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金缕玉衣论述
金缕玉衣:中山靖王的宝藏

金缕玉衣:中山靖王的宝藏打开文本图片集西汉皇帝共有11座陵寝,除汉文帝霸陵和汉宣帝杜陵外,其余都在西汉末年被赤眉军盗掘破坏。
霸陵、杜陵和东汉帝陵,还有许多贵族墓,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被董卓等军阀挖掘殆尽。
时至今日,在陕西咸阳等汉代帝陵的附近还经常发现当年皇陵开掘后散落的遗物,比如汉高祖长陵附近发现的皇后玉玺、汉武帝茂陵附近发现的玉铺首等珍贵文物。
西汉帝陵被毁坏得比较严重,而很多诸侯王的墓未被盗扰,使我们有幸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汉代的物质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诸侯王墓就是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墓。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武帝刘彻的庶兄。
他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二月,统治中山封国长达42年。
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东麓,大致包括今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区,国都设在卢奴(今河北定州市)。
刘胜机敏过人,言辞雄壮,生前颇得汉武帝器重。
他曾经在武帝面前保护过各诸侯王的利益,被誉为“汉之英籓”。
1968年5月23日,一支修建国防工事的解放军部队在河北省满城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山顶埋设炸药,准备开通一条隧道。
随着一声沉闷的爆破响声,山体被炸出一个大洞,正在施工的解放军战士突然发现洞中竟是一座古墓。
他们立即封锁好洞口,做好保密工作,马上向河北省委报告。
河北省文物工作队的专家来到现场勘查,发现这是一座开凿在山岩中的崖洞墓,规模如此宏大,前所未见。
工作人员在震惊之余立即向中央汇报。
7月22日,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批示下,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来到陵山。
郭老经过一番勘查,确定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墓。
刘胜墓北侧为其妻窦绾之墓,属夫妇并穴合葬,即所谓“同坟异葬”。
郭老走后,考古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
然而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红卫兵的“破四旧”破坏运动正如火如荼。
几百红卫兵、造反派来到工地现场,阻拦工作人员的正常考古清理,叫嚣这些文物属于封建帝王的“四旧”,应该砸烂毁掉。
金缕玉衣的故事

金缕玉衣主要出现于中国汉代,是一种特殊的丧葬服饰。
根据历史记载,汉代人认为玉可以保持尸骨不朽,所以常将玉放置于死者衣物中。
而金缕玉衣则是高级别的丧葬服饰,由金线和玉片制成,工艺精湛,精美绝伦。
金缕玉衣的传说最早起源于汉武帝时期。
据传,汉武帝为了庆祝他和西施的婚礼,准备了许多贵重的礼物,其中就包括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的外表华美、奢侈,许多人为了得到它,甚至不惜千方百计。
在现实中,金缕玉衣的发现也给考古学家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风险。
例如,在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的陵山的主峰上发现了一座古墓,其中就有一件金缕玉衣。
然而,由于其珍贵性和保护难度,这件金缕玉衣在考古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金缕玉衣

汉墓金缕玉衣示意图
考古发掘
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 于1994~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
王陵出土,由徐州博物馆花费两年 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二件、 多的时间修复完成。是目前国内出
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 土的金缕玉衣中玉质最好、玉片数
量最多、工艺最精的一件。这件金 件、江苏省徐州西汉楚王刘 缕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国之最:年代
戊(一说为第二代楚王刘郢 最早,距今超过2000多年,推断墓
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玉片最多, 客)的一件、 安徽省亳州东 玉衣长174厘米、宽68厘米,用
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腾(曹 1576克金丝连缀起4248块大小不等
的玉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 操祖父)的一件,共5件,已疆和田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
金缕玉衣反映的社会状况
金
金
金
缕
缕
衣
衣
与
与
与
汉
汉
汉
代
代
代
政
经
思
治
济
想
Thank you
金 缕 玉 衣
11804 宫正
二、金缕玉衣起源
三、金缕玉衣的考古发掘
一、金缕玉衣概况
四、反映的社会 现象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汉代,玉衣也称“玉匣”、“玉 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 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 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 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 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 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 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 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什么是金缕玉衣

什么是金缕玉衣金缕玉衣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
按死者等级分为金缕、银镂、铜缕。
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形状如人体,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
据说能让人逝后尸身不化。
中文名:金缕玉衣别名:金缕玉匣,玉押时代:汉代使用等级:皇帝和高级贵族结构:金丝、玉片实例: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的金缕玉衣1什么是金缕玉衣金缕玉衣,又称“玉衣”、“玉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
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
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帝王级)、“银缕玉衣”(诸侯王级)、“铜缕玉衣”(公侯级)。
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形状如人体,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可见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
2金缕玉衣价值金缕玉衣长1.74米,修复中共使用玉片4284片,金缕1576克,堪称国之重宝。
这件玉衣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首先,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金缕玉衣,其时代不晚于公元前154年,至少已有2154年的历史。
其次,玉衣使用的玉片最多。
一般的玉衣的玉片总数仅2000多片,多的也不超过3000多片,而该玉衣的玉片竟达到4000多片。
且玉片非常小,有些还不到1平方厘米,最大的也不超过10平方厘米。
其三,玉质最好。
玉衣全部使用新疆和田白玉和青玉组成,玉质温润。
其四,工艺制作最精,玉片保存最好。
这件玉衣玉片极薄,有些厚度仅1毫米。
玉片表面光洁度很高,至今仍然具有玻璃光泽。
玉片四边的倒棱、打孔都非常规范,其技艺精湛是现代艺人望尘莫及的。
金缕玉衣的外貌描写

金缕玉衣的外貌描写
金缕玉衣是一件非常华丽、珍贵而又具有传奇色彩的服装。
从外貌上来看,金缕玉衣给人一种极其华贵的感觉。
首先,金缕玉衣的面料使用了极为高级的丝绸或贵重的绢织品。
这些面料本身就散发着光泽,给人一种柔和的质感。
衣裳的颜色通常是鲜艳而富有变化,主要是以金黄色为底色,配以各种珠宝颜色,如红色、绿色、蓝色等,让整件衣裳充满了瑰丽的色彩。
其次,衣裳的上面绣有金银丝线,形成了各种精美的图案。
这些图案通常是精致而具有艺术感的,以瑞兽、山水、花卉等为主题,展现出高超的刺绣工艺。
金银丝线的闪耀和细腻线条的勾勒使得图案更加生动立体,给人一种瑰丽华贵的感觉。
衣裳的领口、袖口和下摆处通常边缘饰有宝石或珠串,这些宝石的颜色多样,如红宝石、翡翠、珍珠等,增添了衣裳的华丽感。
宝石的闪光点缀在衣裳之上,使得整件衣裳更加绚丽多彩。
此外,金缕玉衣的版型通常设计得十分优雅。
衣裳的裙摆宽松垂坠,能够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婉约之美。
衣袖可能会有特殊的设计,如喇叭袖或细长的披肩袖,使得衣裳更具飘逸感。
总的来说,金缕玉衣以其华丽、珍贵和精巧的工艺,以及鲜艳多彩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
无论是在正
式场合还是在古代宫廷中,金缕玉衣都是一件非常瑰丽壮观的服饰,展示了贵族的身份与地位。
金缕玉衣的制作与使用概况

2、使用等级
• 关于玉衣使用的等级,《后汉书· 礼仪下》中有明 确规定:
•
登遐„„皇后诏三公典丧事。„„皇后、皇太 子哭踊如礼。沐浴如礼。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 事,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饭含珠玉如 礼。槃冰如礼。百官哭临殿下。„„诸侯王、列 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 大贵人、长公主铜缕。
西北大学孙晨 5
二、金缕玉衣起源
• 1、考古学基础 • 2、思想基础
西北大学孙晨
6
1、考古学基础
• 玉衣的起源:史为推测玉衣可能在战国末 期已经有了雏形,死者脸上覆以缀玉的面 幕,身上穿有缀玉的衣服,可能就是汉代 玉衣的前身,也可能是《吕氏春秋》的所 谓“鳞施”
西北大学孙晨
7
• 郑绍宗在《汉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变》 中认为,鳞施是死者身上的玉片饰,也是 施于脸上的玉面饰,玉面饰是鳞施的一种, 并进一步做出推断,玉衣的形制是由鳞施 而发展,进而模拟甲胄而形成⑤;卢兆荫 在《论玉文化在汉代的延续和发展》一文 中认为汉代的玉衣可能是从战国时期的 “缀玉衣服”发展起来的,这种缀玉衣服 应该是《吕氏春秋》中所说的“鳞施”
西北大学孙晨 16
• 除了皇帝,皇后、诸侯王、公主以及其他宗室在经过皇帝批准的情况 下也可以使用金缕玉衣。比如中山靖王刘胜夫妇、楚王刘戊、中山怀 王刘兴、梁平王刘襄等都是皇帝的兄弟或者近亲,皇帝通过这种赏赐 最高葬具的做法表彰他们的功绩与表示亲近。此外,汉代的功臣、贵 戚也有可能获此殊荣。这一部分人使用的玉衣大都是由朝廷特别赏赐, 由于获此殊荣的人极少,因此被郑重地载入史册。如西汉时的霍光、 董贤,东汉时的耿秉、梁商等人都因位高权重、备受皇帝宠信,死后 使用了由朝廷赏赐的玉衣,这些玉衣是由东园匠统一制作的。 • 还有一部分使用玉衣的人生前为郡县豪强,但并非皇室成员、诸侯 王、列侯或其家族成员,史籍中也没有记载其死后接受朝廷赏赐玉衣, 这应属于僭越行为。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朝廷礼制遭到破坏的时期, 如东汉末年宦官赵忠为其父厚葬,竟然僭越使用了玉衣,遭到冀州刺 史朱穆的严惩。这种现象在汉代厚葬成风的社会条件下并非孤例,王 符《潜夫论· 浮侈篇》载: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 丧。或至金缕玉匣,檽梓楩楠,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 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可见东汉后期葬 制僭越的现象十分严重,越级使用玉衣者不在少数。这些玉衣选用的 材质和制作工艺与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制作的玉衣相比要差很远,具体 的制作地点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金缕玉衣——精选推荐
⾦缕⽟⾐01汉代是葬⽟的黄⾦时代。
所谓葬⽟即指是为下葬⽽做的、⽤于殓⼫的⽟器,其起源甚早,有学者认为可以追溯⾄良渚⽂化时期。
良渚⽂化许多⼤墓出⼟很多⽟器,且这些⽟器多遍布墓主全⾝。
⾄龙⼭⽂化时期,已出现专门放置死者⼝中的⽟琀,此种做法⼀直延续⾄商代。
⾄周代由于丧礼的完善,也随之发展出⼀套在整个丧礼过程中为死者的特设⽟器,如饰棺⽤⽟、⽟覆⾯、⽟琀、⽟握、丧葬⽤璧、⾜端殓⽟、祭祀⽤⽟等。
缀⽟瞑⽬有迹象表明,在战国末期⼀些⾼等级墓葬可能已经使⽤⽟⾐,覆⾯也相应地被⽟⾐的头罩所取代。
如中⼭王墓椁室内残留200余件⽟⽚,⽽这些⽟⽚之上⼜多有穿孔。
相应地,《吕⽒春秋·节丧》⾔当时贵族丧葬中有“含珠麟施”之俗,⾼诱注云:“麟施,施⽟于死者之体如鱼鳞也。
”西汉时期出现的⽟⾐则是承其绪。
02⾦缕⽟⾐的使⽤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是当时等级制度化的表征之⼀。
⽟⾐是汉代皇帝和⾼级贵族死时使⽤的殓服。
在汉代⽂献中,⽟⾐⼜称“ ⽟匣”、“⽟柙”。
根据⽂献记载⽟⾐的使⽤是分等级的,《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死后使⽤⾦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公主使⽤银缕⽟⾐,⼤贵⼈、长公主使⽤铜缕⽟⾐。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依据穿缀⽟⾐⽚的丝缕质地的不同,也可将⽟⾐分为“⾦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1946 年 9 ⽉,河北邯郸郎村的⼀座汉墓中出⼟了许多长⽅形、⽅形等形状的⽟⽚,这些⽟⽚⼤⼩不⼀,四周边⾓有细⼩穿孔,有的孔中还留有铜绿。
这些⽟⽚后来保存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根据该墓出⼟的“刘安意印”铜印可知,墓主为西汉象⽒侯刘安意,这是⽬前最早确认出⼟⽟⾐的汉代墓葬。
建国后河北望都⼆号汉墓、睢宁九⼥墩汉墓、⼭东东平陵⼭汉墓、河北定线北庄汉墓都出⼟有⽟⾐⽚,但这些墓葬都遭到盗扰,⽟⾐出⼟时都已散乱,⽆法了解其真实⾯⽬。
1968年随着河北满城西汉中⼭王墓的发掘,出⼟了两件完整的⽟⾐,由于这两件⽟⾐是⽤⾦丝编缀成的,因此发掘报告中将这两件⽟⾐取名为“⾦缕⽟⾐”。
什么是“金缕玉衣”
什么是“金缕玉衣”?
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
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
玉衣是穿戴者
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
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
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玉放置于人体上,可以使人的精气不致外泄,这样
就能保持尸骨不腐,期待来世再生。
所以玉衣在汉代玉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迄今为
止,中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其中以图中所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年代最
早、做工最为精美。
这件"金缕玉衣"1968年出土于中国北部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墓。
它分为头罩、
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个部分,全部由玉片拼成,共计2498片,并用重达1100
克的金丝加以编缀,衣体全长188厘米。
玉衣的头部有玉眼盖、鼻塞,下腹部有生殖
器罩盒和肛门塞。
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
脸盖
上刻划有眼、鼻、嘴的形状,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凸,完全与人的体型相适应。
整
件玉衣做工精细,玉片排列整齐,对缝严密,表面平整,颜色协调,着实令人惊叹,
反映出制作工匠的杰出技艺和达官显贵们的奢侈生活。
这件玉衣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一件历史文物的故事
一件历史文物的故事: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中国汉代的一种高级丧葬服饰,由金丝和玉石片组成,形状像一件衣服。
据传说,金缕玉衣是汉武帝的陵墓中出土的,后来成为了皇家墓葬的代表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在河南南阳发现了一座汉代墓葬,里面发现了一件珍贵的金缕玉衣。
这件金缕玉衣保存完整,由数千块玉石和金丝组成,上面还镶嵌着各种宝石,非常漂亮。
经过考古专家的鉴定,确认这是一件真正的金缕玉衣,价值极高。
现在,这件金缕玉衣被收藏在中国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件金缕玉衣的故事告诉我们,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物质形式,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我们应该珍视文物,保护好它们,让它们传承下去。
试论两汉的玉衣
试论两汉的玉衣一、本文概述《试论两汉的玉衣》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两汉时期玉衣文化、制作工艺及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学术论文。
玉衣,作为两汉时期独特的葬服制度,其使用范围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两汉玉衣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在古代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密切联系。
本文首先将对两汉时期的玉衣进行概述,包括其定义、分类、特点等基本内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玉衣的制作工艺,探讨其制作材料、技术、流程等方面的特点与变化。
随后,文章将着重探讨玉衣在两汉时期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包括其在葬礼中的地位、对当时宗教信仰的影响,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等级制度等。
本文还将对两汉玉衣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揭示其随着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玉衣,文章将探讨玉衣文化在地域、民族等方面的差异与融合。
本文将对两汉玉衣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与价值,以期为进一步推动玉衣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两汉玉衣的材质与制作工艺玉衣,作为两汉时期贵族墓葬中的重要随葬品,其材质与制作工艺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水平。
两汉玉衣的材质主要为玉石,包括各种质地的玉石片,如和田玉、岫岩玉等。
这些玉石片经过精细的切割、打磨和抛光,呈现出温润的光泽和细腻的质地。
在制作工艺方面,两汉玉衣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
需要选用合适的玉石原料,经过切割、打磨和抛光等工序,制作出形状规则、大小一致的玉石片。
然后,根据设计好的玉衣样式,将这些玉石片用金属丝或丝线串联起来,组成完整的玉衣。
在串联的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玉石片的位置和角度,以确保玉衣的整体形态和美观。
两汉玉衣的制作还涉及到雕刻、镶嵌等多种工艺。
一些玉衣上刻有精美的图案或文字,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一些玉衣上还镶嵌有宝石或其他装饰品,增加了玉衣的华丽感和珍贵性。
两汉玉衣的材质与制作工艺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高度物质文明和技术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金缕玉衣论述
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辉。
而玉在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比较著名的可以以良渚、红山玉器为例,均显示出当时玉器工艺水平的高超。
之后进入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无论是在工艺、功能、种类等方面都远超于前期。
直至汉代,玉器的发展可谓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汉代的玉器在继承前代玉器工艺水平的同时,又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摆脱前朝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新特色。
其中,特别是其中的葬玉,更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不仅在种类上有九窍塞、玉蝉、玉塞、玉握等众多品种,同时在工艺水品上也相应地达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而金缕玉衣,作为集工艺水平与身份为一体的象征,其水平之高超,为历代世人所惊叹。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皇帝、贵族的葬服。
由于在编缀玉衣时,按照等级分别使用纤细的金丝、银丝、铜丝,故又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等名称。
”而金缕玉衣,因其用金丝线穿孔连接小玉片而成,因而价值极高,并只为皇族所使用。
这也便注定使其成为盗墓者眼中价值连城的宝物。
在近代所出土的汉皇族墓葬中,有相当一部分墓葬的玉衣被盗,抑或是遭到破坏。
现今保存完好的金缕玉衣,主要有二:“一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约1100克;二是西汉中山靖王妻窦棺的金缕玉衣,全长为1.72米,由2160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量达700克。
”【1】这两件玉衣的头部内都有用玉制成的眼盖、耳镇、鼻塞和口珍。
头下面还有一个铜枕,铜枕外面婆金并镶嵌玉饰,铜枕里面装的是花椒。
玉衣内的尸体早已朽烂,窦缤还留有八颗牙齿和一点骨渣,刘胜仅留有一点骨渣而已。
【2】
经过对玉衣的复原我们可以看到,玉衣的构造与所埋葬之人的身形构造一致。
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组成,头部又有脸盖和头罩,上衣又分前片、后片和袖筒,均以人体为模板成型。
而玉片的形状则多为长方形、方形小块,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为梯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不规则图形。
对于制造一件玉衣所需要的技术步骤,通过专家鉴定,推测其大致需要三个方面:(1)对每一片玉片进行细致的打磨、雕琢,然后成型;最后便是金加工工艺了,在玉片制好后,用既柔软又结实的金丝将玉片一一编结在一起,至此为止,一件金缕玉衣才可宣告完成。
由于金缕玉衣的制作所需技艺之高超,因而制作一件金缕玉衣往往需要花费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完成。
“因此,每一套玉衣都是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结晶,是当时高度工艺技术水平的体现,也是封建统治者奢侈腐朽生活的实物例证。
”【3】
玉衣作为汉统治者骄奢生活的实例,仅在两汉时期特别盛行,而玉衣的雏形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具备,到了西汉时期,这一葬玉制度发扬起来,成为显示墓葬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东汉,规定: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公主等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
而在西汉则并无此明显的规定,我们在近代出土的西汉诸侯王的
墓葬中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均使用金缕玉衣而并非银缕玉衣,可见,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是在东汉时期才建立起来的。
玉衣的出现与流行,是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丧葬观念的变化密切相连的。
西汉时,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时国力大大增强,“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于是,统治阶级的生活日益奢侈腐化,生前穷奢极欲,死后则实行厚葬,在丧葬制度方面也有明显的变化,战国和西汉早期的长方形木椁墓逐渐为仿生人宅院的洞室墓所替代,随葬品也多为日常生活用具及宅楼庭院等模型。
”【4】玉衣就是在这种厚葬之风日甚的背景下出现的。
汉代的统治者们一方面认为使用金缕玉衣是其身份地位的绝好体现,另一方面,他们使用金缕玉衣也是因为相信玉衣可保其尸身永久不腐。
因此,他们为此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制作金缕玉衣,同时花费了大量时间将金缕玉衣制作成为一集技艺、金贵、身份与一身的传世佳作,殊不知,无论是金缕玉衣、银缕玉衣,抑或是铜缕玉衣,均未能使其永世不朽。
据《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西汉末年赤眉军掘开汉陵,看到用玉衣殓葬的尸体“率皆如生”。
这当然属于无根据的传说,墓葬中人,早已化为尘土。
随着西汉的覆亡,东汉政局的不稳,直至后来东汉政权的灭亡,社会处于动荡和不安中,这种西汉以来的厚葬之风也随着王朝的覆灭也逐渐衰落。
“三国时期曹王继位后,斥责使用玉衣是“愚俗所为也”,明令禁止使用‘珠濡玉匣’下葬。
封建统治阶级以玉衣为葬服的制度,便至此结束。
”【5】而这些被实行厚葬的墓穴,大部分在这兵荒马乱的时期被盗掘一空,仅有少数幸免于难,直至为后人所发现,才再度的向世人呈现出那个朝代玉器技艺水平之高超,封建统治者生活之骄奢。
注释:
【1】钟华邦,《趣谈玉衣》,《珠宝科技》,1995年02期
【2】齐吉祥,《金缕玉衣》,《历史教学》,1984年09期
【3】齐吉祥,《金缕玉衣》,《历史教学》,1984年09期
【4】古方,《玉衣之谜》,《中华文化画报》,2008年03期
【5】齐吉祥,《金缕玉衣》,《历史教学》,1984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