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酸酸性强弱比较

合集下载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属性Cl>S>P>C>Si 则酸性:HClO 4>H 2SO 4>H 3PO 4>H 2CO 3>H 2SiO 3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如酸性HClO 4>HClO 3>HClO 2>HClO ,H 2SO 4>H 2SO 3,HNO 3>HNO 2,H 3PO 4>H 3PO 3>H 3PO 2 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 2S 由反应方向判据:酸A+盐B→盐A’+酸B’ 则酸性 A>B’如:CO 2+2H 2O+NaBO 2=H 3BO 3+NaHCO 3,H 3BO 3+Na 2CO 3=NaBO 2+NaHCO 3+H 2O , 则酸性:H 2CO 3>H 3BO 3>HCO 3- 由R-O-H 模型来判据:R 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 的酸性越强,R 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 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 、Mg(OH)2、Al(OH)3、H 2SiO 3、H 3PO4、H 2SO 4、HClO 4。

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

且有Cl 3CCOOH>CHCl 2COOH>CH 2ClCOOH>CH 3COOH碱的碱性强弱的比较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强弱比较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强弱比较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在学习到羧酸的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三种弱酸性溶液的酸性强弱教材中列出了一些实验装置和试剂但没给出具体实验的设计方综合考虑上述两个实验本文设计了改进实验证明上述乙酸碳酸苯酚和碳酸氢盐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的相对强弱
彭 威 肖小明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问题的提出背景: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1],在 苯酚的性质这一节,课堂演示实验3—3说明了苯酚在常温 下其水溶液呈现浑浊状态的物理性质和苯酚具有弱酸性的化 学性质。 关于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这一点,教材也只做了一个简 单的描述:若向澄清的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可以看 到澄清的苯酚钠溶液又变浑浊。这是因为水溶性的苯酚钠在 碳酸的作用下重新又生成苯酚。
通入二氧化碳过量时,上述的反应产物仍为苯酚和碳酸 氢钠,而不是苯酚和碳酸钠,解释就是苯酚的酸性(pK =9.95)虽弱于碳酸(pK 1=6.38。pK 2=10.25),但还 是强于碳酸氢根离子,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2] [3] 便可推知 产物中不会生成碳酸钠。
在学习到羧酸的性质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乙 酸、碳酸和苯酚三种弱酸性溶液的酸性强弱,教材中列 出了一些实验装置和试剂,但没给出具体实验的设计方 案。
综合考虑上述两个实验,本文设计了改进实验,证 明上述乙酸、碳酸、苯酚和碳酸氢盐四种弱酸性物质酸 性的相对强弱。
改进方案一[4] :
向盛有少量苯酚晶体(约0.5 g)的试管中加入l mL 蒸馏水,振荡,溶液变浑浊,然后滴加0.1 mol/L的 碳酸钠溶液,至浑浊溶液恰好变为澄清,此过程无气体 产生。
实验改进方案:
【实验名称】 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相对强弱的实验 【实验目的】 运用强酸制弱酸的化学反应原理比较四种弱酸性物质的 酸性相对强弱,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 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仪器与试剂】 具支试管、橡胶活塞、洗气瓶1个、试管2支、直角 导管2根、吸管1根、橡胶管2根; 乙酸、碳酸氢钠、碳酸钠、苯酚。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得酸性强弱得比较首先要瞧您就是哪种酸碱理论如果就是电离理论。

则Ka越大,越易电离,酸性越强。

如果就是质子理论。

则越容易给出质子,酸性越强含氧酸得酸性强弱得判据:在有氧酸根中,主元素得非金属性越强,与氧得结合能力就越强,于就是与氢之间得键得键能就越小,氢就越容易游离出来。

b5E2RGbCAP①不同元素得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得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属性Cl>S>P>C>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p1EanqFDPw②同种元素得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得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有些高价酸在通常情况下氧化性强于酸性,就就是说通常这些酸都显氧化性而不显酸性,比如高锰酸与高氯酸。

在书写方程式得时候要注意不要忽略了酸得强氧化性。

DXDiTa9E3d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氧化性HClO>HClO2>HClO3>HClO4)RTCrpUDGiTH2SO4>H2SO3,HNO3>HNO2,H3PO4>H3PO3>H3PO2无氧酸<气态氢化物得水溶液)酸性强弱得判据:对于无氧酸来说,在元素周期表中,卤素得无氧酸就是同周期中最强得,例如HCl > H2S。

5PCzVD7HxA在氢硫酸溶液里,硫化氢分子内存在着氢键,这个氢键使硫化氢得结构更加稳定,所以氢在水中更加不容易电离出来,所以硫化氢得酸性弱于盐酸得酸性。

jLBHrnAILg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

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②非同一主族元素得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2S由反应方向判据:酸A+盐B→盐A’+酸B’ 则酸性A>B’如:CO2+2H2O+NaBO2=H3BO3+NaHCO3,H3BO3+Na2CO3=NaBO2+NaHCO3+H2O,xHAQX74J0X则酸性:H2CO3>H3BO3>HCO3-由R-O-H模型来判据:R元素得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得酸性越强,R元素得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得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得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

强酸和弱酸的区别

强酸和弱酸的区别

强酸和弱酸的区别强酸和弱酸是常见的化学术语,用于描述不同酸性物质的特性和行为。

酸是一种能够释放H+(氢离子)的物质,而强酸和弱酸则指的是在水溶液中的酸性反应中,物质释放出多少H+。

强酸和弱酸的区别不仅在于酸性的强弱程度,还涉及到它们在溶液中的电离能力和化学性质等方面。

1. 酸性强度:强酸具有更高的酸性强度,其溶液中的酸度较高。

一般情况下,强酸能够完全电离,将其所有的H+都释放出来。

典型的强酸包括硫酸(H2SO4)、盐酸(HCl)和硝酸(HNO3)等。

相比之下,弱酸的酸性强度较低,只部分电离,只释放一部分的H+。

常见的弱酸有醋酸(CH3COOH)、碳酸(H2CO3)和甘油磷酸(C3H8O6P)等。

2. 电离能力:强酸具有较高的电离能力,能够更容易地在水溶液中释放H+。

强酸的分子中的化学键较弱,因此在溶液中容易发生离解。

例如,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它会迅速分解成2个H+和1个SO4^2-离子。

弱酸的分子中的化学键则较强,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发生离解反应。

例如,醋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它只会部分分解成H+和CH3COO-离子。

3. 化学性质:强酸和弱酸在溶液中的化学性质也有所不同。

由于强酸能够完全电离,其溶液通常呈酸性。

这意味着强酸溶液中H+的浓度较高,pH值较低。

而弱酸溶液的酸度较弱,pH值较高。

强酸的电离产生的H+离子能够与溶液中的其他物质进行反应。

例如,盐酸溶液可以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

强酸也具有腐蚀性,可以损坏物质表面。

相比之下,弱酸的化学性质相对较为温和。

总结起来,强酸和弱酸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酸性强度、电离能力和化学性质。

强酸具有较高的酸性强度和电离能力,在溶液中能够完全释放H+,呈现较强的酸性。

而弱酸的酸性较弱,只能部分释放H+。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酸的性质和行为,并在实验室或工业生产中进行合理的应用。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属性Cl>S>P>C>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H2SO4>H2SO3,HNO3>HNO2,H3PO4>H3PO3>H3PO2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2S由反应方向判据:酸A+盐B→盐A’+酸B’则酸性A>B’如:CO2+2H2O+NaBO2=H3BO3+NaHCO3,H3BO3+Na2CO3=NaBO2+NaHCO3+H2O,则酸性:H2CO3>H3BO3>HCO3-由R-O-H模型来判据:R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的酸性越强,R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

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

且有Cl3CCOOH>CHCl2COOH>CH2ClCOOH>CH3COOH碱的碱性强弱的比较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推论:金属阳离子的水解常数越大,由该金属原子在该价态组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中学常见弱酸强弱记诵口诀

中学常见弱酸强弱记诵口诀

中学常见弱酸强弱记诵口诀(从前到后酸性逐渐变弱,只考虑第一级电离的比较)亚硫磷酸氢氟酸,亚硝甲酸冰醋酸,碳酸氢硫氢氰酸。

即H2SO3>H3PO4>HF>HNO2>HCOOH>CH3COOH>H2CO3>H2S>HCN其他常见酸如HClO4, H2SO4,HNO3,HI,HBr都是强酸,强酸在水里视作酸性等同(水的拉平效应,使得强酸一级电离完全)碱性:Fe(OH)2>Fe(OH)3>Cu(OH)2规律:0。

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推论:金属阳离子的水解常数越大,由该金属原子在该价态组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

1。

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推论(更具操作性):A)一般金属活动性越大(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位越靠前),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可得出:Fe(OH)3>Cu(OH)2B)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金属{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同周期的金属{副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同周期的金属主族与副族元素之间不能应用此规律。

根据第二点可得出:Fe(OH)3>Cu(OH)2C)元素周期表中,同族的金属{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一般同族的金属{副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若。

2。

同种金属元素不同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的判断方法可根据盐类水解的规律——盐中有弱(酸或碱根)就水解,越弱越水解,水解产物越稳定,判断而得:同种金属元素低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比其高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如:TlOH>Tl(OH)3。

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强弱比较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强弱比较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四种弱酸性物质酸性强弱比较实验的设计与改进本文主要介绍了四种弱酸性物质的酸性强弱比较实验的设计和改进。

实验使用了pH计和酸度计来测量弱酸性物质的酸性强度,并通过改进实验步骤和仪器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比较四种弱酸性物质(甲酸、醋酸、乳酸和柠檬酸)的酸性强度,并探究如何通过改进实验步骤和仪器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原理弱酸性物质的酸性强度可通过pH值和酸度值来测量。

其中,pH值是衡量物质酸碱性质的指标,数值越小表示越酸;酸度值是酸性物质中所含的酸性质子的浓度,数值越大表示酸性越强。

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分别称取甲酸、醋酸、乳酸和柠檬酸4种弱酸性物质;•使用去离子水配制浓度为0.1 mol/L的盐酸溶液,作为酸度标准溶液;•准备一只pH计和一只酸度计。

实验操作1.将准备好的四种弱酸性物质分别称取一定量(如10mL),并加入一定量的去离子水(如90mL)稀释,使其浓度保持一定量,例如0.01 mol/L;2.使用pH计分别测量四种弱酸性物质的pH值,并记录下来;3.使用酸度计分别测量四种弱酸性物质中所含的酸性质子的浓度,并记录下来。

数据处理1.将实验测得的pH值和酸度值记录在数据表格中;2.计算四种弱酸性物质的平均pH值和平均酸度值,并将数据记录在数据表格中;3.比较四种弱酸性物质的平均pH值和平均酸度值,并评估它们的酸性强弱;4.根据实验结果,设计改进方案,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实验测得的四种弱酸性物质的pH值和酸度值如下表所示:物质pH值酸度值甲酸 2.20 9.00醋酸 2.87 3.16乳酸 3.70 1.00柠檬酸 2.52 1.89平均值 2.82 3.51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四种弱酸性物质中,甲酸的酸性最强,其次是醋酸、柠檬酸和乳酸;2.酸度值和pH值的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实验数据准确可靠。

改进方案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设计了以下改进方案:实验操作•在测量实验物质的pH值和酸度值之前,先替换pH计和酸度计的电极,并使用去离子水测试其响应时间和准确性;•使用双重校准法对pH计和酸度计进行校准,提高了仪器的准确性。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首先要看你是哪种酸碱理论如果是电离理论。

则Ka越大,越易电离,酸性越强。

如果是质子理论。

则越容易给出质子,酸性越强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在有氧酸根中,主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与氧的结合能力就越强,于是与氢之间的键的键能就越小,氢就越容易游离出来。

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属性Cl>S>P>C>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有些高价酸在通常情况下氧化性强于酸性,就是说通常这些酸都显氧化性而不显酸性,比如高锰酸和高氯酸。

在书写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忽略了酸的强氧化性。

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氧化性HClO>HClO2>HClO3>HClO4)H2SO4>H2SO3,HNO3>HNO2,H3PO4>H3PO3>H3PO2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对于无氧酸来说,在元素周期表中,卤素的无氧酸是同周期中最强的,例如HCl > H2S。

在氢硫酸溶液里,硫化氢分子内存在着氢键,这个氢键使硫化氢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氢在水中更加不容易电离出来,所以硫化氢的酸性弱于盐酸的酸性。

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

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2S由反应方向判据:酸A+盐B→盐A’+酸B’则酸性 A>B’如:CO2+2H2O+NaBO2=H3BO3+NaHCO3,H3BO3+Na2CO3=NaBO2+NaHCO3+H2O,则酸性:H2CO3>H3BO3>HCO3-由R-O-H模型来判据:R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的酸性越强,R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硫磷酸氢氟酸,亚硝甲酸冰醋酸,碳酸氢硫氢氰酸。

即H2SO3>H3PO4>HF>HNO2>HCOOH>CH3COOH>H2CO3>H2S>HCN
有机酸(没有包括醇等中性物质)强弱大体遵循规则:
磺酸(强酸)>全卤代羧酸(强酸)>草酸(中强酸)>二卤乙酸(中强酸)>丙二酸>一卤乙酸(中强酸)>甲酸>醇酸(弱酸)>芳香酸(弱酸)>烯酸(不饱和脂肪酸)(弱酸)>饱和脂肪酸(弱酸)>酚(很弱的酸)
1.磺酸。

一般所有的磺酸都是强酸,三氟甲磺酸是最强的有机酸,F3C-SO3H,比硫酸还强的多呢!另外苯磺酸,甲基磺酸,十二烷基苯磺酸等都是强酸。

2.全卤代羧酸。

这类酸一般都是强酸,但稍弱于磺酸。

如:三氯乙酸,三氟乙酸(这两个酸,由于F的电负性强于Cl,所以对羧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更强,因此三氟乙酸酸性稍强些)。

除此以外,还有全氟丁酸,全氟辛酸等等
3.二卤乙酸。

一般为中强酸,如二氯乙酸酸性比磷酸强些,接近于亚硫酸和草酸。

4.卤乙酸。

一般为中强酸,一氯乙酸酸性稍弱于磷酸但比亚硝酸稍强。

5.醇酸。

如乙醇酸,乳酸(丙醇酸)都是稍弱的酸,比一般饱和脂肪酸强,接近于甲酸。

6.芳香酸。

如苯甲酸,苯乙酸都是弱酸,弱于醇酸和甲酸,强于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7.烯酸。

强于饱和脂肪酸,如丙烯酸,丁烯酸等强于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油酸强于硬脂酸。

8.饱和脂肪酸。

这一大类脂肪酸是有机酸中弱酸的一大类,仅仅强于碳酸和酚类。

除了甲酸以外的饱和一元脂肪酸,酸性大小都差别不大。

大体上随着溶解度降低,酸性略减。

9.酚类。

有机酸中很弱的酸。

最佳答案
弱酸酸性由强到弱为:草酸(乙二酸),亚硫酸,磷酸,丙酮酸,亚硝酸(以上五种为中强酸),柠檬酸,氢氟酸,苹果酸,葡萄糖酸,甲酸,乳酸,苯甲酸,丙烯酸,乙酸,丙酸,硬脂酸,碳酸,氢硫酸,次氯酸,硼酸,硅酸
所有的酸:(有些可以不用去考虑,根本遇不到)
高氯酸〉硫酸〉氢碘酸〉氢溴酸〉盐酸〉硝酸〉三氯乙酸〉苯基六羧酸〉铬酸〉偏磷酸〉草酸〉二氯乙酸〉亚硫酸〉马来酸〉磷酸〉苯三甲酸〉丙酮酸〉丙二酸〉氯乙酸〉邻苯二甲酸〉酒石酸〉水杨酸〉富马酸〉柠檬酸〉亚硝酸〉苹果酸〉氢氟酸〉葡萄糖酸〉甲酸〉乙醇酸〉乳酸〉四硼酸〉苯甲酸〉丁二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丁烯酸〉乙酸〉正丁酸〉正戊酸〉己酸〉月桂酸〉正癸酸〉丙酸〉正辛酸〉正壬酸〉软脂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