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客家山歌的故事
有关客家的好诗

有关客家的好诗《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
条条山歌有妹份,一条无妹唱唔成。
二、衍生注释:“唔成”:在客家话里是不行、不成的意思。
这里表示如果没有提到妹妹(女性对象),山歌就唱不起来,强调客家山歌内容往往与男女情感有关,或者需要男女互动来演绎。
三、赏析:1. 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围绕客家山歌展开,凸显出客家山歌的独特之处。
它强调了客家山歌与女性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侧面反映出客家山歌在内容和演唱方面的特色可能与男女之情息息相关。
2. 情感- 表达出一种对客家山歌的热爱与推崇的情感。
通过说每条山歌都有“妹名”、都有“妹份”,可以看出山歌创作者对客家山歌中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元素的喜爱。
3. 表现手法-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诗中连续三次提到“条条山歌”与妹相关,反复强调了客家山歌与女性的这种关系,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感染力,便于记忆和传唱。
简单直白的语句通俗易懂,很符合民间歌谣那种质朴、直接的风格。
四、作者介绍:从这首诗的质朴风格来看,很可能是一位民间的客家口口相传的歌手创作的。
这种以民众日常生活和地域文化特征为基础的诗歌,往往源自于民间大众。
他们以亲身的经历和对客家文化深厚的情感为蓝本,创作出这些朗朗上口的山歌形式的诗歌,使得客家文化能够以这种生动的方式传承下去。
五、运用片段:1. 在一场客家文化旅游宣传活动中,导游向游客们介绍客家山歌时,笑着引用这首诗:“游客们啊,咱客家山歌可有魅力啦。
就像那首说的‘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
条条山歌有妹份,一条无妹唱唔成。
’这山歌里充满着生活的乐趣呢。
”2. 在一个客家村落的节日聚会上,一位当地老人想让年轻人了解客家山歌的重要性,于是说到:“娃呀,你们别小瞧咱客家山歌。
那可是‘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
条条山歌有妹份,一条无妹唱唔成。
’这歌里面有咱客家的文化。
”3. 学校组织地方文化学习活动,老师在介绍客家山歌时,充满激情地引用:“同学们,今天咱们认识下客家山歌,有这么一首写客家山歌的诗呢。
在富庶的广东,为什么说,客家人惹不起?

传说这是来源于北方过年吃饺子做馅的习俗风格。 南迁之后的客家人发现岭南地区不适合中种麦,没难以生产面粉,于是演变成将各种各样的食 物用酿的方式赋予了新的美食灵感,以此寄托祖先的思念。
△客家咸菜 由于早期客家人多数住在山区,对于经常漂泊的客家人来说,盐渍食品是非常方便的选择,加 上长期劳动体力耗费大,咸而肥腻的菜肴,才能补充他们身体所需要的盐份和能量。 吃咸成了客家人的味觉基因,并一代代流传下来。在《舌尖上的中国》客家菜最重的一笔墨, 就是盐焗鸡。
“盐焗”这种特殊的制作手法是客家族群的独特烹饪技艺,更是祖辈们一种巧手天工的偶作。 起初只是为了方便贮存食物,便将整只鸡都放入盐堆里腌制封存,没想到蒸熟之后味道反而香 浓可口。
△梅州东山书院,客家人大多外出求学蔚然成风,像客都梅州重视文教,向来就有“文化之乡”之 称 这就是客家人独有的硬劲脾气,就像九连真人在《莫欺少年穷》那首歌唱得那样“求神毛用!民 古兼炯!涯阿民,定会出人头地!”
这句说白了,就是一个道理:求神都没有用,哭也没有用,要出人头地还是得靠自己。
客家少年阿民就是这样一个倔强年轻人,父母希望阿民留在身边,他顶着祖辈们的训斥和争 执,卯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想要上山下山离乡打拼,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江西宁都肉丸,赣味版客家菜 虽然现今更多年轻人注重清淡健康,少油少盐轻饮食的生活方式被广泛推广开来。但无论如 何,客家人遍布全世界,怎么变口味都难以改变,那是客家人难以替代的家乡口味和味蕾记 忆,多少华侨漂泊在外,为的就是那一口咸香。 说白了,我们都是精神客家人 临海环境赋予潮汕先民敢为人先,勇敢开拓的人文性格。而靠山的客家人,则具有山的品格 ——低调沉稳、坚韧不拔。 在谢重光的《客家文化述论》里就有说到客家人的特质——“在山谷间自耕自食、自相嫁娶、自 生自灭,游离于王朝政治权利和文化控制之外,自成一个天地” 客居他乡的客家先民,在这种恶劣的山区环境下,比谁都知道安身立命的重要性。他们向来踏 实肯干,讲究务实稳重。
客家山歌的简介

客家山歌的简介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客家山歌的相关信息吧!客家山歌的概述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龙岩、韶关各县以及深圳的盐田、龙岗、石岩、观澜,漳州、湛江廉江、茂名电白、汕头潮阳、潮南、汕尾陆河、陆丰,揭阳揭西,潮州饶平,广西的贺州、博白、陆川,海南儋州南丰,湖南炎陵、浏阳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她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客家山歌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因素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
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
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之态,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
这些都颇和客家山歌的产生有点关系。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流。
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大约有下列四种原因:第一,客家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日常生活与“山”发生关系,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任着山间的各种操作,在长期的山间共同工作中,男女互相倾诉衷曲是预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唱几首歌来发泄自己的感情。
河源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河源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摘要:客家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并且历史都非常悠久。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客家的民俗文化都在慢慢的消失,而通过作者对河源市龙川县周围环境的实地考察,客家大都分布在农村,同时通过调查认为该县是广东省的一个纯客家的地区,其历史文化尚存完好,要对这些文化进行实地保护,十分适合发展旅游业,对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承都有较好的推动作用,本文将对河源市龙川县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前言:對于文化遗产来说,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与当前我们这个时代发展不相融合,因此,它们必须被进行改造剔除以后才能被人们所传承。
但是,当前由于民众对文化遗产认识较少,不能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就导致很多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断代。
河源市龙川县的文化遗产各具特色,是本地区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有民族风情、传统的表演艺术、庆祝节日的风俗等。
它们都是十分具有历史意义的,但是往往在传承过程中断代。
要保护河源市龙川县的文化遗产,就要采取科学的方法,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特点和优势,制定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完成对龙川县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传承。
本文详细介绍龙川县文化资源现状及文化特点,依据文化保护发展经验,最后提出加快保护河源市龙川县文化遗产的措施与文化保护开发的几点思考。
一、龙川县文化资源现状作为岭南文化古县的龙川,从秦始皇33年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并且在此基础上龙川县一直致力于传播重要文化遗产,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与南粤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岭南文化为主体同时融合各种流派的多种艺术文化形式,从而最终有了现在的河源市龙川县多彩的文化状态。
(一)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多样河源市龙川县自发展以来,就有众多的不同文化艺术类型,其中包括着人们为庆祝专门节日的“舞狮”、“舞龙”、“打马灯”、“船灯”等表演,还有为乔迁、庆寿、迎亲、祭祀等活动专门安排的表演,另外也包括了“民间小调”、“剪纸艺术”、“竹木雕刻”等多种艺术,这些之中的“花灯工艺制作”形状与图案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制作原料也十分丰富,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并积累了了龙川文化特有的文化底蕴。
关于河源客家文化

关于河源客家文化2008年对客家人来说,是重要的一年:7月,客家建筑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月,第三届客家山歌旅游节在广东梅州拉开帷幕,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在广东河源举行,客家古县龙川又迎来了建县2222年庆典这一切将客家文化的弘扬、客家精神的传承以及海内外客家人的交流,带入了一个全新发展层面。
不断创新:留原味更要添新韵与大多数民间文化的发展轨迹类似,客家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客家文艺表演,也在保留原味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客家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广东河源紫金花朝戏是客家文化瑰宝,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源市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演员黄丽华今年39岁,从事紫金花朝戏表演已有20个年头。
说起自己钟爱的花朝戏,黄丽华的那份自豪溢于言表:我们剧团有45名在职演员。
除了在河源当地演出,我们还经常去外地。
花朝戏在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区都很受欢迎,反响非常好。
黄丽华说,花朝戏这样的客家艺术精品要传承、发展,既要保留其精华,更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老百姓口味和欣赏能力的变化。
除了演出花朝戏经典剧目之外,我们近期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新创作了《情满山村》和《满腔激情跳花朝》两部新戏,很受老百姓欢迎。
广东韶关市采茶剧团副团长冯寿忠介绍说,他们剧团自1956年建团至今,演出的`节目90%以上是客家歌舞,每年下乡演出不少于五六十场。
25岁的客家青年女歌唱家张娟娟,曾在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文艺汇演中用客家话演唱民歌《客家本色》,博得了场下上千名客家观众的热烈掌声。
张娟娟谈到《客家本色》如此受欢迎的秘诀时说,这首歌属于老歌新唱,既保留了原曲独特的客家风格,又融入了电子音乐、爵士乐等现代音乐元素,使古老民歌焕发青春,为许多客家年轻人所喜爱。
今年8月,我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祥云剧场锦绣家园中华民族大型歌舞晚会上用客家话演唱它时,许多不懂客家话的中外观众竟都听得如痴如醉,觉得这首歌不仅歌词押韵,而且曲调清新优美,非常好听。
以歌舞演故事--客家山歌剧表演方式

以歌舞演故事--客家山歌剧表演方式发布时间:2021-12-17T07:07:35.63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7期作者:吴小玲[导读]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有着鲜明异常的客家特色,但是因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的转变,客家山歌开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日渐衰落。
吴小玲梅州市山歌剧团有限公司广东梅州 514000摘要: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有着鲜明异常的客家特色,但是因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的转变,客家山歌开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日渐衰落。
针对该种情况,客家山歌也开始积极的寻求转型,探索“以歌舞演故事”表演方式的可行性,以此来突出客家山歌新时期的新特征。
文章就客家山歌剧表演方式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歌舞演故事;客家山歌剧;表演方式引言:客家山歌剧指的是以客家方言来演唱,广泛流传于韶关、惠州、河源、梅州等区域,最初客家山歌剧的表演形式以地方戏曲剧种为主,比如《长泉情》、《月是故乡明》、《情海漩涡》、《相思豆》、《漂流的新娘花》等,其后为应对社会变化,开始引入歌舞表演形式,并出现了一大批精彩的歌舞剧种,如《十八娇娇三岁郎》、《花心丈夫》、《好心臼》、《合家福》等,极大丰富了客家山歌剧的表演方式,使其在众多表演剧种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客家山歌剧简述客家山歌剧是在客家山歌、客家歌舞、主板说唱、小调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外来剧种的演唱形式与表现手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客家地方剧种,其以客家话来进行演唱,音乐唱腔、歌词内容等都具备着特殊的山歌韵味,在表扬时注重唱、做、念、歌舞性。
因此来说,客家山歌局本质就是歌舞剧或者歌舞小戏。
一、客家山歌剧发展现状地方文化在以往的社会中能够保持其独特风貌,主要原因是地域的封闭性,客家先民在粤东、闽西、赣南等区域落户后,在相对封闭的区域获得了相对的自由,能够让其借助隔声来直抒胸臆,且当时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客家山歌逐渐发展为客家人的主要娱乐方式。
河源客家文化

河源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根基客家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河洛文化的传承,其源远流长。
历史上的迁徒和僻处山地的环境条件,使他们形成了既是汉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传统文化。
因而,它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亚文化。
河洛文化是产生于黄河、洛河地区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核心和象征。
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据考古发现,河洛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与从事生产活动,河洛文化即从此产生。
到了新石器时代以后,河洛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
“河图”、“洛书”是出自洛阳一带的我国最西老的富有神奇色彩的文化典籍,是早期的龟甲文字,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是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源泉。
传说中黄帝时仓颉选字而后中国文物典籍是兴,其源即出于“河图”“洛书”,这已证明河洛之间,实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
河洛文化无论在史前抑或进入文明时代,都是当时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支主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轴、摇篮和圣地。
祖根在中原和河洛地区的客家人的传统文化,根在河洛文化,这是毫无疑义的。
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客家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历史而言,它是一种移民文化;就其形式来看,它是宗法农民文化。
因为客家传统文化除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之外,还具有客家民系的,属于“那一个”的鲜明特征,所以台湾客家学者陈运栋先生把它列为“移垦社会的文化”。
移垦社会的文化型态,具有浓厚的移垦社会色彩。
浓厚的“乡土情谊”文化,也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特征。
最能表现客家乡土情谊文化的是族谱家乘和地方志。
反映乡土情调的莫过于客家山歌,山歌使人顿生思乡怀乡之情。
另外还有广东的汉剧、采茶戏、花朝戏、提线木偶和山歌剧等地方戏,都带有浓厚的乡土特色。
客家的民间谚语、民间雕刻、绘画、工艺品和风味小吃,均具有浓郁的乡土情谊。
客家的传统文化,也就是指的客家的民俗文化,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客家的民居建筑。
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河源,那是一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有着数不清的宝藏,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在河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忠信花灯可算是一绝。
这忠信花灯啊,可不像普通的灯那么简单。
它就像是一个家族的荣誉徽章,承载着世世代代的情感和故事。
每一盏忠信花灯都是能工巧匠精心打造的,从那精巧的骨架到绚丽的灯纸,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匠心。
这花灯啊,骨架就如同人的脊梁,稳稳地支撑着整个灯体,而灯纸就像是它漂亮的衣服,上面画着各种吉祥的图案,什么龙凤呈祥啦,花开富贵啦,看着就让人心里欢喜。
制作一盏忠信花灯,就像是一场盛大的家族聚会,老老少少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难道不就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样子吗?再说说河源的客家山歌。
那歌声就像山间的清泉,清脆悦耳,又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客家山歌可不仅仅是唱歌,那是客家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他们的喜怒哀乐的诉说。
高兴的时候,歌声就像欢快的小鸟,在山林间跳跃;难过的时候,歌声又像是低沉的溪流,呜咽着诉说着心中的委屈。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客家村落里,看到两位老人坐在院子里对唱山歌。
那场景就像电影画面一样美好,他们用歌声回忆着年轻时候的爱情,讲述着生活的艰辛与幸福。
你要是听一次客家山歌,就像走进了客家人的生活画卷,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质朴和坚韧。
这山歌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客家文化深处的大门。
还有龙川杂技,那可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杂技演员们就像拥有魔法一样,把身体的极限一次次地突破。
看龙川杂技表演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就像在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提到嗓子眼儿,一会儿又落回原处。
那些惊险的动作,就像是在钢丝上跳舞,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摔下来,但演员们却总是能稳稳当当的。
这难道不是一种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吗?他们用汗水和努力,把龙川杂技变成了河源的一张独特名片。
这就好比一个人有一项特别厉害的本事,走到哪儿都能让人竖起大拇指。
河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项都像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写满了历史、文化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源客家山歌
相传河源客家山歌的流传,是因为他们从中原迁徙来河源地区时与客家先民有关,他们所落居的地方都是山区、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山高林密,是猛虎野兽纵横的所在地。
客家先民在此落居后,从事开垦、耕耘,生产生活非常艰辛,人们上山砍柴、开山种植、下田耕作或过户交谈,都要走一段很偏僻的山间小路。
因此,他们一出门就有一种幽僻感觉,或怕遇上毒蛇猛兽的危险。
因而就喜欢用大声响气、用大嗓子来“吊个声腔”唱几句山歌,一来壮壮胆,惊吓野兽;二来便能呼唤对方,得到有个照应,以驱散山里的寂寞,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爱唱山歌的习惯。
客家山歌后来也成为了男女之间恋爱的媒介,男女之间常通过对唱山歌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换句话说,唱得一首好歌,是能否吸引异性注意关键。
在我们河源就流传着这么个有关于客家山歌的爱情故事:
从前,有一个青年山歌手去赶集,他走在山路上,边走边触景生情地唱起山歌来:“隔岗瞧来隔岗瞧,隔岗瞧妹系潇条;隔岗瞧妹花一朵,莫把风吹日晒朝(方言“朝”即“痿”)。
同妹隔岗又隔岗,柑子好吃隔包囊;柑子好吃隔了咪,同妹相好隔心肠。
”他唱的歌声悦耳动人。
正巧,有个年轻美貌、也爱唱山歌的妹子被他的山歌声吸引住,情不自禁地寻声赶上来。
当赶至三丫路口,她看见唱山歌的人相貌很平常,脸上还有
片片汗斑,心里感到失望。
于是她以山歌取笑道:“听到歌声赶过山,这山风光也一般(“般”即“斑”),只问阿哥话一句,哪条道路下阴间?”妹子用借问路去阴府为名,暗喻遇见了鬼。
话中含蓄,尖锐辛辣。
但青年山歌手毫不介意,诚恳唱道:“由妹下来由妹上,各人主意各人想;茶果好看唔好吃,荔果皮皱甜过糖。
”妹子见他为人忠实,情意真切,山歌比喻发人深思,暗中佩服他,自愧自己不该以貌论人。
她偷眼细瞧青年歌手,竟觉得心里甜滋滋的,不由得羞红了脸。
后来的故事发展如何,我们也就可想而知啦。
长期以来,居住在偏僻山区的客家人,大部分缺乏文化,尤其是妇女,在封建社会里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她们只能私下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有的女孩子长大成人后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情,只能趁父母长辈不在家,或出去溪边挑水、洗衣的空间机会,与爱慕的男青年隔远招呼,互相用山歌来表达爱恋之情。
所以爱情山歌在客家山歌中占了很大的份量。
河源客家山歌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和不断发展,既保留它的民间文学传统,又在各个发展阶段,按照历史风貌不断有所创新和进步,从传统的口头文学中推陈出新,发展到文字记载,并且在音乐旋律上,也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如:客家山歌的“赋”、“比”、“兴”和“双关”、“对偶”、“排比”、“夸张”等表现手法,以及四句七言格式的音韵和常见的山歌引歌号
子,尾驳尾,五句板,发展到山歌小演唱、山歌表演唱、山歌说唱、山歌剧等客家戏。
因为它的语言丰富、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情深意切,直接反映了各地方风土人情,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当地群众容易接受。
如全国独有的戏种──紫金的客家花朝戏,就是从客家山歌长期发展创新、提高、提炼出来的艺术形式。
河源客家山歌,是在河源五县一区300多万人口中流传最久、最广的民间艺术,它属于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
另外,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唱的,所以客家人最爱听,也最喜欢唱。
它琅琅上口,娓娓动听,是深为人们喜闻乐听的一种艺术形式。
千百年来,人们用它歌唱劳动、歌唱情感,抒发思想和激励斗志。
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觉得,唱起山歌来就会“山歌唱得心花开,山歌解得千般愁”,山里人一唱客家山歌,唱起来就能使人忘了苦和累,心胸开阔,心情轻松。
正像客家山歌所唱的:客家地方客家人,客家风俗客家情;
客家音唱客家歌,客家山歌格外亲。
客家山歌情意长,好比河西麦牙糖;
又甜又韧又滑口,紧扯紧梆紧甜香。
山歌唱出情和爱,唱出人生欢悲伤;
唱尽心中愁与苦,唱得心头亮堂堂。
客家山歌作为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他的素材是在
人们的劳动生活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它以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为基础,在生产斗争中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所表现的形式和手法是劳动人民所喜好的,它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和风俗习惯,容易沟通接受,所以有强烈的民众性、地方性、流传性,因此受到客家居民的欢迎和喜欢。
但是客家山歌也有一些局限性。
比如:由于客家居民大都没有文化,只能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因此部分客家山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直接,直白,有些还显得粗俗了,所以“难登大雅之堂”。
传统的客家山歌歌词都是见山唱山,遇水唱水的内容,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毕竟城市化的生活已经成为许多客家人的生活场景。
除此之外,传统客家山歌在旋律、调试结构、配器等方面也过于单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