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1) (1)

合集下载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doc
1. 盐酸和乙酸
盐酸是一种强酸,其酸性常数(pKa)约为-6.3,可以完全电离成氢离子和氯离子。

乙酸则是一种弱酸,其pKa约为4.8,只有一小部分分子会电离成氢离子和乙酰离子。

2. 硫酸和磷酸
硫酸是一种强酸,其pKa约为-3,可以完全电离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磷酸在水溶液中存在多种形式,其中H3PO4是一种弱酸,其pKa约为2.14,只有一小部分分子会电离成氢离子和磷酸根离子。

总体而言,强酸会更快地失去氢离子,因此其酸性会更强。

但是,弱酸的pKa值较低,也可能导致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比某些弱酸更强的酸性。

同时,该酸与其相应的碱的反应也会影响其酸性强度的表现。

酸性比较

酸性比较

磷酸>亚硫酸>醋酸>碳酸>氢硫酸,其中磷酸和亚硫酸属于中强酸,作题时注意首先要看你是哪种酸碱理论如果是电离理论。

则Ka越大。

酸性越强如果是质子理论。

则越容易给出质子。

酸性越强如果是Lewis酸碱理论(电子理论)则越容易接受电子对。

酸性越强在无机化学界,最重要的是酸,碱,盐这三种化合物,而对无机酸酸性的强弱的判断是这部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下面我将系统介绍一下。

<BR> 判断酸性的唯一标准就是判断其中的氢原子再水中是否易电离成氢离子。

一种酸越易电离,它的酸性越强。

例如盐酸,它在水中的电离度是百分之一百,也就是说盐酸的氢原子全部电离成氢离子,因此盐酸是强酸。

<BR> 对于无氧酸来说,在元素周期表中,卤素的无氧酸是同周期中最强的,例如盐酸强过氢硫酸。

而对于同族元素来说,非氢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无氧酸的酸性越强。

例如在卤族元素中,盐酸的酸性强于氢氟酸的酸性,而且氢溴酸强于盐酸。

<BR> 对于氢硫酸酸性弱于盐酸这个问题,其实是这样的。

在氢硫酸溶液里,硫化氢分子内存在着氢键,这个氢键使硫化氢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氢在水中更加不容易电离出来,所以硫化氢的酸性弱于盐酸的酸性。

其实氢键的存在是很广的,在水中就有氢键的存在。

水的熔沸点之所以比硫化氢高的多,就是由于分子键存在氢键。

<BR> 对于有氧酸来说,酸性是比较好判断的。

判断无氧酸的酸性只要看酸根中的主元素的非金属性。

非金属性越强的酸性越强。

这是普遍规律。

在有氧酸根中,主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与氧的结合能力就越强,于是与氢之间的键的键能就越小,氢就越容易游离出来。

但是,有很多非金属都有不同的正价态,也就能形成很多种有氧酸,分别叫高某酸,某酸,亚某酸,次某酸。

对同种元素形成的有氧酸之间的比较规律就是高价态的酸酸性强于底价态的酸的酸性,也就是,高某酸强于某酸强于亚某酸强于次某酸。

原因与以上相同。

<BR> 有些高价酸在通常情况下氧化性强于酸性,就是说通常这些酸都显氧化性而不显酸性,比如高锰酸和高氯酸。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属性Cl>S>P>C>Si 则酸性:HClO 4>H 2SO 4>H 3PO 4>H 2CO 3>H 2SiO 3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如酸性HClO 4>HClO 3>HClO 2>HClO ,H 2SO 4>H 2SO 3,HNO 3>HNO 2,H 3PO 4>H 3PO 3>H 3PO 2 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 2S 由反应方向判据:酸A+盐B→盐A’+酸B’ 则酸性 A>B’如:CO 2+2H 2O+NaBO 2=H 3BO 3+NaHCO 3,H 3BO 3+Na 2CO 3=NaBO 2+NaHCO 3+H 2O , 则酸性:H 2CO 3>H 3BO 3>HCO 3- 由R-O-H 模型来判据:R 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 的酸性越强,R 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 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 、Mg(OH)2、Al(OH)3、H 2SiO 3、H 3PO4、H 2SO 4、HClO 4。

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

且有Cl 3CCOOH>CHCl 2COOH>CH 2ClCOOH>CH 3COOH碱的碱性强弱的比较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酸性比较

酸性比较

中学常见弱酸强弱记诵口诀(从前到后酸性逐渐变弱,只考虑第一级电离的比较)亚硫磷酸氢氟酸,亚硝甲酸冰醋酸,碳酸氢硫氢氰酸。

即H2SO3>H3PO4>HF>HNO2>HCOOH>CH3COOH> H2CO3>H2S>HCN所有的酸:(有些可以不用去考虑,根本遇不到)高氯酸〉硫酸〉氢碘酸〉氢溴酸〉盐酸〉硝酸〉三氯乙酸〉苯基六羧酸〉铬酸〉偏磷酸〉草酸〉二氯乙酸〉亚硫酸〉马来酸〉磷酸〉苯三甲酸〉丙酮酸〉丙二酸〉氯乙酸〉邻苯二甲酸〉酒石酸〉水杨酸〉富马酸〉柠檬酸〉亚硝酸〉苹果酸〉氢氟酸〉葡萄糖酸〉甲酸〉乙醇酸〉乳酸〉四硼酸〉苯甲酸〉丁二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丁烯酸〉乙酸〉正丁酸〉正戊酸〉己酸〉月桂酸〉正癸酸〉丙酸〉正辛酸〉正壬酸〉软脂酸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其应用强酸制取弱酸,指的是较强酸(可以是强酸或弱酸)可生成较弱酸。

即:强酸+弱酸盐→弱酸+强酸盐中学化学通常以H2CO3、的酸性作为比较标准,要求掌握常见弱酸酸性强弱顺序:强酸制弱酸原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室制取某些弱酸2. 解释现象漂白粉久置失效的原因:建筑用的粘合剂水玻璃久置会变质:3. 产物的判断①向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②向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③向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④向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⑤向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是否过量,都生成。

不管CO2⑥与溶液混合4. 酸性强弱的比较例1. 以苯、硫酸、氢氧化钠、亚硫酸钠为原料,经典的合成苯酚的方法可以简单表示为:苯苯磺酸苯磺酸钠苯酚钠(及盐和水)苯粉(1)写出②、③、④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上述反应判断苯磺酸、苯酚、亚硫酸三种物质的酸性强弱,并说明理由。

分析:(1)②③④(2)答:根据强酸可从弱酸盐中制取弱酸的原理,由反应②、④可知酸性强弱顺序是:苯磺酸>亚硫酸>苯酚。

5. 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例2. 已知酸性强弱顺序为: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B.C.D.分析:由题目信息可知,H2A为二元弱酸,它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

(完整版)各类有机酸和无机的酸性性强弱

(完整版)各类有机酸和无机的酸性性强弱

酸性强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一、含氧酸的酸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含氧酸的分子中,原子的排列顺序是H—O—R,(有的含氧酸有配位键H—O —R→O)。

含氧酸的酸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结构中的两个因素:1.比较中心原子跟氧的化学键的极性和氢氧键的极性,如果R—O键的极性越小,对于氢氧键来说极性就越大,就越容易发生H—O键的断裂,酸性就越强。

我们知道,同周期元素中,随R的电荷数的增大,半径变得越小,R—O键的极性就越小,R—O间的引力加大,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强。

因此,Si、P、S、Cl的电荷数从4到7,而原子半径减小,所以H4SiO4、H3PO4、H2SO4、HClO4的酸性依次增强。

2.含氧酸分子中未被氢化的氧原子数越多,含氧酸的酸性就越强。

因为,未被氢化的氧原子数越多,因氧的电负性大,中心原子电向未被氢化的氧原子转移,中心原子从O—H键中吸引的电子也就越多,更易离解出H+。

所以,酸性HClO4> HClO3> HClO,因为HClO4分子中有三个未被氢化的氧原子,而次氯酸分子中没有未被氢化的氧原子。

二、无氧酸的酸性强度无氧酸的酸性强度是指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强度。

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自上而下增强。

如酸性HF<HCl<HBr<HI,H2O<H2S<H2Se<H2Te。

同主族自左至右酸性增强,如H2O<HF,H2S<HCl。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从热力学循环计算可知无氧酸的酸性强度。

无氧酸HX的离解过程分解为:HX电离过程的总能量可表示为:ϑϑϑϑ321ΔH Y ΔH I D ΔH H +++++=∆从以上分解可知,HX 的电离程度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离解能D ;②电子亲合能Y ;③阴离子水合能ϑ3ΔH 。

在HF 、HCl 、HBr 、HI 分子中,HF 分子的化学键极性最强,因此,离解能D 特别大,说明吸热多,虽然F 原子的电子亲合能Y 和F 离子水合能ϑ3ΔH 也稍大,但总的热效应仍以离解能D 为主,因此,HF 更难电离,酸性也在同类中最弱。

高考化学酸的强弱规律及作用

高考化学酸的强弱规律及作用

高考化学酸的强弱规律及作用一、常见酸按酸性强弱的分类习惯上,按照酸的电离能力的大小,可将酸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强酸:如盐酸、氢溴酸、氢碘酸、硫酸、硝酸、高氯酸等。

2.中强酸:如亚硫酸、磷酸、氢氟酸等。

3.弱酸:如醋酸、碳酸、氢硫酸、次氯酸等。

二、酸的强弱变化规律酸的强弱是由酸本身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的,表现在其电离能力的大小上。

1.无氧酸中心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非金属性越弱,对氢原子的吸引能力就越弱,酸就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酸性越强。

例如,氢卤酸的酸性:HF<HCL<HBR<HI。

2.含氧酸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条规律:(1)相同化合价的不同元素作中心原子,中心原子的原子半径越小,非金属性越强,其酸性越强。

例如,次卤酸(HXO)酸性:HClO>HBrO>HIO;亚卤酸(HXO2)酸性:HClO2>HBrO2>HIO2;卤酸(HXO3)酸性:HClO3>HBrO3>HIO3。

(2)同种元素作中心原子,中心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例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H2SO4>H2SO3。

(3)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例如,酸性:HClO4>H2SO4>H3PO4>H4SiO4。

(4)酸分子中不与氢原子相连的氧原子数目越多,酸性越强。

美国化学家鲍林从实验中总结出一条经验规律,他把含氧酸用通式表示为(HO)mROn,其中n为非羟基氧原子(即不与氢相连的氧原子)的数目,n越大,酸性越强.例如:HClO4 (HO)ClO3 n=3 很强酸HClO3 (HO)ClO2 n=2 强酸H2SO3 (HO)2SO n=1 中强酸HNO2 (HO)NO n=1 中强酸H3BO3 (HO)3B n=0 弱酸HClO (HO)Cl n=0 弱酸事实证明:鲍林的经验规律对于大多数含氧酸都是适用的。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属性Cl>S>P>C>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H2SO4>H2SO3,HNO3>HNO2,H3PO4>H3PO3>H3PO2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2S由反应方向判据:酸A+盐B→盐A’+酸B’则酸性A>B’如:CO2+2H2O+NaBO2=H3BO3+NaHCO3,H3BO3+Na2CO3=NaBO2+NaHCO3+H2O,则酸性:H2CO3>H3BO3>HCO3-由R-O-H模型来判据:R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的酸性越强,R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

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

且有Cl3CCOOH>CHCl2COOH>CH2ClCOOH>CH3COOH碱的碱性强弱的比较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推论:金属阳离子的水解常数越大,由该金属原子在该价态组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中学常见弱酸强弱记诵口诀

中学常见弱酸强弱记诵口诀

中学常见弱酸强弱记诵口诀(从前到后酸性逐渐变弱,只考虑第一级电离的比较)亚硫磷酸氢氟酸,亚硝甲酸冰醋酸,碳酸氢硫氢氰酸。

即H2SO3>H3PO4>HF>HNO2>HCOOH>CH3COOH>H2CO3>H2S>HCN其他常见酸如HClO4, H2SO4,HNO3,HI,HBr都是强酸,强酸在水里视作酸性等同(水的拉平效应,使得强酸一级电离完全)碱性:Fe(OH)2>Fe(OH)3>Cu(OH)2规律:0。

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推论:金属阳离子的水解常数越大,由该金属原子在该价态组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

1。

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推论(更具操作性):A)一般金属活动性越大(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位越靠前),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可得出:Fe(OH)3>Cu(OH)2B)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金属{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同周期的金属{副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同周期的金属主族与副族元素之间不能应用此规律。

根据第二点可得出:Fe(OH)3>Cu(OH)2C)元素周期表中,同族的金属{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一般同族的金属{副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若。

2。

同种金属元素不同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的判断方法可根据盐类水解的规律——盐中有弱(酸或碱根)就水解,越弱越水解,水解产物越稳定,判断而得:同种金属元素低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比其高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如:TlOH>Tl(OH)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
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属性Cl>S>P>C>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
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H2SO4>H2SO3,HNO3>HNO2,H3PO4>H3PO3>H3PO2
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
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 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2S
由反应方向判据:
酸A+盐B→盐A’+酸B’则酸性A>B’如:
CO2+2H2O+NaBO2=H3BO3+NaHCO3,H3BO3+Na2CO3=NaBO2+NaHCO3+H2O,
则酸性:H2CO3>H3BO3>HCO3-
由R-O-H模型来判据:
R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的酸性越强,R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

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
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

且有Cl3CCOOH>CHCl2COOH>CH2ClCOOH>CH3COOH
碱的碱性强弱的比较
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推论:金属阳离子的水解常数越大,由该金属原子在该价态组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A)一般金属活动性越大(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位越靠前),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B)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金属{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同周期的金属{副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同周期的金属主族与副族元素之间不能应用此规律。

C)元素周期表中,同族的金属{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一般同族的金属{副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

2、同种金属元素不同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的判断方法可根据盐类水解的规律:盐中有弱(酸或碱根)就水解,越弱越水解,水解产物越稳定,判断而得:同种金属元素低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比其高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

其实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可用离子键理论解释
R离子和氢离子中,谁对氧离子的吸引力若,就在谁处电离;在A处电离,该氢氧化物显碱
性,在B处电离,该氢氧化物显酸性。

随着同主族的R的原子序数的增大,R的半径也递增,对氧离子的引力自然减弱,越显碱性(如: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同样,随着同周期的R的原子序数的增大,R的半径减小,对氧离子的引力增强,越显酸性(如:碱性:NaOH>Mg(OH)2>Al(OH)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