾周围感染性改变,而不伴阑尾异常或结石是提示性而非特异性的征象,可见于其它疾病。
肠脂垂炎是一种少见的腹膜内感染疾病,C T有确诊意义,包括结肠旁卵圆形病灶伴脂肪模糊、脏层腹膜增厚和肠脂垂周围脂肪条带影,其它C T征象有邻近壁腹膜增厚及结肠壁局部增厚[6]。
憩室炎起源于憩室穿孔伴有壁肠壁、肠周围腹膜感染。
C T诊断性征象包括结肠周围感染、水肿的存在,表现为区域性的线条影或有憩室穿孔部位邻近结肠周围脂肪密度模糊样增高。
在更严重病例可有结肠周围蜂窝组织炎或脓肿。
临床上区分憩室炎与结肠癌对选择适宜的临床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Balthalzar[7]等报道两者的影像表现重叠约10%。
结肠周围淋巴结肿大在结肠癌出现较多,相反,系膜根部积液或血管充血在憩室炎更为常见。
在溃疡性结肠炎C T有助于确定骶骨间隙增宽原#111#X作者简介:杨汉丰(1972),男,南充市人,讲师,主要从事腹部影像学研究。
因是脂肪堆积,或是感染浸润直肠周围脂肪,亦或直肠壁的增厚。
虽然钡剂检查对确认胃肠道粘膜改变很重要,然而有时难以区分克隆氏疾病与肠结核。
C T却因能观察肠和/或腹膜腔改变,偶尔可能给出鉴别诊断的。
钙化的出现、增大的淋巴结由于干酪坏死出现中心低密度是肠结核最具诊断意义的征象。
2新生物性疾病211肠壁受累的类型:胃肠道新生物在C T的特点是偏心或非对称肠壁增厚或肠壁肿块;肠壁增厚常常超过115cm[1]。
然而,肠壁环周型增厚也能见于淋巴瘤或转移肿瘤等。
肠道受累的长度常较短(少于10c m)。
多灶性受累常见于淋巴瘤、脂肪瘤和转移新生物。
病变与正常肠道之间的移行段多为突然性。
良性肿瘤常有光滑的边界,而恶性肿瘤呈分叶状、不规则和锐利的边界。
肿块直径少于2cm在CT 上可能漏诊[8]。
外生性生长为胃肠道基质肿瘤、淋巴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常见生长方式,然而腺癌很少如此。
肿块内部结构有助于诊断。
肿块内含有脂肪是脂肪瘤或脂肪肉瘤的特征性征象。
当肿瘤内部出血,多考虑胃肠道基质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
肿块内的钙化最常于粘液腺癌以及胃肠基质肿瘤[9],也见于神经源性肿瘤,良性肿瘤和腺癌或放、化疗后的淋巴瘤。
肿块发生的部位也有助于鉴别诊断[10]。
小肠膛癌42%发生在十二指肠,超过35%的累及空肠的近侧,淋巴瘤在儿童和青年主要累及回肠区。
90%的粘液肿瘤位于回肠。
恶性基质瘤在空回肠的发生率相同,但空肠良性肿瘤更多见。
结肠为胃肠道基质样肿瘤少见部位以盲肠多见。
大多数脂肪瘤位于回肠或回盲瓣。
增强扫描有助于肿瘤定性及范围的确定。
肿块的强化依赖于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肿瘤血管及坏死的程度。
硬化型胃癌常排出一种促结缔组织反应物质,在粘膜下层产生丰富的纤维化,增强后明显强化[11]。
相反,淋巴瘤不排出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物质而少有强化[12]。
细胞内外粘液素的堆积也影响强化程度。
因此,粘液腺癌很少强化。
212胃肠周围及系膜网膜的改变:CT常难以明确肠壁侵犯长度,但胃周、肠周改变的观察却是临床胃、结盲肠癌分期的基础;肿瘤的边缘常较炎性病灶更为锐利,当肠壁外缘不规则或存在肠周或胃周脂肪层出现条带影,提示肿瘤的扩展超过了肠壁。
然而CT征象对分期价值有一定限度,因为CT并非敏感得足以检测到镜下的脂肪侵犯,因此,肠壁上锐利的边界且无邻近脂肪中的带状影表现并不能排除肿瘤已侵犯肠壁外。
另外,C T诊断癌瘤样病灶较有特异性。
表现为肠系膜脂肪中线样或弧线样条带影,以原发性肿块为中心放射状向移位且成角的肠曲伸展[13]。
主要累及网膜和肠系膜的肿瘤包括腹膜癌瘤病、淋巴瘤病、假性粘液瘤或间皮瘤。
常表现为网膜增厚,多发的腹膜腔内分隔状囊样病灶呈扇形分布于肝和脾的表面。
上述征象亦见于其它疾病,C T常难作出特异性诊断,有时新生物与结核性腹膜炎的鉴别都很困难。
3血管性疾病311肠壁受累的类型:肠系膜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血栓栓塞、肠梗阻、新生物、血管炎、感染性肠疾病、创伤以及放、化疗后[14]。
血流低灌注状态是肠缺血最常见的原因。
血管性疾病的特点是环周型肠壁增厚,厚度常小于115cm,肠系膜静脉阻塞引起的肠壁增厚较动脉性缺血更为明显。
然而肠缺血不都表现为肠壁增厚,可为正常表现,当受累肠段坏死时肠壁可变菲薄甚而不可见。
由于肠壁粘膜下层水肿液或出血,肠壁增厚常表现为靶征或双晕征。
虽然靶征或双晕征是非特异性的,但在肠系膜缺血者仔细观察此征可能有助于判定胃肠道有无不可复性的改变。
靶环征的外层弥散性中断或不连续多提示不可复性改变。
Kim[15-16]等认为靶征或双晕征也可能有助于区分是否肠缺血起源于血栓栓塞或血管炎,在血管炎患者有更多更清晰的分层,可能是与其粘膜下层水肿液或出血有更多聚集有关。
缺血肠段可出现肠壁内气体,然而肠壁内气体亦可见于肺疾患、消化性溃疡以及肠梗阻等患者。
与感染性或新生物性肠病相比,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肠壁缺血最具特征性的C T征象之一是节段受累呈连续性分布,肠壁的缺血通常沿肠系膜血管分布。
与之相对,非节段性多灶受累是多发性血栓栓塞、血管炎和或放化疗后肠系膜缺血的特征性改变。
虽然由血栓栓塞引起的肠系膜缺血受累肠段通常较长,但其长度依赖于肠系膜血管受阻的水平;当近侧主支被阻塞时可能较长,当壁内段阻塞时受累肠段非常短。
十二指肠或盲肠有丰富的血循环,因血栓栓塞发展为肠缺血可能性很小。
然而这些部位是血管炎的常见部位,这可能是免疫复合物在血流较快的部位更容易沉积。
放射性小肠结肠炎受累部位常在放射区。
# 112 #血管性疾病的增强类型具有特征性,在强化早期缺血肠段无或仅轻微强化[17],在强化末期受累肠段可有延迟强化[18]。
强化类型主要据缺血肠段的灌注情况而定,在肠系膜静脉阻塞的静脉回流延迟及动脉痉挛继发动脉血流供应减慢是延迟强化的原因,这种缺乏强化或轻度的强化被认为是区别单纯性与绞窄性肠梗阻最有价值的征象之一。
312胃肠周围及系膜网膜的改变:弥漫性肠系膜密度增高和血管充血是血管性疾病的特异性表现。
肠系膜静脉、门静脉阻塞或压力增高引起肠系膜血流流出受阻。
相反,肠系膜动脉阻塞为流入受阻而不显示系膜充血。
然而,在大多数流入不畅的病例将出现肠系膜或/和腹膜后的侧支循环。
C T尚难以区分系膜血管的增加是充血亦或是丰富的侧支循环建立。
因此,如果发现肠系膜血管数量增加、管径增大或肠系膜变模糊时,应仔细地观察有无肠系膜血管血栓栓塞以及能否排除晚期肝化性门静脉高压。
观察肠系膜血管改变对区别单纯与绞窄性肠梗阻意义重大。
虽然严重的肠系膜模糊和血管充血更倾向于绞窄性肠梗阻[17],但轻微的上述血管改变亦可见于单纯性肠梗阻。
肠系膜血管扭转(/车轮征0)被认为是狡窄性肠梗阻的特异性的表现[19],此征象亦可见于胃切除术后无症状病人。
总之,CT有利于详细评价肠壁受累类型及肠周、系膜、网膜及腹膜腔改变,有助于胃肠道疾病确立诊断,适宜的窗技术不仅可避免假阳性诊断,而且有利于浅淡和微小病灶的检出,联合征象分析可增加C T诊断的准确性。
C T可以作为与X线钡剂检查互补的实用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1]Ja mes S,Balfe D M,Lee J KT,et al.Small bowel disease:categorizationby CT exami nation.AJR1987;148:863-8.[2]Balthazar EJ.C T of the gas trointes tinal tract:principles and interpre-tai on.AJR1991;156:23-32.[3]Ha HK,J ee KR,Yu E,e t al.CT features of metastatic linitis plas tica tothe rectum in patients with peritoneal carci nomatosis.AJ R2000;20(3):779-94.[4]Ha HK,Lee SH,Rha SE,et al.Radiologic features of vasculi tis involv-ing the gas trointestinal tract.Radi ographics2000;2:29-42.[5]Rao PM,Rhea J T,Novelline RA.Sensi tivity and s peci ficity of the ind-ivi dual CT signs of appendici tis:experience with200helical appendicealc t e xaminations.J CA T1997;21:686-92.[6]Rioux M Langi s P.Pri mary epiploic appendagi tis:Clinical,US,and CTfi ndings in14cas es.Radiology1994;523-6.[7]Balthaxar EJ,M egibo w A,Sc hinella RA,e t al.Li mi tations in the CT d-iagnosis of acute diverticuli ti s:co mparison of CT,contas t enema,and pathologic findings in16pati ents.AJR1990:154:281-5.[8]Aurent F,Raynaud M,Biset JM,e t al.Diagnosis and categorization ofsmall bo w el tumors:role of computed tomography.Gas trointes t Radiol 1991;16:115-9.[9]Chun HJ,Byun J Y,Chun KA,et al.Gastroi ntestinal leiomyoma andleio myosarcoma:CT di fferrentiation.J CA T1998;22:69-74.[10]Ha HK,Suh BO,Ki m AY,et al.CY intepretation of gastrointes ti naltract diseases.J Korean med Sci2000;15:13-24.[11]Bal thazar EJ,Siegel SE,Megibow AJ,et al.CT in patients with scir-rhous carcinoma of the CI tract:i magi ng fi ndings and value for tumordetection and staging.AJR1995;165:839-45.[12]Levine MS,R ubesin SE,Pantongrag-Brown et al.Non-Hodgkin.slymphoma of the gas trointes tinal tract:radiographic findings.AJ R1997;168:165-72.[13]Picus D,Glazer HS,Levi tt RG,et puted tomography of abdom-inal carci noi d tumors.AJR1984;143:581-4.[14]Rha SE,Ha HK,Lee SH,et al.CT and MR inaing findings of bowelischemia from vari ous pri mary causes.Radiographics2000;20:29-42.[15]Kim JK,Ha HK,Byun J Y,et al.CT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teric is-che mia due to vasculitis and thromboe mbolic disease.JCAT2001;25:604-11.[16]Byun JY Ha HK,Yu SY et al.CT features of s ys 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patients w i th acute abdomi nal pain:e mphasis on ischemicbowel disease.Radiology1999;211:203-9.[17]Ha HK,Kim HS,Lee MS,et al.Differentiati on of si mple and s trangu-lated s mall-bo w el obstructi ons:usefulness of known CT c riteria.Ra-di ol ogy1997;204:507-12.[18]Zalcman M,Gansbeke V,Lal mand B,et al.Del ayed enhance ment ofthe bowel wall:a new ct si gn of small bowel s trangul ation.JCAT1996;20:379-81.[19]Fisher J K.Co mputed to mographic diagnosis of vol vulus i s intes ti nalbos truc tion.Radi ology1981;140:145-6.The Analysis of CT signs o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iseaseYANG Han_feng,Z HOU Xiang_ping(Department of M athcmatics,North Sichuan M edical College,Nanchong,Sichuan,637007,China)Abstract:Mos t of gas troin tes tinal i mflammatory,tumors and vascular disorders had bowel wall thicheni ng on computed tomography(C T)mages, and had si milar C T signs.It is helpful for i mproving the C T diagosis of those diseases to evaluate the patterns of the invovled bowel wall,which included the i nvolved degree,the length,the symmetry,the si te and the contrast enhancement of the bowel wall.(Observing the changes of per-i bowel,mesentery and peritoneal cavity was also useful to make different diagnosis,and even find some characteristic diagnostic si gns.)Key words:gastrointestinal disease;C T signs#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