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精读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文档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精读教学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着广泛

而深远的影响。他对文本精读的阐释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细细的品味和把握叶圣陶先生阅读教学观的精髓,吸取其营养,逐渐完善我们的阅读教学法,尤其是在当今文本精读上自习揣摩。

叶圣陶先生所谓的精读也就是我们语文课中的课文讲解,包括对古诗、古文、小说、散文等的解读。对于精读,叶圣陶先生是反对“逐句讲解”的。叶老认为:“教书逐句讲解,是从前书塾里的老法子。讲完了,学生自去诵读;以后是学生背诵,还讲,这就完成了教学的一个单元。而所谓的逐句讲解包括:解释字词的意义和说明成语典故的来历这两项预备工作;预备工作之后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便是主要工作了。”叶老并不认同逐句讲解这种教学方式的,甚至是反对。他认为需要逐句讲解,理论上必然要作以下几个假定:“假定学生无法了解那些字词的意义;假定学生无法考查那些成语典故的来历;假定学生不能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不然,何必由教师逐一讲解;假定读书的目标只在能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译得来,才算读懂了书,不然,何以把这一项认为主要工作而很少顾及其他;假定教学只是授受的关系,学生是没有能力的,自己去探讨也无非徒劳,必待教师讲了授了,他用心地听了受了,才会了解他所

读的东西。”老师的心里不一定意识到以上的假设,可是,如果课上只是逐句讲解,就不得不承认这几个假定的存在。而从教育学的观点看这几个假定是不存在的。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逐句讲解的方式还是广泛存在的。特别对于文言文的讲解更是严重,教师一句一句的译,学生在下面听着,有几个聪明勤快的学生还会在书上记一记,可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竖着两个耳朵听,然后左耳听右耳冒。一篇课文译完,你再问其中一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就是记了的学生,可能还要翻看笔记。这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没有自己动天君。对于文章只是等待老师的讲解,不自己动手翻查寻找。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课文讲授之前,启发调动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将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就解决掉,不再绝对的依赖教师。

叶老的教育思想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如何过渡到“不需要教”,这其中就有一个习惯养成的问题,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一辈子受益。教师指导课前预习,主持课上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外乎是为了培养一种习惯,一种自己阅读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避免逐句讲解的出现,着重于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养成。在指导方面多下功夫,减少逐句讲解的辛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要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求甚解”,哪里不清楚哪里不明白,都要一一的弄清楚。“对于一个词儿,一

种句式,一句习语或成语,第一须明白它的意义。第二须取许多例子,同样的与近似而实际不同的,互相比勘,来看出它的用法。”这才是彻底了解,这算得上“精读”了。

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看叶圣陶阅读教学理论的当代价值

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看叶圣陶阅读教学理论的当代价值 【摘要】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界影响较大,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有丰富的理论资源。本文试图从《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理念来审视叶先生阅读教学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叶圣陶阅读教学理念当代价值 我国著名教育家、语文泰斗叶圣陶一生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给我们中国语文教学留下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教学经验,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面,叶圣陶先生造诣很深。 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语文阅读教学曾做过精辟的论述:“语文是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功课,应该培养学生两种基本的能力,一是接受,即听别人说的话,读别人写的东西,二是表达,好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便是语文要培养的四种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需要加强训练。” 对于如何实施语文阅读教学,叶圣陶先生曾进行了深入阐述,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把学生当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循循善诱,布置合适的语文阅读环境,让学生自觉地体会、试练,主动地学习、领会作品,而不应该把学生当作一只只‘空瓶子’,只要教师把各种知识、各种道德条目灌注其中就行了”。他把这种教学思想形象地称之为排除“空瓶子”观点而树立“生活体”观点,其理论实质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让学生主动地与阅读材料接触。这种思想与现在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理念是何其的相似。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理念在当代仍能闪耀其智慧的光芒。 我们再来熟悉一下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考虑汉语文字的特点,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想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实质上与叶圣陶先生主张的阅读教学观是完全一致的,都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家情感的体验中,形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精读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文档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精读教学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观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着广泛 而深远的影响。他对文本精读的阐释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细细的品味和把握叶圣陶先生阅读教学观的精髓,吸取其营养,逐渐完善我们的阅读教学法,尤其是在当今文本精读上自习揣摩。 叶圣陶先生所谓的精读也就是我们语文课中的课文讲解,包括对古诗、古文、小说、散文等的解读。对于精读,叶圣陶先生是反对“逐句讲解”的。叶老认为:“教书逐句讲解,是从前书塾里的老法子。讲完了,学生自去诵读;以后是学生背诵,还讲,这就完成了教学的一个单元。而所谓的逐句讲解包括:解释字词的意义和说明成语典故的来历这两项预备工作;预备工作之后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便是主要工作了。”叶老并不认同逐句讲解这种教学方式的,甚至是反对。他认为需要逐句讲解,理论上必然要作以下几个假定:“假定学生无法了解那些字词的意义;假定学生无法考查那些成语典故的来历;假定学生不能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不然,何必由教师逐一讲解;假定读书的目标只在能把书面的文句译作口头的语言,译得来,才算读懂了书,不然,何以把这一项认为主要工作而很少顾及其他;假定教学只是授受的关系,学生是没有能力的,自己去探讨也无非徒劳,必待教师讲了授了,他用心地听了受了,才会了解他所

读的东西。”老师的心里不一定意识到以上的假设,可是,如果课上只是逐句讲解,就不得不承认这几个假定的存在。而从教育学的观点看这几个假定是不存在的。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逐句讲解的方式还是广泛存在的。特别对于文言文的讲解更是严重,教师一句一句的译,学生在下面听着,有几个聪明勤快的学生还会在书上记一记,可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是竖着两个耳朵听,然后左耳听右耳冒。一篇课文译完,你再问其中一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就是记了的学生,可能还要翻看笔记。这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没有自己动天君。对于文章只是等待老师的讲解,不自己动手翻查寻找。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有责任在课文讲授之前,启发调动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将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就解决掉,不再绝对的依赖教师。 叶老的教育思想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如何过渡到“不需要教”,这其中就有一个习惯养成的问题,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一辈子受益。教师指导课前预习,主持课上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外乎是为了培养一种习惯,一种自己阅读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避免逐句讲解的出现,着重于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养成。在指导方面多下功夫,减少逐句讲解的辛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要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求甚解”,哪里不清楚哪里不明白,都要一一的弄清楚。“对于一个词儿,一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 南市中学朱跃光 1.语文教学:课堂要包含情意,充满人文关怀。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情”忌加外,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对它们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会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情感。 2.语文教师:有些国文教师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章一句一句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句翻译成口头的语言。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有些国文教师忧世的心情很切,把学生的一切道德训练都担在自己肩膀上。有些国文教师喜欢称赞选文,未讲以前,先来一阵称赞,讲过以后,又是一阵称赞,而所用的称赞语无非一些形容词或形容语,如“好”,“美”,“流利”,“明彻”,“典丽矞皇”,“雅洁高古”,“运思人妙”,“出人意表”,“情文相生”,“气完神足”之类。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出议论题教学生作。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个地方该用句号或该用读号,都打一个圈,表示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 3、关于“美读”: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谈“教是为了不教”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有感:也 谈“教是为了不教”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铿锵有力地说:“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无以为语文教师。”的确,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因此,《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成了摆在我案头的一本重要书籍,仿佛是漫漫长夜里一盏明灯,使迷茫在语文教学路途上的我认清了方向,对我的专业成长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本书中,叶老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众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阐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叶老先生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文中常常提到“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知识,乃是教学生学”;“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老先生通过这些言论,苦口婆心地告诉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为了不教而教。其实,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境界。 叶老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教育思想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教育正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教师仅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丝毫没有创新思想,绝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539页)。这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新课程目标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或是不自觉地怠慢,冷落学生,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当下也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有人认为讲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而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因此,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此相适应,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师生间的交往,也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两论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两论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大致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它是叶老结合自己从事语文教育方面的实践,总结当时广大语文教师教学中的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外语文教育思想,特别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内容丰富,精萃深刻。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定义与释义:“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其二是关于语文的学科性质:“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种。” 同,其实是一回事,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愿意。第二种解释与愿意为近,惟‘文’字之含意较‘文学’为广,……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愿意合矣。” 从以上话中,可以发现叶老对“语文”的释义存在以下问题:1、对“语文”的确切含义未作正面解释,比较模糊。2、将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是一种错误。3、“语文”一词,容易使人望文生义。如解释为:(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3)语言和文章,(4)语言和文化。不同的解释,影响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 “语文就是语言和言语。语文课既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文字、语法、修辞、逻

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言语(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者两种外部言语,以及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言语)”。这种释义为我们准确地解释了“语文”的内涵。根据小学生学语文的特点,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这门功课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言语,旨在提高学生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不是以学习语言为主,不是过多的讲解有关语言的理论规则,让学生记住一些名词术语。 弄清语文的含义是界定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正理解语文呢的含义是理解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对“语文”释义的不准确:将“言语”与“语言”混淆,影响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叶老比较笼统地指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是工具”,虽指出了语文具有工具性,但没有指出其学科本质属性,没有明确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质的区别。受此影响,近年来,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仍一直在工具性、思想性的范畴内兜圈子,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二是“信息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交际性的基础工具课”,“具有交际性质的基础工具,这是小学语文学科…… 减。“化” 练习课。 确定语文具有言语技能性,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做到: 1、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主,而不是以讲授语文知识为主。要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言语技能训练,通过技能的操作,掌握相关的技能,并组织学生反复练习熟练为技巧,再通过长时间的运用逐步内化,积淀为言语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因此,要“多读多写”。 2、遵循学生言语技能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分解总结出语文运用的技能体系,并合理安排,逐一进行训练。经过一项项分解的关于言语关于读写听说的及鞥的教学,使学生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逐一掌握言语技能,最终形成较强的言语能力。因此,要变老师的分析为学生进行系列有序的、生动有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贯穿言语技能训练于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如,“读写结合法”,为使学生读写训练有序,归纳出小学记叙文为八类50各基本功。“读写结合法”的成功,有理地证明了语文有技能性,要把语文课上成言语技能训练课。

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精品文档

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 一、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内容论述 1.语文教学目的“应需”观。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中,他认为语文教学根本的价值和目的在于“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这一思想是在对语文教学本质科学的认识为基础上而产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叶先生对社会价值的正确把握以及对现代语文教学目的理性认识。现代教学的价值及目的在于:以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取向,意在将人们培养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全的公民,促进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而如今我国语文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要的工具,能够熟练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来应对生活也已成为做人最为基本的条件,是作为一个健全公民所必须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语文教学目的“应需”观念,正是对现代教学价值及目的的良好体现,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思想的这一观念强调,语文教学要切合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需要,切勿实行模仿、记诵式的与现实社会相脱离的教学;语文教学内容及方法要使学生终身都能够受用,而非只是一时作为应试之用。与此同时,这一观念也意味着现代语文教学在教育人群上,要由过去针对儒生及官吏进行教育的贵族化语文教学,向面向广大劳动者的大众化语文教学转变,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民主、科学的现代语文教学。 2.语文教材的“科学”观。叶圣陶自1912年参加语文教学

工作起,就开始致力于语文教材的分析、革新工作,对于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叶先生还亲自参与了多种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其具有丰富的语文教材编写理论和思想,涉及面十分广泛。关于语文教材的作用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除了应发挥其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作用外,还应当起到提高和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作用,成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关键点,进而作为语文教学例子、工具、凭借的一种而存在。针对这一内容,叶圣陶提出了“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著名理念,这一理念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社会将教材视为不可更改的藩篱,对当时的语文教材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语文教材的本质,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其主旨在于提倡发挥语文教材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这一理念对那些错误的认为语文教师就是讲教材、教教材,围绕教材开展语文教学的观点,能够起到纠正的作用,能够使语文教师正确的看待教材,开展科学的语文教学工作。 二、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特点 1.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特点。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其科学性表现为:叶先生能够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语文这一学科,并对其进行恰当而正确的定位。叶圣陶科学语文观基本的立足点在于“用语文”,其中“用”即运用、使用,掌握语文知识使其

浅谈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

浅谈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 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叶圣陶提出的“情感教育”、“鼓励教育”和“启发 教育”等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叶圣陶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而不仅 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情感教育是对学生的修养、品德和道德感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 爱心、责任感和公益精神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素质,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去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和社会责任感。 叶圣陶倡导鼓励教育。他认为,“激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通过鼓励和表彰,学生 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认同和肯定,才能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动力。在现代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让每个学生 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叶圣陶还提出了启发教育的教育理念。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现代教学改革中,我 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给予我们关于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 质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力和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教育应该注 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在教育实 践中,按照叶圣陶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

谈叶圣陶的"善教说"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启示

谈叶圣陶的"善教说"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启示 摘要:教学是以教师为“教”的主体,学生为“学”的主体的一种活动方式,小学语 文教学中积极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叶圣陶的“善教说”不仅强调需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提示教师在个人文 化素养上应当不断地进行提高,以使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逐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叶圣陶“善教说“;教学启示 引言: 教学作为一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培养人才活动,对同学们学习能力提高,掌握文化 科学知识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学生自主探究语文学习,则可促进学 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同时,也使他们的学习视野变得宽广,教师遵循叶圣陶的“善教说”,进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激发同学们语文学习兴趣,逐步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语文学习提高自信心。 一、叶圣陶的“善教说” 叶圣陶的“善教说”对语文教师具有较多的启示,“善教说”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研究学生,进而基于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学习,并且掌握学习技巧, 逐步学会鉴赏、分析语文,提高个人阅读、写作能力。“善教说”也尤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推动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究语文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提高,教师进 一步推动学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最后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司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圣陶的该句话是强调教师应当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同学们能够得到更好的语文教学。叶圣陶的“善教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启示是诸多的。首先,教师应注重教学启发性,推动学生 在课堂中自觉地思考语文,从而提高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当不断优化自己的教 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以逐步提高教学趣味性,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总而言之,叶圣陶的“善教说”,对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教师始终应当探究“善 教说”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以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同学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语文学习乐趣,有效提高个人语文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意识。 二、教师如何有效地施教 “善教说”对教师应当如何做一名高质量的教师具有重要的启示。通过“善教说”,教师认 识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的必要性。一味地将语文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是错误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注重循循善诱,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进而使同学们能够在语文教师的课堂中形成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路人,是孩子们的良友。所以,在课内外,教 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情感,进而以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学习,使同学们的语文 学习兴趣得到激发。首先“善教说”尤其注重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和素养,教师应当保持好学 的精神,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并且能够形成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班级 中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并因材施教,使中小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切,形成信任感,从而 愿意学习语文;其次,教师应当关注到“善教”即是“乐教”的含义。叶圣陶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始终对教育事业应当保持热情,不断地探究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才。

叶圣陶善教说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的引言

叶圣陶善教说对当下中学语文教 学的启示的引言 嵇康 无论是200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在实际操作阶段,很多老师对这一点把握不准。有的老师抓住了教材富有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过于强调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生态,把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生命教育课、自然环境课、生态环保课;有的老师紧扣“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这一要素,把语文课演绎为思想品德课、伦理道德课、历史故事课,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有的老师则迫于考试的压力,把语文教学内容狭隘地选定为凡是考试要考的,就讲,而且大讲特讲;凡是考试不考的,就一概省略不说,也不让学生自主学习。他们把一篇文章切割成一个一个知识点,然后编成一道道题目。这些老师的眼里只有题目,不见文章,更不见文学和文化。 当前,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使用语文教材? 叶圣陶说得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坚持一生的教材观,在他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叶圣陶主张通过语文教材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他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例子,而不应该是终点,它是打开无限知识库藏的“锁钥”。新课标(2011版)规定,语文教材内容的安排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语文教材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材不是目的,而是途径

传统的教材观是以教材为中心,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教材”。这种教材观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叶圣陶主张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学最终目的不在于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触类旁通,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用教材教”,是通过对教材中一篇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习得语言建构与运用、获得思维发展与提升、悟得审美鉴赏与创造、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不是一般意思上的“教教材”。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我还有两篇课文没有教完呢,怎么能考试呢”,或者这样说“本次考试的范围是第几单元到第几单元”。好像把那几篇文章教结束,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目的。殊不知,教材应该只是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途径而已,而不是学习语文的目的。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一定要牢记“用教材教”这四个字。“用教材教”是把教材视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课程资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真切而独特的体验,完整的过程与巧妙的方法,以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教材不是权威,而是参考 曾几何时,教材怎么说,教师便怎么说,教师怎么说,学生便怎么学。教师没有自己的见解,只是按照教参的解读来解构教材;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的“瓶子”,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材观把教材视为规范教学的“权威”和“圭臬”,它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盲目崇拜。长期以往,教师不会教书,学生不会学习。叶圣陶认为教材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而已。新课改则更进一步指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只是编写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教授统一指定的教材,而是可以选择适

论叶圣陶语文审美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品文档

论叶圣陶语文审美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语文的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为目的,以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对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与潜能的发挥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的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重组成部分。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中阅读、欣赏和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在这方面叶老提出了具体的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及实施的途径。 一、叶圣陶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的审美教育。1941年叶老就明确指出:“国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学作文章的技能,这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 叶圣陶认为“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是“国文教学悬着的明确目标”之一,他进一步强调,语文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从而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趣味高尚的人。 叶圣陶于1949年8月负责拟定的《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就强调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21世纪我国第九次的新课程改革也十分注重学生的语文审美教育,足显叶老语文教育思想具有鲜

明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显然,这些提法与叶老的语文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二、叶圣陶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 叶圣陶指出,中学生应该具有文学审美鉴赏的本领,不仅会欣赏好的文学作品,还要会批评坏的文学作品。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欣赏欣赏好的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呢?叶圣陶提出了具体的文学欣赏的途径。 (一)涵咏品味语言文字 语文审美教育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叶圣陶认为教师应该遵循阅读教学“批文入情”的法则,引导学生咀嚼品读文学作品的语言。他主要提出了“语感训练”和“吟诵”这两种鉴赏文学语言的方式。对于“语感训练”,他强调:

叶圣陶与《变相的语文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叶圣陶与《变相的语文教学》 据已有的资料来看,从1932年的初级小学《开明国语课本》到1948 年的《文言读本》,叶老自编或参与编写了十多套国文教材。其中有的教材,如《国文百八课》(同夏?尊合编),编排体系、课文选取、教学指导诸方面都达到完善的程度,堪称语文教材的经典,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1949年建国以后,叶老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他一方面肩负全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方面仍以极大的精力领导中小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叶老的领导是具体的,不限于制定方针和原则,而且深入到一字一句之中。“文革”前17 年间,人教社出版的一代又一代各种教材,那初稿集合起来真要“汗牛充栋”,其中绝大部分是经叶老亲自审阅和修改的,语文教材更是一字一句一个标点都凝结着叶老的心血。 先生在20世纪30 年代发表的一篇教育评论《变相的语文教学》,对当前我国教育仍有诸多启示。 【原作呈现】 叶圣陶(左)与朱自清1921 年在杭州。1985年,巴金看望91 岁的叶圣陶(右),叶老拿出亲自审定的《叶圣陶散文甲集》赠送老友。 冰心来到叶圣陶家,两位老朋友亲切交谈。有人说现在中学课程太多,五花八门,使学生应接不暇。我说现在中学课程并不多,除了英

文,只有一门,便是国文。从中学往下,小学的课程似乎也不少;然而也只有一门,便是国语。从中学往上,大学的课程真可谓五花八门了;然而除了英文以及第二外国语,也只有一门,便是国文。 一个小学上自然课,课本摊在书桌上,学生看到“常绿树是四季常绿的,落叶树是秋冬落叶的”这样的文句,教师讲解了,“常”是什么意思,“绿”是什么意思,“落”是什么意思,“四季”是什么意思,“秋冬”是什么意思,一一说明,不厌其详;然而贯穿起来说:“一年四季总是生着绿叶子的那种树,叫作常绿树;到了秋天或冬天落掉叶子的那种树,叫作落叶树。”的铃⋯⋯的铃⋯⋯下课了。 一个中学上劳作课,教师受了学生的敬礼,回转身去就写黑板,一面写,一面看手里的“脚本”,最先写上六个大字:“书架子的制造”。接着是个小标题:”书架子的材料”,随后便是木与竹都可以做书架子,从价值方面说,竹比木便宜,从效用方面说,木比竹坚实;以及什么木什么木都可以做书架子,哪一种木最好,可是价贵,哪一种木最差,可是便宜,诸如此类。写完了一段,再来个小标题:“书架子的制法”。随后便是书架子的大小,视需要而定;假定它五尺高,分作六层,每层该多少高,横里该多少宽,诸如此类。第二段没有写完,下课铃响了,教师这才面对学生开口道:”今天来不及讲了,下一回再给你们讲 但是,假如有一个人,绝对不熟悉现在的教育的实况,他跑进无论哪一级的学校参观一天两天,必将惊讶地想到:”平常人听了两个钟头的平铺直叙的演说,就会打呵欠,伸懒腰,用鞋底擦地板,给演讲者

关于《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28题。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 吕叔湘 ①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②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③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④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开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

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开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24.第一自然段由四句话组成,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根据作者的思路,该段的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在下面的标记符号中表示。(2分) ① ② ③ ④ 25.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6分) 答:第一种弊端是 第二种弊端是 第三种弊端是

阅读教学中以境引情的策略-2019年教育文档

阅读教学中以境引情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美的情感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陶冶的。在教学中应通过引读创设情景,使学生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具体形象的实体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应特别注意挖掘和捕捉美的实体,从而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耳濡目染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万千景象,从而激起学习的悬念和思考,激起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做到“以境引情”。 一.生活启情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章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人生世相。以文章为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情感,领会其构思技巧,并使之受到真善美的渐染熏陶。中学生虽然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也不深刻,但他们正处在“花季”年龄,站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上,对生活充满热望,所以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可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振动起飞向生活及历史广阔蓝天的翅膀,可使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内容鲜活起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把握就更全面深刻了。 二.图画生情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几点探讨-精选教育文档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几点探讨 叶圣陶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集大成者,始终从事和指导着我国的语文教育。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我国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曾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将继续启迪我国的语文教改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其中,语文工具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等思想很有价值。 一、叶圣陶对语文内涵的界定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与政治、历史、人伦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这种的以文章诗赋为本位教育,学生只学习书面的文言文,远离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20世纪初期,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教育必须顾及实用性,语文开始在中小学单独设科,叶圣陶从青年时代任语文教员起就积极提倡白话文、大众语和新文字活动。解放初期,叶圣陶及时给语文学科正名定性: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叶圣陶在对这些科学论断进行认真学习体会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专门研究语言的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的观点:“语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思维是

手段,交际是目的,本质特征是交际工具性。交际包括吸收(听和读)和表达(说和写)两方面,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听、说、读、写四者并重。要从训练内部语言思维的能力入手,达到提高外部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相互促进,从而真正掌握语文这个工具。 由于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潜心研究 中总结出来的,至今仍然为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语文教师所认同的。国家教育部1963年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78年、1986年、1990年、1992年的大纲继承了这一观点,确认语文的“基本工具”和“基础工具”特征。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界对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及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基 本工具”和“基础工具”的理解存在着不少偏差,有的甚至把语文视为一种机械的纯工具。于是阅读教学仅停留在狭隘单纯的语言文字知识的灌输上,不启发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形象具体的感受和理解;写作教学不重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虚假,缺乏真情实感。国家教育部1996年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表述得更为明确规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指导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最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 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 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 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 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

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 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语文教师倘若能长期坚持这样做,则学生就会练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教师也可由“教”逐渐进入“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所以,教师再也不能一讲到底唱独角戏了,更没有必要对学生的作文去做精批细改的无用功,那样做的害处实在是多得说也说不完。在我们之前已经有无数人做过类似的试验,其中有的人终其身都在这样做,结果全都证明是失败的,我们可千万不要步其后尘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糊涂事了。 当然,语文教师由“讲”变为“导”,并不仅仅是上课时所讲话语由多变少,批改作文时的评语由长变短,而是由机械死板的生灌硬塞到生动活泼的启发诱导,它不是量的增减,而是质的飞跃。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当然不及坐在那里听教师逐字逐句讲解那么省事,可是兴趣好得多了,自己的受用多得多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少教师也应在课前比学生更为认真地研读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 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读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叶老的观点。所编入的文章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其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在1941年写的

《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为探索中国的现代教育之路鞠躬尽瘁。《陶行知教育名篇》实为我们教师的巨大财富,我读后受益匪浅。 下面我结合叶老的观点来谈谈在现在如何当好教师。 首先,不能做下列类型的教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