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它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关注和研究。
1. 温度升高全球变暖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气温上升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许多动植物物种对环境温度敏感,高温环境可能破坏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条件。
气温升高还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和岛屿带来了威胁。
2.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和季节性变化,进而影响植被生长和动物栖息地。
一些地区的干旱加剧,而其他地区则遭受频繁的洪灾。
这些变化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破坏。
3. 海洋酸化全球变暖导致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进而引发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
酸化的海水不利于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渔业资源的减少。
4. 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物种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灭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可能导致生态功能的丧失,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5. 生态平衡破坏全球变暖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一些物种的数量增加而其他物种减少,导致物种竞争和食物链的改变。
生态平衡的破坏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威胁人类的生存条件。
综上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保护我们宝贵的生态环境,同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调适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调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气候变暖不仅对人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调适措施。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减少。
气候变暖会加速冰川融化,导致了极地及高山地区生态系统的变化。
一些生态系统中的特定物种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而面临灭绝的风险。
例如,北极熊的栖息地逐渐减少,从而威胁到了它们的生存。
大量物种的消失会导致生态系统链条的断裂,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其次,气候变暖还会对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海洋温度上升,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海洋中很多物种的孵化和繁殖受到气温的影响。
例如,海龟在气温过高时会出现性别失衡的情况,这将使得其种群数量减少。
这种物种的减少会导致下游的生物链被破坏,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还加剧了生态系统中的干旱和灾害频发现象。
温暖的气候条件使得干旱的风险增加,这使得许多地区的水资源短缺。
减少的降水量和长时间的干旱使得许多植物无法正常生长,造成土地的退化。
同时,气候变暖还会导致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例如飓风、洪水和森林火灾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调适措施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是非常重要的。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鼓励能源节约都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法。
此外,保护自然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是关键。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采取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和植树造林等措施,可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适应气候变暖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农业可通过调整种植品种和改进灌溉系统来适应气候变暖带来的干旱风险。
海洋保护区的建立和强化也能够减缓气候变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冲击。
此外,开展气候预警和灾害管理是减轻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必要措施。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类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其中气候变化是最为引人关注的之一。
气候变暖作为全球变暖的主要表现之一,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威胁四个方面,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物种灭绝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一个主要影响是导致物种灭绝。
气候变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一个难以适应的环境。
高温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要求物种具备适应能力,而许多物种由于进化的限制无法适应,从而导致灭绝。
例如,北极熊是受气候变暖威胁最严重的物种之一。
由于海冰融化,北极熊的栖息地逐渐缩小,导致其觅食困难、繁殖率下降。
如果全球气候继续变暖,北极熊可能会面临灭绝的命运。
2. 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还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气候变化威胁了许多生物的存续。
随着温度升高,一些生物无法在原有的生态系统中生存,在原来的分布范围中逐渐消失。
同时,气候变化还导致了生物的迁移和扩散,破坏了原有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平衡。
例如,一些热带鱼种类逐渐向北迁移,给北半球的淡水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威胁。
3. 极端天气事件全球气候变暖还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气候变化使得气候系统变得不稳定,造成了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极端天气现象。
洪水、干旱、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洪水可导致生物栖息地破坏、灾害性物种扩散,干旱则导致水资源枯竭、物种灭绝。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还对农业产量、水资源供应、能源消耗等方面产生直接的经济影响。
4. 自然生态系统的威胁全球气候变暖还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着直接威胁。
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是保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度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现象,给海洋、森林、湖泊等生态系统带来破坏。
冰川融化加速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威胁到近海岛屿和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而森林和湖泊等生态系统也面临着物种灭绝、水资源减少等问题。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全球变暖和相关气候变化现象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1. 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变化,给许多物种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温度升高、降水模式的改变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都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例如,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导致了北极熊和海豹等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
2. 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影响了河流的水量和水质,进而破坏了沿岸湿地的生态功能。
另外,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和洪水也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3. 生态平衡失调: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食物链受到气候变化的干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某些鱼类栖
息地的破坏,影响了鱼类的繁殖和迁徙,进而对鸟类和其他捕食性动物的食物链造成连锁影响。
4. 生态系统退化和碳储存减少:气候变化加剧了土地退化和森林砍伐等问题,对生物多样性和碳储存造成了威胁。
森林是重要的碳汇,但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用于农业和城市化,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碳储存的减少。
这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风险。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合作和采取积极的措施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土地管理等措施,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文章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文章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气候变暖引起了诸多环境问题,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等。
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一、气候变暖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受到气候变暖的严重威胁。
温度的上升导致了许多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变化。
许多动植物物种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其栖息地濒临灭绝。
例如,北极地区的冰川消失导致了北极熊等物种的生存困境。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还会破坏人类所依赖的食物链,影响人类的生活。
二、陆地生态系统的变化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和土壤干燥,使得许多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减少。
这对许多植物和动物的生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对水分依赖程度较高的物种。
其次,气候变暖还导致了植被的改变和扩散。
一些植物在温度上升的条件下蓬勃生长,而其他植物却可能无法适应这种环境变化而衰退。
这种植被变化进一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海洋生态系统也遭受到气候变暖的严重影响。
首先,海洋温度的升高对海洋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影响。
一些物种,如珊瑚和浅海植物,对特定的温度和水温变化非常敏感。
温度上升导致了珊瑚白化和死亡,从而破坏了珊瑚礁生态系统。
其次,气候变暖也引起了海平面上升,这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居民造成了威胁。
海水侵蚀了沿海湿地和沿岸地区,破坏了这些地区的生境。
综上所述,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全球社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气候变暖的挑战面前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
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全球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气候变暖引起的一系列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重点关注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 植被分布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全球植被区域发生改变。
温暖地区的植被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而寒冷地区的植被面临退缩的风险。
这些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2. 物种关系改变气候变暖改变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一些植物物种的开花期提前,而与其相互依赖的传粉昆虫的生命周期却没有相应地改变,导致传粉网络的破裂。
这可能对植物的繁殖和物种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3. 水循环变化气候变暖导致地球上的水循环发生变化,包括降水分布和蒸发蒸腾过程。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陆地植被的生长和分布,还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二、气候变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 海洋酸化气候变暖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一部分二氧化碳会溶解到海洋中,造成海洋酸化。
酸化的海水对一些海洋生物,尤其是珊瑚等钙质生物的生存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威胁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2. 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暖对海洋生物的分布和迁移产生了直接影响。
一些温暖水域的物种向北极地区移动,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势均力敌。
同时,气候变暖也加剧了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威胁,进一步加剧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3. 水温上升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水温上升,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些冷水物种可能无法适应高温环境,而温暖水域的物种则可能面临竞争压力的增加。
这种温度变化还会改变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结构和功能。
结论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无论是陆地生态系统还是海洋生态系统,都面临着物种分布变化、物种关系改变、水循环变化等挑战。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对于地球上的各个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展开讨论。
一、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地球上的气温逐渐上升,这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许多地区,气温升高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逐渐失去适应环境的能力,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同时,温度升高也加剧了蒸发作用,使水资源的供应减少,生态系统中的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影响。
2. 水资源减少: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水循环模式改变,造成一些地区水资源减少。
旱季变得更加干燥,降水量减少,许多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这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湿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和淡水湖泊生态系统都面临着严重威胁。
水资源减少还会影响到许多动植物物种的生存条件和繁殖能力。
3.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热浪等)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仅物种的栖息地和食物链受到破坏,还会引发生态系统的破碎和生态平衡的紊乱。
二、应对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关键的一步。
通过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改善能源消耗效率、加强工业和交通领域的排放控制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2.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了提高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推动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措施,可以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链,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科学管理水资源:在面对水资源减少的挑战时,科学管理和分配水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对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 提高灾害风险管理能力:面对增加的极端天气事件,提高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全球气候变暖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这一现象不仅对地球其他区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对极地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海冰下降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极地地区的海冰下降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
据统计,过去几十年来北极海冰面积每十年减少约13%。
这种变化对极地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首先,海冰是许多动物如北极熊、海豹等生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随着海冰减少,这些动物所需的栖息环境受到极大威胁,其种群数量也面临着严重的下降。
其次,海冰的减少也导致了海洋食物链的断裂,破坏了极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全球各国应当加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力度,以减缓海冰减少的速度。
同时,应加强保护极地动物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狩猎和捕捞活动。
二、物种迁移与灭绝全球气候变暖也导致了极地生物种群的迁移和灭绝。
由于气温的升高,许多陆上和海洋动植物逐渐迁移至更北的地区,以寻找适应更温暖环境的生存条件。
这种物种迁移可能导致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被破坏,一些原本生活在极地的物种也可能在新的环境中无法生存而灭绝。
为了减少物种迁移和灭绝,应加强对极地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
同时,国际合作也尤为重要,各国可以共同制定措施,保护极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三、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水温度上升,导致了全球海平面的上升。
这一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岛屿和沿海地区来说尤为危险。
沿海地区的海水浸润,可能导致沿海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栖息地的丧失。
岛屿地区更是面临着直接的消失威胁,一些低洼的岛屿可能会因为海水上升而彻底消失。
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各国应共同努力,加大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力度,减缓海平面的上升速度。
同时,应加强沿海地区的防护工程建设,保护沿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四、气候事件的增多全球气候变暖还导致了极地地区气候事件的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黄军,生命科学学院摘要:近几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也随之产生了很多新的环境问题,影响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如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冰湖封冻期缩减、陆地面积减少、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生长范围向南北两极和高海拔地区延伸、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
关键词: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锐减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EcosystemHuang Ju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Abstract:The global climate has dramatically changed over the centuries, which features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ming triggers a lo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decrease in bio-diversity, sea level rising, frozen earth melting, the period of freezing lake shortening, the shrinking of the land, growing time of the middle-high altitude prolonging, the scope of the animal and plant extending from the pole to high altitude, and the anthesis advancing. Therefore, the global warming has affected a variety of aspects of the bio-system.Key words:Global warming; green-house effect; eco-environment; loss of biodiversity1 引言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专家预估:未来50-100 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我国气候的变暖趋势以西北、华北、东北最为明显。
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1985 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7 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1] 。
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
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
据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 1.3 米[3]。
2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为影响是最重要的。
自19 世纪末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大气中CO2 等“温室效应”气体持续增加。
而森林植被遭到大量砍伐和破坏,全球森林植被覆盖率持续下降,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生态功能不断下降,结果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持续增强,使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2] 。
一般气候变暖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气候变暖与人为活动有直接关系[1]。
2.1 自然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包括海洋、陆地、火山活动、太阳活动、自然变率等,不少科学家还将气候变暖归结为大气候条件。
地球逐渐变暖是地球大气自身调节的结果。
自地球形成后,不同的地质时期气候呈现一定的规律, 一定幅度的气温波动是正常的, 目前地球正处于“增温期” [7] 。
丹麦国家太空中心(Danish National Space Center) 认为,由于帮助形成云层的部分宇宙线被太阳的较强磁场阻挡,导致了地球温度的升高。
从十年至百年的长时间尺度分析,影响气候的长期波动的主要因子是太阳辐射[14] 。
俄罗斯天文学家Habibullo Abdussamatov 还认为长期上升的太阳辐射是造成地球变暖的原因。
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能影响大气周期性升温与降温。
在百年尺度至千年尺度变化周期中,主要是76 年世纪周期和22 年磁周期比较显著,特别是以世纪周期作用最突出。
太阳黑子活动自1935 年出现世纪周期的最低点,至1979 年出现世纪周期的最高峰,该时期是太阳活动的增强期,对气候变暖作用相当大,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可超过C02的升温作用[2]。
Singer按时段对气温变化进行分析,认为1880〜1940年全球气温有所上升,这是“小冰期”(1450〜1900年)长期持续寒冷之后的回暖属于自然气候变化,而非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论根据何种平均气温序列,1940〜1975 年或者气温明显下降,或者在振荡中略有下降[5]。
近600 年的地磁场模型资料和全球平均温度序列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地表浅层热场是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反映,地磁场通过焦耳热的不断释放影响气候变化[14]。
地磁场变化超前于全球气温变化。
从地磁场的变化来看, 21 世纪初全球变暖的趋势有所减缓。
中高纬地区冬季气温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具有一致性,即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冬季气温低,翌年也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冬季气温高,翌年也高。
目前有观点认为,气候变暖其实并不全是因为人类排放出的温室气体,火山喷发同样会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各个外界强迫因子在过去的100 年可能造成的温度变化中,以火山活动的作用最重要,其次是太阳活动,C02 的影响最小。
臭氧层的破坏,进入地球大气的紫外线增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进化和生存将受到威胁,地表植被和海洋浮游生物的减少或消失,必然减少贮存在植物体和用于光合作用的C02 ,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6]。
2.2 人为原因温室气体、气溶胶、土地利用、城市化等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在变暖机理研究中,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令人关注。
大气温室气体增温效应早在1827 年就被证实。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气候变暖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C02 、CH4 等大量温室气体[2]。
在产生“温室效应” 的原因中,C02 占50 % ,甲烷沼气占12%含氯氟烃占15% ,N20 占10%,03 等占5%。
1750 年以来,全球大气中C02、CH4 、N20 和一些氢氟碳化物的含量剧增,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
CO2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CH4和NO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Crowley 利用能量平衡模式(Energy Balance Climate Model) 研究了近1000 年来北半球的气温变化,他认为20 世纪的升温中,温室气体的贡献已超过了气候的自然变化。
CO2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可以生存50〜200年[10]。
从CO2的生存周期来看,现在空气中很大一部分CO2是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来排放到大气中的,现在仍在起作用。
1750〜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总量的95% ,1950〜2002 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累计排放量的77%。
IPCC1990 年第一次评估报告认为,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类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造成的。
1996 年第二次评估报告提到,依据越来越多的各种事实,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已被觉察出来[14]。
2001 年第三次评估报告认为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暖的可能性在66 %以上。
到2007 年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可能性已达90 %以上,并且列举了一系列新的气候变化事实。
这些事实主要包括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174 C ;2005年全球大气CO2浓度379ppm,为65万年来最高;与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111〜614 C;21世纪高温、热浪以及强降水频率可能增加,热带气旋强度可能加强等[14]。
3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3.1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首先,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海岸带和海岸生态系统产生变化。
随着温室效应的增强,气温升高,海水温度也随之升高,海水由于升温而膨胀,促进海平面升高。
另一方面,气温升高使南北极和高山冰雪融化,也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其次,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和冻土减少。
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
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
再次,气候变暖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更能反映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4] 。
北半球冰雪覆盖量自1960 年减少了大约10%,山脉冰川在20 世纪期间明显退缩。
北极的冰雪厚度在过去的40 年间已经丧失了近40%,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海平面在过去100 年中平均上升了0.1-0.2 米。
20世纪“平均每年上升1-2 毫米”预计1999-2100年上升0.09-0.88米比20 世纪高2-4 倍。
世界大部分地区降雨明显增加,北半球的中高海拔区每10 年增加0.5%-1%,严重降雨事件发生率增加了2%-4%。
亚洲和非洲过去几十年旱灾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都一直在增加[5]。
对于我国来说,玉龙雪山(27° 10' ~27° 10' N, 100° 09' ~100° 20' E),是中国最南的一座雪山,也是欧亚大陆距赤道最近的海洋型冰川区。
玉龙雪山上现存冰川为典型的季风温冰川(也称海洋型冰川),这种冰川具有积累消融量大、温度高、运动速度快、对气候变化反应非常敏感等特点。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气温升高为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在我国季风温冰川区有显著的响应。
实测资料表明,在玉龙雪山所属的丽江地区,1982—2001 年的多年平均气温比1962 —1981年的多年平均气温升高0.2 C,而1998 —2001年4年的平均气温比1982 —1997年16年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6C ,表明本区气温快速上升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玉龙雪山的冰川正发生快速变化,具体表现为冰川消融量增加、冰舌位置后退、冰川面积减小、雪线上升等特征。
根据观测统计,从1982年到2002 年,玉龙雪山最大的白水1 号冰川的冰舌大约后退了250 m;最近几年,冰川退缩的速度在加快,仅仅从1998年到2002年的5年时间内,冰川就后退了100 m。
与此同时,冰川厚度和积雪面积也在减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