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传播结构过程和模式ppt课件
公共关系学之公共关系传播(PPT 39页)

公共关系传播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原理
一、传播的含义和特点 传播的含义: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
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关系。 传播的特点 • 传播具有互动性 • 传播具有共享性 • 传播具有社会性 • 传播具有符号性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信源:传播者 信息:传播的内容 编码:传播信息的设计过程 媒介:传播渠道 受众:受传者,也称为信宿 译码: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过程 噪声:附加在所传递的信息上对所传递信息的真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信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对谁说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返回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受器
信宿
信息
信号
信号
信息
噪声
返回
施拉姆的循环互动模式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信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信息
返回
个体自身传播
含义:个体自身传播又称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 接受外部信息进行自我信息处理的活动
视听类媒介 • 图片资料 • 幻灯盘 • 录像片
实物媒介 • 产品和模型 • 公关礼品
组织形象标识系列
三、大众传播媒介 印刷类大众媒介
• 印刷媒介的优点 • 印刷媒介的缺点 • 报纸和杂志的特点比较 电子类大众传播媒介 • 广播 • 电视 大众传播的功能
四、网络传播媒介 万维网 域名设置 主页浏览 电子邮件 电子公告栏 聊天室 上网媒体
第三节:创造有效公共关系传播的条件
一、创造最佳的传播者条件 传播者最好具备权威性、客观性、亲密性 二、创建良好的信息条件 选择适当的信息符号 扩大与公众的共同经验范围 提供合适的信息内容 三、传播对象分析 四、重视传播环境的影响 五、完善传播沟通的技巧
传播学ppt课件全

第四节 传播的革命
一、语言传播革命 二、文字传播革命 三、印刷传播革命 四、电子传播革命 五、网络传播革命 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第五节 传播的模式
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 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 1、单向传播模式(五W模式) 2、双向传播模式 3、互动传播模式 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拉斯韦尔五个W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 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 效果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丹斯螺旋模式
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
德弗勒传播与反馈模式
格伯纳传播总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
第六节 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的来源与阐释 二、传播的个人功能 三、传播的组织功能 1、告知功能;2、表达功能;3、解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 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 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
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 运行。
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
重要概念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 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
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 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 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交叉学科。
第三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1、研究现状 2、未来趋势 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操作化、
传播学课件

定性研究方法
包括访谈、观察、参与式观察等,用于深入 了解受众和传播效果。
混合研究方法
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综合分析传播效果。
05
传播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
01
新闻报道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 向公众传递国内外时事、社会生 活等新闻信息。
新闻评论
02
03
媒体监督
针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分 析和评论,引导公众了解事件真 相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应用
整合传播模式适用于现代数字化媒体环境下 的品牌营销、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等领域的 传播活动。
04
传播理论与研究
传统传播理论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描述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包括谁、说了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
施拉姆循环模式
强调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者和受 众相互转换角色。
01
新闻报道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大 众传递新闻和信息。
电影和电视剧
通过影像和故事情节向观众传递娱 乐和文化信息。
03
02
广告
通过各种媒体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或 服务。
公共关系
通过公关活动和传播策略来塑造组 织形象和声誉。
04
组织传播
内部沟通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包括会议、通知、邮件等 。
对外宣传
社会教育
通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 识,提高公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06
传播学的前沿与展望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研究
社交媒体传播
研究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包括 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社交网络等方
面。
移动传播
研究移动终端的传播特点,如手机、 平板等,以及移动传播对人们信息获
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事情来衡量,时间的速度就不一样了……事情发
生的越多,时间就过得越快。时间一加快,叫人 像是骑在快马背上,有些头晕目眩。” • —— 阿来《尘埃落定》
四、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
• 现实环境—直接环境—客观世界
• 媒介环境—间接环境—虚拟环境—主观世界
• 贡献: • ★ 强调大众传播的作用;
• ★ 在现代社会中:
•第二节 传播的功能
• 一、传播的层次和类型
•
• • •
二、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
三、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四、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 五、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 重点:拉斯维尔的5W模式、申农-韦弗的 控制论模式、传播的四大功能 • 难点: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
•第一节
• 一、传播结构的构成要素:
传播的结构
4.德弗勒的环形(互动过程)模式
大众媒介设施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
信宿
接收器
信道
发射器
信源
反馈设施
循环模式的优点: 1、它以双向的环形结构真实地呈现了信息交流的复杂性,较全面地 反映了传播的主要过程。 2、它增加了另一组要素,以显示信源获得反馈有多种途径(大众媒 介设施和反馈设施),而反馈则使信源有可能不断改进传播方式以更有
•
该模式假定在我们能够观察之前,有关的传播过
程已经开始了。A和B对信息的分享导致了一个逐渐走 向更多相互理解的循环过程。
• •
A将信息I1与B分享; B将信息I1理解和解读成I2;
•
• •
B作出反应将I2与A分享;
一直循环下去……
(三)社会系统模式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美国社会学者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文章中 提出的。
传播模式精品PPT课件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源自XX月XX日香农——韦弗的线 性模式 马来茨克模式
人物 概念
应用 拓展
1
人物介绍
1
MOMODA POWERPOINT
C香农
马来茨克
德国学者,1936年提出了社会传播 结构,再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 书中对各因素有详尽讨论。
2
概念
1
MOMODA POWERPOINT
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在这个 模式中,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
好,电视信号弱而非电视信号又过强,造成图 像不清晰;教室里光线过强,影响了显示在屏幕 上的投影图像的清晰度;教室外过道上的谈话声 过大,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授课及学生听讲等;这 些都可以看作是噪声的影响),产生某些衰减和
失真。
马莱茨克模式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应用了"场论" 的研究思想。"场"本是现代物理学的一 个概念,它是指从环境与物体的关系上 去把握物体的特征及环境的特性。场论 是勒温在研究群体动力学提出,已经发 展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 环境内复杂的因素和变量相互之间的影 响。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 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 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 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而在与社会 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3
应用
背景 局限性
适应领域
背景 模式中第一个传播过程的模式是由贝尔电话实 验室的香农提出的。后来与韦弗合作。.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17
就最终的理论实践而言,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拉美的学者发现,发展传播学所强调 的西方对欠发达国家的大众传媒建设提供援助,实际上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依附关系。从发展 传播理论项目中获益的并不是发展中世界的人,而是打着现代化和发展旗号扩张到第三世界、 为其媒介产品寻找到新消费者的西方媒体和传媒公司。譬如,当第三世界国家出于国家发展 与社会转型的目的引入西方电视时,其结果往往是电视很快成为上演好莱坞节目的娱乐媒体 而不是成为提高教育和发展的媒体——娱乐(或广告)超过了启蒙。传播政治经济学者阿 芒·马特拉在考察了卫星电视时代拉丁美洲国家的跨国传播实践后就指出,新的信息传播技 术的应用并非通向文化商品的民主化途径,而是强化了隔离政策,巩固了等级制度,使过去 的垂直结构的权力概念借助传播网络变得更加复杂。
18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范式
19
政治经济学范式是指从政治、经济即权力和资本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现象的世界观及 其研究方法。它被定义为并聚焦于对社会关系尤其是权力关系的研究上。政治经济学范 式源于19世纪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核心的学理依据是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即:一个拥有社会物质生产手段的阶级或集团同时支配着社会精神生产的 手段。具体到传播学领域,传播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将信息传播现象置于一个更广泛的历 史、经济和社会背景之下。
7
新媒体传播 PPT课件

知沟理论
• /vplay/m-106555.e1?alliance=152055 芝麻街
• 数字鸿沟
• Access • Basic skills • Content • Desire
(家电下乡)
小组讨论
• 在未来,是否还有数字鸿沟?鸿沟会增大 还是减小?为什么?
抢购风潮一传播方式群体传播群体极化网络群体性事件二传播内容二传播内容意见流网络舆情三传播形态距离的完全抽离一个人门户网站二传播裂变模式三网众传播模式四微博传播模式两级传播模式需要修正传播发生裂变需要关键环节知识传播变为观点传播观众谈资变为社会议题传播倍增器
第三讲 新媒体传播
第四章 新媒体传播
理论的修正 新传播形态
新传播模式 思考与讨论
第一节 理论的修正
研究热点 传播者研究 受众研究
研究的热点
表象研究-本质内涵-传播机理 媒介即关系 新媒体与话语权
传播者研究
把关人 拟态环境 议程设置
பைடு நூலகம்
受众研究
• 受众研究的属性——政治性、商业性、学术 性
• 意见受众 • 传播失范行为 • 知沟 • 沉默的螺旋 • 涵化理论 • 第三人效果
• 互联网传播和“民主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沉默的螺旋
你为何在网上选择沉默?
第三人效果
网络暴力、色情、低俗内容是否对你产生不 良影响?是否应该对网络进行内容管制?
抢购风潮
第二节 新传播形态 一、传播方式 二、传播内容 三、传播形态
一、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重新部落化 组织传播——虚拟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群体极化、网络群
传播倍增器:互联网
小组讨论----画图
金字塔的变化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学的相关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播学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传播模式的理解和应用2.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的分析能力第三章:人际传播3.1 教学目标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人际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角色扮演材料:提供角色扮演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人《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六章:大众传播6.1 教学目标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媒体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大众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媒体素材:提供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媒体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的分析能力第七章:文化传播7.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文化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文化案例素材:提供文化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文化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的分析能力第八章:危机传播8.1 教学目标理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2 教学内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案例分析法:通过危机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危机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危机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危机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危机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策略和原则的分析能力第九章:广告与营销传播9.1 教学目标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掌握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2 教学内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案例分析法:通过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的理解程度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策略和技巧的分析能力第十章:传播学与现代社会10.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掌握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分析传播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10.2 教学内容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传播学教案》PPT课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和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社会系统模式 (1)赖利夫妇社会系统模式
基本群体 基本群体 CC
更大的社会 结构
讯息 讯息
社会总系统
基本群体
基本群体 R
更大的社会 结构
传播学原理和实务——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赖利夫妇社会系统模式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
过程之一,并把它们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 重视传播过程中个人外部环境(包括群体)的影响。
传播学原理和实务——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 (2)马莱茨克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0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讯息 讯息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传播学原理和实务——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强调每一 个传播参加者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 都具有传播者与受传者两种身份,也都具 有发信、受信和编码、译码这4种功能。 (2+4定律)
■练习:
试描述生活中熟悉的一种传播现 象,并用已知的传播模式加以解析。
二传播结构过程和模式ppt 课件
一、传播的过程
1、“结构”和“过程”
“结构”是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要 素及其相互关系。
“过程”是事物运动的状态,是动 态的结构。
拉斯韦尔“5W”模式
who
传者
says what
what channel
whom
讯息
媒介
受者
what effects
效果
控制 分析
大众媒介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
信宿
接收器
信道
发射器
信源
传播学原理和实务——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弗勒控制论模式突出了反馈的机能, 突出了传播的互动性性、循环性。
*反馈是指传播过程中,受者对接收到的 信息所作出的反应和回应。
德弗勒控制论模式提示了大众媒介对 传播过程的介入。
(2)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
内容 分析
媒介 分析
受众 分析ຫໍສະໝຸດ 效果 分析(2)申农-韦弗信息论模式
信源
发射
器
讯息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讯息
发出的信 号
收到的信 号
噪音
传统的线性模式的不足:
(1)传者和受者之间关系固定化,不 能发生角色的转化,与实际传播活动不符。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传播 的互动性。
2、循环互动模式
(1)德弗勒控制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